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200000025

第25章 一九九零(1)

纪事

与上帝的拯救相对应的,就是良知的呼唤。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你关系”是精神关系,其所不同于“我-它关系”的地方,就在于当我们说出“我”

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意蕴;也正是这种精神意蕴会把人引回到与上帝的原初关系之中。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生在世就是沉沦,为了能在世,哪怕是非本真状态也行,但这并不具有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这里都涉及与“他人”的关系。一个是原初的精神意蕴,一个是在对“烦”的认可中所承担起的对“能在”(abletobe)的决心。

人的沉沦与良知呼唤

——海德格尔与马丁·布伯的一个比较

1.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一个最显着的特点就在于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在马克思的术语中,“现实的人”也就是“社会的人”,亦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关系是任何从事现实活动的人都摆脱不了的,因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但这种说法又会引起有关人的需要或本性的争论,似乎人的两性关系、交换以及分工关系是从属于人的某种共同本性或类本质。我国哲学界前几年所发生的有关人的争论就恰好集中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这是被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所引入的歧途。它的最大特点就表现在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是从有关现实的人的各种思想、观念或认识出发。

现实的人也就是现实的人的处境及其与周围的关系。这种处境或关系先于人的所有的认识活动。虽然没有认识,这种关系根本就进入不了人的意识,但人的意识的本原性存在却并不在意识本身,而在超意识的关系那里。人必须不断追问,不断返回到关系那里去,以突破意识或观念对人的禁锢。

人的个体化过程也就是社会化过程。当人成了一个个的人时,他们就已经处于某种并非他们选择但又摆脱不了的关系之中。马克思说过,每个人只要进行生产,就必然会双重地肯定着自己和另一个人。但我这里所说的关系却并非是指某种交往的心理意愿或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建立的相互关系(它们依旧属于“后天”的认识论范畴),而是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它逻辑地先于人在现实活动中所建立的一切关系,就是说,没有这种关系,人不成其为人,人的生产活动也不成其为生产。在哲学探讨中,无论把人视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思维属性的统一,还是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关系本身总是逻辑地预先构成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回到关系那里去,也就是回到这种内在规定性上去。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的方法论问题就是不断追问本身,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所要处理的问题形式化;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摆脱各种有限内容对我们的干扰。比如关系,我们的着眼点就并不在各种具体关系,比如两性关系,生产及交换关系的形成或演变上,而在那逻辑地先于或内在于所有这些具体关系的关系本身。只有对关系本身加以追问,我们才能从哲学上理解关系这种对人而言的先在规定性到底对人意味着什么。

2.当我们进行这种追问时,有两条思路可供比较。

“原罪”(originalsin)这一概念所反映出的就是人与上帝的某种原初关系,它逻辑地先于人与人的一切关系,或者说,在人与人发生各种关系之前,人就已经与上帝处于这种“原罪”的关系之中。“原罪”是不能称之为“犯”的。人并没有“犯原罪”。人也并非因为犯了这样那样的罪,为了给这些罪寻找到一个最初的“根据”或“原因”,才设定了人有“原罪”。相反,“原罪”不但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罪,也不能理解为某种可供判断是否有罪的标准。当我们说某个人有罪,比如在道德上有罪时,总得先有一个判断标准。但如果对这一标准还能进一步作出某种道德判断的话,它就不成其为标准,而如果它超出了任何道德标准的判断,它也同样不成其为标准,因为依据它并不能对任何行为作出道德判断。所以“原罪”与任何世俗的罪恶都无关系,它既不是世俗罪恶的根源,也不是判断世俗罪恶的标准。它只告诉我们就人的存在而言,与上帝的关系更根本、更内在、更在先。当然,在这种与上帝的关系中,人只能是有罪的(有限的或有缺欠的),至于发生在伊甸园里的故事,只不过是一种图解的或世俗化了的说明方式。

“原罪”这一概念在探究人与上帝的原初关系中提供了一种说法。对准备坚持这一说法的人来说,他们必须不断提供有关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但如果所有这些证明最终只是证明了人的思想或自我意识的存在的话,则这种证明只能归于无效;而人在事实上又根本无法脱离人的思想去证明一个纯客观的上帝存在。所以古典哲学中所有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都只证明了此路不通。马丁·布伯(MartinBuber,1878-1965)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去揭示人人关系中的人神关系,这对所有沿着宗教这条思路去探究人的原初关系的哲学家们来说,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但既然问题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那么不用“原罪”这一概念,不理会《圣经》中的神学隐喻,避开上帝是否存在这一敏感问题,也同样可以得出人源始地就属于有罪责的存在这一结论,这就是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思路。

对这两条思路的分析比较,构成我们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入口。

3.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人生在世也就是人丧失于常人之中,丧失于非本真状态之中,人要在世,就必是被抛的、无家可归的。所谓丧失于常人之中,不过是对这种被抛状态或无家可归状态的逃避而已。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与他人共在或共他人在(beingwithothers),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在常人中的失落或沉溺于无根基状态;另一方面又确有引诱力,使人在与他人的杂然共处(beingamongoneanother)中获得某种庇护或安定。海德格尔说:“在沉沦中,主要的事情不是别的,正是为能在世,即使是以非本真状态的方式亦然。”所以在世(beingintheworld)即沉沦(fallenness),它并不具有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也不涉及个人品质上的问题,而只是说,你要在世,你要对你的现身有所领会,就必是沉沦的,或者说你只有在世,才能沉沦。

在世即沉沦,这还没有说明为什么要用“沉沦”一词,为什么说人的存在源始的就属于有罪责。这里的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共他人存在(beingwithoneanother)。凡人在世均与他人有关,这是人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每个人都对这种共在方式负有责任,就是说,你构成为他人有所缺欠的根据。没有你,他人不可能存在;但有了你,他人又必是有缺欠的,因为他人离不开你。离不开,说明有缺欠,而这种缺欠是“因你”而造成或“通过你”而被领会到的。所以共他人存在的每个人都“有所缺欠”,而且彼此成为对方有所缺欠的根据。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是可以或能处于各种可能性中的,但人事实上又只能处于一种可能性中,因为人一旦处于一种可能性中,那么其他的可能性就不复存在,所以“筹划之为筹划,其本身本质上就不”,就是说,人并不可能选择所有一切的可能性而只能处于一种可能性中,但人本质上又是能在或能处于各种可能性的,否则不会有筹划或操心(caringfor)。正是这种操心凸显出了人的自由存在(beingfree)。也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才有烦(anxiety),因为他知道他的存在是永远面向无可确定的未来的(hisexistenceisopentowardsanundeterminedfuture),他必须以他的自由选择来填充未来这巨大的空虚(theemptinessofwhichmustbefilledbyhisfreelychosenactions)。如果人不是自由的,就不会有烦、畏、操心,不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于是也就谈不上有罪责的存在,但人如果可以选择任何可能性,可以承担得起人的任何选择,那也同样谈不上人存在的不之状态或有罪责的存在。

所以烦就是人的此在之为此在就是有罪责的根据。当然,这里的“缺欠”、“不之状态”或“有罪责”并不是相对于某种“完满的”或“理想的”“无罪状态”而言的,也不指某种日后可能予以排除的性质,而是说人的能在作为筹划,本身就已经是“不”

的,它正如人的共他人存在作为作为人(Dasein)的内在规定性,就已经把人抛入某种先于他的关系中一样。

4.马丁·布伯说,世上根本就没有孑然独存的“我”。当人言及“我”时,这个“我”或在“我-你”(I Thou)之中,或在“我-它”(I It)之中。“我-它”中的“它”(It)是我的对象世界或经验世界。这种“我-它”不能称之为“关系”(therelationship),因为它有条件、有所待、相互利用,彼此化为对方的手段。只有“我-你”才属关系,比如爱就属这样一种关系。布伯说,爱伫立在“我”与“你”之间,也只有这种纯属之间的、既不依附于“我”又不归属于“你”的关系才是本来意义下的关系。布伯的一个核心思想在于:原初词“我-你”是不可分的,它并不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样要先解析出一个主体,然后再去谈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说,早在“我思”之前,早在我的自我意识或我能把我辨认为“我”之前,“我-你”就是同一个词;一旦有了“我”,那么相对于“我”的就不再是“你”,而是“它”,即“我”(subject)的“对象”(object)。所以,马丁·布伯说:“我-你本质上先于我。而我-它却发端于我与它之组合,因为它本性上后于我。”马丁·布伯在这里所提供的一个证据就是:在初民那里,一切分析、思虑、理性和眷顾的东西都不在分析、思虑、理性和眷顾之后,而在之前,即分析前的那种本真的原初统一和亲身感悟到的关系。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同一句“愿神降福于你”在后人那里已成为一句表示祝福、忠诚、问候或另有所图的陈词滥调,而对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来说,体现出的却是某种非思索的,全然无所求(无具体目的)而又神妙难喻的感情和交流。布伯说,现在的人已很难重新体验到这句话中的“我-你”关系了,原因就在于有了过强的主体意识“我”,而一旦有了“我”,那么作为客体的“你”也就随之成了“它”。因此,在马丁·布伯看来,这种主体化了的人也就是沉沦之人。

这里特别强调的有三点:

第一,马丁·布伯认为世间每一“你”按其本性是注定了要演变成物,即使“我-你”成为“我-它”的。他认为这是一个不断返还物境的过程,只有在此之前或之后,才可能以“你”的面貌呈现于“我”。

第二,“我-它”中的“它”或为事物,或为事件;事物在空间的框架中,事件在时间的框架中。在空间中的事物为他物所限制,所规定;在时间中的事件永远处于川流不息的因果进程之中。总之,“在它之世界,因果性君临一切”。

第三,“我-它”并非邪恶,但也并非本真人生。布伯说:“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大致来看,马丁·布伯的思路是这样的:虽说世间每一“你”注定了要变成物,但世间每一物亦可重新成为“你”。这就要求:第一,使“我-它”超越时空网络;第二,尊奉万物为“你”。布伯说,唯有以其全部生命走出“我”而与“你”相遇者,“它”才成其为“你”,也只有把世间之一切在者均视若“你”者,方才不再去遗弃“它”,而是将“它”置于本真人生的基础之上。与此相应的两点要求就是:第一,绝对承受现时,永驻于“它”之现时性。布伯说,离开现时或此刻,过去和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现时才意味着永恒,只有永驻于现时才能超越时空网络。第二,尊奉万物为“你”并非是在表达一种主观意愿上的情感,而是指人与精神的相遇;这种相遇也可理解为爱的奉献,就像耶稣在言及“我”时总那样谦恭俯服地以“你”为“父”,以“我”为“子”一样。所以“我-你”关系是一种父子般的源始的血肉关系,而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心灵波动或情感表达。

同类推荐
  •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这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中国南极科考历程及其昆仑站建站始末的纪实文学。《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受到《十月》杂志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委托和支持,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记录并揭示了中国年纪科考历程及其惊世成就,堪称首部全面反映昆仑站建设始末的纪实文学。作者在亲自采访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后,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对南极内陆考察的重大成就——格罗夫山地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以及在冰穹A建立昆仑科考站,进行了客观的全景记录并深入解析。
  • 光荣的荆棘路

    光荣的荆棘路

    真正的名人,吸引人们关注目光的往往并非是他们头顶上耀眼的光环,而是他们的事业精神与人格魅力。盛名之下,真实的名人是何样子?《光荣的荆棘路》辑选的文章将带您一起走近名人,倾听他们的心路历程,分享他们光环背后的苦乐喜忧。这里有大师的画像,有岁月的朝花夕拾,有繁华落尽后沉淀的思想。他们经纬交织的阅历,映射出的是智慧的光芒,是人性的光辉。一起来走进这一精神殿堂吧!
  • 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散文》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为“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收录了俞平伯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 温暖的旅途

    温暖的旅途

    对于诗歌和交友方面,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四川初学写诗,就得到很多诗人的帮扶;回桂林上班后,偏居城市东郊广西师大育才校区,又相继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当这些朋友或因学业或因工作调动陆续离开桂林,再一批朋友从各地赶来,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空白,刘发扬是其中一个。现在,发扬已经成为我在桂林联系最紧密的圈内好友,几天没和他碰头,就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似的。
  • 休闲文化与唐宋词

    休闲文化与唐宋词

    本书内容包括:休闲:人类文化精神的家园、词体萌生的商业文化背景与休闲社会土壤、唐宋词的文体特征与休闲功能、休闲视野下的唐宋词人创作观念、唐宋词人的休闲创作实践等。
热门推荐
  • 高冷男神带回家:盛世独宠

    高冷男神带回家:盛世独宠

    “老公,我想调到公司的技术部门去。”“不行。”技术部都是男人,他怎么可能让她去那种虎狼之地。“老公,我想自己一个人出去玩几天。”“不行。”要玩也要有他陪在身边。“老公,我想要个孩子。”“好。”方菲菲蹙眉,这个男人怎么不会顺嘴说下去……“你……你干嘛?”“老婆,是你说要个孩子的。”陆辰扬轻佻眉毛,一脸坏笑。
  • 重生:黑道女王

    重生:黑道女王

    她,遭遇暗算,重生一世,是否能复仇成功,血契立下,晴天霹雳,白狐出世,看她怎么风起云涌……
  • 人道仙道

    人道仙道

    凡人都传成仙好,岂知神仙多烦扰。法宝炼丹人来挑,清心寡欲不为道。欲知神仙想多少,还是凡人生活好。(系列短篇小说)
  • 几时樱花落

    几时樱花落

    十里洋场,糜烂调子是他一生不能忘记的富贵风流、进退维谷;却也是她一生的甜蜜时光,余生梦魇。昔年中日外交摩擦不断,他和她得以机缘周旋相识。她才知樱花灼灼,令人心折。可惜那朵樱花,开在帝国他乡不能一诉衷肠。如今战火燃起,她却对他忽然热切。既然是卧底一个,自然是身心投入。既然是自己上门,自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尘埃落定,樱花飘零,你又在什么地方听这场雨落?
  • 极品公主修仙记

    极品公主修仙记

    她乃是神族的神女,因魔族扰乱人间而受命到凡间历练却被世人认为妖怪“怪物又能怎样,在强者面前只能低头”她堂堂灵国公主天赋极高却要上学。对此她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啸“不~我不要去上学~”于是便发生了一连串的事,堂堂公主但在面对两个男人时便怂了。他们两个尊贵的大神,美男但都双双折在了三观不全的女人身上,对此他们只能叹息兄弟啊我们没救了这还不是最紧的最要命的是这个该死的女人居然要开青楼,男人们一台戏开始了
  • 龙珠之超级系统

    龙珠之超级系统

    在一座大城市中,他出了车祸,穿越到龙珠,附带超级系统,他想称王,看他如何成王。.....我是一位小学生,第一次写小说,而且我学习比较忙,大概一个星期更新一章,久的话2个星期。每次都在星期天下午2点左右
  • 猎人现世重现

    猎人现世重现

    我的终极我做主!这是一个好看的世界。......等着我吧,明月……我会把你……
  • 我乃南山孤儿院院长

    我乃南山孤儿院院长

    一个地球上可有可无屌丝因为救一个人而穿越到1990年,并且成为了港台明星古添乐的弟弟。重生以后,他凭借自己脑袋的记忆,赚到了一般人好几辈子都挣不到的钱。而且还利用自己记忆中的歌曲还有剧本,把自己的大哥捧成堪比四大天王的天王巨星,甚至被好事的人称为“无冠的第五天王”。原本他打算从此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是却因为一次充电话费不小心那多了几个零。从而被10086赠送了一间孤儿院,而且还有一只极品小萝莉。从此他原本那逍遥自在的人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注:如果不喜欢看虐主的读者,可以直接从二十四章开始看起。)
  • 不可触碰的囚牢

    不可触碰的囚牢

    本文为夏目友人帐同人文。主写的场静司x夏目贵志。
  • 庶色撩人:冷王的弃妃

    庶色撩人:冷王的弃妃

    “你当本王是傻子么?”王爷邪魅的冷笑,眼神冰冷!“从现在开始凛妃娘娘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至于你肚子中的孽种,和你这个背叛者……都将消失!”铁门紧闭!黑暗如同梦魇压来!!穿越遇难,能怨老天瞎眼,处事不公吗?遇人不淑,能怨月老昏庸,识人不清吗?做为莫名穿越而来的小庶女,王妃月清表示,管你是最睿智毒辣的王爷,还是敌国无畏决绝的太子,你们的权倾一方,都是为我颠覆这如画江山而存在!帷帘之外,因为这个女子,大陆风起云涌,狼烟四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