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100000025

第25章 一九九九(2)

当家书和日记来读,感到神清气爽、心心相印。我把他当兄长,写下一些回应的话,抒发自己的思绪,这些文字使我的心灵恬静而澄澈。

时至今日,我仍与哲学为伴,我想从中得到的不是名声,而是智慧和宁静。

现代与传统

研究西方哲学使我从1986年到1988年在牛津大学生活了两年。任何一个到过牛津的人,都感叹这里是最适宜读书和思考的地方,不论是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还是举世闻名的波德林图书馆的穹形圆顶屋,都散发着精神文化韵味。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的精深思想使得“牛津学派”在20世纪的哲学史上成为精彩的一章,而艾耶尔、达梅特的独创性见解使牛津以分析哲学的重镇闻名。我就是冲着达梅特来牛津的,那两年我在他的指导下辛勤工作,并有幸在斯特劳森退休前听完了他最后一次上“哲学导论:分析和形而上学”。

在学术上大开眼界和获得丰收,这在我的预料之中。而出乎意料的是,牛津生活使我有一种新的文化体悟:我对“传统”和“现代”产生了与以前迥然不同的切身感受。

在牛津,人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对传统的重视、为历史而骄傲。在这座容纳了三十来个学院的小镇上漫步,不时会有一块镶嵌在旧墙上的石碑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的文字是:“女王陛下××××年×月×日为××学院奠基。”当我在不同的学院凝视着那方形的、菱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如茵如画,整洁如地毯般的草地时,深知校史的英国友人会自豪地告诉我,这块草地有二百年、三百年或五百年的来历。我曾在享有盛名的国王学院拜会一位着名哲学家并共进晚餐,参观校园时他向我指点,哪个地方是本科生的停车场,哪个地方是研究生的停车场,哪个地方是教师的停车场。就餐时,他递给我一套黑袍,长条形大餐桌旁边,每个教师都身着黑袍,正襟危坐,桌上和墙上的蜡烛肃穆地燃着。餐厅另一端,是供学生用餐的低桌(lowtable),我遥望着一个坐在那里的熟人,他是牛津中国学生会主席。

我因为是被教师邀请而在高桌(hightable)就座,牛津的传统,即身份观念,把我们隔开了,我们两人只好相视苦笑。

一次去最有贵族气派的基督堂学院拜会友人,受到老年门卫的询问和指引,此公表情之谦恭、语音之纯正,周到的举止中蕴含的大家风度,几乎令人手足无措。在学院的大厅,朋友指着十几幅油画中的一幅说:“那是约翰·洛克,他在本学院任职前后三十多年。”啊,这位大哲学家,近代思想的奠基人,就是在这里思考和写作的!他还告诉我,艾耶尔毕业于该学院,他因学术上贡献巨大,被女王授予爵位。获此殊荣的牛津哲学家还有斯特劳森,朋友告诉我在称呼上的规矩:“当面说话时,别叫艾耶尔教授,叫弗里德里克爵士,别叫斯特劳森教授,叫彼得爵士。”

确实,牛津有无数的繁文缛节,不论是欣赏,还是厌烦,你都得遵守。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当你适应了这样一种生活形式,“从心所欲不逾矩”时,你就生活在一种传统中了,传统离不开形式,无形式的传统只是一种文化抽象。

牛津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的现代性决不表现于人们穿金戴银,小汽车的拥挤和大哥大的普及,它首先体现在牛津的学术理念和习惯,学术水准和成就中。牛津的导师制原先让我和中国的私塾相联系,严格的教育使人猜想上课的场景一定是滔滔不绝和洗耳恭听,一定是死记硬背和做不完的作业。但实际情况刚好相反,研究生上课时讨论的活跃和热烈使人叹为观止,不止一个导师对我说,在他们看来,“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我跟从达梅特教授作研究时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两年中他从未对我做过“传授知识”的工作,他总是把最新课题摊出来,要求我和他一道思考和解决。

牛津大学的四十二个科系中,有三十二个被评为世界一流水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据说有二三十人,其中生物化学系就有三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最高奖为菲尔兹奖,牛津数学系获奖者有三人。我周围的中国学生提起自己的导师,不是某学科的开创者,就是某个领域的世界权威。在这里,站在学术前沿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近代以来的中文词汇中,“现代”和“先进”同义,在牛津,这不是梦,不是理想境界,而是身边的日常现实。

在中国,“现代”还是可望而未能即的目标,也许,唯一令我们自慰的是传统。

我最要好的英国朋友G博士最以英国的历史和传统自豪,他嘲笑美国人的口音、美国人的电影,甚至航空母舰,但他从不在我面前狂,因为中国的历史比英国更悠久。我心中既窃喜又悲哀的是,G博士并不知道,传统在中国基本上荡然无存。

不错,它存在于典籍中,但有多少人读典籍、懂典籍?确实,人们要游泰山,在曲阜搞祭孔典仪,但这些不过是旅游的一景而已。传统既不应是木乃伊,也不应是化装舞会的面具,它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言行之中。牛津的生活使我再不敢轻言传统,当然也不敢妄谈现代。

文化与中国

从静谧、古色古香的牛津返回北京,我发现短短两年,中国的精神文化氛围发生了使人一时无法适应的巨变。生活好像是一锅沸水,人似乎置身于漩涡的中心,各种事件和景观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各种信息和机会从四面八方袭来,使人无法思索,只能选择。每天都感到热气扑面,精神总是处在亢奋状态。生活方式也面目全非,两年前大家和穷学生无甚区别,相聚时煮碗面条,有啤酒已属奢侈,现在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我所在的编委会,名气大了,排场也出来了。吃饭是为了议事,有那么多的出版者、合作伙伴要求洽谈,有那么多的计划和方案需要商讨,有那么多的文稿必须分配给合适的编委去处理……在1985年,以我的朋友和同事G为首,成立了名为“文化:中国与世界”的编委会,它被海内外视为在80年代文化热中最有影响的三大民间文化团体之一。

在此之前,“中国文化书院”和“走向未来”编委会的活动已经有声有色,其成果已蔚为大观。前者的宗旨是复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后者追求以现代科学成就为基础建构新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因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学术思想空间供我们的编委会活动和发挥作用。我们的宗旨是引介当代西方最新人文思潮,为下一步的思想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这个编委会的成员以研究当代西方哲学的青年学者为核心,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我始终认为,这个后起的、拙于活动与组织的编委会能迅速崛起,应归功于它平实而深刻的认识与追求:在大规模的复兴和建设之前,应有吸收、借鉴、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发轫于严复、梁启超诸前贤,中断几十年后,当开放的时代来临之际获得重新启动的机会。

公平地说,“文化热中的三大学术山头”之说是太简单了。至少,以“新启蒙”为旗帜,以民主和人道主义为追求目标的一批学术界人士,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很大的。而《二十世纪文库》编委会作出的贡献,到了90年代也愈益明显。

此外,还有“猫头鹰文库”、“当代大学书林”、“国际文化思潮”、“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等丛书的推出,都是不可忽略的。

客观地说,我所在的编委会虽然名声远播,但在80年代的思想运动中,却建树甚微。这首先是因为,它活动的时间太短,就那么三年左右,来不及做太多的事;其次是因为,正如编委会的名称所寓意的,我们是放眼世界,然后回观中国,不是一上手就炮制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案,也是因为这原因,大家对于当时提出的种种学说,都颇不以为然。我们都是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思想、学术上稚嫩的印痕尚未消退,只是凭一股锐气摇旗呐喊,开风气之先的功劳是有的,标示时代前进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实在是拿不出来。

我们在引介尼采、马克斯·韦伯、海德格尔、萨特等大家的思想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此外值得一提的学术探索大致有两点,虽然当时来不及将它们成形,但在90年代的学术思想发展中,它们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了。

因为编委会的主要成员专业方向都是研究西方当代哲学,所以我们对于本世纪哲学思想中发生的所谓“语言的转向”,有一种敏感和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们在“学术文库”系列中推出了《语言哲学名着选辑》,并审定完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译稿,至于花费不少心血筹划的对于英美和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梳理,则延至90年代中期才完成了一部分。这种重视和理解,现在已渗透于中国学术文化界的主要话语之中。

同样也是因为对西方现代思想的熟悉,我们对自由民主理念中的英美传统与德法传统的差异有较早的认识,最初的启发来自罗素《西方哲学史》对于卢梭和拜伦的浪漫主义情调的剖析,在80年代几乎来不及展开的思想,在90年代成了思想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

80年代末,“文化热”骤然中止,苦心经营似乎毁于一旦,朋友们星散四海。

但目光远大、意志弘毅者并不灰心丧气。巨变并未使人颓废,反而促人反省。在80和90年代之交我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在浪潮退后,我们可曾在沙滩上拾到闪光的贝壳?如果所获无几,那么我们应该为21世纪的到来做些什么?思想上经历一段蛰居期后,我开始将自己的思考变成言说,我认为,诗化哲学不行,终极关怀不够,后现代不可取,80年代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不该倒,启蒙和理性精神不会亡,但这些导向应深化和具体,落实为宪政构架的思想与学理的支撑。

原载《花城》1999年1月号

另一类开国元勋

1787年5至9月,一群衣冠楚楚的绅士聚集在美国的费城,他们之中许多人头戴假发,还扑了香粉,衣着入时,胸前及袖口饰着滚边,出门以华贵的老式马车代步。是商人赶到此处谈生意,还是贵族们来消夏?都不是,他们是当时全美国十三个州的大约五十五名代表,到这里来开制宪会议。在空气灼人、挥汗如雨的盛夏,这帮人把自己关在戒备森严的大厅里,时而滔滔雄辩,时而字斟句酌,时而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时而讨价还价妥协言和。会议多次濒临破产,不少人扬言要打道回府,也真有人拂袖而去。人们最终还是在对立和争执中达成了协议,制定出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大法。

这部宪法在日后的岁月几经补充修订,渐趋完备,它经历了两百多年的考验,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势强盛。它也使后来想走民主宪政道路的国家看到了希望,有一个参考借鉴榜样。

在我们的传统里,开国元勋可能仅指那些驰骋疆场,面对尸堆成山、血流成河的惨烈场景而面不改色的将帅之才,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参加费城会议的恐怕只有华盛顿将军等一两人够格。用我们熟悉的经典作家的话来说,赶到费城去的律师、法官、商人、农场主、议员和州长不过是一群“资产阶级庸人”而已。但正是这些精明干练,善于盘算和讨价还价、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创造了奇迹:他们把按说办不到的事办成了,他们为人类另一种生活方式、国家的另一种治理手段开辟了道路。这是另一种奇迹,它没有移山填海,一夜之间把天堂带到人间,但却无声地浸润着历史。

美国传记作家包恩(ChtherineDrinkerBowen)的《制宪风云——美国立宪奇迹》以翔实的叙述和生动的笔法再现了这段经历。在她的笔下,费城会议荆棘丛生、遍布陷阱,人们有太多的理由感到绝望而看不到希望,但是奇迹却出现了,它是由一批实际的、善于调和折中的人创造出来的。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首先,他们大多年轻。会议的倡议者汉密尔顿年方三十,在理论上最深刻和有远见的麦迪逊三十六岁,来自马塞诸塞州的律师、“相貌英俊,眼光极富表情,声音高亢甜美”的金恩三十三岁,查尔斯·平尼克大概最年轻,才二十九岁。但是,即使是最年轻的人,也不乏实际从政经验。与会代表中四分之三以上曾出席独立前后的十三州代表大会,多位担任过州议员,独立之初曾参与各州州宪的制定,还有八位在独立宣言上签字,七位担任过州长,二十一位投身于独立战争。难怪当时远在巴黎的杰弗逊读了与会者名单之后不禁叹道:这可真是一场“英雄神仙大会”啊!

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也是相当充分的。就拿麦迪逊来说吧,他曾请杰弗逊替他收罗历来所有的宪政民权书籍,从巴黎给他寄去上百套,其中包括最新出版的三十七巨册,精选名家论着的法律政治百科全书;他曾潜心研究过古往今来曾经有过的联邦与同盟,长篇大论一一评析其利弊得失。与会的主要人物会前通过信函频频交换意见,深入进行理论探讨,他们对于自己目标的法理依据和历史意义,深有认识。

同类推荐
  • 随园诗话(第十卷)

    随园诗话(第十卷)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西滢闲话

    西滢闲话

    《西滢闲话》是陈源通伯先生在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品结集。身为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他的这些随笔本来确为"闲话",但他忍不住要对时事发表议论的作法,使这些文章成为与大是大非相关的论题,绝非一个"闲"字可以了得。文集中的部分篇什确为无关"大局"的"闲话"
  • 烟雨醉双城

    烟雨醉双城

    本书是一本爱情诗集,是以诗和散文诗的形式写的情书,是一个中年人的爱情童话,在作者的浅唱低吟中,表现出了一种态度,一种幸福,一种对未来的祝福,作者以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表达爱人之间两间的相思与牵挂,对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感怀。
  • 白毛

    白毛

    顾文显1982年发表诗歌处女作,迄今在国内外公开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800多万字,诗百余首。出版民间故事集《贾成明故事集》、《南侠。北侠》,散文集《梦里有条宽宽的河》,小说集《割豆割豆》,小小说集《白毛》,故事集《草屋小学》、《真的假的谁玩谁》。作品被收入250多种结集、选刊中,其中故事作品自首届至2008年一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故事集”,小小说自2000年至2004年一直入选〈全国最佳小小说集〉。
  • 萤火集

    萤火集

    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牛汉笔迹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
热门推荐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战灵的传说

    战灵的传说

    张洛,一个地球的普通大学生,偶然间穿越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一种名为战灵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的人,被称为战灵师。你说什么,你想平淡的过一生,不可能,有的人命中注定会被卷入这个世界的中心,从你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
  • 栖乌白骨案

    栖乌白骨案

    扇面画家米庆兵回到已离别15年的家乡海涂小镇栖乌,期盼能与初恋情人西月重逢。15年前,西月留其在家过夜,米尚未谙男女之事,在床上不得其门而入,令西月失望不解。次日米因事奔赴T城,待返回,听到西月跟卡车司机陶亮好上了的传闻。油菜花开时节,米因连夜失眠,终于在一个晴热的午后迷失于油菜花地里。苏醒后,黯然离开栖乌,投奔T城,却从此一直被一背着重物爬楼梯的噩梦所缠绕。米此次入住陶亮旧情人杨筱丹的旅馆里,杨夫梅子青与同性情人租居西月家已空置多年的旧宅,在四楼阁楼上发现了一具白骨,死者正是已失踪15年的陶亮。米在回T城的卧铺车里又做了那个噩梦。在梦里,他看清了,自己是在背着一个个子比自己高的男人上楼
  • 贵族少爷们的绝版萌物妹妹

    贵族少爷们的绝版萌物妹妹

    ‘’啊‘’,黑暗中一个长得美美的女孩子,扑朔着两片像蝴蝶一样的睫毛,玫红色的嘴唇被洁白的牙贝紧紧咬着。到了早上,三个长得妖孽般的帅哥哥看见了这一幕,才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 逆天狂妃,别太很拽!..

    逆天狂妃,别太很拽!..

    她,生活在黑暗中没有光明的人,做一个只知道听命行事的机器人不知冷暖情何物,最终带着怨恨死去。一朝穿越,堂堂将军府七小姐任人宰割欺凌废物、辱骂玩弄种种屈辱去一再忍让,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她醒来遇佛杀佛、遇神神、遇人杀人遇鬼让他湮灭,欺我者我灭他全族。傲视天下、唯我独尊。他,绝世强者,腹黑无限,冷血无情霸道只对她热情如火、唯命是从、呵护备至、宠她入骨。风起云涌看才子佳人如何颠覆天下,傲视群雄!
  • 1314次告白:捡到呆萌小娇妻

    1314次告白:捡到呆萌小娇妻

    她是苏家收养的养女。他爱她,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微微动心;她躲他,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想尽各种办法躲他。当腹黑总裁遇上呆萌小助理,苏慕泽每天想的就是:吃掉她,吃掉她,吃掉她...“苏...苏慕泽,我要抗议。”“老婆,没关系,一回生二回熟嘛,乖~”
  • 蝴蝶沧海:夏殇公主复仇曲

    蝴蝶沧海:夏殇公主复仇曲

    〈此文正在修改中!〉【17岁是青春的尾巴,短暂而灰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那样,无论用上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与离开。】她们,因为种种原因,相聚在了一起,有着相同的目的:复仇!可,命运的牵绊又让他们碰上,她们与他们又会怎样......到底是复仇,还是恋爱?正文为你揭晓……
  • 你是我的深海

    你是我的深海

    她放弃了世家千金的荣耀和地位,成为一个在繁华都市里最悠闲的自由职业者,每天待在自己开的石头店,捣鼓着琐碎而又烦人的东西,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他是军界的奇才,凭借无人能比的魄力、精准的判断力,绝对的号召力成为瑞得部队不可替代的将领。无数隐藏的敌人对他虎视眈眈,可他不以为意,傲人的骨气使他向来不容许别人沾染自己的东西。“你会救我吗?”她不止一次的问。“不会。”他不止一次的重复。当她遇到了他,当自由的脚步被家族牵绊,他教会了她,而她亦诠释了他。
  • 代名2神棍

    代名2神棍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每个人都想拥有哆啦A梦的四维口袋,每个人都想拥有超能力。拯救世界,还是啪啪啪。。。。。手持大棍,立威于天地之间,藐视群雄,谁能匹敌。
  • 原血神座

    原血神座

    一次无意中的遭遇,让苏沉双目失明。然而即使遭遇人间最悲惨的情形,苏沉也不愿放弃奋斗。他要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也为人族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