登陆注册
8057500000015

第15章 英国“三农”现“后劲”(3)

设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

近年来,英国农村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以英格兰西南地区为例,20多年来,这里的人口增加了12.5%,达到500万左右,其中外来人口的大量进人是当地人口增长迅速的重要原因。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及非农业经济的迅速增长,给当地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很大冲击:收入差距拉大;住房价格迅速升高;家庭垃圾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的速度增长;就业、健康、教育和享受各种无偿服务的机会等社会指标愈加参差不齐;农产品价格偏低,进而导致不少偏远农村地区的居民总体生活质量难以提高;而局部地区的这些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被周边地区的相对繁荣所掩盖。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政府已经提议,设立农村经济适用房委员会为农村居民提供帮助。新近成立的农村社区委员会也在致力于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就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向政府提出建议。与此同时,英国各级政府也在通过多种途径鼓励英国消费者购买英国自产的农产品,并利用补贴等措施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收效尚不明显。

英国政府正多方探求对策,从而改变这种局面。

农民几乎无失业之忧

近几年来,英国农民似乎成了一种髙尚的职业,日益受到城里人的羡慕。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农民几无失业之忧。

近些年来,英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尤其是进入2009年,竟滑到近30年来的最深处,GDP可能负增长2.9%,是自1980年以来最髙的负增长速度。英国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英国2008年8月至10月的失业人数已达186.4万人,相当于劳动者总数的6%;而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2009年失业人数将超过200万人,2010年将达到300万之多。

另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有位名叫詹姆斯·哈罗普的青年人,2007年毕业于南安普敦大学,由于没找到工作,来到位于伦敦的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继续深造,并于2008年取得法学硕士。但是,他至今仍游荡于“上班族”之外。当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当我来到商学院时,我认为只要完成课程、递交简历、参加面试,就可以获得工作,但实际上我发现,许多企业推迟了招收毕业生的计划!”

在英国,城市失业者屡见不鲜,由此而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也相当严重。然而,在农村几乎不存在失业问题。相反,由于农业的高度集约化和现代化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倒使农民有闲暇从事第二职业。而随着大批城里人下乡和农业旅游的兴旺,又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般说来,农场所办的农业旅游景点开放时间多与农业生产的季节相关,通常是半年时间。也有个别农场全年开放,每天开放7小时。每个农场一般聘任2~4名全日长期工,3~5名非全日长期工及一些临时工。营销方式主要靠传单和宣传小册子,以及新闻发布和媒体报道、广告促销和直销。显然,每个环节都为农民兼业提供了机会。

农民没有孤独感

英国有个习俗:子女成年后,都要离家自立,不仅与父母分居,而且为了谋职常常迁居异地。家住城里的,又往往是独门独院,或者独自一个单元,邻里之间很少来往,一旦年迈,有老伴的还可以相互照顾,丧偶的鳏夫寡妇,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加上子女们又从来没有“回家看看”的念头,老年人生活相当孤独。为打发时光,他们除了在家种花养草,就是牵着宠物散步,过着“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生活。久而久之,许多老人都患上了“孤独症”。

而在农村,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这首先是因为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有许多适合老人的工作,如果愿意干,随处都是。不然,则可以漫步村边树林、山坡,欣赏大自然风光。尤其是农村居民由于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相对稳定,许多都是沿袭几代的老邻居,自幼一起长大,彼此感情深厚,邻里关系自然比城市好得多。也正因此,老年农民几乎没有孤独感。

前不久,“国际先驱导报”载有这么一篇文章,说有个名叫克里斯·哈维的英国人,32年前不顾父亲的劝阻,没买闹中取静的郊区住宅,而硬是搬到离首都一个半小时车程的穷乡僻壤。而今,年过花甲的他每天走出家门,漫步在村庄的街道上,总能碰见退休的邮递员或业余酿酒者。他在这儿跟人打声招呼,在那儿跟人聊几句,越来越感到自己搬到金厄姆村是正确的选择。他还经常乐哈哈地对人说:这里是“英格兰最友善的村庄”。

农民生话别有情趣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上登有两件从城里到下乡当“地主”的事,不但趣味盎然,而且发人深省。

一是说英国皇家空军退役士兵托尼·奈特夫妇,在部队工作16年之后,这对夫妻2004年决定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于是,他们卖掉老房子,以35万英镑买下威尔士卡马森郡一个小农庄。小农庄里有一个块菜地,一片果园,还有饲养鸡、鹅、鸭、羊和小马的牲畜棚。托尼夫妇逐渐适应了乡村生活,托尼还成了一名专业奶农。接着,他们又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开始研制新食品。该报说,根据托尼夫妇“秘制配方”生产的羊奶冰激凌即将上市。这款冰激凌不添加任何人工调味品,绝对纯天然,有望受到顾客的交口称赞。

二是说现年42岁的丹尼斯·约翰斯通和45岁的琳达·约翰斯通夫妇家住苏格兰东北部阿伯丁郡。2003年12月,他们花了20万英镑在当地购置了一块6英亩的土地。

丹尼斯在澳大利亚长大,以前从事媒体工作。他说:“尽管曾在多家媒体工作,但我长期以来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农场或游艇。”如今,他梦想成真,做起了“全职农夫”;而琳达则在附近一所中学任教。他们将这片土地上原来的马场改造成菜地,以保证全家吃上各种应季蔬菜。如果新鲜的蔬菜水果吃不完,他们会把它们冷冻保存或腌制,还会将吃不了的土豆和苹果酿成酒。

刚搬来时,不少村民把约翰斯通夫妇看做是环保激进人士,因为丹尼斯拒绝使用一切现代化农机具,种植土豆全凭锄头,除草全靠镰刀。丹尼斯说:“这样不仅省钱,还可减少碳足迹,我们崇尚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显然,用锄头、镰刀之类干农活要累些,但丹尼斯心里很高兴。

农民增加“新鲜血液”

据英国乡村管理局的有关资料,英国首次经历城市向农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其总数超过同时期从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总数,每年约有11.5万英国人从城市搬迁到农村。2000年至今,英格兰乡村地区的迁人人口比迁出人口多35.2万人以上,现有1410万人(占英格兰人口的28.5%)生活在农村地区。

另据资料,从城里迁入农村者的年龄大都在25~44岁之间——也就是工作者的主要年龄段。有位名叫赫斯特·莱西的人还在《卫报》上发表文章,讲述了自己搬到乡村的经历。他说:“如果我的经验可作为参考,那么你在乡下的邻居更可能是三四十岁的图形设计师、IT顾问或记者,而非穿着罩衫的庄稼汉。”

英国的媒体,包括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台等,近年来也竞相宣传英国农村“魅力”。如电视连续剧《河边的小茅草屋》,已放映多年,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名片。该片说的是一位久居伦敦的人过腻了城市生活,携全家迁居一个偏远的地方,住在一个河边的小茅草屋里,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田园风光,劳作在自家的小农场里,无忧无虑,过着近似“神仙般的生活”。许多人看过后,不但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农村的向往。

然而,伦敦经济学院的社会政策学教授安·鲍尔却为此敲响了警钟: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地流向农村将破坏社会平衡。她呼吁政府采取措施减弱这种趋势,重建城市。她说:“城市人口减少导致服务业衰竭、房屋空置,导致被遗弃感日益强烈,人口两极化现象严重。穷人被留在城市里。”

同类推荐
  • 春眠不觉晓:困境中复苏的俄罗斯经济

    春眠不觉晓:困境中复苏的俄罗斯经济

    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开始全面复兴,迄今已进入了稳步增长的第7个年头。俄政府不但提前偿还了经济转轨期间所拖欠的大部分外债,而且还取得了自1999年到2005年GDP累计增长率超过50%的佳绩,外汇储备更是在2006年3月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跃居全球第5位。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固然与普京总统的正确领导,俄罗斯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上扬等多种因素密不可分。同时也应当看到,俄罗斯人民是在对改革之初造成经济混乱的休克疗法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之后,扬长避短,才最终找到了适合民族经济复兴的道路。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本书首先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内涵、历史和发展现状,并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论述其内涵、特点、必要性和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两化融合”发展的机制、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我国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发展经验,阐述了若干个企业“两化融合”实施的典型案例,并对宁波地区的“两化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我们深入思考了推进我国“两化融合”,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国家战略问题,重点探讨了“两化融合”实施体系、重点和难点,中国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 住宅小区与大型商厦物业管理

    住宅小区与大型商厦物业管理

    本书以我国物业管理实务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有关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程序以及操作实务与技巧,并兼顾了典型物业的管理及国内外物业管理的介绍。
  • 颠覆性技术与商业趋势

    颠覆性技术与商业趋势

    过去30年,"中国制造"靠的是便宜的资源、便宜的劳动力和便宜的价格,创新的动力不足,如今,中国身处一个新的时代,低成本优势渐渐难以维持,且企业面对的国内和国际的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那么,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引擎是什么?这本书将以相当大的篇幅探讨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 解放思想: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解放思想: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末日重生

    英雄联盟之末日重生

    一觉醒来,苏昊莫名其妙的来到了五十年后。这个世界,因为未知原因,正濒临末日,各种丧尸异兽横行都市,人类岌岌可危。而此时此刻,苏昊正化身提莫,躲在草丛里睡觉呢。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校花的贴身魔术师

    校花的贴身魔术师

    为了给校花当魔术指导老师,张楚不得不回到阔别十年的都市。他原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却没想到接连不断卷入了一个又一个麻烦的漩涡中。神秘的魔法使,诡异的死徒,妖魅的真祖,一个个强大的敌人不停出现。美女同学,极品校花,童颜老师,妩媚御姐,一个个妩媚娇嫩的美女等着他去采摘。
  • 大学全鉴

    大学全鉴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 青春灰烬

    青春灰烬

    在物欲横流的都市,她们如何安置自己的美丽与青春;在男欢女爱的滚滚红尘之中,她们还要经历多少潜伏的危机……爱过恨过之后,她们的世界还有多少残留的情感灰烬?
  • TFBOYS还好遇见你

    TFBOYS还好遇见你

    安屿珞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当她遇见TFBOYS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尽请期待!
  • 异世者战线

    异世者战线

    耿元旭站在街上,不禁回头,惊讶于自己所看到的,夹杂在这个混乱世界中的不同。坐在路边长椅上的积木人偶甩动着手中的拐杖,一头硕大的棕色熊像人一般行走穿梭在街道间,天空飞过了一个穿黑衣服的尖耳朵小人。也许这是幻觉。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世界中,过于无聊而产生了点错误的感受吧。他没想到世界会在他看到这些异样后发生改变,变成一个不再“无聊”的世界。当其他世界涌入这个世界,形成交汇之后,最终,以远海市为中心,形成了一条异界者与人类的“战线”,而他的命运,也在此改变。
  • 二次相遇:残影

    二次相遇:残影

    他爱她,可以给她最好的生活。她爱他,却又害怕自己带给他伤害。他口口声声说爱,却又为了名利丢下自己。现在,她已成为本市的杀手女王,看她如何夺回当初的公平。她最最尊敬的老师,却一直怂恿自己去杀自己最爱的人。却不曾想到,他和他曾经的渊源。
  • 若是温暖有声音

    若是温暖有声音

    若是温暖有声音天使般的巨星爱上危险的卧底特工她觉得自己一直都只是这美丽世界里的孤儿,孤单,寂寞,寒冷。一旦和温暖相遇,便注定要溃不成军。麦琳超级明星又是SK集团的千金,却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叫寒冷病。有一天她遇见威梵,她看似简单的打工仔,她觉得她遇上了她的温暖。威梵却是要生活在影子里的人。威梵深爱麦琳,救她于水火,差点为她死去。却无法只做她的温暖。因为他为了揭开麦琳父亲的家族企业SK集团的惊天秘密而来,背负使命,要生活在黑暗里。她能等到乌云散尽,他走出黑暗,只做她的温暖的那一天吗?
  • 母仪天下:命犯桃花(已完结)

    母仪天下:命犯桃花(已完结)

    本书集后宫的明争暗斗,前朝的尔虞我诈, 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战乱于一体。萧语纤,南梁公主,生于二月,被帝后视为克星,遗弃乡野;九岁返宫,前往大隋和亲。一生坎坷,侍奉了六位君王,分别是: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李世民。一号群:61387213 (已满,感谢读者Annie)二号群:55920737 (感谢读者鬼丫头)三号群:44700776(新建高级群,感谢读者︶ㄣ潶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