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78600000033

第33章 评论(9)

此种笔调经由周作人、林语堂等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旨趣上则是讲究生活的艺术。此种谈话风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这里且举其在《小品文之遗绪》中的说法:“小品文笔调,言情笔调,言志笔调,闲适笔调,闲谈笔调,娓语笔调,名词上都不必争执,但确有此种笔调,正实比正名要紧。”文中还说:“吾最喜此种笔调,因读来如至友对谈,推诚相与,易见衷曲;当其坐谈,亦无过瞎扯而已,及至谈得精彩,锋芒焕发,亦多入神入意之作。”“总之,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声如见其人,此是吾所谓理想散文。”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用谈话来比方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真将那种谈话的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梁实秋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自是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那是不用多说的。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又很可能成了一个幽默。

闲适笔调是散文中一种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比方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乎心灵的或性情的选择,因而所谈的题目也是有所喜恶的。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此种笔调虽说有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正可各有面目,并非千人一面。比如周作人自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这便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林语堂虽说倾心幽默,但表现上又有牛油气,倒是率意而谈,不无名士做派。至于以幽默见长的,或许要算梁实秋。但梁实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过用以抵斥了种种不雅的成分,所谓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的一些散文,为幽默而幽默,则并不见佳。他显然是过于看重幽默了,并以之作为行文的主旨,却有可能落入油滑。其实幽默表现于文中,多是一种点缀,可为行文增添谐趣,但若要从头到尾地幽默下来,就往往吃力不讨好。

因而即便同是闲话笔调,也可各有不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笔调。但个人应当以自我说话,而自我又处于大我与小我之间,这就还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将载道与言志对立起来,从而将写作完全地由载道转为言志,却又囿于个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而小品文也就沦为小摆设。其实,言志与载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观念,有主有次,也可谓各有其道。文中若尽是载道口吻,实则就是充当了各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但若想将自我完全地游离于各种观念之外,恐怕也不现实,正如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样,各种观念或道对人也有一种约束作用。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o散文二集》导言中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换言之,重个性,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若抹去个性,从而充当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仍又是载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笔调确乎是个人的。而所谓个人笔调,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

(原载于《阅读与写作》2008年8期)

文化散文一例

文化散文并非新鲜事物,也是自有由来。朱自清在《什么是散文》中说:“这散文所包甚狭,从‘抒情文’‘小品文’两个名称就可知道。小品文对大品而言,只是短小之义;但现在却兼包‘身边琐事’或‘家常体’等意味,所以有‘小摆设’之目。近年来这种文体一时风行;我们普通说散文,其实只指的这个。”散文的范围若由宽而窄,所指的就是小品文。“这种散文的趋向,据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记、自传、读书记。”在朱自清看来,幽默的格局不大,但游记、自传及读书记则可拓开小品散文的写作。又说:“读书记需要博学,现在几乎还只有周岂明先生一个人动手。游记,传记两方面却似乎有很宽的地步可以发展。我以为不妨打破小品,多来点儿大的。”周作人读书甚杂,思想也杂,但读书记在操作上则极为一致,不无写作上的自觉意识。如他在《风雨后谈》的序中所说:“譬如讲一件事情,大抵多从读什么书引起,因此牵扯开去,似乎并不是先有一个主意要说,此其一。文字意趣似甚闲适,此其二。”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周作人就转为大量地写作读书记,以对应于退隐书斋的生活。不同于先前那种讲究生活艺术的小品文。另有一个读书随笔的说法,这样的读书随笔几成了一种书斋文体。至于游记,朱自清说:“游记也不一定限于耳闻目睹,掺入些历史的追想,也许别有风味。这个先得多读书,搜集材料,自然费工夫些,但是值得做的。”求诸文化散文的写作,大致就在游记与读书记之间,属走出书斋之作。由于历史上大多的游记,所记的往往只是到此一游的观感。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若能转为文化的观照,包括历史的追思,确乎另有格局。

且以汪曾祺的《水母》为例,谈一谈文化散文的写作。在《水母》中,汪曾祺说:“在中国的北方,有一股好水的地方,往往会有一座水母宫,里面供着水母娘娘。这大概是因为北方干旱,人们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于是建了宫,并且创造出一个女性的水之神。”接着作者说这位女性不同于那些贵妇人似的女神,没有那般富贵。“水母宫一般都很小,比一般的土地祠略大一些。‘宫’门也矮,身材高大一些的,要低了头才能走进去。里面塑着水母娘娘的金身,大概只有二尺来高。这位娘娘的装束,完全是一个农村小媳妇:大襟的布袄,长裤,布鞋。她的神座不是什么‘八宝九龙床’,却是一口水缸,上面扣着一个锅盖,她就盘了腿用北方妇女坐炕的姿势坐在锅盖上。她是半侧着身子坐的,不像一般的神坐北朝南面对‘观众’。她高高地举起手臂,在梳头。这‘造型’是很美的。这就是华北农村到处可以看见的一个俊俊俏俏的小媳妇,完全不是什么‘神’!”那么水母是如何造出来的呢?正如大多的神话故事都有一个民间的版本,水母也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那故事里说一个小媳妇曾给过路的神仙一瓢水喝,后者回报一根马鞭子,放在水缸里只要往上提就会有水,从而省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有一天小媳妇回娘家了,她婆婆做饭,将马鞭子提出了水缸,水就往外涌,发大水了。小媳妇赶回来,抓起锅盖往缸口上一扣,自己腾地坐到锅盖上,水就不涌了,她则接着梳头。“这个小媳妇是值得被尊奉为神的。听到婆家发了大水,急忙就往回奔,何其勇也。抓起锅盖扣在缸口,自己腾地坐了上去,何其智也。水退之后,继续梳头挽纂,又何其从容不迫也。”讲完了故事,汪曾祺便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赞美。

从表达上说,《水母》的写法是叙事、抒情与议论三者的结合。文中的抒情笔调,当是对源于民间文化的水母的赞美,但还可看出作者对悠久的农业文明有着一种眷恋。汪曾祺到了香港,面对高楼林立,心里却想着北京的大树。从这里,即可看出他对花草树木的喜爱。《槐花》里写到一对养蜂的夫妇,他们自食其力,且随花事而迁移,那花事也就成了人事的映衬,不用说二者即可以对照出一种美来。《葡萄月令》不仅按季节写出葡萄的生长过程,更在于写出一种生意,字里行间简直可以流出翠色的汁液。此等地方,无疑地都流露出农业文明的情结。其实农业文明里的物事,包括看花养鸟在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作为生活的一个调节,仍可寄予闲情,而更重要的则是人们不可能把自然拒之门外。汪曾祺编过一本《草花集》,在自序中讲到种植草花的寻常百姓家。“辛苦了一天,找个阴凉地方,端一个马扎或是折脚的藤椅,沏一壶茶,坐一坐,看看这些草花,闻闻带有青草气的草花的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种乐趣。”草花虽轻贱平常,却不乏美的情思。当然,从这里也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兴味。

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是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其实此中有人,不只是小说家的特长,也是整个文学的使命,只不过在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同样文化散文的写作,也不能只有文化不见人。就散文来说,至少还有一个自我。且不管写的是什么,都是不同程度地写着自我,这也可以说是散文写作最主要的特色。文化散文虽说以文化物事为对象,但仍是出于性情的选择,可以看出作者的好恶来。唯有性情的流露,这样文化散文才有别于论文的写作。同时有着个人的性情喜好,也就无需乎在文中煽情了。在《水母》一文中,作者也有所议论,但并没有草率地下结论,反而提出疑惑。那就是水母的功德本是制伏了一场洪水,但是她的宫却往往在一股好水的源头,似乎成了水的赐予者。关于这个问题,汪曾祺说:“我们要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于此可见,作者虽没有强作解人,但却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大问题。作者只说了解,甚有意味。所谓了解,无非是提供一些事实,并有所分析,但不必都折中于公论,更不宜草率地下结论。面对着那么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确实需要更多的了解,才不至于妄自尊大,从而将自我替换为文化或文明的代言人。

(原载于《阅读与写作》2007年10期)

散文的行文节奏

古来所说的文气,主要的就是指行文的节奏。关于气与文的关系,韩愈说得甚好,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一种自由无碍的畅达。不过这还是指古文而言,至于在现代文中情形就颇为复杂。五四后,白话取代了文言,但文言语词仍活跃在白话文中,此外又有因翻译而来的西化或欧化。这期间若执著白话,则畅达有余而文采不足;文白夹杂,往往又不生不熟;至于西化,则语句组织的繁复又有碍于通畅。相比起古文中的骈散相对来,格局要复杂得多。现代文的几个语言构成,显然不能各执一端,而要有机融合。否则写作中只有单一的语词,语言就不是丰富而是贫乏。

对于散文语言的兼容,周作人早有发现。周作人是散文大家,在五四后那样一个白话、文言、欧化、方言共存的语境里,他感到不必固执一端,而要能够融合,因而提出了散文语言的涩味。他在《燕知草》的跋中这样说:“我也看见有些纯粹口语体的文章,在受过新式中学教育的学生手里写得很是细腻流丽,觉得有造成新文体的可能,使小说戏剧有一种新发展,但是在论文--不,或者不如说小品文,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种种语体的调和,其滋味不那么纯,就显得涩了。涩虽然耐读,但对应于节奏就是不畅。这涩很可能表明了调和的困难,却不足以标出现代文的节奏。因为语言的节奏不能涩,涩就意味着不畅。

但若从写作的实际出发,则不乏节奏上处理较好的文字。仍以周作人为例。五四退潮后,周作人也渐渐地减退了关注现实社会的热情,转而倡导闭户读书,不无闲适地喝清茶,随手抒写性灵小品。他既不用过多地为衣食奔走,又不能不讲究心灵的生活,那么取一种平和的心态,正是相宜。这平和的心态表现出来就是优游不迫,体会一下《乌篷船》的节奏吧。坐乌篷船不比乘车,不能那样性急,应当悠着点。“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周作人写作此文,虽是书信体,但因为文中的子荣君也是他的笔名之一,那么这封信也可说是写给自己看的,从中可见周作人的生活情趣。在这里,节奏的舒缓正是那种心态的流露。隐退的生活,自然不再有那种急进的节律,但又并非静如止水,仍是静中有动。那种迂缓的行船速度,恰是一个很好的比方。

同类推荐
  •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当炸弹飞过头顶,当AK47指着肚皮,当狙击手瞄准脑壳,他仍然沿着炸弹的轨迹奔跑。《完美风暴》作者荣格尔的悲惨人间之旅,在死亡中体验生命,在生命中体验死亡。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热爱和平,却总在寻找着战争和灾难。他在炮火现场,以生命为赌注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将战场上的流血与牺牲、杀戮与灾难直接呈现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他雕刻着人们对世界、战争和自身的认知。他的伤亡概率高于战场第一主人公——士兵。
  • 毛泽东读《水浒传》

    毛泽东读《水浒传》

    本书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毛泽东对《水浒传》文本的阅读,对小说作者和点评者的评论,以及对《水浒传》版本的关注;第二单元是毛泽东对梁山好汉革命精神、斗争艺术、经验教训的提炼、阐扬和运用;第三单元是毛泽东对小说人物的漫议、分析和引证;第四单元是毛泽东解读和运用《水浒传》在政治生活中受到误解的辩驳以及晚年他发表谈话引起“评《水浒》”运动的评析。总之,本书把一位革命家解读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整个情况和新鲜见解全部展示在读者面前。
  • 郭沫若集

    郭沫若集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主任。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本文集选录他有关历史学、古文字学和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四十八篇,分为上下两编。 编为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下编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
  • 随园诗话(第一卷)

    随园诗话(第一卷)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

    作者作为满族正白旗觉尔察氏一族的后人,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其祖辈、父辈至自己一辈,从清王朝末期到本世纪,三代人在历史大潮中经历的家庭变迁、人生坎坷,折射出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热门推荐
  • 放开舍得吗

    放开舍得吗

    不明来历的女孩,竟然是个保镖,这样的柔柔弱弱,怎么看也不是个杀手的样子,可是……出人意料的敏锐,超乎想象的身手,让人对她过目不忘,笑靥如花,可是身边那个男人却是个冰块的模样,眼神冷的要结冰了,他是她的老板,保护他是她的责任,男人在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奇妙的感情浮现,可是只能说是一种孽缘……他的镁儿回来了,她的存在居然是威胁。选择离开……可是为什么却都不放过她,为了生存,只有放下一切,可是结果呢?……风水轮转,放不开的人是谁?
  • 当嫡系废材小姐遇上冷酷邪王

    当嫡系废材小姐遇上冷酷邪王

    她是雨家嫡系大小姐,却沦为废材,被同亲姐妹毒打致死,意外被现代终极特工穿越,咸鱼翻身。他是六王爷,身份高贵,看上了她。不想两人身份都不是现实中那么简单,其中竟有内幕。嫡系废材小姐灵魂穿越成为血战大陆,不,成为三大陆唯一强者。不能匹敌的只有宠爱她上天的神秘王爷。他告诉她他并不是这片世界的。他来自哪里?
  • 剑路无双

    剑路无双

    “听我的。包你成为无上剑修”一个貌似纯良的机关人拍拍胸脯“你这次真没坑我?”一个背着把生锈铁剑的少年一脸不相信“骗你,我就没有小鸡鸡"机关人一脸肃穆的发誓“那我就相信你吧“少年接过一本名为葵花宝典的剑诀机关人看着少年开始了修炼小子,哥本来就没有小鸡鸡。。。一个纯良少年,一个腹黑机关人。一段非典型的剑修之路
  • 大魔怒

    大魔怒

    简介:一个被家族利益抛弃的弃子,为了心中的执念,不屈不服,为了心中的所爱,更是宁愿历经千辛万难,也要执着的见上一面。战五主,对众族,只为一人天下仇;清古灯,愿成魔,一意孤行弑仙佛。伊人泪,泪成殇,为爱霸绝天下唱;只一人,拼古道,斩尽万魔进天道。不一样的玄幻,尽在不一样的大魔怒……
  • 记得和希望

    记得和希望

    随便想起的一些事,有时候是,记得和希望拥有...
  • 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本书包括了大自然之子、小小制作家、这个孩子变了、格兰瑟姆镇的中学时代、剑桥的孤独者、不寻常的学生、天才的思索、为学习机会而应试、避灾归乡、乡间奇迹、重返剑桥等。
  • 你的让我窒息

    你的让我窒息

    有些爱让人情愿放弃生命,有些爱让人不得不放手,有些爱让人窒息。
  • 和你的白月光过去吧!

    和你的白月光过去吧!

    秦淮河的夜永远是迷离如幻的,桨声灯影里人潮涌动,琴声一息,他从此入了将军府。一番柔情蜜意里转眼就是七年,本以为从此白头不相离,却不料,他眉眼缱绻,柔情似水地望着的人,从来,就不是他……你本是我的救赎,却不如放任我坠入泥沼里,永生永世不得解脱,至少,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锥心之痛,直叫人生不如死……
  • EXO让我遇见你

    EXO让我遇见你

    女主吴妍熙,是EXO忙内吴世勋的姐姐,同时也是少女时代的前成员,解约后去到中国拍戏,回国后通过吴世勋认识了EXO……
  • 调教邪魅总裁

    调教邪魅总裁

    一夜缠绵后,只剩下...爱与恨。我叫冰亦熙,女,今年四岁,出生地是美国,我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可爱宝贝妈咪’ 和一个冷酷但是很宠我的冰山‘爹地’可是突然有一天......出现了一个酷酷的怀男人。可恨的是,他竟然长得和我很像!他先是把妈咪软禁,接着又把我推下楼......我真的很讨厌他!直到有一天,他站在我的面前。哭着对我说:”对不起,爹地伤害了你们......” 于是,我从此有了两个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