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00000047

第47章 尽性至命超越生死——王阳明之生死智慧(4)

王阳明有位学生叫傅凤,曾随阳明学习“圣学”。但考虑到父老母瞎,一心想尽孝道。于是改学训诂文辞,以期通过科考来一举改变窘境。由于求之心切,日夜不息,终于患重病,“几不可救”。阳明叹曰:“嘻!若生者亦诚可怜者也。生之志诚出于孝亲,然已陷于不孝而不觉矣。若生者亦诚可怜者也!”傅凤闻言不服:我若不入仕获俸禄,又怎能改变家贫的状态以尽孝呢?阳明说:你求禄仕太急以至成重疾,甚至可能丧命,能说是“孝”吗?你伤身害体求“禄仕”,“禄仕可得乎”?傅凤感其言,非常后悔,并问:那我怎样做才能免于不孝呢?

阳明答曰:“保尔精,毋绝尔生;正尔情,毋辱尔亲;尽尔职,毋以得失为尔惕;安尔命,毋以外物伐尔性。

斯可以免矣。”《与傅生凤》,《王阳明全集》,第271页。对身体要爱惜,对性命要珍重,外在的得失要放得下,不要因为求取功名利禄而伤身害体,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家“保身全生”的主张,后直接传到泰州学派,由王艮等人发扬光大。阳明这种保身全性的人生情怀,集中表现在其《瘗旅文》中。正德四年秋,时谪贵州的阳明从篱笆间看见一吏携一子一仆由京师来上任,途径龙场,投宿土苗家,满脸疲惫,次日晨即匆匆而行。近中午时,有人自蜈蚣坡来,说老者已死,旁有两位哭者甚哀;傍晚时分,又有来者告:已死俩人,哭者仅一人;第二天一早,再有人来告:坡下已积三尸矣!阳明听罢,哀伤良久,决定带上二仆去掩埋。并撰文祭曰:“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瘗旅文》,《王阳明全集》,第952页。阳明强烈地抨击了世人以外物为重而以己之生命为轻的生死观,认为一个人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到偏远地区就任一小吏,是对自己生命的极端不负责,而且还连累到自己的儿子与仆人。正德十五年,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立大功却蒙受诽谤,甚至有生命之忧。此时,阳明既忧个人安危,更想到家人该怎么办?“中夜默坐,见水波拍岸,汩汩有声。思曰:‘以一身蒙谤,死即死耳,如老亲何?’谓门人曰:‘此时若有一孔可以窃父而逃,吾亦终生长往不悔矣。’”《年谱二》,《王阳明全集》,第1270页。可见阳明对生命的珍视不是局限于个人,而包括家人。嘉靖六年,阳明被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起兵征讨广西的思田和田州的叛乱。虽然很快平定了叛乱,但此时他已身患重病,“恐竟成痼疾”,因而多次上奏请求恩准他回乡养病。在朝廷未允的情况下,他决意不等下旨便起程回家。因为他知道:“身在而后道可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与黄宗贤》,《王阳明全集》,第833页。为心性之学、求良知之致、拯世济民固然重要,但一个人如果性命都不保,还谈什么事功与学问呢?儒者“死得其所”的另一面是为了某种道德价值而勇于赴死。阳明在这方面的论述与行动,都堪称世之典范。“问志士仁人章。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失了。

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逢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人。”《语录三》,《王阳明全集》,第103页。面对“死亡”的胁迫,人们不应该一味地恐惧,要问个“当死不当死”的问题。违背“天理”,苟活于世,不过如禽兽一般,活着又有何益呢?要真正死无所憾,则必须为某种崇高的价值而献身。阳明云:“人孰无死,岂必穷乡绝域能死人乎?今人不出户庭,或饮食伤多,或逸欲过节,医治不痊,亦死矣。今尔等之死,乃因驱驰国事,捍患御侮而死,盖得其死所矣。古人之固有愿以马革裹尸,不愿死于妇人女子之手者。若尔等之死,真无愧于马革裹尸之言矣。呜呼壮士!尔死无憾乎?”《祭永顺宝靖士兵文》,《王阳明全集》,第964—965页。人是一样“生”而百样“死”,最好的“死法”是“驱驰国事者”,为国家民族利益而死。阳明又在《祭刘仁徵主事》一文中说:“於乎!死也者,人之所不免。名也者,人之所不可期。虽修短枯荣,变态万状,而终必归于一尽。君子亦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视若夜旦。其生也,奚以喜?其死也,奚以悲乎?其视不义之物,若将浼己,又肯从而奔趋之乎?而彼认为己有,恋而弗能舍,因以沉酗于其间者,近不出三四年,或八九年,远及一二十年,固已化为尘埃,荡为泥沙矣。而君子之独存者,乃弥久而益辉。”《王阳明全集》,第1036页。人的生命期限不一样,或寿长或命短;人生状态也不同,或荣华富贵或贫困潦倒,但最终都面临一死。因此,人们对生命之“修短”或状态之“枯荣”不必太在意,既不因生而喜,也不因死而悲,关键在“闻道”、“弘道”和“行道”。那些奔竞于名利、沉溺于享乐者,几十年便化为尘埃、荡为泥沙,什么都不可能留下;只有那些能“立德”、“立功”、“立言”的君子,死后仍永存不朽,这即是“死得其所”。正德十四年,阳明在吉安起兵试图征讨朱宸濠,但兵微将少,形势十分危急。他毅然引兵西进,而将家属留于吉安府衙内,聚柴薪于四周,命卫士说:“兵败即纵火,毋为贼辱。《年谱附录一》,《王阳明全集》,第1351页。

这充分烘托出阳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是其践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的儒家生死价值观的最好表现。正因为有此生死价值观为其内心依托,阳明才能以大无畏之精神,鼓舞士气,并以天才的计谋,迅速地取得了平定朱宸濠之乱的胜利。阳明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九死一生,然而也成就了他的不世之功。嘉靖七年十月,阳明病归,“将属纩,家童问何嘱。公曰:‘他无所念,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遂逝。”《阳明先生行状》,《王阳明全集》,第1428页。生死不动于心,唯忧学之不明,阳明之死正是儒家生死价值观的最好显现。正如钱德洪在《讣告同门》中所说:“夫子勤劳王家,殉身以道,古固有勤事而野死者,则亦何憾。”《王阳明全集》,第1445页。

阳明生死智慧之沉思清儒马士琼云:“古今称绝业者曰‘三不朽’,谓能阐性命之精微,焕天下之大文,成天下之大功。举内圣外王之学,环而萃诸一身,匪异人任也。唐、宋以前无论已,明兴三百年,名公巨卿间代迭出,或以文德显,或以武功著,名勒旗常,固不乏人,然而经纬殊途,事功异用,俯仰上下,每多偏而不全之感。求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气,所云参天地,开盛衰,浩然而独存者,惟我文成夫子一人而已。”《王文成公文集原序》,《王阳明全集》,第1620—1621页。阳明子的一生,气节、功业、文章等各个方面皆矗立起座座丰碑,世人皆难望其项背,推其为“古今完人”,亦不为过。以今日之视角,如何看待阳明的生死智慧呢?第一,从阳明立志为“圣贤”的生死之求来看,其给现代人之人生观的启迪是: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前途,做大事,非要早立高远之志向不可。志向高,人生势能才大;志向远,人生追求之动力才持久。反之,志向低、志向小,则人生动力有限、发展有限、成就亦不大。阳明因以“成圣成贤”为志,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志向,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仍勇往直前。从而其开拓的人生事业宏阔无比,做出了惊人的世功与学问,获得了不朽之人生成就。第二,阳明的“龙场悟道”,从“俟死”到“俟命”,摆脱了“生死之念”,终则彻悟“良知”之旨,这一过程明白无误地告诉现代人:超越世俗“生死之念”对提升人生境界、开拓精神领域、获得人生发展是多么重要。人的“生死之念”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惧死恋生之念”;而且当处在某种特别艰难的人生状态时,也会产生“求死解脱之念”。要摆脱这二者,就需要人们在人生过程中,去建构人生之形上本体,只有从精神上回归这一形上本体,人们才会在“万物一体”的本体性存在中,获得生死一如的体认,才能从根本上超越“生死之念”,既不恐惧死亡之迫近,又因勇敢承担人生责任而摒弃求死(自杀)的念头,从而跃上一个全新的人生境界,获得广阔的人生天地,并由超越生死的大智慧而得到人生的大成功。第三,阳明关于“死得其所”的生死之履,既要求人们勇于为道义、事业、理想而献身,也要保身全生,珍惜我们得之不易、不可再有的生命与生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价值论,固然有其永恒之意义,但时至今天,在人人沉溺于感性生活而常常置生命健康于不顾的现代,阳明关于重身、珍生、全性的学说与实践更值得我们重视。当人们急切地拥抱现代化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样式时,一定要记住阳明先生告诫世人的:不要为获取外物而伤身害命。人若“皮之不存”(命损身亡),则“毛将焉附”(谈何建功立业)?

同类推荐
  • 邓小平外交

    邓小平外交

    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所敬爱的邓小平,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立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国际战略家和外交家。国际形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醒冷静地观察,实事求是地分析,科学缜密地思考,大胆准确地判断,得出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结论。
  • 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探寻航天精神,全方位学习航天精神,鼓舞着每个人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赤诚和热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性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性思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编,分别为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等。
  • 聚焦中国改革

    聚焦中国改革

    本书立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大背景,以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蓝本,重点阐述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决定》内涵、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制度决定成败和兴衰,制度决定高度和跨度。一个发达而进步的企业必基于一种发达而进步的制度。一个昌明而伟大的国度必基于一种昌明而伟大的制度。一个和谐而文明的社会必基于一种和谐而文明的制度。
热门推荐
  • 典章制度(中国文化史丛书)

    典章制度(中国文化史丛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创世征程

    创世征程

    看当代大学生的创世征程。古今结合,名扬中外!大学生征服三界,创造新世界,为人类的重新发展奠定基础。
  • 生命中有你就完美

    生命中有你就完美

    四叶草们可以看一下哦,有什么意见可以告诉我。谢谢!
  •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这是一部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托尔斯泰通过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和庄园主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时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全景式展现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对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进行了最真实的展现,堪称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 君子曰:吾猫

    君子曰:吾猫

    白猫是个早产儿,动不动就爱生病,被当宝宠着。猫爸猫妈因为他们已经宠的无法无天的,却又一人比起他们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人是谁?自然是自称君子却成天耍流氓的墨老大——君子墨。
  • 尽余生:将牵挂掷于繁华

    尽余生:将牵挂掷于繁华

    一朝穿越,闺蜜生死共患难。两朝重生,莫负君心帝王情。她,将军府三小姐,不喜深宫,不喜拘束。不见误终身,一见终身误。遇他,怜他,珍他,惜他,喜他,欢他,爱他……若不爱便不爱,她不奢求亦不委曲求全!她,将军府四小姐,跌落马下,被他救之,芳心暗许,追求于他。深闺小姐常往郡王府?都道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座纱?那么她究竟最后嫁于何人?不知情起,不知情落。痴念枉然,爱恨深沉。世人皆道帝王无情,若她不曾入宫,又怎知帝王亦有情。“他温柔似水,倒也值得托付终身。”他欲以余生换她共白头,只是不知她愿不愿?
  • 豪门强婚,老公别闹

    豪门强婚,老公别闹

    “我这是在哪里?你又是谁?我要回家!”“你已是冷家大少奶奶,再无更改的事实,三日后自然会带你回门。”一【PS:新婚第1日】“这个大少奶奶我不想做!”“睡了你,还看不上我?”一【PS:新婚第3日】“冷嘉夜,怎样才能放过我?”“别闹!收起你所有的妄想和自我,乖乖顺从是你最好的结局。你以为你能逃得掉吗?”一【PS:新婚第4日】随着剧情推进,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将会演绎出怎样的爱恨情仇,豪门恩怨?闺蜜,小三,偷子,复仇,虐爱,宅斗……PS:先虐后宠,见面是缘分,感谢捧场支持。
  • 蜜糖婚约:宝贝哪里逃

    蜜糖婚约:宝贝哪里逃

    她,是活泼可爱的甜心公主;他,是冷血无情的霸道恶魔。一纸婚约,让素不相识的俩人从此联系在一起。人前,他冷酷无情,不喜女人近身。可人后,他逗她,折磨她,撩拨她,令她苦不堪言。N次之后,他发现他已经喜欢上了她,当他准备表白时,不料事情发生了变化。(本书原名《冰山校草:独宠拽丫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重生之异能女

    重生之异能女

    【新书】【无虐宠文】【异能精彩来袭】上一世,她识人不清被迫离开豪门,在所有人眼里所谓是什么都不会草包一个的千金,在一个偶然的时机她被害而死。下一世,她是所有人眼中崇拜,畏惧,尊敬的人,简直堪称神,每一次的逆天都给人带来太多惊喜,她来到异能世界,又会怎样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波呢?她腹黑冷漠,在一次无故的重生中得了一块异能芯片直装大脑,全世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冷酷无情(唯对她,多了一分温暖)惊才风逸,世界带头人,神秘组织领头人,强大的隐世家族继承人?**【这枚无敌异能芯片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 轮回

    轮回

    本书是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叶新、叶凡、叶枫祖孙三代人的人生经历,他们祖孙三人分别经历了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的人生际遇、爱情、婚姻生活因社会的巨大变迁而迥然不同。其中以叶枫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贯穿他和辛虹、陆晓云、周芸的爱情故事,穿插他的父亲和祖父的生活经历,细腻地描述出他对人生感悟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