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多种多样健康的或者不良的交际行为,只有读懂这些交际行为背后的心理涵义,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本章中,心理专家将向你传授对交际行为进行心理分析的技巧。
方语是一个公司的业务员,人长得很漂亮,业务也做得很熟练,是老板比较重用的人员之一。但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业务员,居然在公司是人缘最差的。前几天生病住院,居然没有一个同事去看她,而且没有一个人愿意接手她的工作,她感到很失落,也很气愤,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人缘会这么差。后来偶尔得知,原因在于不管做什么事情,她都不把人放眼里,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说话不给别人留面子,自以为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搭理她。
专·家·分·析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也需要拥有友情,友情是生活中的催化剂,能催化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但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就是交不上朋友,没有好人缘。这可能和一个人的个性有关,也可能和其成长环境有关。
1.骄傲自负的个性让朋友远离你
很多人的可能出生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之中,从小受父母宠爱。因此,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懂得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友情和爱都是相互的,当一方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时,友谊就会断裂。再者,出生在优越环境之中的人,总能感到自身的优越性,天生就有一种自负的情绪,他们总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不把其他人不放在眼里。而朋友不可能时刻都在迁就你,时间久了,就会厌倦你,远离你。
方语可能就是出生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之中,从小没有受到什么苦,父母也总是尊重她的想法,因此,她总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别人就应该自我为榜样,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不能接受她的这种性格,拒绝和她交往。
2.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会使人失去友谊
很多人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好,为自己着想,为自己办事,都是应该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这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父母都希望把自己全部的爱给子女,因此,在家庭中把孩子当作生活的中心,处处宠着她,让着她。
结果孩子长大后,也会希望别人处处宠着自己,让着自己,顺从自己;而且,他们总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和看待事物,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
方语的同事也说,大家之所以不喜欢与方语来往,是“大家都不喜欢方语自以为是的样子,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她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宠爱,但是还不付出,她觉得这种爱是应该得到的”。的确,与同事交往时,方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她不懂得照顾同事,也不顾及它们的感受。因此,同事自然会选择离开她。
分析要点
1.爱人者,人恒爱之。只顾自己的人员不会得到友谊的,因为友谊也需要付出,需要双方相互经营。
2.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会得到友谊。因为,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人愿意与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交朋友。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人:
1.了解自己的缺点
很多人知道自己的人缘不好,但总觉得那不是自己的错,一味地把责任都推给他人。但如果周围的人都不理你,你就注意反省自己了,这可能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身的毛病。要学会找出自身的缺点,这样才能建立好人缘。
2.学会爱别人
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让别人都喜欢与你交往,首先你要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久而久之,你就会从外界的反映中,发现一个受到别人欢迎和热爱的自我。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给他们适度的提醒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自负、骄傲等毛病,作为朋友,你可以适度地提醒他们,在言语上给他一些暗示,或者直接告诉他,“你那样做是不受人欢迎的,也容易得罪人”。那么朋友可能会进行反省,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
2.理解他们
很多时候,你身边的朋友可能很自负、也很骄傲,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但本质上是不坏的,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因此,作为他的朋友,就要学会理解他们,给它们宽容和爱,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读者互动
1.当你需要帮忙的时候,会有朋友出来帮忙吗?
2.有集体活动的时候,同事会喊上你吗?
3.你觉得自己有一个好人缘吗?
彤彤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总喜欢奉承别人,上至公司领导,下至同事,只要和彤彤认识的人,能说上话的人,彤彤在谈话中总是要奉承他们几句,当然大多时候说的都是一些违心的话。彤彤为此也深感痛苦,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摆脱这种习惯。彤彤说:“奉承别人,因为自己想成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希望别人都能接纳我,少在生活和工作中给我添麻烦。而且,我总认为奉承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好感。再者,看到别人快乐,我觉得自己也快乐。”
专·家·分·析
人都是害怕孤单的,很多人为了得到别人的鼓励,总会想方设法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在他们的意识里,觉着奉承别人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很多人就会在不自觉中采取奉承别人的措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别人不要给自己制造麻烦。
1.群体认同感会使得人们不断奉承别人
人具有社会性,喜欢群居,群居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有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就会使得人们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同,这样就会不自觉地奉承别人,以达到取悦别人的目的。再者,人都害怕孤独,害怕被隔离,总希望自己有很多的朋友,为了能拥有更多的朋友,就会去讨别人的欢心,希望别人认同自己,使自己在群体中有一席之地,而奉承别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再者中情况下,也就会不断地去奉承别人。
彤彤由于还害怕远离所在的群体,就会时刻关注这个群体,会想办法和别人都达成一致。奉承别人总是让人感到快乐,当彤彤感觉到别人是因为她而快乐。她内心就会获得一种满足,觉得自己已经被这个群体接纳了,尝到了这种甜头之后,她就会不断地去重复,养成奉承别人的习惯。
2.不断奉承别人是自我缺失的表现
很多人自卑心理很强,对自己不自信,而奉承别人可以迂回地找回丢失的自我。因为他们在奉承别人的时候,看到别人高兴愉悦的心情,就会觉得找到本身的价值,进而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同时,奉承别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当你选择奉承别人的时候,你就希望他高兴,其目的就在于渴望得到他的保护或者至少希望他在某些时候不要难为你。其实,这样就是对自己不信任的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渴望通过奉承别人,减少别人对自己的威胁。
不自信的人往往找不到自己存在位置,总是需要他人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奉承别人也是取悦别人的一种方式,当他们看到别人因自己而高兴,也就能感知到自己的价值,否则就会觉到自己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上述案例中,彤彤之所以喜欢奉承别人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看到别人快乐,我也会很快乐”,其实质就是通过别人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来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分析要点
1.人的群体性使人害怕孤单,他们需要集体的归属感。而奉承别人则是表示对别人的友好,通过别人找回这种归属感。
2.奉承别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当一个人自我感缺失的时候,会想办法减少别人对自己伤害,而奉承则是有效的措施。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足够强大了,就不会想着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了。因此,如果你有奉承别人的习惯,从现在开始,就要学着摒弃这种思想,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2.转移话题
当你意识到奉承别人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并想努力克服时,当你想着奉承别人的时候,要学着适当转移一下话题,尽量不要往奉承这方面话题上去说,时刻注意自己的心理动机。这样时间久了,习惯也会慢慢克服的。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1.忘记他的奉承
当你周围有人习惯于奉承,而且很多的时候那些奉承似乎都有一些不切合实际。那么就要学会忘记这种奉承,因为这种奉承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2.给出自己的建议
当你周围的人喜欢奉承别人的时候。在适当的时候给他提一些你的建议,这些建议也许能帮助他们改正这一习惯。例如,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一下奉承的深层次含义和个体内在的心理机制。
读者互动
1.面对领导,你会奉承他们吗?
2.你对周围那些喜欢奉承的人有什么样的感觉?
3.你喜欢别人奉承你吗?
小李是一名医生,工作很认真,与同事们相处得也十分融洽。可是近来,他总觉得单位里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他成了同事们议论和嘲笑的对象。小李认为这些流言一定是跟那天酒醉后的自慰行为有关。那天小李值班,喝了点酒,于是到厕所方便,并在那里发生了自慰行为,其间正巧有一个同事经过。第二天,小李就感到办公室的人员看他的眼神不对劲,他觉得自己的行为一定是被传开了。这使他深受打击,觉得自己渐渐被孤立了,再也无法融入到同事们之间。
专·家·分·析
人们都是生活在舆论当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评论的对象,甚至成为众人制造流言蜚语的模板。当人处在到处散播着关于自己的流言蜚语的环境当中时,往往痛苦不堪,变得敏感多疑,把身边所有的不顺都与流言联系起来,使自己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1.过度的敏感促使自己变得多疑
俗话说:“人言可畏”,流言就像利剑一样,能刺伤人的心灵,但有时候,那些流言并非是他人制造出来的,而是自己制造了直刺心灵的利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人属于“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内心想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总是给自己制造多种理由。或者因为一件小事,觉得别人对自己有了看法,或者因为他人的一个眼神或动作而变得敏感多疑,拒绝与对方继续交往,渐渐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上述案例中,小李实际上就是在给自己制造谣言,并且被自己制造的流言困扰了。因为,他从来都没有亲自去求证过,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在猜测,结果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
2.衍射心理让自己生活在谣言之中
当人们对一件事情进行猜测时候,心中就会有所担忧,就会不经意地去想它,猜测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是美事,就会想入非非,甚至做“白日梦”;而如果想到的是不好的后果,可能就会使自己的心悬起来,更加担心即将发生的事情。再者,他们会通过周围的环境来不断地求证,例如,当自己看别人的时候,就会觉得别人也一定是在看自己、在评论自己;而且会越看越像,最后就会确定答案,他们就是在议论自己。
当人们犯了一个小错误的时候,就会因为这个小错误把一些和它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结论往往是别人正在议论着自己。正如小李一样,他总觉得自己经意间犯下的小错误一定被人关注了,这件小事也就不断引起他的怀疑。结果,最后沉浸在自己的谣言之中不能自拔。
分析要点
1.很多人对周围的人过度敏感,总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会试图不断验证,觉得周围人都在议论自己。
2.在衍射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以己度人,结果会使自己陷入到自己制造的流言蜚语之中。
心·理·建·议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1.换角度思考
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遇到事情首先从正面分析,寻找它的积极意义,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看到别人在那谈论,不要总是疑心是在评论自己,不妨加入他们,用幽默的言语调侃一番。既排解了心中的疑虑,又活跃了气氛。
2.转移心理视线
有时候人们容易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扩大化,事实上,他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关注自己。所以,适时地把心理视线转移到其他方面。例如,看到别人议论,不妨把它想成是在讨论国家最新政策或最新娱乐新闻。
你周围有这样人:
1.对他的错误一定要当面指出
总觉得自己遭遇流言的人会感觉自己是别人的评论对象,内心十分敏感。因此,如果犯了一些错误,或者做了一些错事,最好不要害怕伤到他们的自尊而进行隐藏,而应该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这样反而会让他们心安。
2.不要回避他们
很多人遇到多疑的人,为了息事,对这类人或这种事情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意跟他们多说话,这样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面对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你在说什么。
读者互动
1.人际交往,你是否总感觉到别人常常对你说三道四?
2.如果感觉他人正在评论你,你会怎么办?
青青刚来上班的时候,大家都很关照她,给了她不少帮助。但后来大家发现,青青总喜欢在背后对别人说三道四,有时跟她无意中讲的话,她转身就会告诉另一个人。这样搞得大家之间都有矛盾,后来大家都不想和她说话了。其实,青青也不想这样,可是她总是忍不住因为通过说别人,她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再者,如果别人取得了成绩,说说她们青青会觉得心里好受些。
专·家·分·析
偶尔对别人进行评论是在所难免的,但有些人却对评论他人过于热衷,甚至把评论他人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有的还以法官自居,毫无根据地对他人进行宣判。
其实这些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下意识的恐惧,他们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评判对象。
1.评判他人可能是保护和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评判他人是一种自卫行为。生活中总有些人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于是试图通过先对他人进行评判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法国认知心理学学者让-考特欧认为,评判他人是完美主义的表现,完美主义者包括积极的完美主义者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积极的完美主义者通常会鼓励他人不断进步,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则会不停地批评他人,看到的总是事物消极的一面,总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缺陷,而他们也永远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
心理医师阿里亚娜-阿纳斯塔波罗则认为,童年时的教育方式导致人变成了“评判强迫症”者,对他人的要求过于苛刻,正说明了对自己缺乏自信,通过批评他人来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而这种自卑是由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造成的。这种人习惯了在别人批评的环境中生活,慢慢自己也就形成了批评他人的价值观念,并通过批评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