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82500000013

第13章 当事(5)

子路死卫是子路性格的必然,更是他高贵志节的升华。“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君子死而冠不免”,今天,我们没少听到感恩、责任、尊严之类的呼喊,而我们又能见到有几个人值得孔老夫子的一声长叹!孔子一生孜孜于教徒传道,纵然有三千弟子七十贤人如此之大的规模,但他老人家到底还是不能扶住将倾之大厦,幸好其中还有一位能让他“恶言不闻於耳”的子路。尽管现在人们对孔子的是是非非依然莫衷一是,但是,有子路这面镜子,我以为,我还是看见那位“长人”风貌:他叫孔丘,字仲尼,原来被尊为孔子,后来有一段时间人呼“孔老二”,现在又普遍喊他孔子了。不管是孔子,还是“孔老二”,他的确培养了一位叫仲由、人称子路的弟子。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春秋之时,还不太算乱世,子路也不是带枪的草头王,但是,做为一个士,子路称得上是个正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是太平盛世,不需要也不会出现英雄草头王,但是,正人的缺乏却多少让人有点感触。国学热好像热了一阵子,大家都有点学《论语》的兴趣,我的意思是,《论语》那么凌乱,真的学起来,困难不小,如果从中选个人物学学,也许会有所收获。我的选择是,向子路同志学习。

冉求这厮

对于学手艺的工匠,人们总结出一句话,叫做:师傅带入门,学艺在各人。而用在佛道方面,则说师傅带入门,修行在各人了。所以,老师的作用或影响是有限的。按毛主席所揭示的哲学道理来说,就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决定性的因素在内因,即具体的个人本身。可以这么说,老师的教导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在读《论语》时发现,同是一个伟大的老师孔子教出来的学生,其智愚贤不肖却是相去甚远的,特别是有一位叫冉求的同学,老实说,我对他的行为作派是颇不以为然的。我把这厮定位为“问题干部”,或者也可以叫做“疑似腐败官员”。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几乎是完美的,但是他的学生却成了问题干部或者疑似腐败官员。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孔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呢?从前面的哲学道理分析,我们显然不能这样认为。事实上,孔子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设想,正因为有孔子的教育,冉求才只坏到这个程度,要不然,冉求可能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更坏呢。孔子在对冉求评价时的原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有人问起冉求的政治品质时,孔子说他只是一个“具臣”,但尽管他只是具臣,也还不至于坏到“弑父与君”的地步。

冉求,字子有,鲁人,比孔子小29岁,十哲里以政事称。在政事中他善于理财。名、字的关系,是求而有之。冉求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大周王朝,不然的话,还可以引用佛家的话来解释冉求的名字。佛家说,人的痛苦是打一个“呃啾”,“呃啾”拉长了声音是“爱--求--有”:因为爱,有欲望,就拼命地追求,寻求;求到了就占有,一占有就负累;有了负累,所以痛苦。想想,要解除痛苦,就要经常地“呃啾”,把“爱、求、有”去掉。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这里的“得”,意思就是求有。得是得到,占有。这里有两个不好的方面,一是贪婪,二是保守,就是佛家通常说的“放不下”,所谓修行无非就是修个舍得,修个放得下。放下或放手是禅宗的一种机锋语。我记得我们莆田广化寺里的有一对联:一失足难免竖目横身前车可鉴,早回头快些洗心放手净土非遥。这里面就有“放手”一说。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来说冉求吧。冉求这厮的特点就是舍不得、放不下,尽管他是孔圣人的高徒,名列十哲。

《论语》中涉及冉求的有16次,可见他也是分量不轻的一个人物。尽管冉求以政事称,且善于理财,当过“财政部长”(为孔子家宰),但从《论语》的记录里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问题干部,甚至也可以算得上是腐败分子了。“十哲”的评选主要是以才能或德行为标准的,除了第一类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个人以外,其他三类六个人,好像都与个人的品德关系不大。冉求的个人基本素质,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多才多艺,二是做事情很谨慎。这两点看起来是有矛盾的,但却集于冉求一身,真是很奇怪。一般多才多艺的人就不会太细心,而是比较洒脱而不拘小节的人,但冉求却是多才多艺而又小心谨慎的。也许他的小心谨慎是装出来的吧。在冉求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的胆大妄为。

《论语》中说他多才多艺的有:

季康子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第六》)果、达、艺,这三点确实都是当干部应有的素质。果,用来决策拍板;达,考虑周密,善于变通;艺,能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冉求在最后这一点上比较突出。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第十四》)要成人,也要“艺”。孔子在这里明确肯定“冉求之艺”。说冉求比较胆小怕事的,有这一段话: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同时是具有突出行政能力的二人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的回答。孔子的回答正是针对二人相反的性格的。这让公西华大惑不解。孔子向他作了解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现在人在分析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时,都要引用这一段话。当然,因材施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这里面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识材,之后才有因材可言。知人论世,不知人无以论世。现在老师也很重视因材施教,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教育方法,但,问题在于识材的工作并不都能做到、做好。孔子做到了,而且他做得相当好。这在《论语》里是随时都能看到的。求这厮遇事退缩不前,要多加鼓励;由有别人两倍的胆子,要经常抑制他。

那么,孔子对冉求的政治才干是如何评价的呢?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第五》)这里孔子明确地表示,冉求可以当财政部门的领导。但对他的人品,即是否是“仁”不加评论。孔子说话的习惯是,回答说“不知”的,基本上就是否定的了。当然,对仁,孔子从来都不轻以许人的。

在“侍坐”一节里,孔子分别对几位学生的志向进行过一次考察。在考察冉求时,是这样的: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对冉求进行考察,让冉求自我表达一下志向。冉求对自己的评价看来也是很客观的。这就是抓经济我可以,但抓教育我不大行。当然,让我当一把手的这个单位也只是适度规模的。所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在孔子看来,能治理这么大的地方,也算是相当了不起了。”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在冉求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是错误的,还有的已经是违法乱纪,甚至犯罪了。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雍也第六》)冉求这人可能经常有不良倾向和危险的苗头,经常被孔子找去进行诫勉谈话,进行正面教育,说一些大道理给他听,像我们现在经常做的那样,要树立这样那样的正确的观,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权力观、金钱观、政绩观等等。这些观念的教育统称为“子之道”。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求的态度很不诚恳,不是虚心接受,而是尽力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说我不是不喜欢你的思想或理论主张,而是我实在没有能力达到你要求的那样高度。这话在孔子听来肯定是极不舒服的。事实上,孔子的要求确实太高了,一般人是极难做到,想想,冉求可能也是相当委屈的。这在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气。而孔子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在这里,矢志不渝,决不随波逐流,知其不为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念问题了。这一点在《史记》里,司马迁给他很高的评价。所以,孔子说,没有能力,那你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想再进步是不可能的了。“画”了,画什么呢?画一条边界线,我们现在有时也讲画上了句号。句号,一句话完了,没有了。也有一种解释是说,你自己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停滞不前,画地为牢了。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这一回的批评,想想当时的情况,冉求的确也有点委屈。季氏的权势是极为显赫的,连孔子自己也是拿他们家没办法的。但在“礼”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孔子还是坚持原则,不能含糊就放过去了。和林放相比,冉求当然是有不足之处的。林放向孔子问礼,孔子很高兴,表扬他“大哉问”。(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季氏家胡作非为,这让冉求确实相当为难。但是,冉求也有自身的问题,孔子对此是敏锐地看到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认为,冉求不能尽自己的职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问题出在内部,而当时子路和冉求正是季氏的“内部人”。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季氏给冉求的待遇肯定是相当高的。所以,在孔子看来,冉求是有贪心在作怪的;至少冉求可选择辞职。尽管他有一定的能力,但顶多也就算个具臣罢了,还达不到大臣的档次:“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孔子心目中的“大臣”是能做到“以道事君”的。不过,孔子还是给他一句肯定的话,说冉子有失职、渎职的行为,但还没有坏到极端犯罪的地步。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还是有一点信心的。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其实,在平时,孔子并没有少对冉求进行言传身教的。上面这段话,至少冉求已经实践了二步,就是第三步可能还没有做到,或者做得不怎么好。孔子的这“三步走”策略,对我们今天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第一步增加人口,我们做得很好,但太好了,好过了头也不好,如孔子所言过犹不及。现在我们人口多变成了一种负担了。第二步,邓小平其功厥伟,这是世人无法否认的事实。正如歌里所唱的:“我们讲着春天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不过,第三步我们正在努力地做,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实施第三步“教”的策略。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妥当?如果我们能深入地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可以看到这个“教”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的确是很好的,冉求前面是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并没有说孔子的道不好,只是埋怨自己做不到。他还是很喜欢、很愿意向孔子请教、学习的。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古人说话艺术技巧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像这一类极其敏感的、可能触及对方痛处的、令被问人难堪的、而自己又极想知道的问题,要如何提出来呢?尤其是要对自己的上司、长辈提出的时候,更要谨慎。冉求很想知道自己老师的志向,他会不会为卫君服务,帮卫君做事呢?他自己不敢去问,就悄悄地向子贡打听。子贡不愧是言语高手。你看他就是采用迂回曲折的、委婉的方法,把老师的心思给“套”出来了。当然,这也只能在高人之间实现,一个会问,一个会答,还有问的人你要能领会答话的深意。人们通常讲的“学问”有一层意思,就是“学着问”,会不会问,也反映出一个人的学问深浅。

同类推荐
  • 陈晓明小说时评

    陈晓明小说时评

    本书是一部批评文集,是对时下小说创作独特的评述。一篇篇评论显露出批评者自身精神和心灵的独特魅力,仿佛所有小说是为他而写。批评的过程,也即批评者的主体能力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使批评者得以整合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世界的过程,有融合,也拒绝。
  • 让你感动的218篇经典故事

    让你感动的218篇经典故事

    那是在1970年,我6岁的时候,因爸走“五七”道路,举家下放农村,回到了故乡哈达窑沟。此前,大姐作为68届知青已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落叶归根。就这样,我们全家又在故乡“会师”了。
  • 脱衣舞

    脱衣舞

    《脱衣舞》主要内容包括:混血儿、三把吉他、王彬街、王城、华侨子弟、华侨义山、马尼拉――我的城市、椰子宫、波拉盖度假、与华青学子共游大雅台、阿狄?阿狄罕、斗鸡、搬家、西班牙俱乐部等。
  • 生命的年轮

    生命的年轮

    张钧编著的《生命的年轮——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是散文集。精选了作者多年创作的散文六十余篇,描写了作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家人、朋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反映了作者对家人、朋友深沉的爱,对孩子寄予厚望,对生活和工作的执著。《生命的年轮——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里的散文意象纷呈异彩,想象出奇,展现了他内心一个很广阔的心灵世界,作者的造意功能开拓了他散文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
  • 汉语诗歌的节奏

    汉语诗歌的节奏

    本书系统研究了汉语诗歌的节奏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在分析、评价几种汉语诗歌节奏论的基础上,指出汉语诗歌节奏是 “音节—顿歇”节奏,而且这种节奏有其特殊的语音学根据和构成机制。中编论述《诗经》、《楚辞》、五七言诗和词曲的节奏形式(包括节奏单位、句式或行式、节式、体式和节奏调子)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从音顿节奏的观点探索某些节奏形式的起源等疑难问题。下编在分析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新诗节奏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论述格律体新诗节奏形式和自由体新诗节奏形式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论述两种新诗体的建行原则及其根据。中编和下编还论述汉语诗歌韵的独特的节奏作用,以及这种韵与音顿节奏的关系。
热门推荐
  • 边塞风云录

    边塞风云录

    我心永恒10:15:25一个是绝世英雄,对兄弟肝胆相照;一个是盖世枭雄,对兄长视若仇人。一个为了情,宁愿得罪天下人;一个为了钱,哪怕杀尽天下人。当人中龙凤化为苦命鸳鸯;当神仙眷侣化为生死仇敌;一切光鲜亮丽的外表不过是人性泯灭的薄纱。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西北边陲三凤县及其管辖下的李家村,发生了一幕幕尔虞我诈、波谲云诡的故事。计中计、连环计,谁是幕后真凶?局中局、连环局谁又是罪魁祸首?当设局的枭雄遇到破局的英雄,又会碰撞出多少巅峰对决的火花?当亲情成为棋子;友情成为了遮羞布,爱情成为了导火索,一场充满了血雨腥风、跌宕起伏的人性大剧缓缓拉开了帷幕……
  • 一见钟情:面瘫尊上很腹黑

    一见钟情:面瘫尊上很腹黑

    第一次见他,就像是寒冬里面的蜡梅,不可一世,第二次见面她要不要这么倒霉,被人绑到床上不说,那是那个面瘫的床上,之后的无数次,她觉得自己遭透顶,什么冰冷面瘫明明是腹黑的老狐狸!“喂,听说你好男风是不是真的?”苏木一副了然的神情。他抬起认真看书的眼眸勾起嘴角,“什么,看来我需要证明一下自己。”,看见白瑾然步步逼近,苏木慢慢退后腰身一变的大灰狼让她招架不住,之后,拉帘,熄灯......吃干抹净......
  • 天篷元帅回忆录

    天篷元帅回忆录

    不要被电视剧蒙骗了,你以为唐僧就想去取经吗?你以为猪八戒就是好吃懒做吗?你以为沙僧就是憨厚老实吗?你以为猴子真的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吗?其实都不是,且听我告诉你真实的西游
  • 凤离殇倾城恋

    凤离殇倾城恋

    她是凤家嫡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是家丁的孩子,是她从小的玩伴。。。。
  • 初夏流觞

    初夏流觞

    萧小小,又矮又多肉又宅的新女高中生,还有点儿迷糊,有点儿呆。慕夏,又高又有肉又帅的归国高材生,家世又好,就是有点儿冷。他不过是做了一个决定,却改变他和她两个人的命运……且看我行我素的慕老师和反射弧超长的萧小小演绎一段儿不一样的师生恋~
  • 当个平凡少女

    当个平凡少女

    多年以后,你回到我身边,不安全充满了你疲惫的双眼,记得我曾经是爱你的,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总裁专宠:灰姑娘升职记

    总裁专宠:灰姑娘升职记

    为了父亲公司的利益,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为了离开被排挤的“家”,嫁给了花心的冷氏集团少主冷少,婚前的约法三章让这段婚姻仅仅维系了半年就遭遇小三的破坏,成功的成为世上最悲催的离婚女人。夜店一夜缠绵之后的男人,像影子一样缠着她~恶魔总裁折磨她、专宠她~~爱笑的女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一个离婚后的女人与四个男人的情感纠缠,这段虐心的多角关系谁才是她的春天?她还能相信爱情吗?
  • 缱绻与决绝

    缱绻与决绝

    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的“农民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本部小说正是以土地的变迁为背景,展现了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小说从1972年沂蒙山区天牛庙村首富宁学祥的长女乡乡正欲出嫁写起。
  • 沧海九箴

    沧海九箴

    魔中皇者现世,顾踦、南鸢央澈等人的入局,人间大地?又会有多少暗潮在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