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体色可称得上是多彩多姿,而且几乎是变化无穷的。当我们走进水族馆,就会发现那里饲养的不少鱼颜色鲜艳,斑纹奇特,千姿百态。如金灿灿的黄鱼,银闪闪的带鱼,红艳艳的笛鲷,绿莹莹的飞鱼,蓝湛湛的鲅鱼。黑乎乎的黑鲳,蝴蝶鱼花斑斑的髭鲷等,争妍斗奇。俗称加吉鱼的真鲷的赤红色身体上,布满闪烁着珍珠般光辉的蓝色斑点;还有一种鱼红装绿鳍,可与京剧《西厢记》中绿扇艳装的红娘相媲美,因此取名红娘鱼。热带鱼类,尤其是珊瑚礁鱼类体色更为美丽动人,因为各种珊瑚礁千姿百态,绚丽异常。加之繁茂丛生的海藻和各种奇异的贝类、海星及众多的其他动物,构成了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珊瑚礁海底世界。这种环境不仅促使珊瑚礁鱼的外形奇特,而且色彩鲜艳,如蝴蝶鱼、棘鞭鱼、镰鱼、神女鱼等,当它们在碧蓝清澈的礁盘上遨游嬉戏时,犹如一群群在永不凋谢的海石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彩蝶,分外妖娆。
尽管鱼类的体色和花纹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也并非漫无边际,无章可循。鱼不论有何种颜色和花纹都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而是对鱼的生存有极大的生物学意义。最常见的体色有两种类型,一是模仿其周围生活环境的颜色即拟色;二是身体上半部颜色深下半部颜色浅的消阴型。这无论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来说都有重大的生存价值,其作用都是隐蔽自己,迷惑敌人,捕到食物。
生活于海洋上层及光线好的水域中的鱼类,如青鳞鱼、金枪鱼和飞鱼等都是消阴型体色,即身体上半部是淡绿色或淡蓝色,下半部是白色、银色或淡色。近岸海水偏绿色,所以近海鱼上部多是绿色。外海水偏蓝,所以外海鱼上部多为蓝色。当从上往下看时,海水的颜色是蓝色的,鱼体蓝色和海水颜色基本一致。当从下往上看时,因为光线从上方来,水色发白,所以鱼腹面的淡色又和海水一致起来;从侧面看鱼体显得很平,表面闪光,像一面镜子。因此,无论敌人从背面或从腹面或从侧面看都不会发现。当然也有例外,如一种叫歧须鲥,总喜欢仰泳,所以腹面色深。还有一种短鲫鱼喜以背部吸盘吸在鲨鱼身上,体色也是背腹深浅颠倒的。
底栖鱼生活于底层,多数体色均匀,或体色斑驳,有不规则小碎斑点,或无色,或多少模仿底质背景如砂石、海藻等的颜色。许多鱼如比目鱼能模仿环境的颜色,迅速改变本身的体色和花纹。生活在绿藻丛中的鱼体色多发绿,马尾藻丛中的鱼呈橄榄绿,红珊瑚礁石中的鱼又多是红色。深海因没有任何光线,那里的多数鱼除发光器外都呈均匀的黑色。
鱼体上对比明显的彩色带、彩线或彩斑,虽使其在环境中非常显眼,但同样起隐蔽保护作用。虽然是显眼的轮廓,例如一条深色带,但从眼上通过,就使眼不明显。相反若在鱼体尾部或其他部位有个深色眼状斑,看起来像个眼,这样使捕食者看来根本不像鱼,倒是像别的什么东西,容易受骗上当。有的鱼如单角纯,生活在海藻从中,不仅体色像海藻,而且体形也像,甚至身上还长出一些像海藻一样的突起,就更像海藻,不易被辨认。
镰鱼争夺领地的鱼类和在交配上有激烈竞争的鱼类,一般都有鲜艳的体色,这既有利于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又有助于识别异性。在繁殖季节雄鱼的体色多变换得更鲜艳,被称作婚姻装。交配上有选择行为的鱼和有复杂求爱行为的鱼,两性体色差别较大,其他多数鱼看起来雄雌体色相似。名为清洁鱼的鱼,即帮助清除其他鱼身上寄生虫的鱼,如裂唇鱼,体色多鲜艳,它有引起注意以招揽“顾客”的“广告效应”。某些色素有保护鱼的一些致命器官免受强光照射的作用,如有些鱼头部黑色是为了保护脑,另有些鱼腹腔膜黑色是为了保护内脏和某些消化酶。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培养出大量的体色更为娇艳而多彩的“热带鱼”和金鱼新品种。一些有毒鱼类如毒鈾颜色特别鲜艳漂亮,像披上精美多彩的蓑衣,称作警戒色,警告其他动物不要对它轻举妄动,使触动过这种鱼而吃过苦头的动物,一看见这种颜色就迅速避开,免得双方都受害。体色还帮助识别同类,保持群体结构。
鱼类的五颜六色和多彩的斑纹,来源于其皮肤中的两种色素细胞。一种是虹彩细胞,它含有鸟嘌呤,能反射环境中的光和色,使鱼体显珍珠白、银色、彩蓝色和绿色。另一种是色素细胞,含有红、橘黄、黄和黑色素颗粒,细胞体分枝很多,黄色素集中在细胞中央,体色就淡或不显什么颜色,若分散开来,颜色就深。鱼还可条石雕以将不同色素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不同的颜色,如黑和黄结合产生绿色。
鱼类在环境改变、受到刺激、兴奋或愤怒时都会改变体色。如比目鱼喜隐藏于海底的沙砾中生活,它的体色和斑纹都和沙砾相似,而且会随环境颜色的深浅而改变,在深色背景中它的体色就深,在淡色环境中体色就变淡。有人把一条牙鲆先后放在黑、白、灰、褐、蓝、绿、粉红和黄色背景上,它能像变魔术一样也随之变换自己的体色。再如热带石斑鱼,可以在短时间内,忽而由黑变白,由黄变绯,由红变绿,短时间内变换出六种不同颜色,且身上的斑点、条纹也忽明忽暗地变换。有的鱼白天和夜间体色不同。有的鱼如鲭鱼、羊鱼等,在临死前体色变得更鲜艳,所以在罗马时代常将羊鱼端上高级宴席,让宾客欣赏其突然变幻的各种神秘色彩。这种体色变幻,各种鱼快慢不同。有的很快,说变就变;有的很慢,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天。改变迅速者是受神经直接控制,改变慢者是受激素控制,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而起作用,所以速度就慢。
集群自有好处在
许多以浮游生物或小型无脊椎动物或其他小型鱼类为食而又生活在较靠外海区域的鱼类,往往有大规模集群现象。白天它们像结构严密的集团军到处游动,群里的所有成员都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彼此间保持着大致同样的间隔距离,并沿着同一个方向向前运动,说快都快,说慢都慢,说拐弯都一起拐弯,就像是一条鱼一样,步调那么一致。有些鱼是为了繁衍后代而集群,也有些鱼为了洄游,或游向产卵场或游向越冬场,而集结在一起,成千上万条甚至上百万条鱼浩浩荡荡向前挺进。有人在北海见到一个鲱鱼的大群,在海面前后延伸有15~17千米长,5千米宽,简直像鱼的海洋。鱼群中每个成员所处的位置时时都在变。它们没有固定的领头鱼。如果突然改变了方向,就往往使后军或侧军作前军,原来的前军就成为侧军或后军。在群的边缘上的成员趋于向中心移动,另一部分成员就会暴露在边缘上。渔民在围捕鲐鱼时往往就利用鱼的这一习性,发现鱼群后立即下网然后分乘小艇用石头去拦截鱼,只要往鱼群前方丢一块石头,鱼群就立即转向,这样就会逐渐把鱼群赶进网口里。
群鱼
集群鱼的眼睛往往有一个广角视野,特别在侧面视野很宽,这有利于它瞻前顾后、左右照顾。除视觉获得的信息外,它还有一个敏感的侧线器官,能根据水流的微妙变化探知群中相邻成员的游速和方向。鱼类的胸鳍主要用于运动中的平衡、制动和转向等,而群游鱼的胸鳍是相对固定、不大活动的,所以每个成员都不能依靠胸鳍使自己停步不前或节节后退或周围徘徊。只能向前游,就像是往前走动的一大群人的情况一样,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想中途停留或转身回走都是困难的,只能顺着大流往前走。鱼群中的鱼只有游泳的空间而无彼此间转向的空间,任何一条鱼想不和其他鱼冲突而任意绕圈子是不可能的。
群鱼狂舞
鱼群对群中的成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捕食者一般都较它的猎物体魄大、游速快,若是不在群中而是单独行动,被捕食者碰到,往往很难幸免。若一个大群碰到捕食者,往往会使它有老虎啃天不知如何下口之势。当鱼群和一个捕食者遭遇时,立即分成两半,避开捕食者,在其两侧远远地绕过去,到其后方重新汇合。若捕食者转回来,鱼群以同样的方式重复。若一个大型的捕食者在未被发觉的情况下突然冲入鱼群,鱼群就会像爆炸一样,都以最大速度朝不同方向游开,给捕食者前面留下一个空荡荡的水面。小型鱼在适当刺激条件下,可以在1/20秒的时间内达到它的最大游速。即使在这种虎口逃生的情况下,也从未发现有不同个体间互相碰撞的现象,就像是每条鱼都有某种感觉知道它的邻居受到攻击时将往哪里跑一样。即使捕食者能在鱼群中捕到鱼吃,位于群中的个体被捕食的几率要比其单个行动时低得多。若一条凶猛的鱼一次吃10条鱼就饱,遇到一个上万条鱼组成的大群,每条鱼被捕食的几率只有1/1000,鱼群越大,几率就越低。
有些大洋型洄游鱼类如金枪鱼也集结成群,主要是为了繁殖,而不是为了预防更大的捕食者,因为它几乎再无比它大的敌害,而且当遇到猎物群时,结集成群也有利于每个成员吃饱肚子。金枪鱼群在捕食时表现出极强的合作精神,当它们遇到要捕食的鱼群时,立即分成两队以抛物线形从两侧包抄过去,把鱼群围在当中,以瓮中捉鳖之势,从容捕食。有些草食性珊瑚礁鱼类集群的目的也是为了取食,当它们闯进某些鱼的控制范围去觅食时,必然遭到领主的驱赶。但领主不可能同时把整群鱼都赶走,当它赶那边一些鱼时,这边一些鱼就抓紧时间吃,再回来赶这边一些鱼时,被赶走的鱼又回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