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勒·帕洛沙M1915可以说是S.I.A.机枪的复制品,他们同样采用的是延迟后坐式原理,但是后者是在一战前设计的,有人评价维勒·帕洛沙M1915就像是阿涅利的S.I.A.机枪的缩小型,与列维里之前设计的列维里M1914机枪设计完全不同。由于列维里曾参与S.I.A.机枪的设计,因此有人怀疑维勒·帕洛沙M1915是剽窃了S.I.A.机枪的设计。先不管列维里是不是剽窃了别人的设计,维勒·帕洛沙M1915在世界枪械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依旧是公认的世界冲锋枪鼻祖。
维勒·帕洛沙M1915式冲锋枪设计出来后马上投放战场使用,它刚上战场时意军对它寄予厚望,将它作为轻机枪,用于山地作战,试图用它来填补机枪和步枪之间的空白。然而,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在实战中,维勒·帕洛沙M1915式冲锋枪在射程和威力上都无法代替轻机枪,而用作步枪则又显得过于笨重,用作机枪则威力又太小。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意大利就将它从军队装备序列中撤换下来,打入了冷宫。也是受到这款枪的启发,后来德国人开始对冲锋枪感兴趣。
维勒·帕洛沙M1915设计之初是用作侦察机观察员的旋转机枪,从外形看,该枪有两根枪管,一般装在三脚架上使用,很难双手操枪抵肩射击,但是它采用双排双进弹匣,因此易于装填。
当然,维勒·帕洛沙M1915只是最早的自动冲锋枪,而早在19世纪末的奥地利就已经研制了M1901式半自动冲锋枪。不过即使这样,冲锋枪的年龄还是很年轻。
真正适合单兵使用的冲锋枪是由德国人H.斯迈塞尔在1918年设计的。他设计的这款枪正是受了维勒·帕洛沙M1915的启发。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冲锋枪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很多国家对冲锋枪的战术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冲锋枪型号不多。这一时期的冲锋枪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质量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产的数量和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到了40年代,冲锋枪的全盛时代来临。这一时期的冲锋枪无论是品种、性能、数量和装备范围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0年代出现了结构新颖的冲锋枪,性能也不断改善。60年代,为了满足特种部队和保安部队在特殊环境下作战的需要,出现了短小轻便,且可单手射击的轻型、微型冲锋枪。70年代的冲锋枪开始小口径化、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80年代至今冲锋枪进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
常规冲锋枪是一种双手握持、使用手枪弹的全自动武器。7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使用小口径步枪弹的短枪管自动(突击)步枪和集手枪、冲锋枪、步枪性能于一身的个人自卫武器也被划归为冲锋枪范畴。目前,各国装备的冲锋枪包括有普通冲锋枪、轻型或微型冲锋枪,以及短枪管自动步枪和个人自卫武器。冲锋枪的口径以9毫米为主。而未来,冲锋枪将重点向轻型或微型冲锋枪方向发展,采用大容量供弹具,增强火力密集度和火力持续能力。未来冲锋枪除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之外,还将在设计上充分运用可靠性、可维修性和优化设计等技术,确保产品的高性能和低成本。
8.名不副实的无声手枪
电影里常常看到一些杀手可以乘人不注意就击中目标,即使距离很近也不妨碍他们射击目标,因为他们用的是无声手枪。
无声手枪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微声手枪,它射击时并非绝对无声,只是声音很轻,以致离射击地点稍远一点就听不到,或即使听到,也不会认为是枪声。为什么它的声音那么小呢?秘诀就在于这种手枪采取了消音装置,因此,在室内射击时,室外听不见声音,反之也是一样,故俗称无声手枪。
无声手枪不仅仅是声音微小,它喷出的火焰和烟雾也不大。与一般手枪相比,其体积和重量较大,有效射程较近。
一般枪在射击时,会产生强烈的噪声,这是由于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从枪口喷出时,冲击周围的空气,产生激波,发出声音;弹丸以超音速在空气中飞行时产生激波,发出啸声;自动机运动时发出的零件撞击声。那么无声手枪怎么能做到“无声”的呢?除了消音装置外还有其他原因,在此我们总结了无声手枪之所以能消声的原因:首先,其使用的枪弹与一般枪弹不同,而且其枪口装有消声装置,另外,它采用非自动射击为主的射击方式。如此一来,大大减小了枪械发射枪弹时的声响。
那么,无声手枪究竟是谁发明的呢?这就要从消音器的发明说起。人们发现了共振现象后,就利用共振现象发明了消音器。但是当时的消音器并没有应用于枪械上,用于手枪的消声器是由自动武器之父、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在1908年3月25日获得了一项关于消音器的专利,并提出了无声手枪的概念。不过也有人认为消音器是其子——海勒姆·帕西·马克沁于1909年发明的,还有人认为是马克沁的兄弟希拉姆发明的。说是马克沁之子发明是有根据的,因为他的确发明了消声器并获得了专利。在马克沁获得专利的两天后,他的儿子帕西也获得了一项关于消音器的专利。
帕西发明消音器很大一个原因是他喜欢安静的工作环境,不愿听到吵闹声,特别在打猎时,他最讨厌猎枪那刺耳的声响,于是他在父亲马克沁的鼓励下开始无声枪的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1909年他制成了一种装在猎枪上的消音器。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很喜欢打猎,于是,他将自己发明的消音器送给了总统。
这种消声器很快引起了军方注意,在此基础上,世界上第一支微声步枪于1912年诞生。这种微声步枪的声音大大减小,使用这一枪械的美国将军无一不称之为妙。没多久,美国军界就在这基础上研制了无声手枪,专供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和特种部队使用。
第一批无声手枪制成后,美国总统的一位好友挑选了一支准备送给总统,那天,他悄悄带着这支手枪和沙袋走进白宫,想和总统开个玩笑,顺便试试这无声手枪的效果。因为当时总统正在会客室会客,因此没注意朋友的到来。于是,好友将沙袋放在总统办公室外面的角落,用无声手枪向沙袋连射10枪,结果周围根本没人察觉,这无声手枪果然神奇。总统会客结束后,从朋友那得知了这一情况,连称神奇,他不得不庆幸,来的是他的朋友,要是换成别有用心的杀手,说不定他死了都不会有人发觉。
消声器通常装在无声手枪枪管外,各种无声手枪的消声套筒结构并不相同,但消音作用是一样的。消声筒前半部分长出枪口,其结构有多种。有的是由十几个消音碗连接而成,有的是在消声套筒前半部装有卷紧的消音丝网,还有的是将消声筒前端用橡胶密封,还有一种是在消声筒后半部套住的枪管上开一些细小的排气孔,放出枪膛内的一部分火药气体,减少枪口处气体压力。
要注意的是消音器对弹头的散布有一定的影响,弹头一出枪口,膛内附近的火药燃烧气体形成冲击波,对弹头产生脉冲扰动,增大了弹头的扰动角。除此以外,由于消音器内的火药气体继续对已出枪口的弹头产生推力,所以,装消音器的枪械的弹头初速略高于不带消音枪械的弹头初速。
大多数无声手枪采用的都是消声器,不过二战后,有些国家发明了无需消声器的无声手枪,比如S4M式无声手枪和PSS无声手枪。前苏联在无需消声器的无声手枪研发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前苏联研制的几种无声手枪,装备苏联特种部队和国家安全部门,用来执行特殊任务,其效果非常好,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无声手枪的出现可以说是枪械史的一大进步,有了它,各国情报以及安全部门还有特种部队的工作能更好地开展。因为这种手枪具有声音微小的特点,在它出现后的几十年里被各国不断研制,并发展出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新型号无声手枪。
9.《凡尔赛和约》的特殊条例
1914年9月,德军被协约国军队阻于马恩战役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转入一系列的狙击战、炮击战和堑壕战。战争陷入僵局,为打破僵局,德军将领埃利希·卢德恩多夫针对当时的战场情况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战术方案。
后来,陆军上校万·洛斯伯格首次将这种战术用于战争,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这套战术因而被称为“万·洛斯伯格战术”。这种战术需要一种新型的突击武器,这种武器在保证突击火力的前提下,还要足够轻、短,机动性要好,同时容弹量要尽量地多。于是制造MP18I冲锋枪的计划开始慢慢酝酿。
MP18I冲锋枪的前身是MP18型冲锋枪,这种枪是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由伯格曼军工厂生产的,生产后它被定名为伯格曼MP18型冲锋枪。该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虽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它适合单兵使用,具有较猛烈的火力,所以迅速装备了德国军队。因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所以它未能来得及发挥威力。
一战期间欧洲步兵采用的依旧是传统进攻战术,这种战术先是猛烈的炮火袭击,然后步兵上刺刀进行集群冲锋,前赴后继。由于交战双方的战壕工事越修越坚固,炮火无法彻底清除对方的火力,而以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往往遭遇敌军机枪组成的火网,伤亡惨重。后来德国将领胡蒂尔创造了步兵渗透战术。这种战术的特色是德军突击队跟随延伸的炮火从敌军防线薄弱处渗透,避开坚固要塞,不与守军纠缠,而迅速向纵深穿插,破坏敌军的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这种战术要求突击队员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猛烈的火力,而当时的主流武器毛瑟枪明显不能符合这一要求,于是施曼塞尔设计出MP18。
为了使这种冲锋枪的火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于是,施曼塞尔又对MP18进行了改造,成为了MP18I。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发动了“麦克尔攻势”,英法军队的防线被德军突击队多处渗透,很快溃不成军。德军因此向前推进60公里,俘虏英法士兵5万多人,这都是MP18I的功劳。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前线仍装备了35000支MP18I型冲锋枪,每个连有6名冲锋枪手,MP18I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被大量装备并广泛用于实战的冲锋枪。
MP18Ⅰ首次采用了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从而为简化结构、减轻重量找到了最有效的技术途径。与机枪、步枪相比,该枪具有长度短、重量轻、火力猛,适用于近战等优点。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发射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弹匣容量为32发。由于没有专门的保险机构,该枪只能连发,理论射速达400发/分。该枪发射的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初速381米/秒,有效射程200米。
MP18I及MP18的外型和结构为冲锋枪奠定了基本式样。此后,美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均模仿MP18I,研制出与MP18I大同小异的本国冲锋枪。拥有众多强悍兵器的德国最终还是成为战败国,为了防止德国滥用MP18I,在《凡尔赛和约》中增加了一条禁止德国再装备MP18I的规定。可见,MP18I在当时有多大的影响。
我国装备MP18I的时间比较早,一战后,德国的毛瑟手枪和MP18I一起流入中国。在中国当时管MP18I叫“花机关”。在飞夺泸定桥一战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冲锋枪都以MP18I为主。
MP18I在二三十年代被多个国家仿制。丹麦的BMK-52和奥地利的斯太尔都属于这种类型。只不过丹麦的装有前握把,而斯太尔号称“冲锋枪里的劳斯莱斯”,价格昂贵,制作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