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7300000025

第25章 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法(3)

所谓“爱的摄受”与“力的折服”,这种刚柔并用的教化方式,与政治上“宽猛相济”“王霸兼综”的政策并无二致,同样是管理众人之事。只是不同的政治理论,不同的治国方法,当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政局。大体上,“四维八德”仍为治国修身之依循准则,在这方面,佛教所制定的“五戒”,更能作为修心养性的指引,不同于外在的规范。乃至佛教的一切教理都是“直指人心”,让人们发觉本自具有的清净善美的真心,进而以四摄六度等菩萨行法自度度人,共同营造美满和谐、富足安乐的国土。

不论身为哪一国的国民,一定有行使政治的权利,都是“政治人”;如果接触佛教,成为信徒,就成为“佛教人”。两者迭加,会产生相加相乘的强大力量!

至于主从关系,我想佛教与政治应无主从之分。不过“形为心使”,佛法即“心法”,在一切有为法中,“心”具有主动、主宰的支配力。如《华严经》言:“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此心能上天入地,会行善造恶,我们若能明白自心而实践此“心法”,于待人处世,乃至齐家治国就非难事了。

有人说,一个国家如果能多几个“政治家”,少一些“政客”,这个国家的人民就有福了。请问大师,“政治家”与“政客”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星云大师:真是大哉问!一个国家如果政治家多一些,政客少一些,国家就能兴盛、清明、稳定。反之,如果尽是政客当道,要国泰民安也难矣。同样是以“政治”为业的人,二者有何不同?19世纪美国一位牧师克拉克说:“政客与政治家的区别,就是政客看下一届的选举,政治家看下一代的福祉。”真是一针见血的诠释。

综观古今政坛百态,我将政治家与政客之不同,归纳为:政治家一心做事,政客一心做官;政治家想到利人,政客想到利己;政治家公而忘私,政客私而忘公;政治家以福国利民为立场,政客以个己之私为立场;政治家为正义而服务,政客为利益而服务;政治家高瞻远瞩,政客短视近利;政治家有党派,和而不流,政客有党派,以党伐异;政治家上台容易,下台洒脱,政客上台不易,下台不肯;政治家有道德勇气,政客泯灭良知;政治家肯为理想牺牲,政客只有贪欲的企图。根据这些描述和比较,我们来检视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我想无疑的,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带领美国独立,并于1789年全票当选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他极为厌恶专制独裁,除了竭力将松散的联邦建立成坚实的国家,更坚持推行民主政治,为现今美国的自由民主打下坚实的基础。华盛顿就是那种对国家民族有强烈责任感,对政治有卓越远见的政治家。

政治家多具有高尚的品格与高贵的政治理想,即使最后功败垂成,仍能在历史上留下让人尊敬的英名。如春秋时致力改革富国的管仲,为政清廉、正直无私的晏子;三国时善于审时度势,具统领智慧的诸葛亮;东晋时沉着冷静、稳定和谐政局的谢安;唐朝有见识才略、个性忠直、每每犯颜进谏的魏征,善于用人、恪守职责、不自居功的房玄龄;以及前面所言的宋朝王安石、范仲淹,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谭嗣同……他们都是值得尊敬、名垂青史的政治家。

政治家在取得政权之前,有时会因情势使然,身不由己而不择手段,运用权术计谋。等到取得政权,即调整脚步,回归忠心为国、全心为民的政治目标。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的手段,和历史上许多卑鄙的政客没有两样。但是当了皇帝之后,他励精图治,察纳谏言,严于律己,以诚招天下,唯才是用,将唐朝建设成当时世界最强的国家,也缔造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贞观盛世”。以其成就和贡献,应是一位瑕不掩瑜的政治家吧!另外,三国时的曹操,在戏剧里是花脸,被称为“一代奸雄”。不过,他结束长期战乱的局面,为全国打下统一的基础;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北方大兴屯田,整顿吏治,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

再来看看政客,他们常存心不良,为了个人私利,会绞尽脑汁玩弄权术,欺上瞒下,贪污,揽权,欺压。如秦始皇嬴政病死后,宦官赵高想夺取朝中大权,他用阴谋让年幼的胡亥登上皇位,即秦二世,自己则实际掌权,控制幼稚的傀儡皇帝。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有一天,赵高献一头鹿给秦二世,说:“这是我献给陛下的一匹马。”秦二世说:“你跟我开玩笑吧?这是一头鹿呀!”赵高严肃答道:“谁敢跟陛下开玩笑!这明明是一匹马。陛下不信,可以问问别人。”

秦二世随即问左右的人,此时,畏惧或想讨好赵高的人,都说是马;正直的臣子,有的实说是鹿,有的默不作声。赵高暗地记下与他唱反调的人,后来陆续借故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强大的秦帝国,在他手中不到三年就土崩瓦解。由此可知,政客不喜欢英明的上司,又妒贤嫉能,会想尽办法铲除妨害他政途的人。

清朝的和珅,以其谄媚和恭谨的身段,赢得乾隆皇帝的宠爱和信任。后来,乾隆驾崩才五天,继位的嘉庆皇帝就下诏宣布和珅的二十条罪状,将他罢官抄家。当时,抄出的家产折合白银有9亿两,相当于清帝国12年的财政收入。如果再加上他挥霍掉的款项,及家人贪污的数目,合起来则为清朝20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贪污之厉,莫此为甚!

再如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葬送能使中国富强的“戊戌维新”,让中国陷入几十年军阀混战;以及北宋祸国殃民的蔡京,明末反复无常的吴三桂等,都是丧尽天良、利欲熏心的政客。

政客与政治家之行径南辕北辙,但是政客善于伪装,往往以巧言令色掩饰其野心和邪恶目的。所以,短时间要区分谁为政客,谁是政治家,不是容易的事。我们除了“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曾国藩家训言:“唯天下至诚能胜天下至伪,唯天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在历史长河中,政治家终会流芳千古,政客唯有遗臭万年吧!

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一个国家的国民负有纳税、守法等义务,但相应的也应享有国家保障的各种权利。请问大师,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人民可享有哪些权利?而当政者又应如何善用其权力来保障“民权”,使其不受侵犯呢?

星云大师:现在自由民主的社会,常常高喊“保障人权”“人权至上”。所谓的“人权”观念,是近几世纪才形成的。最早人类民智未开,对宇宙大自然不了解,因而充满敬畏和恐惧感,且认为大自然一切现象都各有主宰的神明,如山神、雨神、雷神、河神、树神等。当时的人类也相信有天神或天主凭其喜恶,掌控世间的一切。这种“天命论”,很自然地被运用在政治上面,如商汤起兵攻打夏桀时,即说他非敢作乱,实因“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借着宣扬“天命”“神授”,来表示伐夏是“奉天行道”。“神权”时代里,这种泛神思想维系人伦纲常,统治者也以“天命”来维护其地位和权威。后来,演进到对帝王绝对服从的专制“君权”时代。

现今则发展到民主社会的“民权”时代,大家不只提倡自由,也重视民权,强调人的生命有无比尊严。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发布《世界人权宣言》,在第一条主体思想中,即开宗明义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接着在公民、政治、权利方面亦言:“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其他,举凡参政权、创作权、教育权、财产权、言论发表权、文化权、隐私权、迁徙居住权等,均是人民应享有并受到保障的。

在18、19世纪时,世界各国皆以民权来指人权;及至20世纪,妇权意识提高,妇女运动崛起,许多人唯恐民权(The Right of Man)未包含妇女的权利,为使权利主体更明确、周延,才改为人权(Human Rights)。

一般而言,近代人权可分为四个世代:第一代人权,从16、17世纪至19世纪,人民为反抗君主压迫,要求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平等、生存、财产保护等权利,是为“公民及政治权利”世代。第二代人权,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争取的范围扩大至工作权、经济权、社会福利权、劳动人权、组织工会、医疗保健、教育训练,是为“经济及社会人权”世代。第三代人权,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以“族群、社会自决与宗教自由”为主的世代。第四代人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包括社会权、环境权、抵抗权、隐私权、信息权等。除了这些,新兴人权还有:人格权、弱势族群权、和平及发展权等。从人权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争取人权的奋斗史!

虽然现在世界各国皆高举“人权至上”的旗帜,有的国家也标榜“人权立国”,在宪法上罗列各种人权的保障。但实际上,当与执政党或个人权力相冲突时,人权的享有和保障,都能落实吗?如媒体为民喉舌,应有“言论免责权”,却因批评或揭发政府弊端而被恐吓,勒令关台;每逢选举期间,有些检察官展开“作秀式”的扫黑、扫黄或不当的监听;政党之间的谩骂、写匿名信、偷拍公布“非常光盘”,以毁损对方名誉来争取选票等,这些漠视人权的行为,对民主政治而言,实为一大讽刺!甚至,人权的定义与行使,也常因人而异。如有地位的人,就有“特权”;有钱财的人,就有“方便权”;有势力的人,就有“威权”……也都是人权发展史上怪异又普遍的现象。

政府如何保障人民的权利?在现实生活的保障方面,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校的人权及法治教育,让小孩子从小养成尊重别人,且“知法、守法”的习惯,长大后才不会成为家庭的施暴者、社会的触法者。身为执法人员,如警察、调查员、检察官、法官等,更应具有保障人权、遵守法制的观念,以避免执法者反成为人权的侵害者。另外,现在整个大环境不佳,造成产业外移,失业人口众多,让百姓的生存权、经济权失去保障,漠视或歧视残障、老人、妇孺、外国劳工等弱势族群的权益,也都是社会亟需关注和处理的问题。除了各种人权,佛教更进一步提倡“生权”,主张“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一切众生不论男女老少、贤愚贫富,乃至畜生、鬼类等皆有佛性,也皆有生存的权利,不能轻易受到伤害。所以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为天下众生服务,是佛教徒维护“生权”的表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根本教义,就是佛教尊重众生、重视生权的最佳诠释。

在刚才谈到的各种人权当中,最需要受到保障的应该是“生存权”,因为如果生命没有办法维持,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故意致人于死的杀人罪,一般都会处以死刑。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国家主张废除死刑。请问大师,如果赦免一个因杀人而被判处死刑的人,站在佛教的立场,是否有违因果?

星云大师:两百多年来,“死刑”存废之争一直方兴未艾。由于世界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废除死刑,认为死刑是残忍、不人道的刑罚,与文明社会不兼容。《管仲·牧民》里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重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可见判处极刑不是究竟,不能根本地遏止犯罪。

我们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以慈悲为怀,慈心不杀是佛弟子应遵行的,如《大智度论》中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既然如此,是不是更应网开一面,赞成废除死刑?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日本早期有位楠木正成将军,在受冤被判死刑后,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说明无理不能胜过有理,有理不能胜过法律,法律不能胜过权力,因为有权力的人可以改变法律,但是“权”却无法胜过“天”,“天”就是因果法则。而赦免死刑犯,以佛教的因果法则来看,是不合乎因果的,造恶因却不受果报,不公平也不合乎真理。因此,站在佛教的立场,希望可以减少死刑,尽量不用死刑,但不主张废除死刑。

佛教根本大戒的五戒及菩萨十重戒,第一条都是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谓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忏悔的。如果杀死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在《佛说梵网经》里,佛陀也告诫佛子们:“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对所有众生都应“常住慈悲心”,方便救护,如果反而“恣心快意杀生者”,就犯了“波罗夷罪”。

同样的杀人,社会的法律和佛教的惩处有何异同?故意杀人者与过失杀人者,其刑罚不一样。例如,台湾所谓“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杀人者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事后自首、悔过者,其第五十七条列有科刑轻重的标准,并得酌情量刑。佛教戒律因犯罪型态不同,也有种种规定。佛门非常重视心意犯罪的轻重,每一条戒相之中皆有开、遮、持、犯的分别,犯同一条戒,因动机、方法、结果等的不同,导致犯罪的轻重与忏悔的方式也不同。

如杀人时要俱足:“是人”,所杀者是人,而非异类旁生;“人想”,蓄意杀人,而非想杀异类旁生;“杀心”,非无意、过失,而是有心蓄意;“兴方便”,亲自用各种方法杀人,或劝人自杀,或教唆,或与人共同谋杀;“前人断命”,指被杀的人,断定已死。这五个条件皆具备,才构成不可悔罪。这与刑法因重视犯意和犯罪事实,而制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阻却违法要件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佛教的心意戒,在要求个人自发性地观照身口意的起心动念,防范不法于念头起时,较世间法更为彻底。在杀人的后果上,则分三种:一是当时杀死,犯不可悔罪;二是当时没死,以后因此而死,亦犯不可悔罪;三是当时没死,以后也没因此而死,犯中可悔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世间的法律,强调罪刑法定主义,只规范人们外在的行为,无法矫治心意的犯罪,根治行为的犯罪。佛教强调心为罪源,从心源导正偏差行为,达到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刑法上虽也规定“作为犯”“不作为犯”,但只是狭义就犯罪行为的型态来区分,不如佛教戒律的止持、作持,能广摄一切善恶法。

佛法与世法有时是不免相左的,有些行为从世俗法上看是恶事,可是从佛法上推敲却是善事。譬如杀生本来是犯罪的,但是为了救生而杀生,以杀生为救生,则是菩萨的慈悲方便权智。《佛说兴起行经》里记载,佛陀过去世因地修行时,有一世为贾主,带领500人出海采办货物。有另一商主在水涨时前来争船,为了保护全船的500人,在格斗中杀死了那位商主。以法律而言,为自卫而杀人,亦会酌量减刑。如佛陀先世做萨薄时,曾兴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心,而杀一恶人,是不能以一般杀生的尺度来论断他的罪过。不过,如是因感如是果,善恶业报,终究不失,佛陀仍以成佛之身遭受“木枪刺脚”的果报。

同类推荐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热门推荐
  • 看这本书,能帮你掌握学习法则

    看这本书,能帮你掌握学习法则

    本书内容涉及如何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如何获得高分,如何准备考试,如何提高记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提高学习能力,注意哪些学习细节,最重要的快乐学习法则有哪些等方面,注重案例与方法的有效结合,目的是为了让青少年读者在有趣而易懂的案例或故事中领会有效的记忆窍门、实用的学习方法。
  • 鬼夫悍妻

    鬼夫悍妻

    被丢进铁笼子里与猛鬼搏斗,被拴在冥兽尾巴上强制长跑,被丢进忘川河受万鬼撕裂,被丢进业火受烈焰灼身。灵魂几度抓狂的刘洋在心中仰天大骂:为毛人家结个阴亲就是各种高贵各种帅,各种宠溺各种爱!到了她这却成了各种各种装逼各种衰,各种折磨各种踩?!就因为她不好看吗?!可那又不是她的错!她发誓:尼玛的莫千峰,老娘恨你一万年,你永远都别指望老娘会对你动心!ps:本文慢热,请有耐心。。。。本文主打言情。。。有灵异成分,但不恐怖。。请读者阅读前有心理准备
  • 秋冬季

    秋冬季

    一位白衣少年与白衣少女坐在大席上,众人不敢出一声,有一位老人走过来说‘从今天起这两位分别是柯剑派与兰剑派的接门人很好看的欢迎首次。。。。。。
  • 妖孽倾城:盛宠修罗魔妃

    妖孽倾城:盛宠修罗魔妃

    魔皇一朝被封印,千年后她足踏墨莲浴血归来,驭神兽,定乾坤,誓要与他共覆六界风云,倾了这一世繁华
  • 不灭苍穹

    不灭苍穹

    因为一次离奇的盗墓事件,林晖离开了生活二十年的地球,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林晖成为了一个家族少爷,不过很纨绔,不学无术。在这里,林晖接触到了一些在地球所没有的东西:武者在这里,林晖是否能成长成为一个强者,是否能够在混乱的新世界里挣扎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传奇?尽在本书《不灭苍穹》之中。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 人鱼的旋律之七彩的生活

    人鱼的旋律之七彩的生活

    人鱼的旋律之七彩的生活。在打败米凯尔后,七位人鱼公主的生活可以说是有苦有甜。她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 朱砂尽

    朱砂尽

    世人皆知,终老之人若想转生,灵魂需经黄泉路、三生河、奈何桥三地。奈何桥头,由名曰孟婆之人供着孟婆汤,食之,便可忘记一切前尘往事。而前事尽往,才可进入轮回转生。但在世间仍旧存在着另外一种传说。人在奈何桥头,可以选择不喝这孟婆汤,跳入三生河,在河中历尽常人所不能历经之事,受这残忍千年,也可进入这轮回转生之境。这类人即便转生,也牢牢记着前世之事、前世之人,在人间做出的破坏这三界规则之事数不胜数。于是后来,为维护这三界秩序,这选择的权利便被阎王收回。而那些曾经跳入三生河中的人们,阎王在他们的胸前点上一颗红色的记号,尘世中的人们,将这称为,朱砂痣。
  • 猎鬼人笔记

    猎鬼人笔记

    一个无知少年,不信鬼邪,却误打误撞成了猎鬼人。然而,他对自己身份更加迷惑。他到底是该死之人?还是得到高人改命,是受上天庇佑之人?他是摆脱了命运束缚,还是命运的束缚还未开始?他的家族又有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 安于天堂的爱

    安于天堂的爱

    你们在毕业那天会想到什么?是害羞,爱笑的女同学,还是临危不乱的班干部,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所有人的青春,看到所有人在青春里的错失。
  • 风落梨花

    风落梨花

    三角虐恋,一个是少将军,一个是叛臣之子,一个是民间商人弃女。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痴恋情深、求之不得。是各自放手还是纠缠不休?故事短小,情节发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