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消毒
幽门螺杆菌(HP)被认为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生有关。人是HP的唯一宿主,其传播途径目前认为是人与人经口口和粪口传播,并在家庭内聚集,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关键因素。为此,代慧玲等提出消毒措施:①患者急性期入院后,将同病种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嘱其大小便在固定的容器内,经医务人员放入消毒净或漂白粉消毒处理后再排入管道。②病室内的洗手间及便器每日用消毒净消毒处理。③嘱患者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个人卫生。④患者吃剩的食物、用过的餐具、呕吐物等都先消毒后处理,以免成为传染源继续传播。王桂玲等主张让患者明确HP具有传染性,并注意家庭内预防。当接触HP阳性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后,必须用0.2%的“84”消毒液或0.5%碘附浸泡双手5~10分钟。
(六)健康教育
代慧玲等提出:加大对PU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PU的病因、服药原则、卫生消毒方法、心理调控法,取得患者的配合;复查是否根除HP是防止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关键;做好消毒,排泄物要先消毒后处理,餐具要单独消毒,不可公用,以防播散;做好PU患者的症状护理,当病情好转或痊愈后,不要掉以轻心,家中要备有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当工作压力大、劳累、心理紧张、自我感觉不适时,可口服1粒或2粒兰索拉唑,进行预防性治疗,不要等到疼痛时再服药。
PU病因为多因素,以往以饮食护理作为消化性溃疡护理重点。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PU已纳入身心疾病范畴。而HP被发现,人们又认识到根除HP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因此要改变以往的护理方法,建立全新的护理观念,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倡导全社会的关心,以降低PU的发生率和复发率。
§§§第四节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目前认为是由感染、遗传、免疫三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致。
(一)感染因素
至今未找到某一特异病原与本病有直接关系,故认为病原微生物乃至食物抗原可能是本病的非特异性促发因素。
(二)遗传因素
种族之间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欧美文献统计,患者直系血缘关系亲属中10%?20%的人发病。
(三)免疫因素
一般认为本病为促发因素作用于易感者,激发肠黏膜亢进的免疫炎症反应。
(四)精神因素
一般认为精神因素是本病发作的诱因,也可以是本病反复发作的继发性表现。
二、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与血便:多有腹泻,轻者排便1~2次/天,重者排便频繁,可数十次。粪质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和脓血;也可呈血便,粪质稀或无粪质。肠黏膜炎症和溃疡、黏膜渗透性增加、水钠吸收障碍以及肠蠕动增加是导致腹泻与血便的主要原因。直肠受累时,出现里急后重或便秘。
()腹痛:轻型或病变缓解期,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呈轻、中度腹痛,常在左下腹,亦可全腹。有腹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常有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
(4)体征:轻型患者多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在左下腹结肠部位有轻度压痛,或扪及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或急性暴发型患者有明显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二)全身表现
中重型患者的急性期常有低中度发热,重型有高热、心率加快等症状。发热提示炎症活动或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病变进展或迁延不愈,还出现消痩、贫血、低蛋白血症、脱水或水肿、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
(三)肠外表现
国外较常见。常见的有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表层炎和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三、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
入院时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而后在住院期间做阶段性的评估,提供合适的饮食指导。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急性期需禁食,给予胃肠道外营养。腹泻频繁者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提供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以增进食欲。正确指导和鼓励患者多食清淡而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柔软易消化的饮食,保证每日蛋白质、维生素及无机盐的供给,尽可能避免出现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以增强体质,利于病情缓解。禁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白薯、萝卜、韭菜、芹菜等多渣食物。
(二)心理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都具有内向、离群、保守、严谨、悲观、抑郁、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怒、对各种刺激情绪反应强烈等心理问题。而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使患者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全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致病心理形成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安慰和劝导患者接受现实,向患者说明病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疾病。及时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误解,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解释,为患者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重新认识问题。
(三)灌肠护理
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注意病室的温度、湿度,灌肠时关好门窗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以免受凉。灌肠前应嘱患者先行排便,一方面可使肠腔容量增大,直肠压力相应减少,避免因直肠压力刺激而引起排便反射,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减少,液体在肠内保留时间相应延长,另一方面可减少粪便对药液与肠黏膜的阻隔,使药液与肠黏膜充分接触,有利于保留灌肠药物的吸收。灌肠液的温度:一般患者灌肠液温度为37~39°C。灌肠时间:根据患者症状选择个性化的灌肠时间,安排在患者腹泻较集中的时间之后,这样能使药物在肠道保存时间更长些,使之充分吸收,发挥药效。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体位,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取右侧卧位,并用小枕抬高臀部l0cm。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它比一次性肛管细、软、刺激性小,患者感觉舒适。插管动作要轻,一般为16~18cm,同时根据结肠炎病变部位,适当调节插管深度,灌入量适中,压力要低,灌肠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如患者出现便意,嘱其大口呼气,放松腹肌,降低腹内压,解除肠道痉挛。灌肠完毕,患者左侧卧位20分钟后改为仰卧位,臀部仍垫高10cm,20分钟后改为右侧卧位,20分钟后起床,使药液能充分接触整个乙状结肠管黏膜面,增加疗效。
四、溃疡性结肠炎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灌肠护理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腹泻、水电解质紊乱、营养障碍为临床特点,且有恶变倾向,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与痛苦。
药物保留灌肠是其主要治疗途径,常规灌肠常导致患者不适、液体外溢等,对此,有关护理人员进行了较多研究,如灌肠体位的改进,灌肠器的研制与应用及灌肠方法的改进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护理同仁的认同。但是,灌肠中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便意感强烈,未能坚持将药液灌完或药物在肠道内存留时间短。鉴此,通过在循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溃疡性结肠炎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灌肠,并对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进。
1.方法①用物:选取16号一次性双腔气囊导尿管,20ml—次性注射器1副。其他用物同普通灌肠法。②灌肠方法:按常规准备,尿管插入前气囊内注入15~20ml空气,检查无漏气后将气囊排空。患者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20~30cm,臀下垫医用尿垫或其他保护单。连接灌肠管与导尿管并排尽空气,嘱患者哈气的同时插管25~35cm;插入后气囊内注入空气15ml即开始灌入药液。灌肠过程中护理人员用手从患者臀部向肛门方向按压,直至药液全部灌入,等待1~2分钟,抽出气囊内气体时保留0.5ml左右,拔管。
2.讨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传统方法灌肠,由于肛管较硬,插管时刺激性大,甚至损伤肠黏膜,患者常感到疼痛;常规法肛管插入直肠较浅,患者易出现便意,灌肠液在肠管内存留时间短,药物灌肠效果常不满意;高龄患者由于肌张力减退、肛门括约肌松弛或不能自控排便等原因常造成灌肠时灌肠液外渗等情况,既给患者增加痛苦,也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与常规灌肠法比较:硅胶导尿管与组织相容性好,管壁柔软,对患者刺激小,插入时患者常无疼痛感;管道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气囊内注入气体可起到稳妥、固定、防脱管作用;同时,防渗漏效果好;拔管时气囊内留0.5ml左右气体患者无疼痛,肠道黏膜无损伤。这些都增加了患者治疗的舒适度。灌肠药物在肠道内存留的时间越长,吸收越充分,治疗效果也越好。为使药液能在结肠内停留较长时间,以增加其与肠黏膜的作用,并增加吸收量,对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进,如置患者头低臀高左侧卧位,借助解剖优势及地理引力使药液灌入更顺畅,且不易外溢;插管深度由15cm增加至25~35cm,管端到达乙状结肠中段,将药液直接送达病所;药液输入过程中从臀部向肛门方向按压以减少神经冲动,降低直肠壁内感受器刺激的强度,同时将患者的注意力从腹内感受分散至臀部按压处,使药液顺利灌完并延长了保留时间。这些不仅显著提高了疗效,且有助于减轻灌肠时腹胀和腹痛。
综上所述,改进后的灌肠方法操作过程中刺激小、药液保留时间长、效果好、安全,尤其是从患者一侧臀部向肛门方向按压,确保药液顺利灌入不渗漏。采用本灌肠方法,插管时操作者要握住距尿管末端0.5~0.6cm处操作,否则,远离加厚层,管壁柔软易滑脱。本方法还可应用于腹腔、盆腔术前,肠道检查前的清洁灌肠及小儿降温灌肠。
§§§第五节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为主,主要为乙型、丙型或乙型加丁型重叠感染,通常经过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阶段演变而来,称为肝炎后肝硬化。国外以酒精中毒所致肝硬化多见,长期大量饮酒(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时,乙醇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胆汁淤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循环障碍,工业毒物或药物,代谢障碍,营养障碍亦可导致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
1.代偿期症状轻,缺乏特异性。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出现较早,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隐痛、轻微腹泻等。上述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经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肝轻度肿大、质地结实或偏硬,无或有轻度压痛,脾轻度、中度肿大。
2.失代偿期症状显著,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两大类,同时可有全身多系统症状。
(1)全身症状:消痩乏力,精神不振,严重者衰弱而卧床不起。皮肤干枯,面容晦暗无光泽。
(2)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压食,进食后常感上腹饱胀不适、恶心或呕吐,对脂肪、蛋白质耐受性差,稍进油腻肉食,易引起腹泻。上述症状的产生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胃肠道瘀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和肠道菌丛失调有关。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黄疸,少数有中、重度黄疸,提示肝细胞有进行性或广泛坏死。
(3)出血倾向和贫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和胃肠出血等倾向与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是由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胃肠失血和脾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
(4)内分泌紊乱:主要有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有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亦减少。由于雌、雄激素比例失调,男性患者常有性欲减退、睾丸萎缩、毛发脱落及乳房发育等,女性有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患者面部、颈、胸、肩背和上肢等上腔静脉区域出现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在手掌大、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出现红斑,称为肝掌,均与雌激素增多有关。肝功能减退时,肝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作用减弱,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和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钠潴留使尿量减少和水肿,对腹水形成和加重有促进作用。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面部(尤其眼眶周围)和其他暴露部位,可见皮肤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