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23800000004

第4章 抒情画心

书法作者临池挥毫时,总在有意无意地让纸上墨迹带有自己的性情、才识、心绪等心性之物。他总在使自己写成的字“人化”,成为自我的化身,又总在使自我“物化”,将自我投影到白纸黑字中。

唤起人的生命意识是诸多艺术品类都有的共同功能,但是书法由于具有“一字见心”的直接性和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深厚性,又具有其节律与人的感情节律的相应性,因此这种唤起的力量就最为强烈。在这方面,也许只有音乐能与它一比高低。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一本书中谈及音乐的本质时说了这样的话:音乐的最大意义不就是在于它纯粹地表现出人的灵魂,表现出那些长久地在心中积累和激荡的内心生活的秘密吗?音乐首先是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它们的产生,除了灵魂和歌声之外,再不需要什么。

被人称作无声音乐的中国书法也能反映人的灵魂最深处的秘密。而人的心性又各不一样,加上个人所处的时代、书法师承及知识背景等等的影响,这就使得治书法者能写出各具个人特色、无有雷同的书法样式。这正是书法风情万种、常变常新的根本原因。

治书法者注入笔墨线条中的情性成分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性格,二是他的才识,三是特定情绪。本章先谈其一。以后两章谈其他两个方面。

书法有刚、柔之分。这是观书者最易察知、评书者最常提及、最能反映人的性格的书法类型。

具有刚性美的书法的体势为刚健、多力、奇拔、放纵、雄浑、痛快、磅礴。有的书论家还用这样的比喻来作形容:有龙虎威风,如快马入阵,如剑拔弩张,像力士挥拳,像崩山绝崖。

具有柔性美的书法的体势为婉秀、清劲、华丽、温厚、典雅、飘逸。

有的书论家用这样的比喻来作形容:如美女插花,如舞者低腰,像和煦春风,像美丽花木。

各体书法均有刚柔之分。其中表现得最明显、强烈的是法度较严而用笔变化最多的隶书和楷书。现举两个隶书石碑来作说明。

刻成于公元186年东汉末年的《张迁碑》骨力道劲,沉着雄浑,方整多变,极富阳刚之气。全文672字。它的作者总在有意地让线条向导致“崇高”风格的方向引进:每一个字力求向外伸展,以显出其体积巨大。

线条粗细不均,常用粗重的捺笔和尾端上翘的横画来显示其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折处多方,以显出其坚硬多力。严肃之中显示出坚实,虽然笨重,却给人以痛快之感。它的作者没有署名,但我们根据这幅书法可以设想其人是一位勇猛敢斗、正色凛人、说话粗声粗气的男士。石碑现在移放于山东泰安的一座庙中。

与此适成对比的是刻成时间早于《张迁碑》一年的《曹全碑》。全文900字。一字一行都写得轻巧、秀丽、匀净、自如。线条在运行中不是无力,也不是不受干扰,但是作者极善于因势利导,终于使它悠然自得地行进。人们观看这样作品会感到如沐春风,如同与老友会面、握手交谈,没有半点生分。它的无名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温文尔雅、宽厚大方的书生。该碑现放在西安碑林。

下面再举两则有名有姓的书法大家的故事,以进一步证明个人性情特质与笔墨样式的密切关系。

五代的杨凝式,是宰相的儿子。他自己也做过高官,但却佯狂装傻,不办公事,游山玩水,以寄情思于乱世之中,保持了一个有正义感士子的节操。他把满腔愤郁流注到书法线条之中,这就是一手天真烂漫、驰骋恣肆、淋漓快目、狂态百出、与他的性格特征相应的妙字。他的行书《韭花帖》,以走走停停、零零落落的松散形式,给人以自然而风流的印象。而他的行草《夏热帖》则是另一种态势:

不是前者那样的闲庭信步了,而是急走匆匆,越走越歪,纷纷乱乱,散散漫漫。这样的书作只有一个心灵超脱、物我皆忘、别有人生与艺术悟性的人才能写出。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少有壮志,不与俗同,在政治思想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任宰相(参知政事)后,积极推行新法。他的文章以政论为多,大都是针砭时弊,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他的诗歌也都寄托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这位“拗相公”写的是一手老到却又不俗、有法而实无法的字,于飘飘不凡的笔墨中流露了他的睿智、正直,有时是刚愎、躁率的个性。

写到这里,需要指出,书法作品所表现的基本上是作者的性格特征等概括性、抽象性的感情,而且这种表现在笔画中也是笼统的、抽象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性格与书法的形质特征很难明确地互相对应。这并非是书法艺术的短处,因为书法的创作者及欣赏者根本就不需要书法作品表现出什么具体的感情与性情,他们所看重的只是书法形式中所表现的一种“意味”、情调,所暗示的一种“情感倾向”,这正是书法艺术的长处哩。

同类推荐
  • 再弹一弦江湖曲

    再弹一弦江湖曲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武侠电影、动作电影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的评论、随笔的重新修订、编排的结集,既包括绝大多数影史经典的评论,亦包括徐克、袁和平、甄子丹、洪金宝等武侠、功夫电影制作人的访谈。
  •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本书主要研究名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名辩学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命题理论、名辩之说与逻辑学的推理理论,以及名辩学之辩与逻辑学的论证理论等。
  • 影视镜头前的表演

    影视镜头前的表演

    《影视镜头前的表演》从戏剧与影视的异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出发,分析、梳理阐述二者的异同以及不同的式样所决定的不同表演掌控等,并详细介绍影视表演须熟悉掌握的镜头语言、景别、光与表演、画面运动及影视表演的案头准备等。以给学生一个较准确、系统且容易明白的表演方法。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动画文化学

    动画文化学

    本书首次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影像的文脉,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动画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用优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现象,诸如女性主义、种族问题、文化地理和文化传播形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构筑起动画文化生态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诠释出动画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动画艺术保持鲜活的血液,是动画艺术创造奇葩的源泉,是动画产业振兴腾飞的翅膀。
热门推荐
  • 一个佣兵长的故事

    一个佣兵长的故事

    在落日大陆上,一个退伍士兵的传奇人生,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和形形色色的人物。
  • 网游之天下为吾

    网游之天下为吾

    斩去挡我去路之人,斩去世间繁华,天下为吾所有!在那之前…给我250块…我要交房租!
  • 查理九世之等待拂晓

    查理九世之等待拂晓

    DODO小队迎来了新冒险,回归的唐晓翼,临时引导者希倩,合作者黛小葵,还有冒险半路同行的雪雁······这一切的一切好像和“羽”有着密切的关系······
  • 御术至尊

    御术至尊

    要泡妞,要奇遇,要杀人,要夺宝,要永生……哥是要成为御术至尊的男人!
  • 追爷36计之妃常完美

    追爷36计之妃常完美

    前世,她是个孤儿,得了癌症出车祸死了。好吧!这个可以接受。接着她穿越啦!穿成了刚出生的奶娃娃,好吧!这个也可以有。可是,办个抓周,结果她豪迈的把东西都打包了;闲来无事画了个Q版乌龟,结果被可爱的将军爹爹挂在了大厅供人观赏;欢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将军府惨遭灭门……当她因复仇去接近他,谁的心先会沦陷,而女主在追求王爷的道路上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想要知道后续如何,各位亲还不赶快进来看看。这是一篇忧喜参半的养成文,欢喜中总是伴随着点点忧伤,预知后事如何,欢迎大家戳进来!感觉不错的亲们不要忘记收藏哦!
  • 待灯火阑珊,你我不见不散

    待灯火阑珊,你我不见不散

    十年前,满树樱花,洁白胜雪,你我许诺,永不弃离;十年后,仍是满树樱花,洁白胜雪,你我重逢,我热泪盈眶,你却无动于衷。你失忆了。没关系,我记得,就够了。总有一天,你会想起,樱花树下,并肩而坐的轩辕烨和苏兮辞。你不知道,为了这场相逢,我等了十年,即便是一入宫门深似海,即便后宫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也甘之如饴。曾经,我们也曾,我研墨,你执笔;我起舞,你品茗……只是,抹不掉的,是那曾经二字。果然,帝王和妃子间永远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之前我不信,可是后来,樱花树下,时间的错过,无声的告别,我信了。原来,我要的,你给不起,而你给的,我并不需要。
  • 悬壶子传

    悬壶子传

    南宋之年,君昏臣暗,以致妖魔横行,百姓受苦,奈何天界众仙皆已离去,女娲娘娘怜悯众生,召来域外心善之人。就这样,刚进大学校门的莫罹就被一道雷劈到了女娲面前,获医仙之位,三大法宝,自号悬壶子。自此,断案、斗法、救黎民、度苍生,直到最后,他才明白……
  • 爱的火花

    爱的火花

    一个平凡女孩,从乡下来到城市,遇到一个冷酷高傲的富二代。“你真的跟她长得很像,但是她不辞而别,抛弃了我!”他如此霸气地说道。“可你不能把气往我身上撒啊!”她内心不满。“谁叫和她长得如此相似!”他很是高傲。
  • 帝麟

    帝麟

    自神话纪元以后,天道巨变,众人修仙,无人修神,修神者必遭天谴,无人可躲,沉沦苦海不得其道。。。。。
  • A Journey in Other Worlds

    A Journey in Other Worl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