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300000024

第24章 道家的生死关怀(3)

道家生死智慧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点是“道”。在道家看来,道即是生的原动力,也是死的归趋处。“道的内核即生命。道即原初的生命,亦即生永恒的生命,同样也是本然的生命。故而,道的本体论即生命的本体论,道的宇宙生成论即生命的总体生成论。”因此,老子提出“出生入死”的观点,表明人乃是出于道而生,入于道而死。道生万物,人亦在其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唯道是从者能够长生久视,尽其天年,而强梁者自然是不得其死。生死在大道面前其实没有什么差别,是谓“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这样,道家以自然主义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形成了与“道”合一的生死智慧。

道的存在特性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第二十五章),生与死其实也是道“周行”的一种体现。故而应以“无待”的思想来面对生死,此谓“遗物离人而立于独”(《庄子·田子方》),即不为生而役于物,也不为生而役于人,特立独行而不离道。可见,道家生死智慧其实是一种境界哲学。其最高目标便是与道合同,具体说来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死得其所,虽死犹生。形体在现实世界消亡了,但其精神却永垂不朽。道家提出超越生死的办法就是忘生死,外生死。因为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在心理上无所牵挂,从而内心宁静,与道合一。现实生存着的人往往是为生死所困,不得开心颜。所以老子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人生的忧愁祸患大多是由于自己过多想念着自我的生命(身),如果能够将自己的生命放下,精神上就获得超脱。庄子说:“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地》)所谓“入于天”就是将自我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提升为天地境界,付有限的自我于无限的大道之中。

自我一旦能度外于生死,心境就能清明洞彻,而后能体悟大道。这样,也就没有古今的时间观念,进入了不生不死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与道合同了,人的精神生命就获得了永恒。

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于道,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在于合道。生生之谓德,德乃有得于道之谓。生命只有在道的光芒照耀下才能茁壮成长。因此,人应自觉地以道来关照自我生命,充分意识到生命不过是道体无穷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道始终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生命随“道”而涨落,体现为生死。生死的最大价值,就是能自觉地将有限的生命过程归属于道的永恒变化。对此,如果有任何的不良情绪,那就是不通于命,不明于道,自然是不能尽其天年。

道家凭借整体之道的生成流转来消解人对生死的执着。只有领悟到“道”是人们栖息的场所,才能在一定意义上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合理的安顿,抚慰其不安的灵魂。这样,就能将人的有限生命纳入生生不息的、无限整全的道的生成之中。生命也许是短暂的,但通过融入生生不息的整全之道却可以获得永恒的意义。在道家的语境中,人活着就是为了悟道、证道、得道,用自己的生死实践和证明道的伟大。

对人而言,生是出于道,死是入于道,这叫做“死而反也”(《庄子·庚桑楚》)。而对道而言,“未尝死,未尝生”(《庄子·至乐》),物有生死,道无生死。

以道观之,生死与物如同水之成冰、冰释为水一样自然。当然,这是一种精神观照,一种自我解脱。目的在于有效地消解人对生命的执着,从而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在道家看来,道的尊贵在于“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老子》第五十六章)。在道的视界中,万物齐一,各是其所是,生其所生,死其所死。《庄子·齐物论》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梦境为喻,认为生死其实不过是“物化”。而物化正是道的运动表征。死没有什么可悲,只不过是从大地上来,又回到泥土里去而已。人的初始,本来就是没有形体的,而形体的造就,以至于复归消解,这个变化过程实在是不足悲的。死后可能化为蝴蝶,像物化后的庄子那样,栩栩然而飞,多么快乐!快乐得忘了形时,还不知道自己是庄子呢!此时,生死差别消除了,留下的便是如蝴蝶翩翩起舞的无乐之乐。

道家认为人生之逍遥莫过于兹:“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人能否外死生,这是能否进入大道境界的试金石。“外死生”者是藏己于天,外物无所伤他。例如,醉者坠车,虽伤不死,正是因为他“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庄子·达生》);“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庄子·庚桑楚》)。道家倡导“外死生”其实是为了当下更好地活着,洋溢着对人生的关怀。他们力图摆脱世俗的羁绊,而立足“道”的高度,以“通乎命”(《庄子·至乐》)。如此,形而下的生命就有了形而上的超越。正是外生死的观念决定了道家先哲们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做到直面死亡,笑傲死亡,在对死亡意义的领悟中消除死亡的恐惧,进而获得人生逍遥。

以道家的生死观来反思现实的生活,我们会获得一份安宁、恬静、豁达。

有人正是这样感悟的:说到今天,应该说在物理寿命的延长上,今天这个时代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建筑物越来越高,但人们的思想境界却越来越低;高速路修得越来越宽,但人们的思路却越来越窄;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可道德水平却越来越低;我们人类征服了宇宙外层空间,但却遗失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对待生存与死亡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制造我们最贴近自然的人生状态。也许我们做不到像老子和庄子那样超脱,但是生命的本质不在来世而在现世,我们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现在,生命的价值也应该就在其中吧。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强求,让自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的最好办法应该是活好当下,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我们缅怀死者,我们说着一些希望逝者要保佑我们的话语,其实都是我们爱心的一种体现,是我们自我安慰的一种体现。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活人与死人,相安无事,彼此为对方在各自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互相安慰的灯!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广保:《原始道家道论的展开——道家形而上的梦论与生死论》,《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3.刁生虎:《道家生死观的理论内涵及现代价值》,《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杨国荣:《作为哲学问题的生与死——(庄子)的视域》,《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5.郑晓江:《老庄生死观探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郑晓江:《道家“生死一体”观及其现代价值》,《中国道教》2000年第3期。

7.赵有声、刘明华、张立伟:《生死·享乐·自由——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及人生理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8.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加〕许志伟:《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观》,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同类推荐
  •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热门推荐
  • 把心机用在正确的时机

    把心机用在正确的时机

    本书阐述了人们把谦虚学习的态度当做是平日努力的“心机”,把突破困境的经验当做是生活中学习的“时机”,让“心机”与“时机”常相“会合”,就可为自己打造出许多进步的“机会”。
  • 冰月皇城

    冰月皇城

    她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和一个人相依为命,当那个人都背叛了她,她尽然穿越了,从新开始她,竞是一名废材,但地位尊贵。她拥有绝色容颜,在这样的身体中她要变强,让世人对她刮目相看。重新开始的生活现在开始。
  • 诛魔剑心路

    诛魔剑心路

    亿万年前,魔族破六道,乱纲常,魔族欲一统天下。女娲,盘古,等上古正神,与不周仙山脚下大战魔族,使得共工染血,金乌哀鸣,天地破损即将重归于混沌。炎帝之女精卫舍生取义,衔镇天石,定三山五岳,使天地稳定。上古巫族受女娲封印魔族使命,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 REWARDS AND FAIRIES

    REWARDS AND FAI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女No.1:最强术神者

    鬼女No.1:最强术神者

    她本是现代最小驱魔师当预言来临,她带着“最强装备”穿越皓史大陆。空有强悍到无人能比的精神力,却不会魔法、战气、更不会驭兽!令人耻笑!被迫签下生死状、却神态云淡风轻一笑:“啊嘞嘞~吓死宝宝了。”恶兽欺压、她更是淡定自如一脸从容:“喂喂~小怪兽,这么大,我可吃不下~”然,被耻为第一废材的她,挥手间、启唇间、一旦缚解禁锢,却是无人能敌!不仅牵了一票兄弟,成为最强术神者!更是惹了个……邪魅男。“娘子~我们什么时候成亲!?”他笑得天真可爱。“小家伙,你这么小可以吗?”她笑得单纯无害。哪知最后他竟摇身一变,邪魅诱人,主动上榻敞衣一笑:“娘子,如此秀色可餐,又不小~你可要?”某女:“……”【文明阅文】
  • 乾坤大掌门

    乾坤大掌门

    这个主角不无敌,没有修仙的资质,但靠着灵巧的头脑带领一个团队从普通江湖门派开始发展,不断发掘潜力新人,培养精英子弟,靠智谋巧取修炼法门和各种秘籍。晋升散修,左道,中门,最后成为上门。修为是门派最低,却是所有人都尊敬的掌门人!
  • 最毒男人心

    最毒男人心

    直到现在,我依然无法相信,追了我三年的老公,居然会背着我和一个老女人出轨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终道

    无终道

    一个铁血的战士,无意间闯入一个世界。在慢慢的探索中发现,爷爷所谓的道正是这个世界的路。这个世界的一切就是爷爷所苦苦追寻的一切,可是身为一个来自异域的凡人,他如何才能在这世界一步步踏上巅峰。
  • 祁生天缘奇遇

    祁生天缘奇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剑封仙

    万剑封仙

    自太古至今,神州浩土,相传诸多奇异之事,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哀鸿遍野,绝非人力所能及,后世人历经艰辛,苦苦参悟天地道法,意图追求长生仙路。飘渺求仙道,最终无不道损人亡,或者坠入魔道,正道人士亦如此!亦正亦邪,天下间正、魔难分。一个苟活于难得少年,拜入仙道门派……故事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