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1400000060

第60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6)

在理论上的创新

侯惠勤

人学问题纷繁庞杂,但核心问题是个人观。西方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一的恩思特·卡西尔在其《人论》开篇就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周知的,在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一切思潮牢固不可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对马克思学说的解读为例,有指责马克思主义因忽视个人而患了“贫血症”的(如萨特),有指认马克思主义是个人主义而倍加称颂的(如胡克),也有从个人观上透视马克思学说的“矛盾性”的(如卡尔·波普尔)。从当代实践的视角看,自由个人主义是西方“自由”制度的支点,而“自由个人的联合体”则是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制度辨认,个人观是当代意识形态争论的焦点;学界正热切讨论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关涉的主题就是对个体生存和命运的关切,而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把“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个人观又是当代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个人观的研究和阐发,既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更是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及其意识形态立场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当代人学研究的核心工程。虽然上述状况也证明了卡尔·曼海姆的论断:“同一个术语或同一个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不同情境中的人来使用时,所表示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东西。”③但我们还是可能拥有一个真实的马克思。

一、“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最伟大发现的内核人们公认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唯物史观,其奠基石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然而,发人深省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论其历史观同以往哲学的区别时,强调的并不是对客观规律的承认与否,而是关于历史的前提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作历史观的阐述时,马克思、恩格斯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简而言之,唯物史观的前提就是“现实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或劳动的人。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这种人和劳动活动一样,“是人类生活的永久的自然条件,所以,不以人类生活的形式为转移,而宁可说是人类生活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

这就是说,考察历史首先要站立在历史的坚实大地上,面对真实的历史。

事实表明,观察历史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确立历史的客观坐标,即历史真实性赖以成立的基石,也就是所谓“历史的前提”。由于观察历史总离不开历史观察者自身,而历史观察者又总是属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因而确立历史客观坐标的实质,是确立历史活动者的真实存在问题。如果无法确立这一坐标,历史就是无任何客观性可言的、任人随意装扮的玩偶。毫无疑问,历史总是人的历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什么是人。西方从古希腊起就关注的对人的认识,大体上分成了两个思路:一是把人主观化,包括理性主义的“理念人”(柏拉图主义)、“知识人”(笛卡尔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孤独的人”(存在主义)等;另一是把人客观化,包括费尔巴哈的“自然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孔德的“实证人”等。

这两种思路的共同缺陷,是把人的真实性归结为某种无条件的“在”,再以此为根据研究人和历史。用马克思的话说,它们实际上是没有前提的。这样,历史要么成了精神史,要么成了物质史,就是没有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史。

与此相反,由于现实的人总是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的存在”。所以,马克思着眼于人的生存的条件性。它既是自然的,又是历史的;既是给定的,又是人自己创造的;既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又是辩证思维的成果。这就是“现实的个人”。把唯物史观奠立在这个前提上,一方面确立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历史主体状态,从而避免了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78~179人和历史割裂,使人沦为历史之工具的宿命论偏向;另一方面,也科学地规范了人的历史制约性,从而避免把人和自然加以割裂,用历史冒充自然甚至完全取代自然的意志论偏向。现实的个人是自然进化和历史创造、个体性和社会化的矛盾体,包含着历史进化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可以简单抽象的要素。因此,它不仅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也是科学历史观的逻辑起点。这样,以“现实的个人”为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不仅界划了与一切旧哲学的分野,而且也创新了人类思想史上人学研究的思路。

“现实的个人”与以往哲学出发点(比如说,费尔巴哈的“类”本质、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施蒂纳的“唯一者”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需要论证的。马克思的这一论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对于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的确认;其二,所有历史活动对于“第一个历史活动”的依从性。就第一点来说,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绝对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他给“生活”所加的边注是:“地质学、水文学等等的条件。人体。需要,劳动。”就是说,地理环境、有生命的人及其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从事的劳动构成了“生活”的基础。正是这个基础决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必须具备作为一切历史基本条件的特征。因此,不是如国民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交换”和“分工”(具有社会活动固定化性质的),更不是如哲学家们所说的“批判”,而是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才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

就第二点而言,马克思主要论证了当时最具挑战性的两大现象(“意识”和“分工”)并不具有独立的历史,它们都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关于意识,马克思强调指出,任何意识都不过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其状况决定于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实际状况。意识起初受人和自然间狭隘关系的制约,完全被包裹在本能“需要”里,不具独立性,实际上只是“被意识到的本能”。只是“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前两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这种绵羊的、或部落的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分工也一样。在马克思看来,纯粹“自然地产生”的分工源于性别、天赋、需要等的差异,其实算不上真正的分工,因为其间并不包含着“交换”的意义,因而也不具有形成、巩固社会差别的作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与此相应的是思想家、僧侣的最初形式。”这样,马克思就成功地论证了被思想家们视为当然前提的事物,并不是无条件的存在,只不过是某种历史现象。而一切历史的现象,都必须历史地去加以说明,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

可见,作为唯物史观前提的“现实的个人”,之所以构成历史的前提,就在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及其在理论上的创新于它处在自然和历史的交汇点上,是自然进化的终结和历史创造的开端,因而也就成为一切历史过程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任何试图绕过这一前提的历史观,都会落入以想象代替现实的观察误区。毫无疑问,任何哲学都有自己的立足点、甚至也都自认为是最真实的。说它们是“没有前提的”,讲的是它们都把某种历史现象视为无需论证的当然前提,都把人的某种历史形式视作本来意义上的人(即所谓的“原人”)。因此,它们都这样那样地用“自然”割断了“历史”,或者说,把“历史”当做了“自然”,也就不同程度地包含着游离在历史之外的“抽象的人”的杜撰。说到底,它们(包括黑格尔哲学)都没有彻底的历史观念,而用想象代替了现实。

这样看来,把握“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有两个关节点:一是自然和历史,另一个是个体和类。“现实的个人”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或“自然”)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然而“现实的个人”又不等同于“现存的个人”,或者说,“现存的个人”只是“现实的个人”的一种形态,前者总是被历史超越的,而后者则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绝对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同样,“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不是“唯一者”,而是必然要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孤立的个人”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产物。“现实的个人”

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着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个人”是真正科学抽象意义上的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的规定。因此,它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

有了这样一个厚实的根基,唯物史观才有了独特的历史地位。任何致力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如果没有人学观上的重大突破,其成果即便有学术价值,也难以掌握群众而具有实践意义。虽然过去我们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视为唯物史观的核心并不错,但是如果没有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上去加以把握,则是根本性的误读;同样,我们过去把人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错,但是如果没有从个人的社会关系上去加以把握,则是十分片面的。说到底,唯物史观的价值决不仅仅在于发现了历史的客观规律,而在于把历史规律和人的规律、社会解放和个性解放真正统一起来。马克思恩格斯于唯物史观创立之初阐发的这一思想,在今天更显现出了其重大的现实价值。

二、历史分析与人文关切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理论创新“现实的个人”是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个人主义哲学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体主义哲学,从而也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毫无疑问,发现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确实是黑格尔的重大贡献。历史现象复杂多变、社会生活杂乱无章、历史舞台星光闪烁、实践空间意志涌动,这一切都严密地遮蔽了历史的真实面目。因此,在黑格尔以前,尽管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出事物间的辩证联系,然而还是无人认真提出透过偶然性的折射,揭示历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这种状况的结果,是历史评价尺度的混乱,是对历史进步性及其前景的普遍怀疑或盲目乐观。例如,赞成资本主义和反对资本主义的人都以人性和人道为尺度,然而由于各自的人性标准迥异,不仅问题扯不清,而且反对资本主义的必然居于下风。因为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个历史事实。比如说,反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将其罪恶归咎于其反人性,而赞成资本主义的人则可以毫不脸红地声称人性本来就如此,何来反人性之说?于是,一个用人的本性(自然)批判资本主义,一个用同样的东西维护资本主义。人道主义和实证主义长期纠缠不清,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显然,根本问题就在于弄清什么是人的自然,亦即人性的客观标准。解决此问题的实质就是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地强调历史过程的客观性、无主体性,历史就会与人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性无涉,历史规律就成了人的宿命,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就将无所作为,而人的解放及其自由全面发展同样会变得令人难以想象。这样看来,对历史规律的揭示就蕴涵着双重意义:客观普遍性和属人自由性。真正的历史规律,必然体现着两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真正的哲学变革,则必然要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统一的内在机制问题。无论从哪方面看,最终必将聚焦于人学观的变革。由此观之,康德和黑格尔各执一端,并没有真正揭示出历史的真谛;仅此而言,真正在历史观上完成了革命变革的,也当属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的提出。马克思超越康德之处,就在于为个性自由和人的解放问题奠立了客观历史根据;而超越黑格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纯客观(脱离个人)的历史推进到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

同类推荐
  •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我热爱生活,但没有成为它的奴隶;我向往自由,但它并没有成为我的羁绊。”“相比起那些忙于奔走应付各种社交场合的人,我更喜欢独自一人对着皎洁的月光,默默的品味思想,让精神与心魄碰撞出一次次火花,迎接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思想浪潮的冲刷。”……诸如此类精彩的话语,在亚瑟·本森的著述中俯拾皆是。立足精华读本,本书精选了亚瑟·本森优秀作品中的精彩著述编译成集,在书中,亚瑟·本森结合自身经历,以理性的思维和生花妙笔,对于人生各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看法。希望这些穿越古今的经典话语,能激励浮躁世界中的我们静心思考人生并反思内心。
  • 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道家的智慧,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并且浸透了中国人的思维。除了儒家智慧,道家智慧又是一股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即使到了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在否定之否定、背叛与反背叛中接受它的影响与推动,获得重新思考生命、世界乃至宇宙的激情。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为入世,而且也是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家。他们既是卓越的说客和谋士,又是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纵横之术”,即使以平民寒士之身,仍能跻身于庙堂之中影响众多国家的治国方略。这种能清洗掉诸侯列国国家机器的斑斑锈迹,让其越转越强力的现实是诸子中极为少见的。纵横家又是时代的推进器,他们将“春秋无义战”的无序纳入或“纵”或“横”有序的轨道,同其他诸子学派一起完成了中国大一统的宏图伟业。虽然,纵横家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他们活动的舞台后世已不存在。但是他们的思想、策略和游说技巧却总是被后人从不同的方面发掘效仿,并引起国外学者浓厚关注。
热门推荐
  • 女配逆袭之主角快给我跪下

    女配逆袭之主角快给我跪下

    晓晓因为自个母亲病重,为了赚钱而进入了某个狗血游戏空间,想浑水摸鱼弄死几个玩家而好赚钱。却在她高攀之际遇到了他,他对她邪魅一笑:“好一个俊俏的小妞”用手里的纸扇轻挑她下巴,简直是刺裸裸的调戏啊!晓晓一怒,大掌一挥却被他轻而一举地接下,一扯被他带进了怀里。两人相爱,相助,他帮助她步步高升,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的主角......多年以后她成功登上宝座,他离奇失踪,她用尽全力搜索他的身份,却发现......他不只不过是个系统......人与系统之间的爱情会有结局吗?
  • 段木白起

    段木白起

    白氏族祖辈以来一脉单传,皆生男性,皆名“起”,皆五岁白发一头。是基因?是祖训?是祖规?是仙定?还是诅咒?到了本书章这一代,白氏族逆天改命生了一对双胞胎。“哥哥?”白起陷入沉思,往事如潮水般涌现…“呵呵…你哥哥在云门。”蚁仙…
  • 狱天记

    狱天记

    平凡少年寻创从青镇小镇走出,寻找属于自己的修道之路,从而开启了一个逆天强者的崛起征程。“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让明天更加美好

    让明天更加美好

    星雨住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乡下,她是个幸福的孩子,她有疼她的爷爷奶奶,爱她的妈妈,出口成“脏”、没文化的爸爸,可爱的弟弟,还有两个忠诚的伙伴,可是,她的童年即将过去,她该如何过好剩余的每一天……她会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吗?
  •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

    一个乞丐说:这里冬天不冷,真好。一个民工说:工资高啊,我干了四年,在老家盖了一栋楼,人人都以为我发了财。一个坐台小姐说:陪聊三百,过夜一千五,等我妹妹大学毕业,我就不干了。一个白领说:我来了六年了,供了一套房,压力不小,只想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一个老板说:钞票决定一切。没有钱就没有生活。鹏鸟的故乡。梦想之都。欲望之渊。爱无能的城市。沦陷的乌托邦。失去信仰的耶路撒冷。然后,一切比喻都没有意义。原来它只是你的一个影子。
  • 不灭祖皇

    不灭祖皇

    上古时期,盘古大帝开天辟地,肉身演化不周山镇守天界,然而天庭不周山为何会遗落人间,33重天又是因何被打破,上古的天庭为何顷刻间消失?女娲娘娘为何又要舍身救天?上古9大神剑缘何而来,不周山中封印的魔头又是从何处来,上古神人与而今现代之人有哪些宿命爱恨纠葛?苦苦等待万年的转世之人又是何人,他真的能够战胜万年前的魔头吗?上古9大神剑在巅峰之战中又能起到何种关键作用?魔神蚩尤为何万载岁月怨念不灭?
  • 凉城往事

    凉城往事

    二十年前的一场车祸,身份的互换,爱情,友情,能否谦俱?一起在孤儿院生活过的凉微和青橙,情同姐妹,后来因为苏聿明的出现而使姐妹关系破裂。凉微为了报答青橙的收养之情,最后伤心欲绝,独自出国。回国后,原以为一切都会好转,没想到这场游戏才刚开始。
  • 暮日之辐射末世

    暮日之辐射末世

    含有核辐射的大片陨石降临地球,人类文明濒临灭绝。幸存的人类却仍然内斗不断。刘文,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核战后进入军方的避难所,成为幸存者一员,但是在一次外出搜寻食物的任务中不幸被仇人丢在核辐射区,但最终幸运的活了下来,并意外的发生了变异。随着外勤次数的增多和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刘文发现陨石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双大手在推动一切,但是最后的幕后黑手却告诉了他令人难以置信的真相。
  • 仙二代在人间

    仙二代在人间

    其实咱也是二代,不过更牛逼是个仙二代,于是乎原本平凡的咱开始了仙人学院的爆笑生活!你问仙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兄弟,当你见到真正的仙人之后,你就会觉得,节操这东西真不值钱。哪吒三太子这一辈子正太的货是个发明家,你能想得到?哼哈二将是天庭娱乐的最红歌手组合,你上哪说理去?董永最终得到了天庭承认并且混上了天庭农学院副院长宝座,还获得了天庭农业发展最佳贡献奖,让人羡慕不已。孙大圣追悔莫及,弼马温这个曾经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成为了天庭肥缺,不但工作轻松还可以开办天马观赏租借服务,早就成为了天庭中少有的政商联合体。唐僧师徒四人忆旅途艰辛,特别开办了异界旅行社,为那些不得志又有能力的超级屌丝办理异界旅游业务。PS:这是另类修仙文,主打轻松搞笑。
  • 纨绔医妃:王爷请自重

    纨绔医妃:王爷请自重

    她,纨绔恶劣目不识丁,却女扮男装成为东帝国首屈一指的医圣云公子。他,东帝国邪王,一袭银发嗜血妖孽,却只画地为牢,为她踏平万里江山。血河沙场,他手持卷刃终不悔,护她生生世世平安。浩瀚苍穹,她踏遍荆棘之路,与他历经世事沉浮。那一夜,她身中情欢散,对他说;“记住,是我上了你。”那一声,他低沉轻笑;“上了本王,就要对本文负责。”群号:【86658851】宠文,男强女强,一对一,身心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