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83200000089

第89章 入世宝钗

在《红楼梦》中,宝钗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有人说她完美,有人说她阴险。和她有关的几个事件,似乎都充满了争议。

首先,是宝钗的“野心”问题。

在我看来,宝钗应该是颇有抱负的。这一点,大约与探春类似。当然,抱负和野心之间,似乎也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因此,一般来说,判断的标准只能是根据最后的结果。白居易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可是,《红楼梦》却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准确地说,是不知道“金玉良缘”是如何成就的)。因此,便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当然,由于高续的影响,负面的解释似乎更有市场。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多怀济世之志,正是希望能够“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自《离骚》以来,有多少文学作品,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即使是诗仙李白,在机会来临时,也是非常兴奋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若确有治理国家之才,弃而不用,岂不可惜?宝钗事事留意,颇为精明。

若是由她来治家,应该不错的。在我看来,齐家和治国,其实是一个道理。旧时女子无法出去做官,只能通过治家来发挥自己的才干了。宝钗的“停机德”,亦为劝夫读书求仕之意。一个是治国,一个是齐家,均为儒家的理想。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正是世俗眼中的美满姻缘。

但是,为什么宝钗有时会给人一种“隐士”的感觉呢?我想,是因为她的淡雅和无为吧?平时不太计较得失,显得比较宽宏大度。这给人一种无欲无求的感觉。从宝钗的大多数表现来看,这样说似乎也没有错。

不过,文中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宝钗对“情报”的掌握是令人吃惊的---有些甚至连平儿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搜集这么多情报呢?难道只是为了娱乐么?对荣府的情况了解得门儿清,却是一种“无为”的状态,岂不令人奇怪?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无为”,只是无作为而已。这与道家所说的“无为”,其涵义还是有差别的。道家的人物,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的,比如张良、范蠡。所谓的“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不刻意为之。若是需要,自然也可有一番作为。所谓“大隐隐于朝”,亦是如此。儒、道两家所不同的,是其心态。儒家的人物,即使是隐居,也是时时想有一番作为的;而道家的人物,即便身在朝中,亦可随时拂袖而归。儒家后来发展到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最是压抑人性的。而宝钗的天性,显然被强烈地压抑了,颇不“自然”。作者对宝钗的评价是“山中高士”,宝钗之“高”,自是不必说。“高士”隐居在山中,是为了什么呢?在我看来,是在等待时机。“钗于奁内待时飞”,亦表明了宝钗的这种状态。宁致远曾说,宝钗是耐得住孤独,却耐不住寂寞的。这一点我同意:她是一个不甘寂寞,希望有所作为的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亦表明了宝钗的志向。

诸葛孔明在隐居隆中之时,天下事无不了然于胸。显然,他还是有用世之心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出山做准备。对他来说,隐居只是暂时而已。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我看来,宝钗的这种状态,亦是蓄势待发。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则更见其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宝钗并不是一个隐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高士”,也有暂隐的时候。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在少数。

说到宝钗的“无为”,书中有一次例外,从中亦可看出一些端倪来。

在凤姐病时,宝钗以亲戚的身份,辅助李纨和探春理家。这也算得上一次小小的“实习”吧。当然,那一回主要是为了表现探春;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宝钗对治家显然有着自己的见解。这说明,她平时对此是颇为留心的,并且有过自己的思考。不过,她毕竟只是荣府的亲戚,碍于身份,也不好多管事的。在这一回里,宝钗之才,也不过露了三分;而探春,则发挥得比较充分。因此,宝钗的表现,虽不像探春那样出彩,却也是颇见实力。两人的才干,可谓各有千秋。这时,她已很清楚凤姐理家时的弊端,再加上与探春的交流,应该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了。有了这样的基础,等到她理家时,想必会有比较出色的表现。

既有理家之才,又有停机之德,这大概是那个时代挑媳妇最重要的两条标准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荣府挑宝钗做媳妇,也是不奇怪的。

当然,宝钗是应王夫人之请、不好推脱才过来帮忙的。她的表现,应该说是非常得体、合度的,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据我推测,宝钗虽然深藏不露,绝不会像凤姐那样跃跃欲试,但内心大概也期待着有这么一个机会展才吧(就像黛玉在元妃省亲时想要大展诗才一样)。不过,宝钗的“内热”,是被“冷香丸”强压了下去的,因此给人一种不好表现的感觉。等到她成了荣府的媳妇,那么凤姐自然是要让位的,此为“高士”出山之时。

在第一回中,脂批云:“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就我的理解,这样反倒失去了那种平淡中的深沉。

宝钗最被人指责的是滴翠亭事件和对金钏之死的反应。

在我看来,滴翠亭事件说明:宝钗也不是圣人,没有人可以那样完美。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让别人疑心是黛玉偷听了这段隐私。应该说,这与宝钗平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显然是不一致的。当然,人都是有私心的,宝钗也不例外(相比而言,我倒是觉得黛玉惜宝玉胜过自己)。把这件事推到黛玉身上,隐隐表露出她对黛玉的一些敌意。当然,黛玉老早就表现了对宝钗的敌意。这表明,宝钗对此也并不是真的满不在乎的。

对金钏之死,她最初是不知情的;后来,看到王夫人和宝玉的情形,便也猜出了几分。这表明她对世事的洞察是非常明晰的。但是,她是一个颇有城府的人,即便自己有什么看法,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的。她很理性,不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一些无益之事。在情感上,她是比较含蓄的。即便对宝玉,也极少流露真情。在我看来,即使她对金钏抱有同情和伤感,也未必会表现出来。不管怎么说,这也不过是她的性情罢了,并没有伤害到别人(这件事罪责在于王夫人,而宝玉亦是难逃其咎)。

比较喜欢宝钗的地方是她的善解人意。她对湘云的体贴照顾,确实是雪中送炭。这时的宝钗,给人一种大姐姐的感觉。湘云对她,自然也是由衷的感激与敬重。后来,送黛玉燕窝,那一番话,也是实实在在地为黛玉着想。黛玉后来对她去了疑心,摈除了成见,两人遂成金兰之交。在我看来,能得到黛玉的认同,是非常难得的。

以我的理解,薛宝钗和甄宝玉,才是般配的一对,是真正的“金玉良缘”。宝钗若是嫁了贾宝玉(是石头,而非美玉),那才是配错了鸳鸯。这样的结合,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幸福的。只可惜,前八十回中没有宝玉成亲的情节。

宝玉最后绝尘而去,“金玉良缘”亦成泡影。在我看来,宝钗身上寄托了作者入世的理想;而她的结局,则象征了这种理想的破灭。

同类推荐
  • 半亩方塘我自闲:那些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

    半亩方塘我自闲:那些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

    本书选取了诸多较有影响力的经典哲理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为了方便您的阅读,编者还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处附注了“哲语沉思”,引导您去品味其哲思与意蕴。相信每一篇美文都会叩击您的心灵,让您在阅读之余收获那久违的感动与激励,从此不再寂寞与孤独,从而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去找寻那迷失已久的精神家园。
  • 自己之歌·惠特曼诗精编(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自己之歌·惠特曼诗精编(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自己之歌:惠特曼卷》是中外名家经典诗歌·惠特曼卷。作者惠特曼,收录了他的多篇抒情诗,主要内容包括:题诗、铭言集、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在海上带有房舱的船里、幻象、开始我的研究、我听见美洲在歌唱、从巴门诺克开始、自己之歌、亚当的子孙、从被抑制的疼痛的河流德等作品。
  • 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宋词精品鉴赏》收录了《临江仙》、《阳关引》、《竹马子》、《采桑子》、《水调歌头》、《蝶恋花》、《沁园春》、《清平乐》、《西江月》等作品,白话译解,力求以直译者方式准确传达原词意蕴,并对词进行解析和鉴赏,品析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为宋词爱好者领会、品鉴宋词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 别样人间

    别样人间

    过去,家乡人说听戏,不说看戏。那时不象现在的舞台,有灯光、布景许多讲究。戏台上就是两把椅子一张桌,简单得很。而且上万人听戏,好大一片,哪看得清?只远远地见舞台上人影乱晃。便只能借助耳朵了。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孟子)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孟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烟雨故人来

    烟雨故人来

    她,是复仇的仙界灵猫族嫡长女她,是偷下凡间的魔族“弑”派四小姐在人间她们患难与共,亲如同生,却不曾想,一朝穿越,一切只是虚无的“记忆”……
  • 白首同归

    白首同归

    一对闺蜜的故事,平平淡淡,点点滴滴,不想被忘记。
  • 见利思义(中华美德)

    见利思义(中华美德)

    《论语·宪问》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旧年鬼事

    旧年鬼事

    旧年鬼事,一些发生在解放时期东北乡下的灵异事件!姥爷!从解放战争中退役下来的正义战士,机缘巧合之下经高人点拨,成为了通晓阴阳的达人!从此,造福乡邻……镇宅驱鬼,智斗狐妖,引渡亡灵,寻龙点穴,拯救僵尸,……看阴阳达人如何玩转阴阳,拯救众生,风生水起!!!(新人作品!欢迎阅读,感谢支持!)
  • 话梦夜半

    话梦夜半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长长短短的白天黑夜的交替当中,梦只是梦么?苏羽猛的从床上坐起,心跳如擂,绿豆大小的汗珠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她的额头,大颗大颗的汗珠随着急促的呼吸沿着光洁的脸颊悄然滑落,浸湿了洁白的寝衣,在这初秋的深夜里晕成一朵朵深色的水渍,慢慢淡去,最后消散在空气里,再无踪迹。。。。。一个梦就这么碎了,碎的无迹可寻。
  • 至尊阴阳师

    至尊阴阳师

    大陆之上,异界之中,各族的精英汇聚一堂,阴阳师,武者,魔法师,弓箭手,等等,完美的组合,精彩纷呈,即将展现
  • 乌凤图

    乌凤图

    这是一片很神奇的世界,这里的人们崇尚强者。他们依靠命兽附体来战斗。卓十三十岁那年父母被杀,被仇人所收养,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报仇。他,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坚毅,更获得了上古天兽“三尾乌凤”的力量。从此以后,他拥有了濒临死亡之际会涅磐重生的强大力量。他奋发图强,努力修炼。进步的路上也是丰富多彩:沦为斗兽场的奴隶、大破斗兽场、怒闯御兽山庄、率领家族幸存之人复仇、勇攀天刀峰。他成就强者的同时,也让所有人记住了他,一提到卓十三,人们就会想到那个全身黑羽,双瞳绽放蓝光,手持一柄凤尾剑的傲世模样。
  • 恋恋不忘,总裁,别惹我

    恋恋不忘,总裁,别惹我

    五年前,莫兮高调的在校园里追慕锦御。五年后,慕锦御满世界的追着莫兮。某天,莫兮被慕锦御骗到床上,事后,莫兮怒吼,“慕锦御,我们已经结束了!”男人慵懒的眯起眸子,淡淡的说,“乖,再来一次。”第二天,莫兮扶着酸痛的腰,大骂,“混蛋!说好的再来一次呢?!”“我本来也是想的,可是没想到事后你又中了再来一次。”......
  • 剑海飞云之沧海

    剑海飞云之沧海

    亘古天地,浩瀚银河。星辰日月,转生轮死。古老神州,正邪之争。星陨九河,孤海沧云。
  • 困心

    困心

    一部将人生哲理融合在故事中的文学作品,仅次于学者读物的哲理书刊。本书将带你慢慢领悟各种古文学中艰涩难懂的哲理寓意。从本书中可以找到《菜根谭》《老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哲理痕迹。本书创作原原意是并不是翻译和解释古文学作品的字面释义,而是让读者领会那些古圣人的思想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