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400000009

第9章 中国佛学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5)

达摩观念是印度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它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印度民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印度文化、印度民族的性格和心理都有深刻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C·巴德里纳特教授肯定“印度文明的真正特性是达摩……印度思想中的任何事物都起源于它,印度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最终都依赖于它”。

“达摩”本身是指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与社会义务。在古代印度,达摩是与种姓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在印度文化中,不同种姓有不同的达摩,比如学习吠陀、传授吠陀、祭祀、替他人祭祀、布施和接受布施是婆罗门种姓的达摩;学习吠陀、保护百姓、布施是刹帝利种姓的达摩;学习吠陀、经商、务农、畜牧、布施是吠舍种姓的达摩;心甘情愿地侍奉上述三个种姓、从事社会上比较低贱的职业是首陀罗种姓的达摩。本质上讲,“达摩”是为维护种姓制度和社会等级秩序服务的。

印度文化突出“达摩”的神圣性,因而从形而上的层面探讨“达摩”的本质,认为“达摩”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事物固有的秩序”、“维持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或法则”,是维系宇宙万物秩序的存在:“达摩是能够维持一切形式的生命和秩序的那种东西,如宇宙的生命和秩序、人的生命和秩序、动物的生命和秩序、神的生命和秩序等。”印度文化突出“达摩”神圣性的目的无非是要说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达摩并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由人的内在本质决定的,是社会“固有的秩序”。遵守达摩,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人内在本性的要求,因此,人人都应该自觉遵守。

“达摩”观念是与宗教解脱的追求密切相关的。印度教徒自古以来就把自己的宗教信仰称为“Aryadharma”、“Sanatanadharma”、“Vedicdharma”等,其中的“达摩”即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宗教”概念,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文化将“利”、“欲”、“达摩”和“解脱”视作人生的四大目的,“达摩”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连接前两者和后者的桥梁与中介。对达摩的遵循不仅是达致物质和情感满足的理智保证,而且也是实现精神解脱的根本前提。在印度文化看来,一个人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使自己在理智上和对人生的认识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合理地利用和享受世俗的财富与爱欲,真正走上精神解脱的道路。

印度文化对不同种姓,对一个人一生不同时期应遵循的达摩都有明确的规定。《摩奴法论》对四个种姓的达摩都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一个人一生从生到死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仪礼(“达摩”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的范畴在性质上颇为类似),印度教对什么时期做什么仪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受胎礼、生男礼、分发礼、出生礼、命名礼、初食礼、削发礼、入法礼、学习吠陀礼、结婚礼、林栖礼、遁世礼、葬礼等等。在古代,这些仪礼必须严格地遵守。印度教将人一生划分为四个时期,对不同时期应遵循的达摩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除了各种具体的达摩之外,印度教还有一些共同的达摩,比如忠诚、非暴力、超脱欲望、自我克制和纯洁五种美德,就是任何种姓的人都必须遵守的达摩,这五种美德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修养准则。

佛教作为印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继承了达摩观念。在佛教中,佛陀同样强调达摩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过,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流派,它关注的主要是“达摩”的宗教哲学意蕴。佛典中所说的“达摩”一般是指佛法、教法,突出的是佛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教法的特性,强调以佛法作为认识的标准和行为的准则。

第二节 印度佛学的创立与发展

印度佛学是在印度文化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继承发展了印度文化的主题,而且继承了印度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印度佛学是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婆罗门教的反动,具有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新内容。同时,佛教及其他沙门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不仅给婆罗门教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影响,而且也迫使婆罗门教改变自身一些陈腐和落后的内容,吸收佛教及其他沙门思潮中的合理要素。所以,虽然在12世纪以后印度本土佛教逐渐走向衰落乃至绝迹,但是,其内在的一些合理要素已经融入印度文化之中。印度佛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印度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印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代印度,却兴盛在中国。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到中国内地以后,即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然而,不能否定的是,印度佛学是中国佛学之源,印度佛学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一直存在并制约着中国佛学的发展。因此,要把握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内涵及其特性,必须追溯印度佛学的创立和发展,了解印度佛学的基本内容。

一、佛教的创立与原始佛学思想

佛教的创立者是释迦牟尼。关于他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详考。据汉传佛教的说法,大约为公元前565-前486年,与中国的孔子差不多同时。据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二十九岁时,因有感于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无常,毅然放弃宫廷的舒适生活,抛妻别子,出家修行。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寻师访道,修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三十五岁时证悟成佛,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开始向大众宣说自己证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内容。

1.佛教创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原始佛学的基本思想和特点与佛教创立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了解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印度的社会和思想状况,对于把握整个印度佛学的内容和特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正值印度社会大动荡之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由中亚地区侵入的雅利安人长期压迫着被征服的土着民族,而雅利安人内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分化出不同的等级。当时印度普遍实行着种姓制度。随着国家机器的加强,刹帝利对婆罗门的特权和至上地位日益不满。

居于第三等级的吠舍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也要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产生了参与政治的要求,因而既与刹帝利产生矛盾,又支持刹帝利削弱婆罗门的世袭特权。而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奴隶同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矛盾更是十分尖锐。

错综复杂的社会斗争反映到思想领域中,便是出现了新兴的反婆罗门教思潮,即“沙门思潮”。沙门思潮将矛头直指婆罗门教,对宇宙人生各种问题提出了自身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组织了许多新的沙门团体和派别,在群众中宣传自己的信仰和主张。

当时的沙门思潮流派众多,佛经上有“九十六种外道”之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六家,他们是:

(1)阿耆多,顺世论的先驱之一,主张人与世界皆由地、水、火、风等“四大”构成,反对梵天的存在,否定灵魂不死和因果报应,追求现世的享乐。

(2)尼乾子,耆那教的始祖,主张业报轮回,提倡通过极端的苦行来使灵魂得到解脱。

(3)婆浮陀,主张七元素说(地、水、火、风、苦、乐、命),认为元素既不由他物创生,也不创生任何他物,元素是独立自存、永恒不灭的。

(4)富兰那,主张“无因无缘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从偶然论出发,怀疑并否定社会上的一切宗教道德,认为善恶并无一定的标准,不承认因果报应说,主张纵欲。

(5)末伽黎,主张“命定论”,认为人是命运的盲目工具,一切事物都受“命运”支配,人生亦不例外,因而否定道德的意义和业报的存在。

(6)散惹夷,宣扬一种怀疑论或不可知论,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持相对主义的态度。例如对有无来世、因果、善恶等,认为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也可说亦有亦无或非有非无,因而有人称之为难以捉摸的泥鳅学说。以上六家学说,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反对吠陀的权威和婆罗门教的政治、思想统治方面则是一致的。佛教最初也是反婆罗门的沙门思潮之一,后为了表示与其他学说的不同而将佛教之外的学说称之为“外道”,有代表性的六家则被称为“六师外道”或“外道六师”。

佛教作为当时沙门思潮的一种,是以反对婆罗门教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因而它的许多基本理论和主张都是与婆罗门教针锋相对的。佛教对婆罗门教的各种主张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对六师学说也表示反对。正是在与婆罗门教和其他各种学说的斗争中(同时也吸取了它们的某些思想成分),佛教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

2.原始佛学的基本思想

原始佛学是指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的佛学。原始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四谛说、八正道、缘起论、无我说、解脱论、中道论和种姓平等观等方面。原始佛学重视人生问题的探讨,它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以及灭除烦恼、痛苦而获得解脱的方法。“缘起论”与“无我说”是其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也被认为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所谓“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教宣说的四种真理。苦谛,意为世俗世间的一切,本性都是苦。其重点是强调人生一切皆苦。佛教认为人生主要有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蕴苦。集谛,是说明人生痛苦的生起及其根源。佛教认为,人生之苦的根源在于“无明”,由于无明而执着于各种贪欲,便会生起种种烦恼,造下种种惑业,依业受报,即有轮回之苦。灭谛,即灭除烦恼与痛苦,断灭一切惑业,消除世俗之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从而超脱生死轮回,获得涅盘解脱的境界。道谛,即灭除烦恼痛苦,实现解脱的途径与方法。原始佛学认为,解脱烦恼痛苦,获得无上菩提,必须遵循“八正道”。所谓“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谓正见,即正确的见解,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认识;所谓正思,即正确的思维,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所谓正语,指合乎佛法的言论,不妄语、不猗语、不恶语、不谤语;所谓正业,即正确的行为,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远离一切恶行;所谓正命,即正确的职业或生活方式,指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方式;所谓“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指按照佛教的修道方法,止恶修善,精进不懈;所谓“正念”,即正确的信念,指信奉并铭记四谛等佛教教义;所谓“正定”,即正确的禅定,指在佛教思想如“缘起”、“无我”思想指导下修习禅定,消除杂念,洞察四谛之理。

佛教“缘起论”与“无我说”是针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大梵天)和不死的灵魂(神我)的说教而提出来的,“缘起论”和“无我说”是原始佛学全部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础。佛教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因缘(条件)的和合,“缘合则起,缘散则离”,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或主宰者。原始佛学主要关注人生问题,其缘起论主要是指分析人生老病死现象的十二因缘论。十二因缘论将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和关系是:

(1)无明:是指对佛理的愚昧无知。无明是一切生死痛苦的总根源,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2)行:指由于无明而引起的各种世俗的思想和行为。

(3)识:指托胎时的心识,它是先于形体而存在的精神统一体。“识”是由“行”的影响力(业力)引起的。

(4)名色:指胎中已具身心的生命体。“识缘名色”,有了识投胎,才有胎儿的身心发育。

(5)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名色缘六处”,胎儿正常发育成长,必然产生各种感觉器官。

(6)触:指胎儿出生后六种认识器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相当于幼儿阶段。

(7)受:即感受,指六种认识器官与外界接触后获得的苦、乐、不苦和不乐三种感受,相当于童年阶段。

(8)爱:即贪爱,主要指由感受而引起的物质贪欲与男女情爱等,相当于青年阶段。

(9)取:指追求执取,即贪爱而引起的对可供享受之物的追求执取。相当于成年阶段。

(10)有:指思想和行为的实有。指贪爱与执取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招致相应的果报,就其能招致果报而言,名之为“有”。

(11)生:即诞生。这里指由于爱、取、有而产生的果报,即导致了来世的再生。

(12)老死。

同类推荐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老子与神话

    老子与神话

    本书从神话研究的角度,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解析《老子》这一中华经典的人类学内涵。首先避开了学术界一贯采用的从哲学到哲学的“便道”,而是以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和材料作为参照,对《老子》一书中的神话思维、道与永恒回归神话、《道德经》的母神原型、祭祀王和大母神崇拜等做了追本溯源式的哲学通解。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本书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 中国信仰

    中国信仰

    什么是国学和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传统?国学就是国家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就中国历史而言,国学可分为古代国学,和现代国学。古代国学是古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现代国学是现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我的外挂是动漫

    重生之我的外挂是动漫

    重生到平行世界看看小说,咦,这里怎么只有玄幻、科技、历史、灵异、仙侠...怎么没有同人?看看电视,咦,这里怎么只有综艺、访谈、娱乐、旅游、选秀...怎么没有动漫?怎么办?自己的爱好就这样断了?既然如此,就让我来告诉世人,这些事物的存在吧!以我陈霖之名!
  • 黑罪冥皇

    黑罪冥皇

    千秋业,万古名,英雄一身血染尘。战场荒,踏血行,百年气魄,胜者吾名。
  • 快穿之鬼王妻虐渣记

    快穿之鬼王妻虐渣记

    她只是地府一个新来小鬼,为什么阎王爷要这样虐待她,本来以为完成一个任务就好了,结果眼前这些极品帅哥、霸道总裁、痴情学弟、恶魔大叔是怎么回事?夜羽突然发现她被冷陌那个鬼王坑了……
  • 大唐房俊

    大唐房俊

    “噗通”一声落水的声音,“房俊落水了"。梦回千年现代人来到了贞观年间,成为了房玄龄第二子,贞观初年天下初定,四境未平,周围各族虎视眈眈,但是迎来的却是大唐盛世,不由的让人心潮涌动热血沸腾,因为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攻灭突厥,平定吐蕃,打倭寇,收辽东,兵出四方,涤荡四海,自己的命运究竟会随历史一样正常前行还是发生一丝偏离······秀丽河山,美人如画,心中的一丝悸动······
  • 不再当公主之海豚恋

    不再当公主之海豚恋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谢谢合作!“智慧、财富、权利、地位、美丽”集聚一身的顾家小公主——顾嘉星。她在十八岁生日那天,总听身边的人提到“真爱”这一词语后,忽然想知道什么是“真爱”!无意的游戏中,“红桃、6、真爱、海豚”到底想给她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在围绕她身边的五个真爱她的独特王子中,她是否能找到属于她的“真爱王子”。真爱到底是什么?她是否能得到她想要的答案!继《不再当公主之公主与灰姑娘》友情故事后,为亲们讲述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
  • 题侯仙亭

    题侯仙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北半球在异界

    北半球在异界

    两个世界的碰撞坚持是对还是错的抉择我们的存在难道连天也不允许吗即便如此哪怕拦腰折断我们也要想那草一般印着太阳站起来突破厚重的泥土说着我们的骄傲突破狂风暴雨带着泪于汗水笑着看着彩虹还有什么能挡住我们的步伐
  • 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本书记录了陈独秀传奇人生,内容包括:青年时代、上下求索、辛亥风云、创办《青年杂志》、北大文科学长、五四运动前后、创党、广东教育委员长、加入国民党等。
  • 惹时生非:总裁爹地别抢我妈咪!

    惹时生非:总裁爹地别抢我妈咪!

    阴差阳错,顾念惹上了某个三十好几,离异还带着熊孩子,外加牧羊犬独居的老干部时林昆,进而遭步步紧逼,还拐回家看宝宝。受不了这种倒霉日子,顾念打包开溜,一贯腹黑冷漠的老子竟带着精明无赖的儿子找上门来。
  • 仙乐曲

    仙乐曲

    一曲仙乐,一盘棋;一个身影,一生的爱恋;一个神话,仙的传说……仙乐曲终,众生皆灭!叶尘:三世情缘,杀破万敌,为得只是长相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