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6500000003

第3章 初试牛刀——刀笔小吏展露头角(2)

要不是后来太平天国兴起,他们父子必须放下公文簿去打仗,这个职位他恐怕可以一直坐下去的。这个职位得来实属不易,完全是他二十年辛苦寒窗,拼命读书的结果。

李文安的父亲李殿华(即李鸿章的祖父)是个“五十年不进城”的乡下读书人,家有几十亩地。他总不进城,但总想从黄土地上走出去,于是对科场功夫甚为在心。但是他考试总不顺利,科场屡次失意,后来就在家设馆教学生和孩子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李文安即是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个进士。

别人家聪明的孩子4岁就开始启蒙了,而李文安到8岁才读书。他早年读书读得很苦。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从小身体很弱。到了13岁,别人都有考上秀才的了,而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李文安的这些表现在父亲李殿华看来就是贪玩不用功,根本就没看出这是个大器晚成型的人才,后来,李殿华就叫大儿子李文煜来督阵,专门管着他读书。

李文煜科场也不顺心,考中秀才后就再无长进,也学父亲的样子,在家开馆收徒教书。这个大哥对付小弟也真厉害,每年正月初三就开学,一直要念到大年夜为止,毫不放松。毕竟严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结果李文安中了举而大哥未中,几年后李文安又中了进士,而他几个哥哥都名落孙山。

不过李文安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苦读到35岁那年(1834年)才江南乡试中举。在这之前,他已经历了十数年的寒灯煎熬,期间也当教书先生,或收徒,或馆于人家,但自己的功课绝不放松。中举后又过了四年,终于考中了进士。这时,他已快40了,度过了他人生的大半截。

但最要紧的,还是他的“命”好。他这个进士中的不早也不晚,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从“实惠”的意义上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同族,甚至超过同胞的关系,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要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初做京官的他们无形中就是一个整体,除了他们的考官,他们之间往往比官场上的其他人更亲近,更能够理所当然地相互帮忙,相互利用。

李文安虽然性格比较内向,“资性中下”,但他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同年中与他关系最紧密的便是曾国藩。当时的曾国藩还没有发达,只是个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不过是个编编史书的闲官,后来才当上礼部、兵部、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虽然李文安直到中年才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但是他对儿子的安排是有超前意识的,也许这也是李鸿章日后能做出一番事业的原因之一。李文安在和曾国藩的关系得到确认之后,便早早地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去拜曾为师,跟其学“经世之学”,一旦到了他们要奋发进身的时候,就派上大用场了。这大概是李文安贡献给他的家族的最高智慧。

李文安作为司法官清廉正直,方刚厚重,坚持依法断案,每到秋审最后断案的时候,披览案卷总到深夜,力求准确地量刑,不冤枉一个好人,“庭诤面折,人有包老再世之目”。但他“以倔强不苟合,不获于上官”。其实,历来官场上都是如此,做事既要认真,又不能太认真,要看是什么事。你什么事都太认真了做官就不讨巧了。问题是李文安凡事都太认真了,就必然不讨上司的喜欢,所以他始终没能当上“部级干部”。他们同年中别人都升得挺快,他弄来弄去还在看监狱。

尽管如此,一些正直的同僚们看得清楚,用诗的形式记下了他做的好事,尤其是善待狱囚的举动,这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极其难得的。那年头连无辜的老百姓都没人关心,谁还去关心那些狱囚呢?

有《咏李玉泉先生为提牢诗》数首为证。其一曰:

一汤一饭浅深量,是否堪餐每自尝。

甘苦可推军十万,狱中留得姓名香。

晚饭散过号腹来,双眸炯炯不胜哀。

狱中幸有推恩米,例自先生到此开。

棘墙深闭见天遥,溽暑熏蒸未易消。

赖有仁风吹隔座,蒲葵五万共招摇。

托钵沿门醵俸钱,秋深检点补黄棉。

先生更给病囚被,寒到圜(huán)扉不耸肩。

是说他管提牢厅时,下属两个监狱,他每天都要巡视一遍。到底是刑部的大狱,竟然关押了五万囚犯!每个监狱从南到北往返一圈五里地,两个监狱每天走一遍就是十来里路,他总是坚持每天亲自到场巡视,仅仅这一点就很不容易。

他严禁狱吏虐待囚犯,规定囚饭每人要保证给足一满勺饭,为了防止狱吏克扣斤两,遇到开饭他就要亲自检查,并且亲自尝尝生熟。狱中开支有限,晚饭后伙房关门,而遇到那些晚饭后才押解到狱的囚犯,他不忍其饥肠辘辘,就自掏腰包,捐米煮粥,聊以慰藉。春夏季节狱中易发传染疾病,他早早派人熬好了药做好准备。甚至夏天买来扇子和席子,冬天捐献棉衣,还在每个“所”备置12条棉被,供生病的犯人发汗养病之用……可见他除了心地善良,还是个非常仔细的人。所以在他管事期间,狱中没发生过意外死亡之事。他对自己的工作也是挺满意的,在其诗中一再流露出得意之情:

每思工部千间厦,更爱香山万里裘。

我且按囚给大被,铺秥草刈(yì)野塘秋。

南北奔驰十里程,衣冠整肃踏沙行。

给筹鱼贯分餐际,堪念嗷嗷待哺情。

衣冠整肃待衙参,每日平安竹报谙。

常愿两监无病帖,论功不厌纪窗南。

他的《愚荃敝帚二种》付梓于同治年间(1866年),已在他去世十年之后。那时,他的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早已是清政府的命官,一个是两江总督,一个是湖南巡抚,为之写序和跋的人本可以大加恭维,大吹大捧,写序人本可以是当朝大吏,或皇亲国戚,然而不然,为之写序的不是亲戚就是同事,人们一再称颂他的仍是他的善良和清廉。

“大脚”慈母

善良的人总是有好报的。李文安的善良为他促成了一桩不错的婚姻。

当初在磨店老家时,有一年,李殿华抱回一个正在出天花的女孩。那女孩在路边啼哭不止,浑身发烫,显然是个被遗弃的病孩。李殿华虽身在乡下,毕竟是个小知识分子,略懂些医道,尤擅长儿科,见了心怜之,于是抱回家收治,几番调治后居然治愈了。女孩病虽好了,但脸上却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点,这对女孩来说是个不小的缺陷。女孩没有地方去,就成了李家的一员,长大后就在李家帮着干活,她要以辛勤的劳动来报答李老太爷的养育之恩。她既然要整天跑进跑出地干活,也就没有必要像深闺里的小姐一样裹小脚了,同时也没有亲生母亲在旁监督她裹脚,那双自由自在的大脚就成了她生活中的好帮手,什么重活儿都不含糊,但久而久之成了村民们的笑料。

在封建社会,女人们是以小脚为美的,大脚板子根本就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另外,脸上又长了麻点,又整天在地里干活儿,这样的姑娘长大之后是无法找到一门好婆家的,何况还是个被丢弃的孩子,亲爹娘还不知在哪里。但她不知道,有一双善良的眼睛早就在注意她了,这就是李家的四少爷李文安。李文安是个心慈面善的人,见不得人家受苦。有一天他晚上从外面回来,看见姑娘劳累得倒在灶门口就睡着了,就顺手脱下外衣盖在姑娘身上。其父闻知后,知道儿子对姑娘有情,遂命之结为夫妇。

但世事难预料,新娘子非凡才能在婚后不断地表现出来,她有很强的帮夫运。特殊的身世使她不仅吃苦耐劳,泼辣能干,遇事有“豁出去”的气概,而且有很高的智慧。她善于治家,前半生非常辛苦,后半生极其享福,应验了中国人的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

老话。

她是李家的大功臣。丈夫在家时要读书备考,在外时要秉公做官,家中一切,就只能由她负责打理。她还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六男即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兄弟;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记名提督、同县张绍棠,二女儿嫁江苏候补知府、同县费日启,都嫁得十分风光。她的大智慧还在于,每当丈夫和儿辈遇有升迁,别人总是喜笑颜开时,她却不然,她总是不露喜色,反而沉静地时时以盈满为戒,显示了“福人”的真功夫。

上苍也回报了这位苦心的女人,让她在后半生大富大贵,活到83岁,比丈夫李文安多活了28年。她晚年跟着两个当总督的儿子过,在总督衙门里当她的太夫人,享尽天下荣华富贵,根本不在乎乡下的那几进小院了,所以他们在熊砖井的老土地上,并没留下她的大宅院。

她的后半生,不仅享受了一般官僚家庭的荣华富贵,还屡受皇恩。在封建社会,这是没有几个老太太能够得到的至高恩宠。

次年三月,载着李母灵柩的大船从汉口沿长江而下,一路上各地官员迎接送往不敢怠慢,中经巢湖、店埠河、全羊河水路运至磨店乡,合葬夫墓。在磨店来说,无疑又是一次盛大的典礼。

这还没完,在她去世二十多年以后,清政府还追封她为一品夫人,晋封为一品伯夫人,晋赠一品侯夫人。那时她所有的儿子都已去世了,清政府仍念记着她,可知她的身价在晚清历代皇帝眼里,都是不低的。

第二、少年得志而又命途多舛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总是伴随着磨炼与苦痛的。李鸿章初出茅庐,尽情地挥洒着他的才华与智慧,从科场上的翩翩少年,到大清朝的年轻翰林,他可谓是春风得意。但,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时代的车轮把他拽进了征战的大棋盘上,让他在曾府度过了终生难忘的日日夜夜……

大器早成的才子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时,也正是本书的主人公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当时,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社会环境的熏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思想的束缚,使这个时候的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李鸿章小时候天资聪颖,聪明异常。五六岁的时候,他和几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正好,私塾先生周菊来池塘边洗澡。他把衣服脱下挂在树杈上,随口吟道:“千年古树为衣架。”李鸿章一边玩一边接了一句:“万里长江作浴池”。周老先生看这孩子出口不凡,心里很喜欢,想教他读书。周先生打听到这孩子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李殿华之孙,于是找到了李殿华的四子,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告诉他说李鸿章聪颖过人,很有文采。于是李文安把老大李瀚章和李鸿章一起叫到自己的书房考试。李文安看到书房的账本,随口说出上联:“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李鸿章随口对出:“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李瀚章没有对出。李文安又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李瀚章对:“雨洒羊皮一片腥”。李文安摇头说,意境不美。李鸿章又对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听后大喜,觉得这句子不但工整,而且自有一番气魄。

李文安决定让李鸿章随同哥哥李瀚章一起接受启蒙教育。李鸿章本来名叫章铜,李文安给他改了新名字叫“鸿章”。意思是希望他“鸿图大展,文章经国。”后来,李鸿章真的实现了李文安的愿望。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李鸿章小时候的学习,侧重于应付科举考试。他的义理、经济之学进步很快,制艺技巧也不错。虽然李鸿章的父亲和后来李鸿章的三位老师都崇尚宋学,但是从李鸿章早年遗留下来的著作中,人们没有看出李鸿章对“宋学”或者“汉学”“经世之学”有什么兴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早期主要作品是诗和赋,内容多反映友情和亲情,词句优美华丽。有研究者发现,李鸿章早期的诗词中有一种“雄健的风格”,是“一种不受任何迂腐思想干扰、技巧臻于完美的得心应手的大手笔。”

1840年,18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那时候的李鸿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十分出众。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时年20岁的李鸿章看了父亲的信之后,心情特别兴奋。这是他一直企盼的,也是一直在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翰林院里的“知识分子”

京城的人物风景与地方自然大有不同。李鸿章来到京城之初,感叹京城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繁华气派,但对他更有吸引力的,是京城的诸多名士和像他一样来京应举的各地的莘莘学子。

入都不久,在京担任刑部郎中的父亲便命李鸿章晋谒曾国藩。如前所述,他的父亲与曾氏系戊戌科同年。因有这层特殊关系,曾国藩名正言顺地成了李鸿章的老师,对他毕生的发展影响极大。各省学子们齐集京城,交际攀附之道是他们非常热衷的。因慕曾国藩之声名,他们还特别组织了文社,邀请曾国藩担任社长,定期举行活动。大家在一起谈文论道,指点江山。李鸿章在其中结识同好,交游学问,并经常向曾国藩请教诗文。

同类推荐
  • 孔氏家族全传

    孔氏家族全传

    本书描述了孔祥熙的传奇人生:孔圣裔孙,基督信徒,反清志士,协理教案,留学美国,铭贤学校校长,民军司令,留日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娶妻宋霭龄,追随孙中山,促使蒋宋联姻,投靠蒋介石。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但同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最后被迫去职,离开政坛。
  • 王明传

    王明传

    王明,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凭借苏联的扶植,在20世纪30年代一度操控中共最高领导权,可谓中共高层内的“通天教主”。王明,一生瞻左顾右,歧路徘徊。他堪称中共“左”倾第一人,以他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长,危害大,给革命造成严重损失。悖论的是,抗战时期,王明又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晚年踏上留居苏联的不归路,著书立说攻击中共和毛泽东。
  •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这本书是《清朝这些人儿》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主要人物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他的一生与明朝有过合作,更多的是对抗。在本书中,我们将清楚地剖析努尔哈赤的一生,我们还将从努尔哈赤、从女真族、从后金国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朝代的历史。
  •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从居里夫人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居里夫人坚毅、勇敢、热忱的品质和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真切地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坎坷而的人生历程,铭记她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张大千: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

    张大千: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

    本书以张大千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
热门推荐
  • 冷酷少年撞上霸道校花

    冷酷少年撞上霸道校花

    两个人本应该互不相识,却在报到那天出了岔子。他的跟班把她推倒了。她对他说:你给我记住,我跟你从此势不两立!他听了只是不以为然的勾唇一笑。可他们彼此,却谁都没想到,各自的生活中,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对方了。
  • 万狱之王

    万狱之王

    狱,在尘茫大陆代表着一种神秘而又古老的空间。一个大家族的私生子,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这种空间,得到传承,从此走上了一条逆天之路。且看少年陈徐斩尽世间宿敌,成就万狱之王。
  • 倾尽天下:清纯妖夫染指下

    倾尽天下:清纯妖夫染指下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一场意外让她记忆全无,她迷茫的在人界徘徊了数百年,模糊的记忆里有一个凉薄少年在她心底,却怎么也想不起他的样子。他是妖孽阴柔的妖界之王,漫长的时光让他忘却七情六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冰天雪地,当她遇到他,所有局势都将改变……我愿陪你枯骨成双,作别这场曲散人凉。
  • 圣徒之誓

    圣徒之誓

    当天地发生巨变,所有生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巨变,而那些存活下来的生物,都成了天地间俯瞰天地的强大存在。出生在一个巨大家族,却被人当做傀儡养着的云散发誓,他要改变一切,以圣徒之名发誓。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舞尽桃花:倾城弃妃很冷艳

    舞尽桃花:倾城弃妃很冷艳

    卧槽!洗个澡也能穿越?!还有木有比这更狗血的事!穿了就算了吧!竟然穿成八岁的小屁孩,OMG!老天爷你收了我吧!我云梦梦好歹也是21世纪的天才美少女吧!天哪,这叫我以后可怎么活啊!算了算了,既来之则安之,反正穿成了将军之女,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自己的便宜爹爹以后要将自己嫁给当朝太子,好耶!太子妃耶!那以后等太子当了皇上那自己就是皇后了,好耶好耶!皇后耶!几年后,他们奉旨成婚,可在大婚之日,他却对她厌恶至极,只因她不是自己心爱的女人。可她却早已爱上了他,她跌落悬崖,可他却转身离去。青楼重生,她出尘绝艳,冷若冰霜,她发誓,一定要他付出代价!
  • 异能兵王在都市

    异能兵王在都市

    “啥,老头子,你说啥?”“我天生桃花泛滥?而且不能接触女人?”“说我是天煞孤星转世,一身绝世本领,身怕找不到婚缘?”“坑别人吧你!老子这是低调,什么杀手排行榜一百名以外,这次就看我把第一名给拉下来!”
  • 韶颜妖娆:倾城六小姐

    韶颜妖娆:倾城六小姐

    她像一只跳跃在暗夜的黑猫,慵懒,优雅而灵动;他却像游移在虚空的恶魔,妖孽,肆意而嚣张面对他的美色诱惑,“其实我也挺好看的”面对他的实力压制,“你可以下手再狠一点”面对他的胡搅蛮缠,“说完了请走”他一向好看的脸上有了那么一条裂痕:“小东西,你下手有点狠了啊...”“哦,习惯就好了”是不是,追妻路有点艰难呢?
  • 亡灵设计师

    亡灵设计师

    我叫亡灵!靠!又写错!应该是王灵,我出生于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小村子,这是一个外人一旦进入,就会在当天晚上子时莫名发狂,吃尽自己全身血肉,以骨架之身,拎着自己鲜血淋漓的心脏,走入无人敢靠近的坟地黑洞失踪的恐怖小村子,从此以后,我的村子被列为军事禁区,而我居然成为有史以来,这个贫穷小村子里第一个考入全国最好美院的学生,当我离开村子的那一天,我的传奇恐怖的故事也随之开始了……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