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春天,沃格尔开始了新的试验,看能否获得海芋属植物进入与人沟通联系的准确时刻。他把电流计连在一株海芋植物上,然后他站在植物面前,完全松弛下来,深呼吸,手指伸开几乎触到植物,同时开始向植物倾注一种像对待友人一样的亲密感情。他每次做这样的试验时,图表上的笔录都发生一系列的向上波动,他还能不断感到在他手心里,某种能量从植物体上发出来。可是过几分钟之后,当沃格尔再进一步表示这种感情时,却未引起植物的进一步行动,好像植物对他的热情反应已放出全部能量。他因此认为,他与海芋属植物之间的相互的反应就似乎和他与爱人或挚友间的感情反应有同样的规律,即相互反应的热烈情绪引起一阵阵能量的释放,直到最后耗尽,必须得到重新的补充。
沃格尔在另一次试验中,将两株植物用电线连在同一部记录器上。他从第一株上剪下一片叶子,发现第二株植物对它同伴的伤痛立即作出了反应,不过这种反应只有沃格尔注意它时才有。如果他剪下这片叶子而不去看第二株植物时,它就没有反应。这就好像沃格尔同植物是一对情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根本不留意过路行人,而只要有一个人注意到别人时,另一个人的注意力也会分散。沃格尔由此得出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注意力,是监测植物的必要条件。如果他在植物前格外集中精神,而不是在通常的精神状态下希望植物愉快,祝福它健康成长,那么,植物就会从萎缩状态下苏醒。
沃格尔注意到,人和植物作为一个统一体,似乎可以互相影响,两者对事件的发生,或者对第三者的意识,可以从植物的反应中记录下来。不过,沃格尔发现他和植物的这种共同意识的过程一般维持数分钟,最多为半个小时。他说:“人可以而且也做到了与植物的生命沟通感情。植物是活生生的植物,有意识,占据空间。它们发出有益于人类的能动力量,人们可以感觉到这种力量。它们把这种力量送给某个人的特定的能量场,人又反过来把能量送给植物。”
人既然可以与植物进行心灵沟通,那么可不可以进一步进行交谈呢?因为有人发现,植物也是有语言的。
在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一位科学家偶然发现植物在遭受严重干旱时,会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经观测,这声音是由微小的“输水管震动产生的”。但当时他并未弄清楚这种声音是偶然发生的,还是由于渴望水而发出的。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英格兰大学的米切尔教授就曾经把微型话筒放在植物的茎部进行了长期测听。
到1980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威廉·金斯勒和他的同事们在一个干旱的峡谷里装遥感装置,用来监听植物生长时发出的信号。他们发现,当植物将阳光和养分转换成生长的原料时,就会发出一种信号。人们只要把这种信号翻译出来,就能对农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了如指掌。再后来,美国沙乌斯·利士纳录音公司把两个精巧的微型电极接在植物的叶子上,当叶子进行呼吸时所发出的微微颤动,使电压产生微弱的变化。微型电极与一个灵敏的话筒相接,话筒就会把植物发出的信号由另一个仪器转换成声音。于是,人们听到了植物的声音、植物的语言。通过录音发现,不同的植物会唱出不同的“歌”。人们发现,非洲番茄和天竺葵的乐曲差别很大,番茄的歌声最为动听。环境不同,植物唱出的歌也不同,在阳光下或沐浴到水分时,植物的歌声会变得格外悦耳动听。
既然植物有“语言”,就有了人类同植物对话的可能。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摩尔达维亚科学院制成了一台供进行生态遗传研究用的信息测量装置,通过它进行了同植物对话的试验。当时在场的有遗传学家、细胞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化学家、植物病理学家、生物学家和软件学家等。他们每个人都掌握几种植物语言,通过仪器可以进行同步翻译。科学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已成功地获得了二三十个问题的回答。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植物语言的研究方兴未艾,或许不久就会有更大的突破。
植物的情感之谜
1966年2月,有一个叫巴克斯特的美国人,他不是研究植物的学者,而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专家。有一天,他在给院子中的花卉浇水时,脑中突然闪出一个古怪的念头:把测谎仪的电极绑在植物叶片上,测试一下,看看水从根部上升到叶子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结果他惊异地发现,当水徐徐上升时,电压渐渐下降,而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曲线图形,竟与人类在激动时测到的心跳曲线图形相似极了。
难道植物也有“情绪”?如果真的有,那么它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尽管这好像是个异想天开的问题,但巴克斯特却暗下决心,要通过认真的研究来寻求答案。
巴克斯特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反响,可是在当时,许多科学家认为难以理解,他们表示怀疑,甚至认为这种研究简直有点荒诞可笑。
不久之后,一位原先根本不相信植物有“感情”的科学家弗格博士,在一次试验中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或受伤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应。于是,弗格一改原来的观点,在一次科学报告会上指出,植物存在着一种可测量到的“心理活动”。
紧随其后,前苏联科学家维克多,在探索植物“感情”的研究中, 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先用催眠术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将处于睡眠状态的试验者的右手,通过一只脑电仪与附近植物的叶子相连。随后,他对试验者说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使试验者高兴或悲伤。这时,从脑电仪的记录仪看到,植物和试验者居然产生类似的反应。后来维克多还发现,当处于睡眠状态的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说起寒冷而使试验者浑身发抖时,植物叶子也会瑟瑟发抖;倘若试验者万分悲伤,植物便会沮丧地垂下叶子。
一连串神奇的新发现,使科学家们感到越来越难以理解,假如植物确实有丰富的“感情”,那么,它岂不是也会像人类那样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人们对这项研究的兴趣日趋浓厚。
1973年5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每天对一种叫莴苣的蔬菜作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长势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后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研究人员史密斯,有意对大豆秧苗播放《蓝色狂想曲》,大约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秧苗重量高出未听音乐的1/4。显然,植物喜欢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也许正是这类音乐激发起了植物的某种“感情”,从而促使它们加快生长。
就算植物有“感情”,可它们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198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两位生态学家奥律斯和罗兹,在研究受害虫袭击的树木时发现,植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会产生“恐惧感”,而且还会往空中传播化学物质,对周围邻近的树木传递警告信息。
以上的发现,使我们对植物“感情”的认识大大加深了。最近,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中部电力技术研究所的岩尾宪三,为了能更彻底地了解植物如何表达“感情”的奥秘,特意制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仪器——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仪器非常奇妙,只要连接上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直接听到植物的声音。
根据对大量录音记录的分析发现,植物似乎有丰富的感觉,而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有些植物的声音会随房间中光线明暗的变化而变化,当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笛在悲鸣,有些却似病人临终前发出的喘息声。还有一些原来叫声很难听的植物,受到温暖适宜的阳光照射后,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研究越来越深入,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可是,尽管有以上众多的试验证明,但关于植物有没有“感情”的探讨和研究,依然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的肯定。不过在今天,不管是有人支持还是有人反对、怀疑,这项研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进入到科学的殿堂。虽然它是一门刚刚诞生的新学科,但人们对它深入了解植物的未知之谜寄予厚望。
植物血型之谜
人类与动物都有血型,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使人感到惊奇的是,人们发现植物也有血型。植物既没有红色的血液,又没有红细胞,怎么会有血型呢?这一科学之谜,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大家知道,人和一些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里面有红细胞,在红细胞的表面有一种特殊的抗原物质,是它决定了血液的类型(即血型)。但是植物没有红色的血液,也没有红细胞,为什么会有血型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植物体内有类似于人的附在红细胞表面上的血型物质,即血型糖。人体的血型也是由血型糖来决定的,O型血、A型血、B型血,分别由岩藻糖、N-乙酰-D-半乳糖、D-半乳糖所决定。植物体内也有和人类这些血型物质相同的东西,其中以红色果实的植物中数量最多。科学工作者还发现,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和果实都含有血型物质,并且植物的血型物质在果实成熟和发育过程中,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到发育成熟后,血型物质的含量便达到最高点。
现在人们已知道,大部分生物的机体内部有血型物质,决定血型的抗原性的基本物质是氨基多糖和蛋白质。由于各种氨基多糖的差别很大,结构也不稳定,所以血型物质种类很多。因而造成了不同种生物血型物质的不同,即使是同种生物,血型物质也不相同。
那么,生物界为什么会存在血型物质呢?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科学家对血型物质的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通过实验发现,生物体内的糖链合成达到一定长度时,在它的顶端就会形成血型物质,然后合成就停止了。也就是说,血型物质是起一种信号作用。有的科学家认为,植物的血型物质,还具有贮藏能量的作用。由于它的黏性大,似乎又担负着保护植物体的任务。
植物血型之谜,虽然目前还没有全部揭开,但是有关植物血型的知识已开始在侦破案件中应用。据报道,前不久在日本中部地区的某县发生了一次车祸,一名儿童被撞伤,但是肇事司机把车开跑了。后来警察在一个乡村发现了这辆汽车,经过检验轮子上的血型,除了有被撞儿童的O型血外,还有B型血和AB型血。当时警察认为,这辆汽车除了撞伤这位儿童外,还撞伤或撞死过其他人,但司机只承认撞伤了那名儿童,不承认还撞过其他人。后来经过科学研究所的检验,原来其余两种血型是植物的血型,这样才使案件得到正确处理。此外,植物血型还能帮助破案。比如,根据遇害者胃里食物的化验结果,可以知道死者在遇害前吃过什么东西,从而可发现破案线索。
对植物血型的探索,还只是刚刚揭开帷幕,植物体内为什么会存在血型物质,血型物质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尚待科学家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也将会揭示出植物血型在其他方面的广泛用途。
植物为什么“犯困”
植物“犯困”,即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既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科学家们数十年来积极探索却至今仍弄不出个所以然的科学之谜。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叶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而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叶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就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
花生也是一种爱“犯困”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要睡觉了。以上所举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事实上,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酢浆草、白屈菜、羊角豆等。
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娇嫩艳丽的花朵似乎更需要睡眠。比如生长在水面上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它那美丽的花瓣就会慢慢舒展开来,似乎正从甜蜜的睡梦中苏醒过来;而当夕阳西下时,它便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夜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获得了“睡莲”的芳名。
另外,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闭合,看上去像一个黄色的鸡毛掸;胡萝卜花则垂下来,恰似一个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植物的睡眠运动会对它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在最近几十年里,科学家们进行了难以计数的研究与实验。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人,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一百多年前,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的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一些积满露水的叶片,因为承受到水珠的重量而不便运动,往往比其他能自由运动的叶片容易受伤。后来他又用人为的方法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了相类似的结果。达尔文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叶片的温度,但他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