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00000023

第23章 堂堂正正煌煌宇宙——陆九渊之生死智(3)

亲人去世,毕竟还不是自己;人生过程中生死之事的考验,毕竟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当一个人面对自己即将亡故的关头,才是显现其生死态度最关键的时刻。南宋绍熙三年(1193),约在春末夏初,清明节前后,陆象山忽然忆起了一年前就已去世的三兄陆九皋,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陆修职墓表》,末云:“某效官重湖,疾不侍药,殓不抚棺,葬不临穴,呜呼痛哉!敬次序公平生以表墓。某闻命之日,尝请迎侍,公曰:‘子行矣,吾往时当自访子。’讣前数日,从公于梦,自是节朔必梦见公,呜呼痛哉!东望陨涕,为之铭曰:‘如珠潜光,可以照夜,公之明也。如玉储润,可以贲山,公之德也。表公之坟,与斯铭其长存。’”《墓志铭》,《陆九渊集》卷二十八,第334页。一连二句“呜呼痛哉”,其对逝去兄长的哀伤之情力透纸背;况又远在千里之外,只能在梦中与逝者相聚,更是让象山先生痛心疾首。到了十一月,象山先生又忆起了儿时一块读书、共研孔孟之学且已逝去十余年的五兄复斋先生,对家人叹息道:“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殁。”众皆感慨不已。象山忽又言:“吾将死矣。”众皆大惊:“安得此不祥语?骨肉将奈何?”象山云:“亦自然。”又对众僚属说:“某将告终。”十二月,气候异常,出现了倒冬暖,象山先生身体急剧衰竭,但却强忍病痛,“乃命倪巨川济甫画乾卦揭之黄堂,设香花”,向老天祈雪。次日,又“往迎蒙泉,取水归安奉,而风云遽兴”。即便在生命的尽头,象山先生仍然不忘为百姓谋福祉。

《年谱》中载:“先生素有血疾,居旬日大作。越三日,疾良已,接见僚属,与论政理如平时。宴息静室,命洒扫焚香,家事亦不挂齿。雪降,命具浴。浴罢,尽易新衣,幅巾端坐。家人进药,却之。自是不复言。十四日癸丑日中,先生卒。郡属棺殓,哭泣哀甚,吏民哭奠,充塞衢道。”《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512页。象山先生在临终期,与一般人无二的是:常常忆及逝去的亲人,笼罩在一股哀伤之情中。象山先生临终期异于常人的是: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百姓疾苦,还在坚持尽其身为地方官的职守,特别是他能预见自己的死期将近,而又能以惊人的平静心态面对之。这后一点,恐怕是世上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人生在世,会遇上许许多多可害怕之事,但要说最可恐惧的事情,莫过于人之死了。“死”对活着的人最大的威胁在于——它让人们损失了一切:不仅仅是世间所拥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人际关系,乃至自我的身体、生命。而且人们还要面对“将何之?将会遭遇什么?”的最大困惑,这一切都必然引发世人最大最深刻的恐惧与痛苦。那么,象山先生为何能以一句“亦自然”来面对死亡?为何在生死态度上毫无半点恐惧与害怕?关键在于,象山先生有得自于儒家学说的“命定”观。“命”者,一般都指非人力所可改变、控制的冥冥中的必然性。在生死之“命”的问题上,道家老庄实有比之儒家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庄子》云:“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庄子浅注·德充符第五》,曹础基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2页。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浅注·德充符第五》,曹础基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3页。此处之“命”指一种“自然的必然性”,“自然”在道家,正是“道”最根本的存在与属性,是决不能也决不可渗进任何人为之为的。所以,任何人对待“命”,只能顺应不可违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浅注·德充符第五》,曹础基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8—59页。这样,由这种“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可获得对生死的达观坦然,犹如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但是,这种“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观念,使人们在生死问题上皆无所作为,消极顺应,显然与儒家积极入世、修齐治平的观念不符。儒家建构一种坦然之生死态度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生死之“所必然的自然性”过渡到“所当然的应然性”的价值肯认。象山先生在生死态度上,正是从“死”这种自然的必然性,获得了应然性的主观之“认命”,因而,展现出儒者式的生死坦然。“死”是人这种自然之子生命的必然性结局,从理论上说,人们应该坦然地接受。

但大自然创造的人,有异于自然之物的精神与智慧,人们往往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死”的实存。儒者应对之方是:将这种必然性之实存,转变为内蕴应然性人伦道德准则的必然性;于是,此生死之“命”虽非人力所可改变,却可让人们在活着时,孜孜于人伦道德的体悟与践履;死时则为自己完成了人间之“命”——道德使命——而心地坦荡,从而无所遗憾,无所牵挂,亦无所恐惧。也就是说,自然之必然性转变为应然之必然性,使儒者们获得了生死的坦然。象山先生临终前,不正是只想着人间之伦理及政治责任、思念着逝去的亲人和考虑如何为百姓造福、对即将来临的“死”只有一句“亦自然”吗?象山先生曾有言曰:“孟子之时,求人爵者,尚必修其天爵,后世之求人爵,盖无所事于天爵矣。舍此而从事于彼,何啻养一指而失其肩背?况又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非人力所必可致者……”《与童伯虞》,《陆九渊集》卷三,第33页。在象山先生看来,人们在一生当中,是否体认本心之善,是否行仁义道德之事,这是人们主观上努力就可以办到的事;而人生中的际遇,如“人爵”、如“富贵贫贱”、如“死生寿夭”,等等,则是受控于“命”的。对这些人生状况,人们只可在求之或避之时遵循一定的规则,至于结果如何却是非人力所能为的事情。孔夫子就对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第134页。孟夫子则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第349页。“修身”意谓生前埋首于道德之修养、道德之践履,至于是长寿还是短命、存还是亡,则是君子们可以不放在心上的事情,此为“立命”。象山先生正因为“立命”了,所以也就“认命”了:在终生追求人伦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对自我人生终点站——死亡的认可与接受。所以,象山先生做到了在面对生死之“鬼门关”时完全的坦然、无惧和心安。某日,象山访江西帅王谦仲,时正有帅幕邵叔谊在坐,有人谈起了“命”的问题。象山先生听后颇不以为然:“吾之谈命异于是。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此命极好。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此命极不好。”《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504—505页。按世俗之见,伯夷叔齐最后死于绝食,“命”真苦;齐景公富可敌国,“命”真好。可在象山先生眼中,伯夷叔齐虽死于饥饿,其道德人格却光耀千秋,其“命”是好的;而齐景公虽有马千驷,可生前无德可言,死后人民很快将其忘却,此正为“命”不好。“命”是一种定数,是人生中定然的轨迹,无法以人力改变之。但在象山先生看来,“命”虽不可损益,人们却可以在价值评判上确立某种道德的准则,对其进行是非好坏之判定,以规范自己未来的行为,并可用于对他人的教化。

一般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喜生厌死是人之常情;但是,许多人更由此走向了畏死与忌死。于是,“生”时无所规则、无所目标、无所方向,流于任意而为,或无所不为,此正源于生死态度上的不明智。一般来说,人们不思“死”不等于就可以逃避死亡;人们忌讳“死”也不等于可以将必至之死推迟。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象山先生的生死态度具有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人们可以通过生前孜孜于道德的修养与实践,来获得人生的方向与目标;又由这种人生中最大追求的实现来免于临终前的恐惧与遗憾,获得死时之心安坦然。生死价值论:“刀锯鼎镬底学问”价值一词,从根本上说,即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好坏是非美丑优劣高下等的评价;生死价值论,亦即人们对生死做出的评判,是主体对生死实存的看法与观点,且这些观点会导致相应的生死态度和行为。儒家的生死哲学,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将人之生死的实存状况,统御在人生中道德价值的追求之下。人们在观念上需先确立一个最高的道德价值准则,人生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以之为终极追求,至于人是“生”或“死”、是“富”或“贫”、是“贵”或“贱”,等等,皆成为可不在意之事了。象山先生云:“吾人所安者义理,义理所在,虽刀锯鼎镬,有所不避,岂与患得患失之人同其欣戚于一升黜之间哉?顾所深念者,道之消长,治乱攸分,群徒比周,至理郁塞,遏绝齐语,楚咻盈庭,聚蚊成雷,明主孤矣。”《与勾熙载》,《陆九渊集》卷七,第90页。所谓“安于义理”,实即以“义理”为最高之价值追求,其一生忧虑的是大道之消长,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等等大事。这样,即便有“刀锯鼎镬”的死亡胁迫,亦毫无所动,绝不回避。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集注·泰伯第八》,第104页。儒者们以实现仁义为一生的追求目标,直到生命的尽头方才停止。追求仁义、实现仁义,对生命有限之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因为仁义之事业无穷,而人之生命有限;但正是儒者们这种悲剧性的人生所求,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崇高之人生境界。

象山先生治荆,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为荆门的百姓操劳,他可以说就是逝于实现“仁义”的无限事业的过程中,除了感慨一声“不亦远乎”外,人们实难以用言词来评价这种生死价值论的崇高了。象山先生还指出:“凡尔庶民,知爱其亲,知敬其兄者,即惟上帝所降之衷,今圣天子所锡之福也。若能保有是心,即为保极,宜得其寿,宜得其福,宜得康宁,是谓攸好德,是谓考终命。凡尔庶民,知有君臣,知有上下,知有中国夷狄,知有善恶,知有是非,父知慈,子知孝,兄知友,弟知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即惟皇上帝所降之衷,今圣天子所锡之福也。身或不寿,此心实寿,家或不富,此心实富,纵有患难,心实康宁。或为国死事,杀身成仁,亦为考终命。”《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陆九渊集》,第284页。“考终命”是民间百姓所求“五福”之一,是人们祈求获得自然赋予的长寿愿望的表现。“杀身”则是凶死,是“考终命”之反面。但在象山先生看来,人们若是“为国事死”、“杀身成仁”,就是完成“上帝所降之衷”,亦是“圣天子所锡之福”,如此,“身或不寿”,却就是“考终命”,因为他已经在精神上实现了永恒不朽。这一点,正是儒家生死价值论之特色所在。象山先生曾评论过两位历史人物之死,见识果然不同凡响。一日弟子问:“子路死之非,只合责当时不合事辄。”象山则答:“此是去册子上看得来底。乱道之书成屋,今都滞在其间。”后来又云:“子路死是甚次第。”《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3页。所谓“死之非”是指子路之亡非善死而是身首异处之凶死,学生认为,原因是他当时不谨慎去辅助了卫出公蒯辄。象山认为,这种看法大错特错,是“乱道之书”造成的思想上的混乱。他由衷地赞叹子路之死是死得其所,死得轰轰烈烈,是儒者壮烈牺牲之典范。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春秋时期鲁国卞邑(今山东省泗水县东)人。他幼时曾负米行百里以养亲,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后为孔子高徒,在孔门众多的弟子中,以性豪爽、勇敢、闻过则喜著称,且有政治方面的卓越才能。子路曾随孔子周游列国,约在公元前485年,被卫国聘为蒲邑(今长垣县)之宰。子路治蒲3年,勤政爱民,孔子路过时,曾三称其善。公元前493年,卫灵公病逝,由逃往晋国的卫太子蒯聩之子辄继位,是为卫出公。卫出公虽然已当上国君,实权却由表哥孔悝掌握。公元前480年,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聩夺权劫持,子路闻之,争先入城营救。及至台下,高呼孔悝,悝不敢应。子路遂入以火焚台,蒯聩十分害怕,命力士石乞、盂厌持戈下台战子路。子路寡不敌众,身被刺伤数处,仍不退,奋勇拼搏。忽被对手砍断冠缨,大呼:“君子死,冠不免。”乃从容整结其缨,其间又被刺数处,终至战死(另有一说,谓:子路是在伏身拾起被风刮掉的帽子时被对手刺穿了心脏)。在象山先生看来,子路的人生结局固然是一种凶死,但却保持了一位儒者的节操和气概。“正衣冠”,为儒者的基本礼节,即便是在战斗之时,亦不可乱之;即便是在死亡阴影之下,亦需保持。这样一种生死的行为,正是将人伦道德、礼仪规则等视之比生死更重要的价值。正如孔子所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集注·卫灵公第十五》,第163页。,亦如孟子所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第332页。象山先生在生死价值论上是与孔孟完全一致的。又有一日,有学生问:“颜鲁公又不曾学,如何死节如此好?”象山先生答:“便是今人将学,将道,看得太过了,人皆有秉彝。”《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3页。学生对颜真卿死节之高并无疑问,但却对其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有些迷惑。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5年,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进士出身,曾任殿中侍御史,后受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

同类推荐
  • 县域管理研究

    县域管理研究

    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 你读读吧!你发现吧!你感悟吧! 一个思想者,一个实践者,一个创新者的心路; 一个学习者,一个生活者,一个事业者的历程; 一个公民,一个专家, 一个官员的境界。治国理政、哲思启智、知人善任、养身正家、教真育爱、金声玉振、仁医仁术。本书从这七个大方面来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
  • 求真·立论·献策

    求真·立论·献策

    本书收录了《关于加快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并发挥其在长三角作用的调研报告》、《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关于我省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省流动人口中女职工劳动权益状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村规模调整调研情况的报告》等。
  • 应急管理案例选编

    应急管理案例选编

    本书采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应急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应急管理案例,并在每个案例之后都编写了评析评述和思考题。
  • 为联合国发言

    为联合国发言

    本书将由对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和其工作的界定开始,围绕联合国发言人在纽约总部的典型工作、战争时期的业余活动,陪同秘书长出访,联合国和欧盟的联合发言人、战区的信息市场、新闻发布会、与记者的关系等许多层面一一展开。
  • 曾国藩官学

    曾国藩官学

    本书围绕曾国藩为官处世之道,从立志、提升自我、交友、发现人才、治军、行事、保全退让等方面。
热门推荐
  • 似水年华,何处惹尘埃

    似水年华,何处惹尘埃

    如果可以,我愿舍弃所有,哪怕是天下,也要陪你一生、一代、一双人·······
  • 古道西风胖狗

    古道西风胖狗

    现实冰冷而残酷,小人物活的不如狗!刺骨的现实里,小人物挣扎着,彷徨着,呐喊着。选择与无可选择,命运的枷锁,束缚着卑微的灵魂。狗仗人势,人仗狗势,卑躬屈膝也好,忍辱负重也罢。想要如雄鹰翱翔天际,必先承受彻骨的寒风。如此,才能于破败中崛起,于寂灭中复苏。
  • 都市全能状元

    都市全能状元

    他,最年轻的文武双科状元。他,最年轻的护国者勋章获得者。他,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立马定乾坤。他,医术举世无双,生死人肉白骨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他是全能的。他是无可超越的。
  • 易烊千玺之我选择you

    易烊千玺之我选择you

    从找到你,我就变了,我可以为你哭为你笑。我也做不到杀了你!如果我们之间只能活一个我选择你!!!!!by女主我爱你,无论如何!我对不起你,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by千玺
  • 浮云一

    浮云一

    家庭教师剧情小说
  • 御冰仙帝

    御冰仙帝

    御书九界,由宇宙九种元素衍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稚嫩少年横空出世!掌控最‘鸡肋’的水元素!经历千辛万苦,一路崛起!摧毁神话!势必成为“仙帝”的少年!隐凌落坑2016年仙侠巨献,值得各位客官细细品尝!
  • 灭世独傲岂天

    灭世独傲岂天

    这是一个喜庆的一天,这本是皓天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可是忽然天云变色,一个不素之客到来打破了这一切,皓天极力反抗但却依旧无用。对方是一名天神境的绝世高人,而皓天在他眼里不过是只小蚂蚁。最终自己的妻子被那个不速之客带走,那日皓天发誓“不将妻子救出,自己宁万劫不复!!”此日皓天便踏上了复仇之路......
  • 刺客编年史

    刺客编年史

    你将看到一个刺客家族,有流浪到兴盛,由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以及一场刺客组织与龙骑士一场持久的斗争……
  • 寻找他乡

    寻找他乡

    讲述一个孩子面对破碎的家庭所做的斗争以及一个孩子关于家的梦想。
  • 我在余晖:你看夕阳

    我在余晖:你看夕阳

    我们全在某个雨后站在走廊边上,看着路上的人,看着远处散开的云。那时候我们想的是要快点去更远的地方,把耳朵贴紧世界的胸口像一群单纯的小动物一样。然后彼此离得这么近了,却忘记了要说我喜欢着你啊。记录生活的散文随笔轻小说。我在余晖里,你却在看夕阳。——我在余晖,你看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