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2300000002

第2章 寻找,但不知在寻找什么

不知不觉中,现在计算日子,已经以十年为一个单位了:四十年前的1968,留在记忆中的是大规模的武斗和下乡插队落户,是在农村的炕头夜读《哥达纲领批判》;三十年前的1978,命运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折。

那一年的10月6日,我走进了武汉大学的校门,成了一名外国哲学史的研究生,那也是“文化大革命”

后的第一届研究生;而此前两年的这一天,“四人帮”

被捕,当时没有谁能想到个人的命运会与国家的命运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留在记忆中的,就是每日每夜、无穷无尽的电影和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辩论:

“难道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就没有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了吗?阶级斗争是一个说消失就消失了的社会现象吗?”“工业不学大庆,农业不学大寨,你说工业和农业该怎么搞?”

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回答。

那年的我已入“而立之年”,自以为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能经历的也都经历过了;精神上虽说还寻找着什么,但不知在寻找什么。

哲学上有一句很着名、很简洁、几乎用不着进一步论证的名言:

“你知道,你必定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当然知道我知道,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似乎说的是人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我意识,就知道了“自我”的“存在”和“所思”。且不谈这些可怕的概念早就让人望而却步,就是其中所包含着的反思、自我意识等一系列复杂的哲学思辨也不会给人多少兴趣。但列奥·斯特劳斯却从中引出了一个同样着名的反命题:当你心中没有问题,或者不知道什么才是你的问题时,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

回过头来想,“而立之年”的我们之所以自以为“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就是因为那时的我们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所以不知道自己其实并不知道。

不知道什么?不知道。

但我却有些怀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的严肃、期待与寻找。

那是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懵懂和“不知道要寻找什么”中的寻找。我把它理解为一种精神性的本能。

下面就是这种“本能”留在我1978年日记中的一些印痕。

首先要提及的就是那年2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徐迟的一篇长文:《哥德巴赫猜想》。

这篇文章简直如晴天霹雳一样把人惊呆了:文章竟然可以这样写!世上竟有陈景润这样的人,竟有这样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需要解答!一切都匪夷所思!最让人震惊的还是那种文体,那种介乎中文与译文、小说与人物传记、理论思考与报告文学之间的自由洒脱与豪迈大气。我当时拟出了十个可供讨论的问题,感觉到那种唤醒某种情感、让人在联想中进一步思索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力量。

几乎自那以后,我就一直在想:哲学,或者说哲学家的传记,能不能也这样写?后来看苏联哲学家阿尔森·古留加所着的《康德传》和《黑格尔小传》就有了类似的感觉,特别是前者,真正精彩;当然,这也和贾泽林他们几个人的译笔有关,后来见到贾先生,我还多次提及此事,而且从不少新入学的研究生口中,也知道了这两本书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至于由此而造成的“误读”,就该是另一个问题了。

那年5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特约评论员”的文章:《科学和民主》,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特约评论员”的权威性尽管远远比不上“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但也不可小视,因为伟大如毛泽东这样的人物,也曾化名“特约评论员”

写过文章。但如此文这样明显打出“德先生与赛先生”旗号的,以后每到“五四”,就似乎再也没有刊登过了。

5月8日的《参考消息》上刊登出了一篇雷震致蒋经国的长信,有一万多字,详尽论述了解除党禁、开放言论、维护法制的必要。我把它保留下来,觉得很有价值(价值在哪里?自然是不知道)。

6月12日郭沫若逝世,终年八十六岁。追悼会很隆重,叶剑英主持,邓小平致悼词。这位应该与鲁迅先生、胡适先生差不多算是同时代的人竟多活了这么多年,但这到底是福还是祸?郭老的临终遗嘱是让把他的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那可是个神奇得不得了的地方,基本上代表着全中国整个的农村。他也终于想回归大地了。

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个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介入政治,同时也以各自不一的方式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其间可说的话似乎很多很多。

这一年的第七期《大众电影》上有白杨的一篇文章,提到1957年郭沫若曾送给白杨一幅“荷花”,上面亲笔题写了“出污泥而不染,亭亭玉立,香色雍容,为人民带来祝福,愿世界早进大同”几个字,让人忽然在普遍的阴暗中感受到某种美好的东西。那应该是一种很浪漫的情怀。郭沫若就应该是让这种情怀滋养大的。相比较而言,胡适要冷静许多,但最冷静的,恐怕还是鲁迅。但谁又能预计出个人的浪漫情怀在某种语境下到底会有多少种表现形式呢?

6月14日的《参考消息》上转载了香港《争鸣》杂志的一篇文章:

《话说浪费人才》,看了让人欲哭无泪。尽管从未想过什么人才是“人才”的问题。

那时候的人才,都指的是“有特殊才能的人”,当然首先是自然科学家。这一点很奇怪,不知怎么形成的。但我相信,恐怕没有谁会给出一个有关“人才”的定义。

当年的《天安门诗抄》也已作为手抄本流传到我手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首类似于“打油诗”式的《向总理请示》和另一首《儿歌》: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蚍蜉撼大树,边摇边狂叫:“我的力量大,知道不知道?”大树说:“我知道,我知道,一张报,两个校,几个小丑嗷嗷叫。”

最值得记下的,就是在1月10日的日记中,我不知道根据从哪里看到的材料,把有关社会主义的复杂理论概括成六个问题:

(1)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为什么可以说表现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矛盾?

(3)为什么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既不是一个经济形式,也不是一个法律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关系即阶级关系的问题?(4)出现国家资产阶级的根本标志就是群众的非政治化,苏联社会的保守性是否与整个社会的“非政治化”有关?(5)苏联社会的演变过程,“阶层”与“阶级”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与联系;(6)关于社会的历史决定论与意志决定论的关系问题。

这篇日记密密麻麻写了十二页,不知出处,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是引自一个叫保罗·斯威齐(美国经济学家,《每月评论》主编)和夏尔·贝特兰(法国经济学家,法中友协执行主席)的有关言论。

这篇日记的危险,就在于它预示着某种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苗头与可能。

1978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在武汉大学露天电影场看的是《激战前夜》。这是一部什么电影?什么内容?国产的还是外国的?

全不记得了,留在日记中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那一年,在我的记忆中,就以《哥德巴赫猜想》开始,以《激战前夜》结束。

“猜想”什么?“激战”什么?

不知道,而且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三十年过去了,也许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知道了自己不知道。

那也就是说,自己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能说自己知道了吗?

既然业已“耳顺”,就应该向自己重新提出这一问题。

同类推荐
  • MPA教学案例汇编(一)

    MPA教学案例汇编(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应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性和多样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从1991年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试办,到目前为止,经过近16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了16种专业学位。
  • 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记事

    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记事

    本书主要反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抓党的建设的要事、大事。第一部分为要事综述,详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抓党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斗争等方面)第二部分为大事记,概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在抓党建过程中发生的大事。这部分全面、突出地反映全党抓党建的氛围。
  •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要求。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 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而中国如何能把握好这一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如何顺利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人类学笔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亦可称《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等一样,是马克思“重要著作”之一。但长期以来,《人类学笔记》并没有得到与其它两个笔记相同的重视和关注,更缺乏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的解读。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以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理解模式全面解读《人类学笔记》的学术著作。本书将《人类学笔记》置于和谐社会建构理论的学术谱系之中,阐明了其相同的问题域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献摘编、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
热门推荐
  • 六道圣传

    六道圣传

    六道迷云,主角被卷入一场神的战争,道道轮回,主角该如何面对,是神的贪婪,还是人的的人性扭曲,一个个熟悉的人物踏入轮回,势与神抗战到底!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绝世王神

    绝世王神

    《绝世王神》一刀一萧,登上天地的巅峰,做神的王者。请大家收藏推荐本书,谢谢。
  • 穿越江湖戏美男

    穿越江湖戏美男

    女主是谁?我,我是你是谁女主啊男主是谁?我放屁,是我我才是你们别吵,我才是(争吵开始)
  • 乾坤谣

    乾坤谣

    没有什么存在过,因为虚幻中的真实还是虚幻。没有什么是虚幻,因为虚幻才是真实的本体。情感与机缘,往往造就一段故事。而故事所赋予的意义,完全来自读者脑海里面的真实。去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吧。神奇的传承,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讲故事目的,为了传递一种古老的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只是讲一个故事。因为主题是永恒的,说是玄幻其实是历史中的幻境,而故事本身却让你了解到真实的本源。“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作者是专业的周易研究者,用小说的形式来探讨,周易与风水道学的玄妙。小说只是血肉,但是精髓确是中国文化的本源,易经玄学。
  • 邪帝的杀手妻:倾城皇后

    邪帝的杀手妻:倾城皇后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呵,顾姑娘没有经历过,不会是打着幌子,在洞房花烛夜,割开手指装初夜吧!”这是某人与她争锋相对时对她的讽刺,却没想到一语成真。洞房花烛夜,她与他不越雷池,她割开了他的手指!
  • 浮生染流年

    浮生染流年

    一念之起,便是万劫不复。一念之灭,便是形同陌路。姹紫嫣红,过眼云烟,流年似水,也只是浮生一梦。逆天而行又如何,也逃不过一个情字。她,无心绝情,身体天生没有温度,只能从他身上知道,什么是温度。他,地狱里爬出来的修罗,身上背负着复国的使命。他爱她,但在复国和她面前,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复国,她的离开,他才明白,他要的只有她一个。
  • 柯南之时代的魔王

    柯南之时代的魔王

    不一样的反派,不一样的琴酒,一切就在魔王之中。求推荐,求收藏,求书评,求意见,求一切。必要的解释:有读者说本书一号女主不是志保,这个我要做个说明,本书一号女主绝对是志保,只不过还没到志保经常出场的时候,不过写到四十多张的时候志保就会经常出场。
  • 武神的校花老婆

    武神的校花老婆

    一个从大山走出来的少年,他身怀绝世武功,医术超群,星相占卜,奇门遁甲无一不能,气质老师,美貌校花,清纯明星,商业御姐一一拿下。
  • 仙剑莫邪

    仙剑莫邪

    只见这神山峰顶却不知被怎样的惊天手笔拦腰斩断,留下一个近千亩的平台。平台之上傲然耸立着一座宝塔,塔分九层,每层高逾百丈,飞檐斗角。塔身不知何物铸成,通体洁白如玉,温婉柔润,有九彩光华,流离游走。每层有九个檐角,檐角上高高悬挂着巨大的鸣钟,清风拂过,响彻天地。宝塔前方有一块十丈大小的巨石与山体连成一体,巨石的一面光滑如镜,上书三个震人心魄的大字“镇妖塔”平台边缘有九个巨大的锁链直冲向上。锁链的尽头拴着九个近万亩的悬空仙岛,整整齐齐的围绕着镇妖塔排列,形成一个九星捧月的圆形。正前方仙岛上是一个巨大的练武场,练武场的前方有一个巍峨雄壮的坊门,门上悬浮着四个鎏金的大字“蜀山剑派”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