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祈祷和恋爱》
她终于懂了随心而动 导演:瑞恩·墨菲
主演:茱莉娅·罗伯茨/哈维尔·巴登/詹姆斯·弗兰科/比利·克鲁德普
上映日期:2010年8月13日
我需要改变。从十五岁起,我不是在恋爱就是在分手,我从没为自己活过两个星期,或是只和自己相处。
——《美食、祈祷和恋爱》
《美食、祈祷和恋爱》原名《Eat Pray Love》,台湾译为《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香港译为《再单身游记》。但我还是喜欢原着的《Eat Pray Love》。
我想起白岩松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有在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感到幸福。”成长不就是这样?回忆起来,那一段段美好且痛苦的岁月也许很简单,简单到只有Eat、Pra yand Love。
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伊丽莎白身为《纽约时报》的人气作家,身边有潇洒帅气、风流倜傥的丈夫陪伴,生活由自由浪漫、悠闲安乐的节奏充满。这样令人羡慕的日子却让她感到空虚和恐慌,好像忽然间她得到的一切都不再是她所追求。是继续麻痹自我,违背心意地生活下去,还是突破自我,颠覆人生重新来过?知性的她选择了后者,离开变质的婚姻,去外界寻找突破,在漫长的旅途中,在美食、祈祷与恋爱中,反思人生的种种。
电影更像一本旅行见闻录,她去过的意大利、印度、印尼……罗马和巴厘岛都是人间天堂,除了我们眼中看到的美景,还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都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美的国度里,那是一群懂得怎样能够快乐并且有能力享受快乐的人。我试着跟随影片中的茱莉亚·罗伯茨一同感受这一路的心酸与美好——静下心才能审视自己。
这样一个受过伤并且不断受伤的女人,她逃离婚姻,逃离原本的生活,可是这一年,她依旧深陷在欢乐与痛苦中。其实她自己明白,所有的不快乐与失败的婚姻无关,与蹩脚的爱情无关,与伤害无关,与身在何处无关,与任何都无关,而是她自己的内心寻不到平衡。
当她背起行囊时,那个已经沉溺在琐碎的生活中不可自拔的好友羡慕地说:“我多么希望像你这样丢开一切。”看到这,我其实感到惭愧。之所以我们羡慕那些有勇气的人,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突破俗世的规则与思维是比“丢开”更困难的事。
有人倡导我们去旅行,他特文艺地说:“你苦战通宵时,布里斯班的灯鱼已划过珊瑚丛;你赶场招聘会时,蒙巴萨的小蟹刚溜出渔夫的掌心;你写程序代码时,布拉格的电车晃过金色夕阳……有些人听了叹息一声继续做宅女,有些人则立刻出发却不知道怎么回到正常世界。其实,亲爱的,穿着高跟鞋走好每一步,你才能知道换上跑步鞋的时候,要去哪里。”七堇年为此特意回答他:“在布里斯班的人也要鏖战通宵。
蒙巴萨人或许还期待当地能有招聘会。布拉格也有程序代码员。旅行就是离开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待腻了的地方看看。”真是有趣。你看,大家都在去与留之间徘徊不定。原来不光选老婆,生活也是红玫瑰白玫瑰:梦寐以求的,未必有想的那么好——有了就知道了;从前看不起的,未必有那么差——没了就知道了。
所以难道你还没发现吗?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向前走,而是难以免俗。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我却一点也不嫌冗长。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比起来,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只言片语。很多东西,必须经历过才能明白。一个人旅行就是如此,遇到伤痛只能自己承受,遇到风景只能自己欣赏,说得好听,是欣赏属于自己的风景;说得难听点,那是寂寞的风景和孤独的心。然后发现,原来那么多感受都不用刻意诉说,懂的人自然会懂。
“一个女人要让自己慢慢变得美好,需要穿越生活的起源。而这些起源,也是痛苦的根基。像一条河,从不停息,最终流入大海。”这是我一直用来勉励自己的话。要勇敢,要坚强。是谁说过:“心伤不是坏事,说明你曾经付出过。”
最后她说,她终于懂了什么叫随心而动。那么我们呢?
《桃姐》
寻找生命的慰藉
导演:许鞍华
主演:叶德娴/刘德华/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王馥荔
上映日期:2011年9月5日(威尼斯电影节)/2012年3月8日(中国大陆)/2012年3月9日(中国香港)
有些东西我们觉得应该会不一样,但回头看看,此一天和彼一天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这就是生活。
早在《桃姐》于2012年3月8日登陆中国大陆之前,就已经于2011年9月亮相威尼斯电影节。之后,关于“感动”、“慰藉”、“生老病死”之类的话题就没有间断过。实在难得这样一部毫无野心又平平淡淡的电影,却虏获这么多尖酸刻薄、口味刁钻的影评人。这个世界居然有如此之多素不相识的人认可这份静谧的感动,想必是因为习惯了冷酷的我们也有内心柔弱的那种感受吧。
《桃姐》是电影制片人的真实经历:名为钟春桃的佣人在晚年中风后住进老人院,她服侍了大半辈子的少爷Roger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给予她帮助的故事。
这种帮助不单是每个月的生活费等支出,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正如电影的英文名《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镜头里反复出现的全部是生活中最简单的小事,买菜、做饭、打扫房间,中风、去医院、住老人院,然后仍旧是在老人院里的聊天、吃饭、睡觉。太阳照常升起,我们过着琐碎而世俗的生活。电影中的人们不慌不忙地说话、发呆、凝视或开玩笑,好像一点都不赶时间。这样的镜头和感觉,我们早就可以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找寻,导演许鞍华试图呈现出沉稳内敛的扎实感,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更不是经过电影美化后的样子。而生活原本的样子可能并不美,只不过——真实。
我们的生老病死
年轻时候的我们,大概从来也不会主动去关心老人院中的喜怒哀乐、麻痹与疏离。但透过许鞍华的镜头,我看到老人院里那一张张被岁月侵蚀的面庞,那一个个被时间掠夺的身体,那步履蹒跚的背影,以及空洞无物的目光……这样的画面被浸泡在午后的阳光下,只会显得更加刺眼。我们的生老病死就在这样的长镜头中被寻问,那个关于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永恒,在简单琐碎的生活里越发真实起来。“死”会不会很可怕?其实人生总会遇到一个阶段,让你真切地感觉生命实在太脆弱了,可能今天在身边谈笑的人明天就走了。“死”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为生命即将结束而忧心忡忡的状态。一辈子就那么结束了,故事写到尽头了吗?老人院里的每个人都藏有一段足以诉说的人生,但许鞍华却一个都未做出解释,让秘密成为秘密。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不见得你可以知晓每一个,这就是生活。
我们的“桃姐”
在桃姐中风前,她是Roger的佣人;中风后,桃姐更像Roger的母亲。这样角色的转变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是否又曾扮演过他人的桃姐?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不是都有一个桃姐的角色呢?或许你曾对她熟视无睹,但失去后才发现她的存在就是你的生活。她保留着你的旧照片,珍藏有关你一生的回忆,就像桃姐在整理旧物时翻阅自己的一生。或许有一天,你会蓦然回想起她们曾属于你的生活,然后又离开你的生活。那时候,或许你会像电影中的Roger一样,站在桃姐身后,微笑,沉默,然而这沉默的内心却蕴含巨大的感恩。也许,太深沉的爱并不需要像一般的电影那么戏剧化才能使我们感受到,因为每个人都有伤疤,每个人都有无法诉说的伤痛。柴静说:“我们经历磨难,是为了更好地安慰别人。”或许一部电影无法解决这世间的所有痛苦,但一份互相取暖的安慰却直达人心,“你可以通过电影知道,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人,也对生命诚实,他们经历的痛苦或者心酸,你能了解,你觉得也能因之而被了解”。就像《桃姐》中那个骗钱去赌博嫖娼的老年人,畏畏缩缩地来参加桃姐的葬礼,在棺木上小心翼翼地放上一束花——生命的慰藉大抵如此!
许鞍华的情感表达
许鞍华自身的经历逼她成就一份女人的独立性,所以她能够跳出女性惯常的对于男女情爱和血缘亲情的缠绵悱恻,以一种更为冷静、宽容的视角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超越爱情和亲情的东西,我将其称为“人情味”。她能展现出一种独特性,塑造不同于以往的形象或情感,这其中渗透出平衡圆融的气质。
不过这种境界之于许鞍华,或许也是无意识的,只是归于自身长久以来矛盾状态的一种偶得,在很多时候,只有在知晓了那些不同、对立和不确定之后,才能真正找到把所有矛盾融合的方式。许鞍华执导过《岁月神偷》、《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雾与夜》、《得闲炒饭》等电影,以静水深流的姿态讲述一个又一个温润的故事,无一不是我的心头好。尽管她经常说自己并不懂所谓爱情:“我小时候和年轻时候看到的都是浪漫主义的爱情,并不写实。而我的爱情经历都不像书中那般浪漫,所以通常我对爱情都是失望的。”你瞧,这个至今未婚的女子曾拍过那么多温暖人心的电影,在说到爱情时,却一副无力招架的感伤。建立于爱情,却在爱情之上,无欲无求,不计回报地爱,不计回报地付出,这才是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许鞍华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最终返璞归真,给我们讲述一个温润的故事,而我们心中都因为《桃姐》而感受到一股心酸的温暖。
《爱·慕》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艾玛妞·丽娃
上映日期:2012年5月20日(戛纳电影节)
2012年10月24日(法国)
杀人嗜血,刻骨铭心。我看到了爱,也感受到死亡。真实而沉重。
——《爱·慕》
大多数的电影描写爱与希望,也讲述痛与死亡,却很少呈现疾病。好像导演和编剧忽然统一了口径,“疾病”不约而同就成为大家尽量避开的题材。可它伴随着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每况愈下的身体机能,如阳光下的阴影,绕不开,躲不掉。于是,导演哈内克干脆迎难而上,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疾病”的稀松平常的故事:Anne和Georges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曾经均为有教养的音乐教师,退休后过着优雅的恩爱生活。直到有一天,Anne突然中风,随后偏瘫,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法国人的浪漫与爱情似乎从此没了踪影。一句“你的同情于我无用”让他的细心与照顾一点点被无奈吞噬。最后,他杀了她,活生生用枕头憋死了在床上痛苦呻吟的她。杀她前,他安详地坐在床边,用柔声细语为她讲故事,甚至一点征兆都没有。那份神情与状态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他们初恋的模样。但他和她似乎都已决绝,挣扎几下后,一切安静了。
于是,这几乎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看到的最简单的一部电影。两个人物,一件事,极简的配乐,精练的对白,质朴的画面。未关的水龙头,墙上的油画,飞来的鸽子……导演看似冷静,甚至冷酷,但我却能感受到他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激动又拼命克制的心情。电影有时候静谧到我以为光盘卡带,心中却一直躁动难耐,就像死亡,从头至尾充斥着人性的选择和力量。其实导演终究是温柔的,因为在他的镜头下,我可以看到他和她互相苛责时流动的爱意,可以感受他们眼神中的丝丝爱慕,那富有巴黎浓郁艺术气息的公寓,还有镜头在油画上的大量停留,显得如此优雅、宁静、安详。那是长长久久生活在一起之后才可能累积的生活气息。
这些,与电影最后的残酷如此不搭,却又那么真实存在。好像我们一开始就跟着导演在悲情的道路上走,走着走着,戛然而止,电影与生命都在一瞬间到了尽头。
两次中风后,Anne只能卧床,对于他的悉心照料心生愧疚,他却说:“你不用愧疚,这种事也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是啊,一辈子优雅得体,一辈子相濡以沫,他又怎么可能看不到她的“活着”已经成为痛苦呢?又怎么可能不理解她此刻决定离去的心情呢?而我们,除了看到“谋杀”,更应该去体谅。如果你现在不能释怀,没关系,将来,一定可以。因为“他人经历,我必经历”。
我拼命去理解他的举动,杀人嗜血,终究刻骨铭心。作为孤独个体的人类,为了逃脱孤独感,而选择将自己最私密的情感与他人来分享。这些人可以是伴侣、家人,也可以是上帝,或者艺术。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依赖。但往往在通往这种依赖的过程中,怀疑与厌倦会提前毁掉这份感情。难道正因如此,他要在怀疑与厌倦产生之前亲手断送这样的可能,以极端的方式让他们的爱情维持一辈子?可一辈子有多长?一辈子结束在她离开他的那一刻。
《爱·慕》并不是一曲对爱的赞歌,而是对生命的注视,当生命不可抑制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我们是否能坦然面对?老去,病痛,孤独,离去,那些人生中我们日日夜夜在逃避的事情,那些我们心知肚明却闭口不提的哀伤,在电影中变本加厉地呈现。而这一次,不是电影艺术源于生活,而是生活比电影更残酷。
影片最后,导演安排大量静止的画面,那态度好像在说:“现在该你们思考了。”而我能回忆起来的,却是他们一起去听音乐会,他由衷欣赏她的美,他在音乐会后邀请她再喝一杯红酒,并绵绵情意地呢喃“我有说过你今晚特别美吗”;还有她的那句“有时候你像个怪兽,却很温柔”。他跟她分享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说虽然已经记不得那电影的情节和内容,却记得自己向别人讲述电影时情绪的激动。这也正是《爱·慕》带给我们的感觉:不需要记住大量的细节,却需要被咀嚼、体验、理解。因为这些就是我们生活的映照,无论早晚,无论你我。
《入殓师》
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导演:泷田洋二郎
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吉行和子
上映日期:2008年8月23日
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
——《入殓师》
一心想成为音乐家的小林大悟因性格软弱和命运不济而事业落败,与妻子回到老家共度清贫生活。面对生活的窘迫,他不得不找了一份入殓师的工作。一方面是自身面对遗体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妻友隐瞒工作内容,小林就在这种看似不体面又充满矛盾的工作中隐隐度日。当他的双手温柔地触碰死者的双手,抚摸他们的脸颊,为其擦拭冰冷的身躯,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女人点上口红,小林逐渐从中体悟到死亡的意义,并解开与父亲之间多年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