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一生坎坷跌宕,似乎与他的“屈”姓有某种关联,流传甚广的为国屈死,业已成为世人共识;如今新说为情屈死,也能自圆其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看看:
一说为国屈死。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3个王朝,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王同议国事,出则应对诸侯。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自食其苦果,被秦国骗去当了3年阶下囚,客死异国他乡。眼见这一切,屈原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遭到政敌们更为残酷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将屈原再次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死时大约62岁,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另说为情屈死。目前,在海内外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可屈原已遭贬放,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毫无指望的人。由此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屈原的爱情,如同他瑰丽的诗歌一样充满浪漫与传奇。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互诉衷肠。符合这些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楚怀王已死,即位的楚襄王,很可能就是屈原和郑袖的私生子!从屈原的诗作《湘夫人》可以看出,诗中的主人公是湘君屈原和湘夫人郑袖,恋者生死、会合无缘,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但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多有挫折,但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圆满结局的出现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它的姊妹篇《湘君》写的是女子对男子的爱慕,这种爱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苦痛。“湘”为楚,“夫人”即王之夫人,也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史书记载,此女极为美艳,工于心计,宠冠后宫,甚至能左右楚怀王的政策。
自古美女爱才子,屈原既有才华,又做大官,普通女子哪能入眼,不管郑袖品德如何,但才貌双全,地位尊贵的女子是任何男人都无法抗拒的,《湘君》与《湘夫人》自然是借人喻己。等到顷襄王即位,屈原以为出头有望,但王家礼法哪能容他回来,由于他整天唠唠叨叨湘夫人,只好派人将他赐死,并沉尸在汨罗江底,制造一幕忧郁自杀的假象。下达这道“赐他一死”的圣旨只有两人,一是楚怀王临死遗诏,一是湘夫人郑袖,她怕屈原对她缠绕不清,苟且之事败露,她的儿子不但王位不保,还有可能母子都会被处以极刑。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忍痛割爱,赐死屈原。遂后,叫她儿子顷襄王下令全国每年用赛龙舟,抛粽子的方式祭奠他。由此可见,是郑袖的睿智情爱造就了屈原的忧郁殉国。历史,就这样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
两种版本的屈原之死,不管谁是谁非?谁真谁假?我们暂不定论。但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遍及历朝历代,构建了文人学者人格典范。千百年来,历代的诗人词人、尤其是迁客骚人,大抵都以屈原的精神为依傍。屈原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形成一个修身洁行的传统。汉代的贾谊,唐代的杜甫,其精神境界都直接继承了屈原的传统,从这一点看,屈原影响于传统的民族性格。二为文学,首创“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骚体,衣被词人: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其影响之深远,不是任何作家诗人所能企及的。而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牵动亿万民众心灵的,莫过于纪念他的端阳节,划龙舟,吃粽子,这一古老的习俗,让现代生活氤氲一抹神秘的色彩,诗意盎然。
留言荟萃
好韵味:很多历史被戏说,难分伯仲,但留给世人思考的空间。
蝴蝶:历史有时像谜团,有时掺杂史学家的好恶!
幽幽天使:屈原与郑袖忧伤凄婉的爱情故事很感人!郑袖的睿智情爱造就了屈原的忧郁殉国。庄严的悲切!
我不是秋风:我又有新说,政治悲愤,爱情绝望,自己想死又有人追杀。所以到最后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死了干干净净!
青天白日:看过此文,上网查阅才知道赛龙舟、粽子还有另有隐喻,受益匪浅呀。赛龙舟的隐喻是表现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而包粽子则是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