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24100000011

第11章 科技(10)

孙思邈在有生之年为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临终时,却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家乡人民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许多有关孙思邈的古迹,如“药王庙”、“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宝要碑”、“洗药池”等。这也说明历代人民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孙思邈的传世之作《千金方》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简称,《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成书于唐永徽三年(652);《千金翼方》约成书于唐永隆二年(681),因“千金”一词,来自“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翼方”一词,是因两书“相辅相济,比翼双飞”而得名。

《千金要方》30卷,分为232门,包括“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见《千金要方·自序》)所以,它不是一本方书,而是一部综合性医著。载方5300个,包括大量民间药方和历代医学文献的配方,少数民族的单方、验方和外国传入的治病医伤、保健之术。它又是继承往昔,收录中外的总结性著作。

《千金翼方》也是30卷,主要论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以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还收录和整理了《伤寒杂病论》的遗文。

《千金翼方》对药物的采集方法和时节特别重视,它指出药采取不知时节,不注意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对233种药物列出了采集时节。对产药的土质、气侯也很重视,书中专有“药出州土”一栏,列出每种药品的产地。书中共载药物873种。孙思邈因此被尊为药王。

《干金要方》曾传入日本、朝鲜。10世纪时,日本丹波康赖参考该书编写了《医心方》;15世纪朝鲜的金礼蒙参考该书编写了《医方类聚》。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伟岸的丰碑。他是大医,他是药王,他是养生保健学说之集大成者与实践者,他开创了中医药学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的崇高品德、精湛医术、渊博学识、丰硕著述与卓越成就,赢得了当时与后来干百万人民的爱戴与敬仰。

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就药物而言,唐朝时期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外来药物使用经验日益丰富。而当时被医家奉为用药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在内容方面存在着:“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柚不分”等相当严重错误。而且旧草本是卷子本,共21卷,除序例外,以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分类,共收集药品859种,但并注意药物实际形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药也十分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医药学家苏敬在个人修订本草的基础上,于高宗显庆二年(657)上书请求朝廷编修新的本草。苏恭的请求得到唐高宗的赞同,并指派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22人与苏敬一起集体修订新本草。

为了编好这部书,朝廷命令天下郡县将所产地道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与标本一并送上。同时制定了统一收录删节的原则,即:“《内经》虽阙,有验必录;《(名医)别录》虽存,无稽必正。”此外,还要求“下询众议”,“定群言得失”,征询各方面的意见。经过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于显庆四年(659)完成了修订任务,定书名为《新修本草》。

全书分为正文、药图和图经3部分,其中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7卷、目录1卷,图经25卷。《新修本草》正文是在《本草经集注》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来的一些新药品种,并重加修订改编而成。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9类。共收药850种;《新修本草图》和《新修本草图经》是在编写该书时广泛征集全国各地所产药物绘制的形态图及文字说明。该书正文记述各种药的药性味、主治及用法;图经部分则是药物的形态、采药及炮炙方法。书中保存了一些古本草的原文,系统总结了唐以前药物学成就。唐代以后,该书正文收录于《证类本草》等书中,本草图及图经部分则早已亡佚。后代所发现的该书较古的传抄卷子本,主要有日本仁和寺藏本的残卷共10卷,又补辑1卷(有影印本)以及敦煌出土的两种残卷片断。有该书辑佚本。

《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839年,比1535年颁发的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比俄罗斯第一部国家药典(1778年颁行)早了1119年。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成为约束医生、药商的标准药物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亦为此后五代、后蜀及宋代的官修本草提供了补订的蓝本。

该书问世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唐政府列为医学生的必修之书。此书后传入日本,日本律令《延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也为日本的药物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代的本草,还有孟诜(621—714)的《食疗本草》,先取食物药214种,后来经过他的弟子刘鼎的增补,全书增到227条,是我国第一部食治性专书。在食物鉴定、药性分析上有一定贡献。另外李珣的《海药本草》主要论述从国外引进的药物。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主要记载云南地方产的药。书中纯属少数民族药322种,占全书65%。

唐朝先进的医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教育

算学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分科细腻、系统庞大的强大学科体系,在现代的科学发展中随处可见数学的曼妙身影。在我国,人们历来喜爱并且擅长数学,而且十分重视数学教育的,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取得诸多数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从西周起开设的传统教学科目“六艺”中就有“数”,把它看作一种技艺。北魏在公元455年至500年间就开设过“算学”,但由于史料不全,人们不知其详。

迄今为止,所知的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算学”出现在隋朝。隋建国(581)伊始,就设立国子寺(607年改称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同时也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和中央国立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独立的教育行政部门。国子寺(监)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前三者是普通教育,主学经学,后两者是专科教育。算学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专修数学的学校,类比于现代,可以视为数学专科学校。隋代规定,算学设“博士”(授讲教师)2人,“助教”(辅导教师)2人,学生80人。

十八学士图唐代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隋代的制度,关于国子监的制度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扩大学校的规模,完善学校的有关制度。唐初,国子监设7种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都是普随经学学校),律学(法学专科)、书学(书法专科)和算学(数学专科),对各种学校的招生、毕业等都有具体规定,对教学也有详细的安排。唐代算学规定有“博士”2人,学生30人,30名学生分两个“专业”施教,每个专业15个人,学制6至7年。《唐六典》中有“算学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的记载,这说明国子监算学生来自下级官吏和一般比较富裕人家的子弟。进入算学馆的学生实行分科学习,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限1年学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共3年学完,《张邱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各1年学完,《周髀》《五算经》共1年学完,前后共7年;另一部分是《缀术》学4年,《缉古》学3年,也是7年毕业。两个专业同时都学习《数术记遗》和《三等数》。除共同学的那两种外的10种后来称为《算经十书》,是当时的朝廷组织编辑注释的古代及当代的数学著作,然后由皇帝诏令颁行为数学教科书。这在教育史上是很独特的。

还有两点也很独特,一是考试制度,一是毕业出路。算学入学时不考试,由主管机构按家庭出身选送,但入学后,考试又多又严格,每隔一定时间要考一次试。如有旬试、月试、季试和岁试等。算学每旬放假一天,假前一天考试,称为旬试,由主讲“博士”主持。后因旬试每旬一次,太频繁,师生负担过重而废除。每月终考一次,称为月试;每季度考一次,称为季试。每年终时进行的岁试是相对重要的考试,岁试成绩决定了学生的去留,如果连续3年考试“下等”,则算学除名。当然,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毕业试,此试由国子监领导主持,考试方法主要采用“帖读”和“问义”两种。所谓“帖读”指的是按教材原文填空,任意翻开教材的一页,挡住两边,先空出一行字,再于其中“帖”住3至6个字,叫学生写出来。《数学记遗》和《三等数》两教材,用这种方法考试。一般出10个空,填对9个为及格。所谓“问义”,指一种简单的对教材问题的问答、笔答,要求是“明数造术,详明数理”,可以说是既要求掌握运算法则、具有运算能力,又要求通晓基本原理,从而包括了知识、能力两方面的要求。考试的帖读,两个专业一样,问义则每个专业按不同教材分别进行,一共10个问题,第一个专业在《九章算术》中出3个题,其余7种教材每种中出1个题;第二个专业在《缀术》中出7个题,《缉古算经》中出3个题,10个题做对6个为及格(岁试做对5个及以下为“下等”,6个以上为“中等”,8个以上为“上等”)。算学学生毕业考核及格(称为“中式”)则按规定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之一——明算科考的礼部试(复试),而免予参加初试——乡试。唐代明算科举及第(及格、中式)即取得做官资格,再经吏部考核合格则可授“从九品下”的官职。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推行按行政区设立地方官学。古书《通典》有个统计数字,说天宝年间全国州县学校学生达67100人,这充分证明封建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峰。与此同时,私塾也纷纷建立,私塾中不仅学识字、写字,也学一点算术,使算学教育在民间也繁荣起来。

唐朝算学教育比较普及的一个有趣故事发生在公元855年前后。据《唐阙史》记载,青州有两个小吏需要提升一个,然而这两个人的职务、工作年限及档案中的评语几乎完全相同,收集周围的反映也差不多,应当提拔谁呢?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大伤脑筋,便去请示他们的上司青州尚书杨损。杨损说,一个小吏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能熟练进行计算,我出一道数学题,二人之中谁先得到正确的答案就提升谁。他出的题目是:有人在树林间夕阳小路上散步,无意中听到一些盗贼在树中讨论怎样分配偷来的布匹。他们说,如果每人分六匹,就会余下五匹,如果每人分七匹又短少八匹,问林中有多少盗贼,多少布匹?杨损出题后就命令两个小吏在大厅前的石阶上用算筹(古代小木棍一类计算工具)进行计算。不一会儿。其中一个首先得出正确答案,他被提升了,众官员无人表示异议,很称赞这种用人方法。史书上杨损是一个“政令颇肃”,不徇私情的官员。他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居高官又“采于舆论”,实行业务考核量才录用下面的官吏,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确是难能可贵的。

算学在唐代的发展所说具有首创性。但是其发展道路却是相当的坎坷。显庆三年(658),废算学馆,龙朔二年(662)重设,学生减为10人。而国子学馆为300人,太学500人,四门学500人。可见当时重经史、轻科学的风习是多么严重。对致力数学的人待遇也极低,算学博士为从九品下,国子博士却是正五品,到了晚唐,明算的考试也停止了。因而这对算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挫折。但是唐朝开官办算学的先风,为宋朝的算学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太医署

我国的医学教育自医药创始起,历来是家传师授。到刘宋王朝元嘉二十年(443)太医令秦承祖奏请“设置医学,以广教授”,宋文帝刘义隆采纳了这个建议,设置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传授医学。由此医学教育中打破师授家传的传统,出现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医学教育,开创了国家医学教育机构的萌芽。

隋开皇以后。国家的医政管理制度及医学教育机构有所进步。隋朝初年,政府创办“太医署”,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开办的医学院。隋“太医署”直属太常寺领导,“太常寺”掌管当时礼乐、郊庙、社稷等一些事务。隋“太医署”设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但是隋“太医署”的规模不大,设置不全,主要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没有学生,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下令各府州也分设“医学”,置有规模不等的医科教学机构。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各地医学校情况如下:

1.在京兆(首都及其周围直辖地区)及河南(指洛阳)、太原等府,各有医学生20人,设医学博士和助教各一人负责教学(下同,但下州因学生人数少,均不设助教)。

2.凡大都督府、中都督府所在地,各有医学生15人;下都督府所在地,有医学生12人。

3.凡各州中的上州有医学生15人,中州有医学生12人,下州有医学生10人。

各地的医学博士,除负责教授学生之外,还要兼管当地的医疗工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曾下令各府、州的医学生要到所在地区进行“巡疗”。当时,担任教学工作的各科博士及助教,地位都比较高。如太医署的首长太医令是从七品下,副职太医丞是从八品下,而医博士是正八品上,助教则为从九品上。这对鼓励教学,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武德七年(624),在长安建立太医署,这是由国家举办的第一座医科学校,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医科学校。公元701年,日本文武天皇的《大宝律令》,规定了医学教育,并完全采纳唐太医署的制度。欧洲最早的医学校是872年意大利成立的撒勒诺医校。唐代太医署既是医学院又是宫廷医院。

太医署最高领导为太医令,副手为太医丞,令、丞各二人。下设医、针、按摩、咒禁四部,医部又分体疗(内科、七年制)、少小(儿科、五年制)、疮肿(外科、五年制)、耳目口齿(五官口腔科、四年制)、角法(拔灌子之类、三年)五科。每部设博士1人,医、针二部设助教各1人。下设医师46人,医工144人,学生85人,典药2人,计师生员工340人。太医署上归太常寺领导,下附设药园。太常寺主管礼仪、宗庙、祭祀。药园设有药师、药园生,有“良田三顷”,是实验药田。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系列”之第一本《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数年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作为本书编撰者,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此书稿因为是编撰,在成书过程中,我通过多方渠道,搜集并参考了大量一手或二手文献资料,均一一注明了出处,在此向众多原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给您支付一些稿酬,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构思巧妙,幽默风趣。
  •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是宁夏第一本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以加快宁夏文化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的结合,对五年来宁夏的文化建设作一总结、分析和概括;对任重道远的文化体制改革,以专家的视角,对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探索进行理论的指导;对今后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积极提出思路、途径、对策和建议。
  •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古人认为声音是圣洁的,音乐可以洁净人的思想、灵魂,创作和谐的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就是指分别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金、石、土、木、竹、丝、匏、革八类乐器。中国古人是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凝聚了无数古人卓越智慧的乐器,在历史的深处。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本书作者凭借兼有中、日、韩三国生活经历而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从三国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三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由三国许多称谓的不同谈到了三国语言的差异,由三国人的婚恋观、家庭观、女性观谈到了三国人的佐餐习惯、餐桌用具、代表食品,由三国地域划分的习惯谈到了三国人的日常坐卧方式、送礼观、人情观,由三国人不同的情、义、理观谈到了三国人各有千秋的国民性格。
热门推荐
  • 把后背给你

    把后背给你

    总有那么一种仇恨,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癫狂。大仇得报,却又此生无恋。总有那么一种感情就在你必须走过的路上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存在着,成为必须。总有那么一个人,你不得不伤害,却陪着他一起痛,一起死。总有那么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和美好,叫做,一辈子,在一起。冰山腹黑吃货受呆萌狂霸醋坛攻
  • 结束战争

    结束战争

    一位红色特工的惊世传奇,1941年9月至1945年8月发生在香港、广东的故事,演绎左右二战结束方式的历史秘闻,国际大视野中再现中英美通力合作的谍战风暴
  • 首席公主

    首席公主

    在属于自己的国度里,不受干扰的上演着属于自己的浪漫与冒险,正义与邪恶。这是一个故事,远离现实的故事,它甚至可以将中国古典诗词和欧洲风情音乐幻化成一幅海市蜃楼般的画卷,因为它仅仅是一个故事。故事中还有一个只应在故事中出现的女主角——漫天火烧云的日落之时,她面纱轻掩尤物脸庞留下策马扬鞭的剪影;清风送星辉的静谧之夜,她身姿优雅融在咖啡香醇间葱指轻弹吟唱;她严冬而生,本名“雪娆”,迎雪绽放,花开娇娆她不甘如雪落无声消陨,情愿雪花迎风飞扬在路上,为所爱究极一生而冒险一世。她归于天涯,踪影飘忽不定;她出没皇室,身份扑朔迷离。胜雪娇娆,悠悠谁心于归?
  • 旋风少女之复仇

    旋风少女之复仇

    在百草和若白成功在一起后有一个女人横刀夺爱,百草该怎么办?
  • 萌萌小狐妃:撩人神帝求抱抱

    萌萌小狐妃:撩人神帝求抱抱

    “娘子,不要闹啦,我们来愉快的滚床单吧!”“你会给我更多好吃的吗?”“你这么说太让我伤心了,比起我来,你居然更喜欢吃。我这次奖励你一个小小然!”众神兽捂脸····(1V1)WTF!碎觉穿越,我的身体肿莫办!(其实这个我不在意的)但是!老天爷你跟我滚下来,你说说我的169大长腿怎么被你整成这么短的小短腿了,啊!我要跟你谈人生谈理想!不过看在你给我了这么一个大美男的份上,我就不跟你计较了。哼╭(╯^╰)╮!在这个科技落后的时代,唉,都没得手机,在二十一世纪我可是“没手机活不了侯群症”啊!我要好好修仙,等我上去了,要跟玉皇大帝谈人生谈理想!
  • 冤家吸血鬼

    冤家吸血鬼

    他是高高在上的王,她是他的未婚妻,从相识、相见、相处、相恋,会发生什么趣事?敬请期待。
  • 七零后

    七零后

    七零后系列小说,属于70、80后品读的作品,分为童年、初中、高中三部作品,友情、亲情、爱情分别贯穿于这三部作品当中,还原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历过的那些往事,品味童年至青年的记忆,献给渐渐老去的70、80后。
  • 孤山传说

    孤山传说

    “我要回去……”我不知道这是多少次从同样的噩梦中醒来。
  • 感悟一生的故事:人格故事

    感悟一生的故事:人格故事

    这套《感悟一生的故事》经过精心筛选,分别从不同角度,用故事记录了人生历程中的绝美演绎。本套丛书共28本,包括成长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推理故事、感恩故事、心态故事、青春故事、智慧故事等,每册书选编了最有价值的文章。
  • 接引花之沙华

    接引花之沙华

    她沙华{刹华}是幽暗恐怖的冥界接引者,任何一个鬼魂都有各自不同的记忆过往,而她就负责区分魂魄的三六九等并带他们入轮回...终年枯寂的生活使得沙华对追寻自由的心更加向往,在不明老者的指引下追寻一个名叫玉清道士的有缘人替自己渡劫重而获得自由,然自由之路对于沙华来说路漫漫其俢远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