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68600000014

第14章 海陆变迁的学说

大陆漂移说

我们的地球有两个差别最显著的地形,这就是大陆和海洋。其中大陆占地球表面积约29%,海洋则占71%左右。那么,地球上的大陆是从哪儿来的呢?也就是说,地球为什么会有海陆之分?

大多数人认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各地的高度基本上差不多,没有明显的海陆之分。而且由于早期的地球相对比较炽热,因此,它只有一层薄薄的外壳,在壳层的外面是一层覆盖全球的水层。也就是说,那时的地球有着一个遍布全球的海洋。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不断地冷却,并且引起一定程度的收缩。而收缩的结果,便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凹凸,这就像干缩了的苹果,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的褶皱。收缩还会使本来并不坚固的硬壳发生破裂。于是,地球内部熔融的岩浆便沿着裂缝喷涌而出。天长日久,这些喷发出来的岩浆越堆越高,终于成为高出原始海洋的火山岛。根据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岩石的分布,最初的陆岛大概分布在今天的澳洲西部、格陵兰西部和非洲南部等地。

陆岛出现后,导致风化、侵蚀作用的加剧。那些被风化、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陆岛的周围沉积下来,形成早期的沉积层。后来随着地壳的演变,沧海变为桑田。这些早期的沉积层也被抬升出海面,使陆岛面积不断得到扩大。其中一些相邻不远的陆岛,由于不断扩大,最终拼接成一块较大的陆地。

当然,陆地的形成并不都是朝着由小而大的方向发展的。有些较大的陆地,有时也会因地球的演变而碎裂成若干小块。有些甚至因受到巨大陨石的猛烈轰击,转化成为一个深陷的凹坑,重新被海水淹没。

特别是板块运动发生以后,陆地和陆地之间会因漂移、碰撞而连接成为一体,如印度次大陆,就是通过这样的作用和亚洲大陆拼接在一起的。相反,有的大陆也会因破裂、漂移而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应该指出的是,上面关于大陆形成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用于解释大陆起源的理论。随着人类宇宙探测活动的开展,现在人们从其他天体的地质现象获得了许多新的启示。特别是从宇宙天体中广泛存在的巨大陨石坑来看,使有些研究者不禁认为:也许海陆的形成并不像前面那样说的,海洋是原始的,大陆是后生的;而更有可能的是大陆原来就有的,海洋则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而发展来的。

大陆漂移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由此产生一个大胆的假想:地球上原先可能是一整块陆地,后来被“撕裂”才“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一提法引出海陆变迁研究热潮。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观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魏格纳认为: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就像一座冰山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围绕其周围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然而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

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1620年)中就曾认为这不会是巧合。在追寻原因的过程中,宗教神秘的影响一度盛行。普莱斯特主张美洲与欧洲和非洲曾经是连在一起的,诺亚时期的大洪水使其裂开。德国地理学家洪堡认为,大西洋原是一条大河谷,诺亚方舟就航行其上。

19世纪中叶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不再是笼统而神秘的了。地质学家斯奈德在其著作《地球形状及其奥秘》中,第一次用地质资料,即植物化石的相似性,论证两岸曾经连在一起,并绘出第一张大西洋周围大陆的复原图。因为这些化石是3亿年前的,这意味着大西洋东西两大陆在3亿年前还是合在一起的。

由于从地理分布上看,大部分大陆和大洋是对称的,格林认为理想的古陆应分布在四面体的四个角上,于是设想了一个地球古大陆四角分布的假说(1875年)。

在19世纪末,地质学界对南半球各大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地质学家休斯(1831~1914)在其著作《地球面貌》(1885~1909年)中,根据南半球大陆的岩层和生物化石的相似性,设想它们原为统一的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大陆。这样就产生了大陆漂移的思想,泰勒(1860~1938年)在其论文《第三纪山带对地壳起源的意义》(1910年)中提出大陆漂移的观点。这种大西洋两岸的可拼合性,也为贝克(H.B.Baker)注意,他在1911~1928年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用大西洋两岸山脉构造可拼接起来的事实,论证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并绘出大陆拼合图。

对大陆漂移作出深刻而又详细论证的是魏格纳(1880~1936),他先发表了他的2次讲演《根据地球物理学论地壳(大陆和海洋)的形成》(1912年)和《大陆的水平位移》(1912年),后来出版著作《海陆的起源》(1915年),1920年及1922年两次修订,系统地论述了他那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运用取自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各方面的论据,详细论述了他设想的大陆漂移过程。在魏格纳看来,大陆漂移的大格局是“大陆块移向赤道和向西漂移”,并且认为其动力“可以归结为两种分力”。

魏格纳在其1912年的论文中,设想全球的大陆曾经都连在一起,称之为“联合古陆”,是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但他在标明边界时,把这一古大陆的很多部位标为浅海。他对这一联合古陆的成因也作了一些推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给出了联合古陆破裂、漂移过程的图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虽然有其信徒,但由于证据不完善,特别是漂移动因的不可靠而未被大多数研究者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设想,而作为神话故事看待。在大陆漂移说的这种境遇下,杜托特(1878~1948)的著作《我们漂移的大陆》(1937年)的出版是一个重要的例外。他把目前的大陆综括为2大类,提出“两个原始大陆”的设想。杜托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原在两极处形成。以后逐渐破裂,并可能生长,一部分漂移到现在大陆块的位置,并以图标示其设想。在南极的古陆他沿用休斯的名称,称为冈瓦纳古陆;在北极的古陆,他称之为劳亚古陆。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印度半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劳亚古陆是亚洲和北美洲的联合体,由几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它们包括北美陆块、古欧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中国陆块,由活动的海槽和大洋分隔,经靠拢碰撞连接成一个整体。

海底扩张说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首先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大洋中脊轴部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这些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随着热地幔物质源源不断地上升,先形成的老洋底也就不停地向大洋两边推移,并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扩张。

由于洋底地质探查获得的资料,对大陆漂移提供了新的认识而提出海底扩张说。

洋底勘察表明三大洋都存在近南北向的洋中脊,而且普遍存在近东西走向的切断洋脊并显著错移开的转换断层,还有大洋边缘的海沟。海洋资料还表明洋壳与陆壳的明显差异,洋壳厚度一般在50~70千米,而陆壳则一般厚100~140千米,并且洋壳远比陆壳年轻,主要是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岩山,即形成时间不足1亿年。

根据这些经验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倾向认为,大洋中脊轴下面曾经发生过大量岩浆上涌而形成新洋壳,并向中脊两侧扩张。这可以得出海底扩张推动大陆漂移的结论。

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这一术语是迪茨在其论文扩张说的首创者,因为正是他的论文《大洋盆地的历史》(1962年)引起人们对该学说的重视。

赫斯主张,海底沿洋中脊的顶部张裂开,新的海底在这里形成,并向洋脊顶的两侧扩张,大陆不是作为独立体系运动的,而是与海底连在一起并随其一起在软流圈上运动。迪茨与霍尔登合作,依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解释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及其解体移动过程时(1970年),给出新的图示。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它归纳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基本思想是:地球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在下垫的塑性软流层上做大规模漂浮;刚性的岩石圈又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而边缘则是强烈的构造活动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此后,在上述六大板块的基础上,人们将原来的美洲板块进一步划分为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及两者之间的加勒比板块;在原来的太平洋板块西侧划分出菲律宾板块;在非洲板块东北部划分出阿拉伯板块;在东太平洋中隆以东与秘鲁—智利海沟及中美洲之间(原属南极洲板块)划分出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板块运动机制是引起板块运动的原因,但这一机制始终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一般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可能由地幔中的物质对流引起。新生的洋壳不断离开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在海沟处,大部分洋壳变冷变致密,沿板块俯冲带潜没于地幔之中。但由于地幔对流学说仍存在许多无法说明的疑问,因此有些人不赞成将地幔对流当做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总体而言,板块构造学深刻地解释了地震、火山、地磁、岩浆活动、造山运动等地质作用和现象,阐明了全球性的大洋中脊、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更新了地质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位于中国西南边界处、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其平均海拔高度超过6000米,且每年仍在以几至十几毫米的速度上升着。其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根据2005年5月测量的最新数据,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中国有个成语叫“沧海桑田”,它反映了地球表面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海洋和陆地这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这种变化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就表现得非常典型。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板块之间碰撞、挤压的结果。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地区曾经被浩瀚的古地中海所覆盖。在地质历史年代的第三纪早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南方来的印度洋板块向北,与我们所在的亚欧板块相撞,碰到了一起。两者的相互挤压,使这里的地壳开始向上抬升,海水逐渐向西退去。海洋逐渐消失,陆地逐渐形成。岁月如梭,两个板块的相互挤压和碰撞虽然缓慢,但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到了第三纪晚期(距今约300万年前),发生了地质历史上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叫做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从雅鲁藏布江一线附近处向亚欧板块下俯冲。在此过程中,强大的挤压作用使亚欧板块一侧发生较大面积的整体抬升,大致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原上部的岩层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弯曲、重叠,向上隆起,形成了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他高原上众多的山脉。

1964年,我国的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脉希夏邦马峰山麓海拔4300米的地方,发现了身长超过10米,世界上最大的鱼龙化石。这证明今天白雪皑皑、雄伟多姿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曾经是东西横亘、波涛万顷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有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汪洋横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然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却是在最近1万~2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上升速度是1亿年以来为0.04厘米/年,50万年以来为0.2厘米/年,10万年以来为1~1.5厘米/年,7000年以来达到4~7厘米/年。有人根据印度板块的漂移速度计算出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1~2厘米/年的速度上升着。建国后,我国测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东部进行过重复水准测量,测得那里的上升速度为0.5~1厘米/年。科学家们断定,只要印度板的向北漂移俯冲运动不停止,喜马拉雅山的这种上升运动亦不会止息。

同类推荐
  • 世界悬案之谜

    世界悬案之谜

    本套书主要介绍古今中外关于人类诸多未解的社会、自然现象,包括《中国自然遗产之谜》、《星球宇宙之谜》、《巨兽异兽之谜》等20个分册。
  • 无奇不有的世界(走进科学丛书)

    无奇不有的世界(走进科学丛书)

    如果我们从地球上的各个地点,对准北方一直向前走,最后大家总会在一个地点见面,这个地点就是地球的最北端,我们称它为“北极”。有人把北极叫做“世界的顶峰”,以这个顶峰为中心,向南画一个大约2500千米长为半径的大圆圈,这个大圆圈就是“北极圈”。北极圈可不是什么铁丝网或木棍所围起来的实在的圈子,而是地理科学工作者按地理特点在地图上画出的纬线圈。
  • 鸟与昆虫

    鸟与昆虫

    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介绍了常见的鸟与昆虫。主要内容包括:留住大雁;天鹅仙女;“爱情的象征”;导航鸟;神秘的鹤;稀世珍鸟;亚洲“鸵鸟”等。
  • 海洋馆漫游:航海家档案馆

    海洋馆漫游:航海家档案馆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守护最后一块湿地(星球保卫战)

    守护最后一块湿地(星球保卫战)

    关爱自然,热爱地球,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爱她的鸟语花香……我们要真正学会保护地球,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筑起一道绿色的环保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关注生态文明责无旁贷。
热门推荐
  • 制霸星空

    制霸星空

    “我们的目标可是那星辰大海!”某佣兵团众大声的说出他们的口号。“星辰大海可是老子的地盘,你们交了过路费没!快点,都把钱交出来!”某人跳出来说道。这是一个某人在游戏中毫无节操地打劫NPC和玩家的故事,也是一个开着高达轰星舰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PS:由于某个作者不善写感情戏,So,本文将木有女主,所以,想看猪脚变种马的请出门右拐找龙傲天,谢谢合作。)
  • 分神记——末日异彩

    分神记——末日异彩

    从魔境归来的孔岳获得了超过当今科技五十年的科学数据,足够华夏使用三十年的电力能源,他用五年的能源换来了功成名就,财富绕身,用其余的东西培植自己的势力,一场意外引发了世界大战,人类走到了末日的边缘,废墟遍地,丧尸丛生。生存的巨大压力使得人类科技飞速的发展,依靠着这些发展,人类与这些科技的产物开始了漫长的斗争。
  • 正说霍元甲

    正说霍元甲

    作家晨曲通过走访霍氏后人,查阅史料,以掌握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专著《正说霍元甲》,向国内外读者详细讲述了武术大师霍元甲行侠乡里、打擂扬威、首创精武会以及与霍元甲相关的其他人和事。精武会的发展过程,其子霍东阁赴南洋创办精武会,霍氏家族渊源及后代繁衍等情况,也在书中作了详细介绍,并澄清了近年来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和事件。书中还附录了因电影《霍元甲》引起的诉讼始末和部分精武拳谱介绍两个章节。此书资料翔实,接近完整,是一部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佳作。
  • 爆宠娇妻:总裁别乱来

    爆宠娇妻:总裁别乱来

    安然在最后一个亲人离世时,被安家接了回去,成为了安家二小姐。原本是收养的戏码,却变了味道成了私生女。她在充满恶意的生活中举步维艰,直到遇见他。他貌美多金,是这个城市中的王者,唯独有个小毛病就是看谁都是一张脸,却唯独对她免疫。从此,他一边打怪升级,一边护妻虐渣,将一个薄凉清冷的人养得娇蛮任性有多不容易只有他自己知道。却不想,还没给一个完整的结局,便踏入了一场精心谋划的布局之中。爱人便仇人,故人变敌人,爱是否还能继续……
  • 魔君师父上神徒弟

    魔君师父上神徒弟

    神界的凤凰蛋,凤凰族的新一代上神出乎意料,陨落到了魔界。被魔族的子民拾到,上供给了魔界的老大——魔君段宸。于是,魔君段宸就开始了每天都被气死的日子!
  • 傲笑倾城废材要逆天

    傲笑倾城废材要逆天

    双技在手,天下我有。可是——为什么睡一觉会穿越这种无数亿万分零零零……点1概率会发生的事发生在我身上!?连家也回不去了,她发誓一定要找到回家的方法,离开这个异世界。但是……要解决眼下的事情,废材?看我一针活死人肉白骨,双手创造奇怪道具,那都是小ks。你觉得这是废材,对不起,你眼睛有毛病了,要不要我给你治治?我就是一枚混世魔女,霍乱天下我爱干,幼稚和叛逆是我的标签。可是……这个王爷却是个意外,本来是好基友,怎么变成……双宿双飞的**了?
  • 悟妖

    悟妖

    寒风依旧,夜幕下的黑暗,欢笑,挣扎。“哼,我是蝼蚁?呵呵的确是。”阴暗角落中,少年轻轻擦拭嘴角的鲜血,慢慢抬起头,因为淤血已经无法看清原本的少年的模样,唯一明显的是那双即使黑夜也无法掩盖的双眼,明亮的光芒,是不屈与坚毅,如果仔细品味,竟还夹杂着嘲笑与怜悯?????
  • 于少保萃忠全传

    于少保萃忠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甜婚攻略,我的蛇精病老公

    甜婚攻略,我的蛇精病老公

    犯罪心理学高材生苏晨曦被自己妹妹害死。滔天大火中保护她的竟是一直被她治疗的林沐琛!生命的最后一刻苏晨曦许诺下辈子报答林沐琛,谁知一睁眼她竟!然!重!生!了!她允诺去找林沐琛,谁知道林沐琛这个蛇精病想要的竟然是睡她!罢了罢了,从了他吧,为什么这个蛇精病还求抱抱求亲亲求抚摸求安慰…林沐琛:老婆你亲我一下。苏晨曦:没空。林沐琛:老婆你不亲我我的蛇精病又要犯了…苏晨曦:………#苏晨曦:林沐琛你穿那么少不怕感冒?林沐琛:老婆我都脱光了,你竟然不睡我只是在乎我穿的少不少?!#林沐琛:老婆,你要24小时守着我!苏晨曦:⊙▽⊙老公你怎么了林沐琛:你一不在我身边,我的心里好乱总觉得自己蛇精病犯了╭(╯ε╰)╮苏晨曦:=_=
  • 趣味线索分析(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线索分析(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