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认为,发言或出书,都是人的一种排泄行为。人吃了食物,有用的营养吸收了,剩下的渣汁总要排泄出来,污臭世间;发言出书的过程,其实与此相仿,所不同者只是吃进来与排出去的内容而已。所以,对于出书,我完全认为只是自己憋不住的本能使然,对他人或社会其实没有多少功德可言。对于文以载道、匡时济世、立言继绝、不朽盛事,名山功业之类的高帽,我向来存疑,甚而至于不以为然,认为那只是文人自恋和孤芳自赏的病中呓语。尽管如此认识,但是因为内急,总不免要排出去的,如俗话所言的“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就又有这一本出来了。
此前已经出过两本:一本叫《自挠痒处》,一本叫《吃到葡萄后》。出前两本书的教训是一样的,即兴奋--冲动--疲劳--失望--懊悔。懊悔在于没有写出出人头地的内容和文采,没有引起一片惊呼或一声尖叫,当然,最主要的是耗费许多银子,穷过了几天日子。如果说穷日子也有穷乐的话,那就是浪得些微虚名,拿过几个奖项,在有关文学活动的一些小场合露了一两回小脸。尽管如此郁闷,现在又要出第三本了,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并非死不悔改,只是内急难以抗拒。
当然,这一次略有不同,一是在经费上得到组织的支持,二是在出版事宜上得到杂文学会的帮衬,三是在精神上得到好友们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关于书名和分辑有必要说明一下。书名为《猫眼内外》乃取自内中一篇之题目,并非这一篇写得特别得意,只是认为猫眼的确可以描述现在人的生存状态,或可以做为人类的一种符号,即信任的缺失,彼此猜疑和各自心怀鬼胎的悲观揣测,因此,自以为可以概括全书内容。至于分辑,只是一种约略的归类,凡为《零敲碎打》《当一回事》《拾人牙慧》,也只是一个标记而已,并无特别的深意。如果一定要向读者有所交代的话,那就是第一辑的内容大都是在工作之余,放弃喝酒打牌的时间,断断续续地写下的;第二辑篇数不多,但篇幅较长,都是正儿八经地读书思考所得的,在于自己,认为是当一回事;第三辑,要么是读了他人的好文章或者听了金玉良言之后的收获,权且嘲为拾人牙慧。如此而已,不知读者满意否?
没有必要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的失误开脱,书中肯定是存在不少的毛病或不合适的地方,本着学习的态度,诚恳期待高明指教。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