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200000049

第49章 二零零三(2)

所以卢梭对现代性第二次浪潮的推进,一是他的关于“普遍意志”的学说(包含有理性与历史这样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激发了德国唯心主义的观念论,强化了把自由的重获放在一个过程中加以思考的“后卢梭”的历史感,而这两个方面又正是在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那里所欠缺的。再就是通过卢梭对“自然状态”的颂扬,“社会状态”(通过各种政制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的道德、职责、义务的要求)也就成了另一个批判的靶子,于是就有了精神气质上的现代(浪漫)与古代(古典)的区分。现代性(modernity)是一个与古代性(antiquity)相对立的概念。在英语中,“古代性”(antiquity)是一个专指中世纪前的用语;这样一来,“现代性”(近代性,modernity)在语义上也就包括了中古世界在内。现代、中古是一方,古代是另一方;两方的差别在1800年左右被重新解释为浪漫与古典的差别。从狭义上说,浪漫主义指的是一切被卢梭所激发起来的思想运动和感受运动。罗素称之为一种“善感性”,一种很容易触发感情,特别是同情之心的精神气质。浮士德作为现代性第二次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形象,本身就带出了一种全新的善的观念,这就是对一切习俗的蔑视,不安于任何既定的道德说教,要在不断尝试各种生活方式中穷尽人之所能。除了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连串无比辉煌的名字,如雨果、雪莱、拜伦等等。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以卢梭为领袖人物的浪漫主义运动总的说来是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它对工业文明与商业活动毫无好感;它体现在哲学、政治和情操等方面的一个共同的方面就是“孤独本能对社会束缚的反抗”。

所有这些方面看起来都是反抗“现代性”的,它又怎么成了“现代性的第二次浪潮”呢?而且,卢梭所带动起来的浪漫主义运动真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吗?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一文的最后说,尼采对法西斯主义所负责任之少,正如卢梭之于雅各宾主义;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尼采要对法西斯主义负责,其分量之重,正如卢梭之于雅各宾主义。

但这一话题可以暂且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看雅斯贝尔斯对这一思想过程的描述。

当人们在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中看到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并期待着社会文明的尽善尽美时,卢梭粉碎了“这种自满自得的美梦”;但这种粉碎,并非如伏尔泰所说的那样是想要人们重过“四脚走路”的原始人生活,而是再一次使人们看到了人其实完全可以有目的地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他的“自然状态”、“社会契约”、“普遍意志”都不是就历史事实而言的,而是一系列为了判断现今、指明未来所需要的“正确观念”的推论依据。生活本身会因“推论依据”的不同而不同;传统只起着维系旧事物的作用,而在一个“人造国度”里的一切都可以依据卢梭所提供的“正确观念”推导出来,于是一大批法国大革命的真正先驱(英格兰的清教流亡者)就远渡重洋,在大西洋的彼岸建成了一个真正白手起家的“人造国度”,这就是今日的美国。如此说来,现代性不仅与纳粹的大屠杀有关,而且更早,也与跑到美国的一大批法国大革命的真正先驱们驱逐、屠杀、围堵、教化当地原住民的行为动机有关,因为他们要真正做到“白手起家”,在“一无所有”的“白纸”上依据卢梭所给出的“正确观念”的“推论依据”来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同样是“从头再来”,法国大革命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命运就完全不同了。

也许当今世界上再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如当年的“新大陆”一样让人们尝试着“白手起家”了。所以杰出的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才说西方文明(主要指美国)在某种意义上只能算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特例”。当今天的美国想把这种作为“特例”的文明形态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这是否可能,以及各种文明的不同形态又是如何打上自己传统的“烙印”的,这是另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话题;为什么亚、非、拉的国家走向自由民主制度的经历如此艰难?而且如此千差万别?是不是因为他们传统的力量过于强大,或者说,因为再也没有了“英格兰的清教流亡者”的“白手起家”?当然,同样生活在美国的施特劳斯并不这样看。他说,也许美国的自由民主制与现代性的第一、第二次浪潮有关,但对整个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制给予最有力支持的,并不是现代性的这两次浪潮,而是“前现代的思想资源”,所以他才主张重读经典,重新体会“自然”、“美德”与“美好秩序”、“理想政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神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

雅斯贝尔斯说,当这个世界作为“造物”与“造物主”无关了时,“拯救”的问题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或者,成了一个不断推移着的“未来历史”的问题:“当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时代看作是某种过渡时,一部分人的希望黯淡了,另一部分人的恐惧也缓解了。自此,这种过渡的观念一直足以使精神虚弱的人得到平静与满足。”

这句话几乎就是说给当下的中国人听的。因为只是“过渡”,所以一切也就都获得了理解与容忍,希望黯淡了,恐惧也缓解了,在“过渡”中,精神坚强的人不再相信有“未来”,而精神虚弱的人则在“平静与满足”中随波逐流。

但至少在理论或逻辑上,当“造物主”的存在也受到了怀疑时,留给这个早已没有了精神性的世界就只有力学的原理和结构了。

使上帝这个造物主的存在也受到了怀疑,这一步是尼采迈出的,而这,就是现代性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步,也是出于对“这个日渐平庸、乏味、腐烂”的世界,特别是不断出现着的平民革命和大众文化的不满,而结果却是使这个世界更趋功利化、实用化。为了抗拒霍布斯的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有了卢梭的第二次浪潮;为了抗拒卢梭的第二次浪潮,有了尼采的第三次浪潮。这里面是不是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恐怕要到最初的建立“正确观念”的“推论依据”那里去寻找;也许正因为“推论依据”变了,才有了这以后的所有不可遏止的变化。雅斯贝尔斯说:“这个世界体系要不是先已被贬至造物的地步,是决不会被如此粗鲁地夺去精神的。”

问题能不能这样看?到底如何理解人类原初的宗教形态?这种原初的宗教形态是普遍有效的“律法”,还是个人或各个民族不同的“信仰”?中国传统的“天人感通”、“以天道切人事”非但没有把世界体系贬为“造物”,反而如荀子所说,一直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到后来更强调的是“存天理、去人欲”,但“天理”何在?是不是自“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以来,人就以自己对“天道”、“天理”

的理解取代了“自然”本身的完美,确立了理应属于“现代性”的“推论依据”,然后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事情真是这样的吗?

尼采挖掘出了对生存情绪的崭新理解,“这个情绪更多的是对恐惧与灼痛而非和谐与平静的体验”。人所获得的最高成就与快乐无关,于是有了对无情、战争、力量、残忍的“英雄气质”的称颂。与卢梭不同,尼采身上有强烈的贵族主义的高傲,他最看不起卢梭身上的“善感性”,同时把矛头指向导致这一切的基督教,因为基督教从本质上说是“奴隶的道德”,目的在于“驯化人心”。他身上依然有着第二次浪潮留给他的浪漫主义,只不过这种浪漫主义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虚无主义的四下弥漫。

如果说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改造了“自然”这一概念,将与“自然”有关的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的话,卢梭则发现了“自然状态”与市民社会、理性、道德、政制的二律背反。在卢梭与尼采之间,是一个人们越来越有“历史感”的世纪。1725年维柯出版了《关于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为如何搜寻历史中世俗化了的自然进程提供了“新工具”,到1765年有了伏尔泰的《风俗论》,习俗、惯例的演变也就成了精神自身的演变。当然最强有力的历史哲学家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不再相信历史的顶峰和终结,而是把历史视为一个几乎永远不可完成的“过程”,“然而他还是残留着对历史过程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的无根基的信念”。

尼采的问题是,如果一切思想原则与行动原则都是历史性的,那么也就是说一切有关历史的学说就只有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下才可理解,这就取消了对真理的思考。或者相信历史,这就没有了真理:或者相信真理,这就需要回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因为正是源头的有关真理与理想的“推论依据”才使得历史中的所有筹措(演变着的思想原则与行动原则)成为可能。尼采在人类历史的源头处发现了“权力意志”,一种类似于“自然本能”的东西,于是也就有了对历史上一切思想原则与行动原则进行价值重估的可能。能进行这种重估的人非是“超人”不可;而不进行这种重估,只浑浑噩噩过“幸福日子”的则是“末人”;无论是“超人”还是“末人”,反正人已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黑格尔曾说过,“世界史所表现出来的所有重大事件中最重大的就是一个自由意志统治另外的自由意志”。尼采终于相信,在普遍的贫困的庸俗中,真正的拯救只能来自强者的权力与职责。文德尔班在其《哲学史教程》下卷的最后一篇(第七篇)专门讲到了19世纪哲学所导致的价值困境。

他说,“不受限制的个人主义的反抗发展到最高峰,就是主张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于是只有超人的权力意志作为绝对价值而存在并审理每一为它服务的手段。

在高等人看来,不复存在任何形式或标准,无论是逻辑的还是伦理的。超人的独断意志顶替了理性的自主性——这就是19世纪所描述的从康德到尼采的道路。”

正是这一切决定了未来的问题。相对论是哲学的解体和死亡。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在。哲学有自己的领域,有自己关于永恒的、本身有效的那些价值问题。那些价值是一切文化职能和一切特殊生活价值的组织原则。但是哲学并不把这些原则当作事实而是当作规范来看待。

请注意:“上帝”、“自然”、“超人”、“末人”、“自然状态”、“社会契约”、“普遍意志”、“权力意志”等等,都不是历史的“事实”而是行为的“规范”,或者说,是为了获取“正确观念”而必须具有的一些“推论依据”。

(我们有关世界、历史、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正确观念”到底是从怎样一些“推论依据”而来,这正是一个有待反思的重大课题)现在回过头来看,整个19世纪的哲学特征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历史研究与自然科学的空前胜利;而哲学,则只能在自身的边缘去调和与特殊的经验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自然哲学、人类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等等,文德尔班说,“形而上学的精力的消耗殆尽和经验兴趣的蓬勃高涨”,使得哲学在其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只能或陷入泥潭,或给人一种折中和依赖的态度。

而普遍的价值问题又正是历史主义与科学主义无法给出回答的问题。

同类推荐
  • 三十功名尘与土

    三十功名尘与土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 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

    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

    青春都相似,欢喜又迷茫,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那一年,高子墨遇见了周娴,懂得了付出;陈檬离开了卓轩,学会了祝福;宫屿习惯了商陆,懂得了怜惜;顾绍殊放开了丁帆,学会了放手……就算终有一别,时光会记得我们的相遇。我们遇见爱,也在爱中成长。我们害怕分别,亦在别离后坚强蜕变。《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写尽青春唯美遇见与别离故事,深情呈现青春年少的人遇到爱,在爱中成长,也因为爱变得坚强和勇敢的心路历程。
  • 晚风集(卷四)

    晚风集(卷四)

    殷谦散文作品精品合集。其中不乏犀利的批评,怡人的观点,明智的思想。这五部作品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或者通过故事,或者通过评论,形式各种,但可见作者独特的心境,让我们受益匪浅。
  • 要什么完美

    要什么完美

    这是一本让年轻女孩找准人生定位的优雅书。追求完美是人之共性,但只有抛弃对完美的执念,才能在这残酷世界撒欢玩一场。人生有起有伏,走到何种境地都没关系,何种姿态才最要紧。与其妄想得到每个人的夸奖,不如挺起胸膛自己鼓掌。如此,人生便足够了!从此后,不苛求做一个完美的人,不企图寻找一个完美伴侣,更不假设一段完美人生。信任瑕疵与遗憾,它们是命运的真相,也是人生的必需。以你想要的方式,过你独特的一生。愿我们都变成优雅而有态度的女人,大气又从容,成熟并天真,不偏执、不依赖,任谁都无法取代。
  • 喂,亲爱的世界

    喂,亲爱的世界

    《喂,亲爱的世界》讲述了不可停止思考,不可停止表达,但不要以为你的思考和表达就有什么结果。表达有什么关系。真正想说的话,对着真正想听的人,一辈子说出不来。在我们灵魂的遥远处,自己永远孤独。
热门推荐
  • 后来,可惜没有后来

    后来,可惜没有后来

    如果没有那句“听说你看哭了,是真的吗?”我们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惜世上没有如果,就像我们的后来没有后来一样……
  • 续古尊宿语要

    续古尊宿语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十二血贵拐老婆

    十二血贵拐老婆

    一种关于爱情的哲学:一个人过分专注于某事某物,长时间沦陷于某种情绪,这一情结就会成为有形,将之束缚住。一场关于颜色的灾难:白是纯洁的颜色,一尘不染,也是最靠近光亮的颜色,明明是美好的,为什么不能轻易触碰?一次特殊失手的拍卖:就这么偏激,决绝,带着独占欲的味道,甚至接近于恨的刻骨铭心……总有一天,少女会蜕变,会离开,会带着他们早已送出去的心残忍的留下背影……因为,她才是世界的Queen,不是只属于他们自己的princess
  • 致那些流连的岁月

    致那些流连的岁月

    我很多次曾在想我花费大部分时间去写这一个个故事,大部分时间去构思情节,大部分时间去回忆,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许只是害怕某一天时间会带走我关于那些重要的或许别人觉得有丝丝的无趣的记忆。这本书主要是给那些爱着的但是不能说出来的人,想把心声述说,却又没人倾听,所以给这本书取名《致》,致每一个孤独的个体,致每一个人的青春,致那些流连的岁月。
  • 纸人

    纸人

    预料之中的恐怖,命中注定的恐怖,都不至于让我们如此害怕,明明阳光灿烂,明明幸福平安,明明没做亏心事,明明在读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恐怖故事……突然,一只不怀善意的手背后颤巍巍地伸过来了,它是来要命的。
  • 罂粟花开之血离

    罂粟花开之血离

    千年之前,他们凌立于大陆之巅,约好做彼此的唯一,一场阴谋,一场风波,让他们堕入陌途。千年之后再相见,单纯的她却一次又一次的被他伤害……在映天的火光之中,一滴泪,使她忆起痛苦的曾经,她却勾起一抹浅笑,火光殆尽,她涅槃重生,却不忍心伤害他,莫离,我欠你的命,还你了……
  • 像林徽因一样完美

    像林徽因一样完美

    她从人间四月天走来,宛若白莲,顾盼生辉。她是林徽因,游走在再别康桥的诗句里,穿梭在古建筑的名词间,换得一世情缘,三生爱恋,千篇赞颂。无论岁月静好,还是时代激荡,她始终面不改色,优雅前行,用蕙质兰心,照亮一方天地。她是诗人徐志摩的痴恋,是建筑师梁思成的贤妻,是学者金岳霖的挚爱。她的诗句优美灵动,她的建筑成就斐然。她是女人渴望成为的范本,是男人眼中的女神。本书从自我、事业、婚姻、爱情、社交等几个方面展现了林徽因的别样人生,给当下的女性朋友以启迪和智慧。
  • 网游之涅槃重生

    网游之涅槃重生

    游戏的第一人,遭爱人背叛,被敌对工会追杀,一代天王落幕!然而就此谢幕吗?不不不,时间的飞逝,由青涩走向成熟!新游戏带来全名游戏的浪潮!让我们笑看男主角如何在新游戏中掀起血雨腥风!兄弟在旁!美女做伴!这才是生活!
  • 祸水魔仙生死劫

    祸水魔仙生死劫

    幻焰原是花神和火之魔君的私生女,后被带回天界。火神因与花神青梅竹马,不愿花神被人诟病,谎称幻焰为其与花神之女,幻焰得以留于花神殿,位列仙班。然而幻焰生性顽劣,又对火术操纵不精,导致花神殿焚毁。天君动怒,将幻焰贬下凡间,承受雷刑烈火之苦,却被天族太子瑾誉所救,互生情愫。幻焰转世名为紫瑛,在凡间时带给亲族各种灾难而被排斥,瑾誉化身为人,指引她往净月宫学习术法,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难中将她解救。
  • 别动,他在你身后

    别动,他在你身后

    【作者的话】这是一本适合女孩子看的悬疑+言情小说,让你痛痛快快的体验一把生死大爱。在经历一件又一件扑簌迷离的事件中,不忘让你,找回一颗少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