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67800000029

第29章 主体构筑:“东方美人”与“战士”

比起慧女士、孙舞阳和章秋柳,梅女士的最不同之处是她具有那种“用战士的精神往前冲”的性格特征;“战士”是新出现的母题,且被反复强调,于是这一“时代女性”被赋予空前的“动”力。但另一方面,梅女士是一个“无可庛议的东方美人”,是“温柔的化身”,因此具有静女士的气质,意味着传统在悄悄地回归。事实上梅女士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动”、“静”两种类型,使她刚柔相济,在应付环境时更富弹性,能“因时制变地用战士的精神往前冲!”梅具有中国“数千年来女性”的性格,茅盾使用“拥鬓含睇”、“幽怨缠绵”、“薄命之感”这类古典文学形容“美人”的套语,标示出这一人物类型的“现代性”转变。她较少慧女士、孙舞阳或章秋柳的“肉感”,却更主动地接受时代的影响并认同“革命”。显然茅盾仍旧要创造一个“时代女性”与革命时间意识相结合的典范,不像在描写章秋柳时那么投入激情,而在保持某种距离的透视时,作者的主观渗透更依赖经验、技巧和理性的分析。

茅盾表示:“ ‘虹’ 是一座桥,便是春之女神由此认出冥国,重到世间的那一座桥;‘虹’ 又常见于傍晚,是黑夜前的幻美,然而易散;虹有迷人的魅力,然而本身是虚空的幻想。这便是《虹》的命意:一个象征主义的题目。”这里所谓“冥国”云云,梅女士仿佛是章秋柳的“转世”;在后者身上作者已经差不多成功地构造了和谐的时间幻象,但结果以死亡夭折,成为一座断“桥”。因此这回梅女士则完全以正面形象代表革命历史的方向,颇流露出妙手回“春”之喜。所谓“幻美”,作者意识到梅女士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种过渡性的角色,但这段话里的潜台词则含有某种不安与疑虑:由于革命主体仍然缺席,作者也缺乏自信,所以这一文学的正面形象仍缺乏权威性,甚至有可能被误认的,而且说到底女性也只能作为“幻美”的外在呈现,难以作为革命的实体。

《虹》的开头一幕,写梅在轮船上穿过长江巫峡,气势磅礡,蔚丽壮观,素为读者称道。且不说“鬼门关”在地理上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联想,而以此为联结点,设计倒叙和顺叙的叙事结构,象征着主人公身世的“光明和黑暗交织成的生命之丝”,确是匠心独运。以此为契机,作者巧妙融入“江山美人”的传统美学,同时转换文学符码,为凸显一位“不爱红妆”的现代美人煞费心神。小说一开始的视线切入,是现代小说中常用的电影摄像的技法,从金光驱散晓雾的江面上,移至轻快驶下的轮船,然后移至船舷栏杆旁观望的船客。当镜头集中在主人公“东方美人”身上,作者还不无悬念地如此修辞:“如果从后影看起来,她是温柔的化身;但是眉目间挟着英爽的气氛,而常常紧闭的一张小口也显示了她的坚毅的品性。她是认定了目标永不回头的那一类的人”。

应当说这里对梅女士的这番描绘,极有新意,也意味着作者在文学创作上冲破“过去”的牢笼。然而中国文学里不乏咏怀如画江山之作,大多出自所谓“豪放派”文人。如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而缅怀赤壁遗事,辛弃疾咏叹“栏杆拍遍”而感伤时事等,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更体现了“阳刚之气”。因此当梅女士被抽掉“女性”与“母性”时,她也就成为重现“英雄”价值与美学的道具,在具体处理上并没有给传统的美学和文化符码带来多少改变。

在传统美学里,“情景交融”意味着人物与自然分享共同的伦理和美学前提而达到和谐,那么在这里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自然”更具自身的意义特征,并担任某种道具的功能。自然与女性的指符之间的意义被换置,而且更微妙的是通过自然与历史、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意义换置,对梅女士的“英雄”性格作了更为现代的诠释。如下面这一段:

梅女士看着这些木船微笑,她赞美机械的伟大的力量;她毫不可怜那些被机械的急浪所冲击的蜗牛样的东西。她十分信托这载着自己的巨大的怪物。她深切地意识到这个近代文明的产儿的怪物将要带新的“将来”给她。在前面的虽然是不可知的生疏的世间,但一定是更广大更热烈:梅女士毫无条件地这样确信着。

梅女士的视域集中在“木船”上,这是从她的心灵之眼中看出来的。她的精神与行驶中的轮船合为一体,而这轮船变成了正以无限活力而开展的“历史”的比喻,蕴含文明、进步、物质等意义。这时自然景色淡出为背景,对人物性格起衬托作用,而它在主人公心头所唤醒的风云志气融入她目前的凝视中,积极参与精神活动。代替大自然美景的是“文明”的母题,混杂着欧洲启蒙主义的工具理性与马克思的唯物论。而20世纪初欧洲的先锋艺术如为茅盾所推崇的“未来主义”也崇拜机械热力,其鼻祖马利奈蒂在《未来主义宣言及其基础》一文中大加赞颂“由地狱之火推动的轮船”、“驼着热辣火红的肚子疯狂飞奔的火车头”。在梅女士对这样的历史力量“十分信托”、“深切地意识到”、“无条件地这样确信着”的认同中,其女体指符也被“物化”,几乎被彻底消解。有意思的是“文明的产儿的怪物”这个比喻。尽管梅女士力图克服自己的女性和母性,但她的身心在为目下的机械文明深感迷醉时,仍产生了一种爱抚“产儿”的“母性”。在如此热狂表现中,作者可能自己不曾意识到,在这语言的盛宴的迷醉中,这“文明的产儿的怪物”仍有某种不自然的感觉,且像不可知的“将来”,隐含危险与威胁。

不像《蚀》三部曲反映当代史,但《虹》更具“史诗”性质,且梅与历史的“主体”意识也大大加强。这种史诗特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历史”被表现为朝既定目的前进,成为主宰主人公命运之庞然大物。第二,梅女士的对这一历史的认识能力增强,她的主观精神,尤其是“意识”、“潜意识”的层面被强化。第三,叙述者更用一种强势的语气表现主人公的自由意志与主体意识。所谓“狂飙的 ‘五四’ 也早已吹转了她的思想的指针,再不能容许她回顾,她只能坚毅地压住了消灭了传统的根性,力求适应新的世界,新的人生,她是不停止的,她不徘徊,她没有矛盾。”梅女士脆弱的身体当然不胜负荷史诗的动力,因此她被赋予巨量的意识,伴随着一套新的描述主体的语言。第八章里有一段话描写梅女士在上海的“复杂的心境”,较集中地表现了这种“主体”意识的强化:

而况她的天性又是动的,向前的,不甘寂寞的。她所受的“五四”的思潮是关于个人主义,自我权利,自由发展,这一方面,仅仅最初接到的托尔斯泰思想使她还保留着一些对于合理生活的憧憬,对于人和人融和地相处的渴望,而亦赖此潜在力将她轰出成都,而且命令她用战士的精神往前冲!天赋的个性和生活中感受的思想和经验,就构成她这永远没有确定的信仰,然而永远是望着空白的前途坚决地往前冲的性格!

这一段与前引第一章里“因时制变地用战士的精神往前冲”的那段话是呼应的,同样是叙述者的强势介入、把主人公控摄于历史的观照中,而在这当下顺叙的叙述时间里出现,则更显得突兀。的确,这样一个自觉接受历史“命令”而充满战斗精神的人物,多少带有神秘性,这在新文学里,不要说是女性,就是男性也从来没有过。为构筑这样一个形象,作者使用的抽象名词,凡能表现一个人的主体意识的,如“思想”、“思潮”、“精神”、“个性”、“天性”、“信仰”、“经验”等,自世纪初由梁启超等从日本引进的“新名词”,在这一小段里,真展现得淋漓尽致。

“革命加恋爱”小说从一开始已经面对着塑造“革命”主体的要求,而在“革命文学”论争中这一点提得更明确,即要求表现“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茅盾本人对《虹》作自我检讨:“梅女士思想情绪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能不说就是我写《虹》的当时的思想情绪。当时我又自知此种思想情绪之有害,而尚未能廓清之而更进于纯化。”这段话写于“文革”之后,所谓“纯化”应当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正面人物”,大约与“革命样板戏”中“高大全”的人物标准脱不了干系,比较之下,梅女士当然“复杂”、“矛盾”得多,尤其是写到她在上海的部分。究其实,当时茅盾写《虹》虽然仍坚持他的表现小资产阶级的理论,但在力求表现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已足有成效,比起《蚀》来则是一种跃进。不说梅的复杂、矛盾的一面,恰恰以后来正典式的英雄人物的标准来衡量,梅自尊自强,然而无条件地俯首听命于“革命”的权威;她保持激情,然而能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克服自己,并能“适应”、“征服”周围环境。在这些方面梅女士已具备“革命”的主体性。

某种意义上“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根本问题是性别问题。这个问题还得回到1895年之后,举国上下在立志不惜代价实现“富强中国”时,更重要地认识到国民素质的低下而必须改造之。其代言人梁启超把小说看作启蒙民智、重铸国民灵魂的利器时,就触及小说应当表现“英雄”人物作为国民楷模的问题。他特别指出中国传统小说之毒害,像《红楼》、《水浒》之类的小说里不是才子佳人,就是盗贼乱寇,缺乏一种能促使社会进化的英雄人物。特别对于“才子”类型,梁氏大张挞伐:“今我国民轻薄无行,沉溺声色,绻恋床笫,缠绵歌泣于春花秋月,消磨其少壮活泼之气,青年子弟,自十五岁至三十岁,惟以多情多感多愁多病为一大事业,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甚者为伤风败俗之行,毒遍社会,曰惟小说之故。”另一方面他极力推崇像华盛顿、拿破仑作为青年的表率,觉得如果小说能表现这样的人物,必定有利于对国民性的改造。

梁氏的这番论说似乎要把小说变成国民教科书,却不无把文学的艺术功能简单化的倾向。但从文化立场上说,他特别对《红楼梦》加以讨伐不为无见,的确自明清以来,中国人变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到了清末,男的吸鸦片,女的裹小脚,文学中弥漫着那种“意淫”的伤感、颓废气息。梁氏在痛斥之余,几乎要把男女之情逐出他的“理想国”。后来五四新文学尽管要同清末的改良主义划清界限,但在对待文学的基本态度上,即视之为改造国民性的手段方面,则并无两致。如鲁迅说到他为什么做小说时:“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 ‘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谓“十多年前的 ‘启蒙主义’”,指的是陈独秀及其提倡的“文学革命”,但小说要用来“改良这人生”,仍是觔斗翻不出梁启超的手掌。值得注意的,鲁迅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力倡一种充盈着阳刚之气的民族诗学,其实也可看作梁氏对“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抨击的一种回响。

小说离不了男女之情。比梁启超早几年,严复(1854—1921)、夏曾佑(1861—1924)在《国闻报》上撰文为小说作鼓吹,在儿女风云方面的看法要比梁氏开通。他们觉得“英雄”固然重要,但也必须经过十月怀胎,因此不能没有男女之情,而小说里更不能没有“美人”。他们主张小说应该描写所谓“英雄”和“男女”的“公性情”,才能感动人;但又觉得小说难免要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甚至认为:“若夫男女之感,若绝无与乎英雄。然而其事实与英雄相倚以俱生,而动浪万殊,深根亡极,则更较英雄而过之。”这样的理解也等于为后来的言情小说放了绿灯,但这“公性情”指普遍人性,也可理解为属于公共领域或符合公共利益的男女之情。

可怪的是,到20年代的文学犹如“等待戈多”,民族英雄迟迟不来。尽管在“大革命”风浪中涌现无数大好男儿,抛头颅、洒热血,但到“革命加恋爱”小说流行,却以“无产阶级文学”为追求目标,其英雄人物仍在乌何有之乡。当鲁迅讥刺那些戴着形形式式小资面具的无产阶级主人公时,心中似有一个谱,即无产阶级主人公应当来自真正的劳动阶级,即来自尚待开展的革命实践。这也是在“革命文学”论争中表现出吊诡的鲁迅,即一面以“照旧讲 ‘趣味’”来回敬其论敌,另一面在揭穿“革命文学”理论的虚妄时,表示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解是更正确的。尽管如此,如蒋光慈、丁玲、胡也频等人的作品所表现的,无论是男是女,在表现想象中的革命英雄时,不约而同地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了一套新的文学语言与象征性代码。一个主要特征是让革命穿上恋爱的外衣,而女主人公在革命运动中改造自己的“女性”和“母性”。

茅盾写小说的起点暗示他是个“情种”,似属于林琴南、周瘦鹃之流裔。他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确实棋高一着。他不受理论的蛊惑去表现子虚乌有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而写他所熟悉的事物。他明确声言以表现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为目标,一方面正当“旧派”的言情小说在创作上处于低潮之时,他的作品更以都市小说的新貌去进占文学市场,另一方面却通过文学符码的内在转换颠覆了言情小说传统而成为小资产阶级的文化代码。到梅女士这一形象的出现,不仅“恋爱的外衣”差不多也要剥去,连主人公的性别特征也更为模糊。然而从这个“当代英雄”的性质来看,未尝不是当初梁启超等人关于小说现代性理想的进一步开展。理想的小说形式凝聚着实现国民与社会现代化的希望,那么理想的英雄人物应当是身心健康,不仅勇于进取,具有百折不回的自由意志,而且能因势利导,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自五四新文学开展以来,无论是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小说里的人物,都不合这样的英雄条件。

同类推荐
  • 吉尔尕朗河两岸

    吉尔尕朗河两岸

    本书以一条静静流淌在天山腹地伊犁大草原的吉尔尕朗河为背景,通过作者十年住居生活的亲身体验,以细腻浪漫的笔调和田园牧歌式的行吟,全景式的描绘了吉尔尕朗河两岸广阔的牧场、田园、林区、山脉等四季变幻的迷人风景,并对生活在此的游牧民族的独特文化、风俗、节庆、民歌等做了深入详实的了解与记录。全书充溢着作者对这片远离都市喧嚣的原生态土地上山川风物的热爱与眷恋,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清醒与重返健康田园生活的提倡,以及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
  • 永久的错觉

    永久的错觉

    高维生宛如一架扛起白山黑水的虎骨,把那些消匿于历史风尘的往事,用一个翻身绽放出来;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赵宏兴老到而沉稳,他的散文恰是他生活的底牌;诗人马永波不习惯所谓“大散文”语境,他没有绕开事物直上高台红光满面地发表指示的习惯,他也没有让自己的情感像黄河那样越流越高,让那些“疑似泪水”的物质悬空泛滥,他不像那些高深的学者那样术语遍地、撒豆成兵,他的散文让日益隔膜的事物得以归位,让乍乍呼呼的玄论回到了常识,让散文回到了散文;盛文强是一条在齐鲁半岛上漫步的鱼精,他总是苦思着桑田之前的沧海波浪,并秘密地营造着自己的反叛巢穴……
  • 红楼谈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

    红楼谈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

    《红楼读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以一名记者在荣、宁国府和大观园中采访的口吻,借着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访谈对话,让她们自己说出关于其自身的一些争议和未解之谜。在交谈中,还使她们道出对红楼梦的认识,对社会生活,世事人情的感悟等,其中更包含了为人处世、经营管理、官场权谋、道学伦理、爱情真谛、生活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智慧精华,可谓是自《红楼梦》成书以来,独具风格与才情的一本好书。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 闲情漫寄

    闲情漫寄

    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的300多首诗词,都是古体诗。有古风,有近体;或展现社会生活,或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思,包罗万象,感情丰沛。
热门推荐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逃婚王妃:王爷你别追

    逃婚王妃:王爷你别追

    二十四世纪世界级美容院的大老板,竟然在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被一个从天而降的花盆给砸死了!老天爷,你玩我呢!一朝穿越,被一个老头捡到抚养长大。某一日下山,却不小心被一只妖孽缠上了,从此,宫轻语便开始了她的逃婚之路……小片段:啪!某妖孽帅气壁咚:“轻儿,嫁给我把。”“…………起开。”“我当你默认了哦。”宫轻语猛地抬脚一踹,“呜哇!轻儿……下脚不必这么狠吧……你以后的幸福可……”宫轻语头顶暴起青筋,抬脚,又狠狠的在妖孽肚子上踹了一脚,“唔啊!”妖孽,卒。
  • 山雨石

    山雨石

    我亟切需要完善的不是剧本的框架,而是一种隐没的心情,这种心情可能会支撑我努力的走下去,当然,还有你们的鼓励。我努力的在想当下该饰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一个演员。也许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但是谁又分的清楚,究竟是不是活在剧本里。我要记住着悲伤的是我们80后逝去的青春,要微笑着忘记的是这代人内心的孤独彷徨,要坚定着执着的是未知的世界里未知的心情,我们终究要以一种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心态,去探知。这种探知,代表了我们这代人的不馁、不服与不甘,更代表了另一种心情,这种转换的心情告诉世人,我们虽为庸人,却一直在路上。
  • 蛇魅

    蛇魅

    未婚夫背叛、闺蜜陷害。我意外怀孕,孩子的父亲却不是人!可怕半蛇人的追杀、恶鬼凶灵阴魂不散,这一切,到底是有人加害还是命中注定?我只知道,那一天,我看清了自己深爱的人和信任的人的真面目;那一天,我爱上了一条蛇……
  • 曾经遥不可及的星光

    曾经遥不可及的星光

    宋博涵之于白梓,就像是那漫天的星辰大海。美丽,璀璨,让人心动,却怎么也让人无法触摸到。十七岁情窦初开的年纪里,白梓像大部分的小姑娘一样,羞赧,小心。喜欢一个人,就将他偷偷的藏在自己的心里,不敢触碰,也不敢与人诉说。她在心里为宋博涵塑造了一个神台,偷偷的供起来,偷偷的崇拜,在她的眼里,再也没有人能比宋博涵来的更美好了。白梓悄悄地等待宋博涵等待了整整七年,七年的时光里,她在他不知道的背后,做了许多的傻事,没有人知道,唯有她一件件的记下了。当宋博涵回首紧握白梓的双手,他却笑着告诉她。“小鬼,真不好意思,让你等了那么多年了。”“小鬼,我好像欠了你好多啊,看来要赶紧还。”“小鬼,我爱你。”
  • 灭世剑修

    灭世剑修

    身怀异宝,遭人觊觎,家破人亡的小小少年不得已踏上了剑修之路,还未报仇,仇家已经消失。前半生尝尽人间悲苦,却越挫越勇。脚踩天赋异禀的贵公子,手握妖刀,战尽败类。看夏羽如何成为剑道的王者。叱咤一方风云。
  • 鬼剑录

    鬼剑录

    千年大派太一教,一夜之间尽灭门。不知世故小徒弟,莽莽撞撞逃生天。人生勾心,事事诡谲!长路崎岖,步步惊心。列国的纷争,六大玄门间的暗斗!凡人与仙人的万年宿怨!他是偷生世间,还是含辛茹苦,以一生之力成就奇功?
  • TF之时间契约:逃不开的劫

    TF之时间契约:逃不开的劫

    你曾问我是否爱过你,我的回答是不,但如果...我现在说是呢?你会回来么?—王俊凯我曾用了半辈子的时间爱你,但我并不曾后悔,因为,我爱你的确胜过我的生命。—易烊千玺我原以为他能给你想要的幸福,所以我选择了离开。现在看来,是我错了。—王源我很懦弱,学不了拒绝;我怕伤害,做不到接受。所以,别对我太好。—沐清雅
  • 三千道源

    三千道源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世有三千大道,所谓道法三千,条条通大道,终点都是天道。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可这三千大道究竟源由于何?
  • 第六年

    第六年

    这是小学的最后一年,小学,人们或许不以为然,但是,这恰恰是最值得回忆的时候。这一年,会发生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