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脾气大对自己的心肺和肝脏功能很不利,而且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宝宝会因为妈妈脾气大而经常会感觉到惊恐和压抑,身心发展较迟缓,没有生气、情绪反应迟钝,对人的关系容易发生障碍等,而且个性易退缩,或脾气急躁、任性、好哭、社会交往中易受欺负,长大后应付压力能力弱,学习上遇到困难往往退缩,长大后也容易染上各种不良习惯,生活上也容易挑食、偏食、睡眠不安等。母爱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常的母爱是儿童心理获得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
好妈妈关注自身成长拒绝大脾气
针对妈妈发脾气的几点可能的原因,妈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善自己的情绪:
1.可以在宝宝三岁左右时开始恢复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照料孩子虽然辛苦,但妈妈至少满足了自己的事业心、成就感以及与社会交往的需要。如果一时不能工作,建议妈妈报个培训班,或自己制订学习计划为头脑充电,为以后工作做准备。
2.每次跟宝宝相处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情绪上,即觉察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心情,引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总盯在宝宝的身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把自己的精神培养起来,宝宝的行为自然就会进入轨道。
3.跟外界持续保持联系,安排好属于自己独处的生活。人很容易有惰性,天天做同样的事情很容易形成习惯,而在家里围着宝宝打转,空间狭窄,干不完的活,却也容易让精神懈怠,所以妈妈要跟亲戚朋友保持联系,每周都请家人或保姆带宝宝,你自己去听场音乐会,看场电影或逛逛书店,还有,和爱人一起在公园茶馆坐会儿,聊聊天,暂时把宝宝放在一边。
给宝宝平等与尊重
父母要以“成长原则”教育孩子。这里的“成长原则”有两个含义,一是父母要想孩子成长,就要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读书学习,与人交流,不断进取。二是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要以成长的眼光决定教育方式,而不应纠缠于某个具体的事情上孩子没有听父母的话。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恼人行为时,往往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要求孩子现在马上听话,不哭不闹,该收玩具就收玩具,该关电视就关电视,该吃饭就去吃饭,父母眼前的要求得到解决了,就可以了。事实上,孩子更需要增强的是他们的理解力,增强对父母的信任,而不是眼前听父母一次话。
倾听孩子的内心。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说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增进亲情。许多和孩子沟通不好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说话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的角度出发,而很少去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
与孩子交流注意方法。亲子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像刚出生的孩子,我们可以用眼神交流。当可爱的孩子睁开双眼时,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延伸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孩子长大一点了,多对孩子身体、手指、脚趾做抚触,多和孩子做大运动,走、跑、跳、钻、投、爬,多和孩子做手工游戏。
双休日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最长的时候,不妨多与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比如,多带孩子接近自然,参观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参加户外体育活动,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增长见识。
幼儿不是一个听话的年龄,所以“犯错误”是常态,父母只需要平静、有力地提前向孩子提出正确的行为规范:坐直了看电视、保持安静、爱护玩具等,孩子不执行时可以把他抱离“犯错误”的场所或对他的错误行为加以限制即可。父母的身体力量可以大一些,但脸上要微笑,情绪要平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这对于他内心改正错误,建立规范,提高认识水平非常重要。
帮宝宝赢得社会化“绿卡”
童童平时在家优越感很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凡事都让着他。吃饭、穿衣都由爷爷奶奶帮忙,想要什么玩具,爸爸妈妈都买来满足儿子。现在,强强已经3岁多了,在幼儿园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时,妈妈发现他总是很畏缩。小朋友们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的时候,童童却躲在一旁,不敢去参加。
孩子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0~3岁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这时,孩子的感知觉非常敏感,他们在交往中发展触觉、听觉、视觉,动作模仿能力也非常强,而感知觉动作的训练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如果3岁以前的孩子很少与别人接触,再加上天生气质较弱较为敏感,很容易形成退缩型人格。而3岁的孩子经常会闹小脾气,稍不如意情绪表现就会很激烈,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做出不良反应,将会影响孩子在未来社交中的心理健全和人格的发展。
1.家庭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培养交往能力。在孩子配合父母给他喂食穿衣服时,洗澡时,在孩子要求大小便时,父母一定要反应及时,态度亲切而不急不缓。母亲的柔情细语、逗乐声能引起孩子的听觉反应。婴儿能在与父母的交往中获得观看、倾听、触摸的机会,产生良好的情绪,启迪模仿能力,发展感知觉,学习与他人交往。
2.让孩子习惯于“扎堆儿”。家长要鼓励孩子平时与街坊邻居的同龄孩子一起玩,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到社区广场、花园绿地等场所,让孩子看看周围新鲜有趣的景象,感知不同人的声音和长相,特别要注意让孩子体验与人交往的愉悦,逐渐地降低与陌生人交往的不安全感和害怕心理。
3.爸爸是孩子交往的社会第一人。爸爸常常通过具有兴奋性、刺激性和变化多样的肢体运动的游戏来提高孩子的兴奋性,使孩子更加愉快、活跃、活泼、开朗。
4.调解冲突应对有招。调解孩子之间的冲突时,父母的声调、语速、肢体尽量装作平和,此时父母平静的情绪最重要,而不是去向孩子讲一大堆的道理。孩子的社会经验和理解能力渐渐增强时,一定会懂得这些道理的,但父母的情绪平稳是孩子积极吸收这些道理的前提。
乐天宝宝更聪明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幽默感的人通常拥有乐观、积极的人生;他们开朗、自信、人际交往顺畅、易为周围人所接受;他们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快乐;他们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很快摆脱消极情绪的纠缠;他们思维敏捷、理解力强、表达力好。
幽默其实是一种乐观而智慧的心态和个性,三分与生俱来,七分靠后天培养。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幽默的一面,关键是看父母们有没有意识去发现、去培养。有些父母不但没有这个意识,还经常会不经意的一句话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将孩子的幽默潜质扼杀在摇蓝里。
父母从婴儿起就有必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捉迷藏,父母向孩子做各种鬼脸,就会把孩子逗得咯咯地乐。当父母可以故意抱着孩子做“下坠”动作时,孩子在体味下落感身体有些失重的同时,他能意识到的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他会感到开心,而不是恐惧。
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父母的面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蹒跚学步摔倒时,还有不小心碰疼了脑袋或身体某个部位时,父母可以向孩子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孩子反倒会破涕为笑。
三四岁以上的孩子对于角色扮演和语言及想象力的游戏都很喜爱,经常反串各种角色的表演让他们乐此不疲。父母也可以投入其中扮演孩子的学生及其他各种角色,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模仿能力。模仿能力强的人通常都会很幽默,给大家带来愉悦感。
此外,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愉悦相处,宽容待人,用幽默解决矛盾纠纷、用幽默提出与对方分享的要求、用幽默提出批评建议。
父母要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
修身养性是育儿根本
好父母一定是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起来的,教育的是孩子,觉悟的是自己。
父母根本不用去考虑孩子应该怎么样,最应该考虑的是自己该如何去做,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在健康、温馨、和谐的环境影响之下,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好性格。当你自己做出努力和改变时,你就会发现:孩子也跟着长大了,懂事了。
书籍是获取正确观念、知识的重要途径,育儿的书有很多,家长们不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通俗易懂、实例丰富的书来看,边看边“消化吸收”,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家长心中要有衡量标准和判断标准,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另外,建议家长们多读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这对提升自己的修养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