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发誓吗
有两个男人来找拉比断案,一个说:
“我的这个朋友忘恩负义,当初他有急用,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50万元,没料到期限到了,他竟然说只借了他20万元。”
而另一个却说:
“我明明向他借了20万,他竟然一口咬定说是50万,放高利贷也不是这种放法呀?”
双方各执己见,争执不下。
拉比先与他们分别谈话,然后三人对面,拉比说:
“你们俩明天早晨再来一趟,听我裁决。”
两个男人走后,拉比翻看了许多书籍,想对这两个人的心理做深入的研究。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解决问题。因为在犹太社会里,借钱是不立字据的,双方口头商定就是协约。要有借据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拉比推测,如果那个说只借了20万的人是蓄意抵赖的话,他完全可以说一分钱也没有借。另一个如果没有借给他50万的话,为什么一口咬定是50万,而不是70万或者80万呢。
《犹太法典》中记载的教训是,说谎者必定说谎到底。如果有人稍微说些不利己的谎言,他的话将比较容易为人相信,而且其中多少也含有一些诚实的成份。当两个当事者面对面争辩时,撒谎的程度将会减轻。
拉比又想,假如借钱的人当初借了50万,可是到还钱时手头只有20万,所以一口咬定只借了20万,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另外一种可能是,债主一时糊涂,错把20万记成了50万。
拉比第二天早晨再次单独问借钱的:
“你真的只借了20万元吗?”
借钱的人坚决地点点头作为回答。
拉比听了,沉思不语。
过了一会儿,拉比说:
“借给你50万元的人是个大富翁,他并不需要非份之财,也不会在乎这区区的30万,但是若有第三者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借钱,比如说要返回以色列,找到他的时候,只因为你的背信,而使他不再借钱给别人,你是否仍然坚持说只借了20万呢?”
借钱的人仍然坚持他的立场。
拉比进一步逼问:
“你敢不敢到礼拜堂去,把手放在《圣经》上发誓,说你只借了20万元钱?”
借钱的男人突然俯首承认,他的确借了50万元。
与上帝的谈判
《圣经·旧约》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上帝耶和华洞察到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个地方的人作恶多端,罪孽深重,便决定毁灭这两座城。
这时,亚伯拉罕勇敢地站了出来,他谦恭地问上帝:“如果这两座城里有五十名正直的人,难道他们也应该因为其他人的恶行而毁灭吗?为什么不能相反,因这五十人的正直而宽恕其他的人呢?”
上帝做出了让步,答应如果城里有五十名正直的人,就可以不予毁灭。
但亚伯拉罕继续谦恭地向上帝问道:“如果仅仅是为了缺少五人而凑不足五十人,便也得毁灭这两座城吗?”
结果上帝应允,如果有四十五名正直的人,也可以不予毁灭。
亚伯拉罕步步进逼地问:“如果有四十人呢?”
就这样,亚伯拉罕与上帝的谈判一直延续下去,他不断地讨价还价:三十人又怎样?二十人又如何?难道把拥有正直之人的城市全部毁灭合乎正义吗?他谦恭而又凛然地问着上帝,说服着上帝。最后,上帝答应,如果能在这两座城中找出十名正直的人,就不予毁灭。
对于犹太人来说,上帝都成了谈判的对手。不过使人遗憾的是亚伯拉罕的努力终化为泡影,在两座城市里居然找不出十位正直的人。于是上帝从天上降下大火与硫磺,把两座城完全毁灭了。
所罗门王断案
在一个安息日,三个犹太人结伴到耶路撒冷去。由于当时还没有存款的银行,于是三个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每个人身上所带的钱埋在同一个地方。可其中一个人起了歹心,他在夜里悄悄把钱挖出来据为己有。
第二天,他们发现钱被盗,三个人互相猜疑起来。
为了弄清究竟是谁偷了钱,三个人便一同来到所罗门王那里。
所罗门王的智慧是远近驰名的,在听完他们叙述后说:“你们三个都是极其聪明的人,希望你们能帮助我裁决一个难题。作为交换条件,我才可以帮助你们裁决。”
所罗门王开始叙述事情的原委。他说有位姑娘已经答应嫁给一个男子,不久之后,姑娘却爱上了别的男子。她去见她的未婚夫,要求解除婚约,未婚夫同意,而且不要一分一文的赔偿费。
姑娘是一位有钱人家的女子,因此被一位强盗抢走了,她对强盗说:“当我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约时,他没有要我分文就让我自由了,你也应该和他一样。”
强盗同意了,没要一分钱就放了她。
所罗门王问:“这件事里的几个人谁最值得称赞?”
第一个男子回答:“最值得称赞的是第一个男人,他跟姑娘订了婚,可是却无条件地解除婚约,而且不要赔偿。他尊重姑娘的意志,没有强迫成婚,也不要金钱,这难道不值得称赞吗?”
第二个男子回答:“不那一位姑娘最值得称赞,因为她有勇气请求未婚夫让她嫁给她真正爱的人。”
第三个男子说:“这个故事简直乱七八糟,莫名其妙。我真搞不懂那个抢走了姑娘的人,为何不要分文就放了她?这个故事不合情理。”
所罗门王大喝一声说:“就是你偷了钱!他们两个人所想到的是爱情的意义或者姑娘与未婚夫之间的人情关系,惟有你只想到钱,而不曾想到别的东西,那笔钱一定是你偷的!”
第三个男子只得乖乖低头认账。
拉比和检察官
整个塞尔维亚沸腾了。一个基督徒男孩死了,而一个犹太人被错误地拘捕,他的敌人想用他的血做逾越节上的祭祀。因此拉比也被带到检察官的面前,作为犹太人社区的头领参加审判。
检察官很痛恨拉比,尽管他费尽心机证明是这个犹太人犯的罪,但拉比还是成功地推翻了判决。看到他在辩论中的精彩表现,检察官虔诚地双眼朝天说:
“我们让上帝来做判决吧——抽签决定。我在盒子里放两张纸条,一张上面我会写‘有罪’,另一张上面什么都没有。如果这个犹太人抽到了第一张,就说明是上帝决定他有罪的,我们就把他放到烤架上烧死。如果他抽到了第二张什么都没写的纸条,那是他没罪的证据,我们就会放他走。”
检察官是个很狡猾的人。他很想烧死那个犹太人,既然他知道没人会发现他捣鬼,他就决定在两张纸上都写上“有罪”。拉比想到了他会这么做。因此当他从盒子里抽出一张纸条后,便快速地把它塞进嘴里,咽了下去。
“你这是什么意思,犹太人?”检察官发怒了,“你让我们怎么判断你咽下去的纸条上写的是什么?”
“很简单,”拉比回答道,“你只要检查一下盒子里那张纸条就行了。”
他们打开了盒子里的那张纸条。
“看这儿。”拉比胜利地叫了起来,“这张纸条上写的是‘有罪’,那么我刚才咽下去的那张是空白的。现在,请你们放了他!”
然后他们就放他走了。
上帝是“小偷”
《圣经·旧约》有这样的记载:上帝耶和华趁亚当熟睡时,取走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女人。
有一天,罗马皇帝到一位大拉比家去访问,闲谈中说到上帝是贼,趁亚当睡着之际,未经允许就偷走了他的肋骨。
拉比的女儿插嘴说:
“皇帝陛下,请您派一位部下帮助我调查一件事情好吗?”
皇帝说:“这再简单不过,请讲是什么事?”
女儿说:
“昨天晚上有贼进入我们家,偷走了一个钱柜,却留下了一个金器,实在令人费解,所以想调查一下。”
皇帝说:
“太绝妙了,太令人羡慕了,我倒愿意这样的贼时常光临。”
拉比的女儿说:“我想也是,不过这和发生在亚当身上的事情不是大同小异吗?上帝偷走了他的一根肋骨,却给了他一个女人,这世界不是更丰富了吗?”皇帝立时哑言。心想拉比的女儿就是拉比的女儿,与皇帝的公主完全不一样。
皇帝暗自警告自己,以后到拉比家说话得处处小心。
无法定案
有一位拉比在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经历时说:我是拉比,所以人们信任我,我向一个人借了1000元,又向另一个人借了2000元。有一天这两个人同时来向我讨债,讨债的数目都是2000元,可是我记不清向谁借了1000元,向谁借了2000元,这该怎么办呢?
我翻开《犹太法典》寻找答案,其中有两种观点可资参考。一种意见是:每人至少借了1000元,这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每人先各还1000元,另外1000元寄存在法院里,待将来找到证据之后,再如实归还。
但是另有一位拉比却认为这样做不妥。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讹人的坏蛋,他只借给别人1000元,却索要2000元;若每人先各还1000元,这个居心不良的人岂不是毫无损失。这样一来,社会的正义就无法伸张,坏人仍然逍遥法外,所以,3000元都应该先让法院没收。
这个办法固然不错,但那个贪心的人可能会改口说:
“真是对不起,我回家后仔细查对了账目,发现借给他的是1000元,而不是2000元,都怪我这记性太糟糕了。”
巧舌如簧,蒙混过关,轻而易举就把钱要回去了,依然什么损失也没有,同时还逃过了惩罚。
如果两个人都被请到神前宣誓,而且双双都信誓旦旦,那就更难办了。因为犹太人禁止在神前说假话,而一旦其中一个人说了假话,将来揭露出来就会遭万人唾弃。但我们无法揭露,只得当真的看待,那时就得还每个人2000元钱了,这样不仅把诚实的人白折腾了一番,而且还不能为他洗清嫌疑,反而让坏蛋得逞了。
各种办法都不能令人满意,所以《犹太法典》无法定论,只能存疑,有待继续讨论。
你也是对的
曾经有一个拉比,有很深邃的思想,以至于能看透问题的方方面面。一天一个男人来找他,希望拉比允许他离婚。
“你对你妻子有什么成见呢?”拉比很严峻地问他。
这个男人开始他冗长的抱怨。
“你是对的,”拉比同意他的话。
然后拉比转向妇人。
“现在让我听听你的说法吧,”他催促道。
妇人讲述了她在丈夫手里受到的非人待遇。
拉比带着明显的同情听着。
“你是对的,”当她结束时,他以很肯定的语气说。
这时拉比的妻子出现了,她说,“怎么会这样?他们确实不可能两个人都对!”
拉比皱紧了眉头,细想了一下。
“你也是对的!”他做出了回答。
哪个孩子会去洗脸
有一个外族人想研究犹太人的生活和习俗,他读了不少书,但始终不得其中的奥妙。最后他明白了,只有读懂犹太人的法典《塔木德》才能理解犹太人的一切。于是他去拜访拉比,并表示了自己想学习《塔木德》的愿望。
拉比说:“虽然你想研读《塔木德》,但你现在还不具备翻阅《塔木德》的资格。”
“我想研读《塔木德》,”这个人请求说,“至于有没有资格,你不妨可以测验一下。”
拉比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个男孩帮助家里打扫烟囱,打扫完了,一个满脸乌黑地从烟囱上跑下来,另外一个脸上却没有一点烟灰,那么,你认为哪一个男孩会去洗脸呢?”
这个人回答说:“当然是那个脸脏的孩子去洗脸。”
拉比却冷冷地说:“由此可见你还没有资格研读《塔木德》这本书。”
这个人马上反问道:“那么正确答案是什么?”
“如果你读了《塔木德》的话,也许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拉比接着说,“两个男孩扫完烟囱后走下来,一个脸是干净的,一个脸是脏的。脏脸的男孩看到干净脸的男孩,就会认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干净脸的男孩看到对方的脏脸后,会认为自己的脸也是脏的。”
听到这里,那个人突然叫了起来:“我知道了。”然后,他要求拉比再测验他一次。于是,拉比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两个孩子扫完烟囱走下来,一个脸是干净的,另一个脸是脏的。到底哪个孩子会去洗脸呢?
由于这个人已经知道了答案,所以立刻回答说:“当然是脸干净的男孩会去洗脸。”
但是,拉比又冷冷地说:“你还是没有资格读《塔木德》。”
这个男子沮丧地问道:“那么,《塔木德》上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释的呢?”
拉比回答说:“两个男孩一起扫烟囱,而且又打扫的是同一个烟囱,不可能会有一个干净一个脏的道理。”
公正的决断
在犹太人的传统中,吝啬常常是一种遭人嘲弄的品格,然而慷慨大方却不被人们广泛赞扬。因为人们并不将慷慨大方看作是美德。
这里说的是一个吝啬鬼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古老的犹太教区广为流传,远近皆知。一天,吝啬鬼的钱包丢了。他听从老婆的建议,贴了一张告示,说谁拾到钱包并送还失主就会得到丰厚的酬谢。
一个穷光蛋碰巧拾到了这个钱包,他立即将钱包原封不动地奉还失主,自然也想获得告示上所允诺的报酬。吝啬鬼一见钱包找回,便想食言赖账。他谎称钱包里原有500卢布,而现在只剩下300了。他对还钱包的可怜的穷光蛋说:“你根本不值得得到任何报酬。”
穷光蛋便来找镇上的拉比,向他保证说自己从未起过想从钱包里往外拿钱的念头,一定是那个贪婪吝啬的小气鬼不想付给他应得的报酬撒了谎。拉比相信这个穷光蛋说的是实话,他将此事考虑了一番之后,派人将吝啬鬼叫到自己跟前。
拉比摆出公正的姿态,操着法庭上的口吻问吝啬鬼:“你丢失的钱包里有多少钱?”
“500卢布。”吝啬鬼回答。拉比接着又问穷光蛋:“你发现的那个钱包里有多少钱?”
“300卢布。”穷光蛋回答。
“那么,事情就很清楚了:你拾到的那个钱包不是这位先生的。”拉比大声宣告。
他转向吝啬鬼判决:“把这个有300卢布的钱包交还给这位先生,等待真正的失主前来认领。”
机灵的木匠
逾越节快到了,一个在高莫尔干活的犹太木匠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口袋里装着三个月挣来的工钱。当他走过一个树林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强盗正举枪对准了他的脑袋。
“把钱放下,不然我就开枪了!”强盗恶狠狠地喊道。
木匠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地把钱放下。当强盗把钱收起来之后,木匠可怜地恳求道:
“你看,马上就要过逾越节,我的那点钱是准备回家过节用的,要是我回家对我妻子说,我的钱在树林里被人抢走了,你认为她会相信吗?”
“信不信那是你们的事。”强盗叫道。
“不管怎么样,你得帮我一下,好让我妻子相信我。”
“你要我怎么帮你?”
“往我的帽子上打一枪。”
强盗笑了笑,把木匠的帽子抛向空中,然后对它开了一枪。
“很好。”木匠高兴地说,“再往我的衣角上开一枪。”
强盗又在他的衣角上打了一枪。
“再打一枪”,木匠恳求道,说着又举起另一个衣角。
“没子弹了。”强盗抱怨说。
“既然如此,我的朋友,那就对不起了。”
木匠动手把强盗痛打了一顿,之后,他拿回自己的钱,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去。
平凡人的美德
一位拉比曾经和一个对犹太人不以为然的神学家辩论。
神学家说:“你们犹太人爱吹嘘自己的世界义务,并且沾沾自喜说你们是上帝挑选的民族——然而每个人都把你们践踏在脚下。你们不是在自我欺骗吗?”
拉比回敬道:“当我们的先父雅各在以扫发怒前逃离时,上帝出现在他的梦里说:‘你们将归于尘土,’那么我可以问了,尘土岂不是比我们人重要?但同样的道理——人把尘土践踏在脚下……”
不可预料的生活
一天,一个拉比正在去学院的路上,忽然他看见一个带了很多随从的王子。
“在这么美好的早晨,你干什么去,拉比?”王子嘲讽地问。
“我想我不知道,阁下。”拉比茫然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