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1800000005

第5章 花鼓戏的种类和地域特色(2)

翌年,凤喜园起班,唱祁阳花鼓灯,活动时间1年,主要在祁阳、新田、蓝山、嘉禾、宜章及广东连县、乐昌、韶关等地演出。民国二十二年(1933),松字馆在祁阳开馆,收徒10人。同年,同乐园创办,主要在祁阳、新田、蓝山、桂阳、嘉禾等地演出。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兰园在祁阳组班,主要在祁阳、零陵、东安及广西全州等地演出,4年后散班。民国三十年(1941),蒋建苟班组班,主要在道县、江华及广西北部流动演出,3年后散班。民国三十三年(1944),玉盛班开班于道县,学徒17人,出科后,成名艺人有李硕德、杨传钧、李进忠、杨庆忠等。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多班创办于东安,前后收徒80余人。同年,廖青年班起班道县,在道县、宁远、江华、永明及广西富川、恭城等地唱半戏半调,3年后散班。1951年,成立由肖定扬等29名祁阳花鼓灯艺人组成的零陵县大众楚剧团,1952年,道县调子戏艺人张霞清等14人进入大众楚剧团,祁阳花鼓灯与道县调子戏合流,1956年改名为零陵县花鼓戏剧团。1959年,道县现代戏剧团成立,1965年解散。1969年,零陵县花鼓戏剧团撤销,1978年,恢复零陵花鼓戏剧团建制。1979年,双牌县花鼓戏剧团成立,1989年解散。至1991年,仅存永州市花鼓戏剧团,该团1991—1994年连续两次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

清末民国时期唱半戏半调,多为“二小戏”或“三小戏”,但均被官府视为“淫戏”,发布文告严禁演出,宗族亦禁止妇女和青年观看,花鼓戏演出或偏于官府不及的偏僻乡村,或深夜演出。这一时期先后上演的剧目有《打零陵婆》、《唐飞雄坐监》、《盗草》、《三看亲》、《观花偷桃》、《包鱼换子》、《贫富斗》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流后,表演分设丑、旦、生、净四大行旦,丑行、旦行、净行三大脸谱,运用扇形、步法的变化表达情节,并使用舞台布景,服饰亦较齐全。

1952年8月,零陵大众楚剧团排练《四亩大丘》参加湖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1955年,零陵大众楚剧团排练《水牛》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冯祥昌获演员三等奖。1957年零陵县花鼓戏剧团排演《云南寻夫》参加湖南省戏曲汇报演出。1964年,专区组队参加湖南省现代戏会演,演出现代花鼓戏《月明心亮》。1972年,地区举办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调演。1973年9月,地区举办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调演,上演花鼓戏剧目13个。1975年11月,地区举办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榜戏和歌剧创作节目调演,上演零陵花鼓戏移植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剧目。 1976年,地区举办专业剧团创作节目调演,同年5月,地区组队排演《响姑》、《炸龙头》参加湖南省专业剧团戏剧创作节目调演。

1978年9月,地区举办专业剧团创作节目会演,零陵县花鼓戏剧团等获演出、音乐、舞台美术奖,《绿林哨兵》获剧本奖。1980年,零陵县花鼓剧团排练《雕龙宝扇》,参加全区专业剧团创作节目调演,获演出一等奖。1981年,零陵县花鼓戏剧团排练《双还帐》、《拆墙》参加全区各专业剧团创作节目巡回观摩演出,获演出和剧本一、二等奖。1983年,地区举办专业剧团创作节目暨戏曲青年演员调演,上演剧目有《春碓》、《假报喜》、《湘子服药》、《谷城会》、《莲花吐艳》。其中《莲花吐艳》获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1985年,永州市花鼓戏剧团排练《破瓢记》参加零陵地区首届潇湘艺术节戏剧调演,获演出、导演、音乐、优秀剧本奖。至1991年,零陵花鼓戏共有剧目200余个,其中传统剧目152个。新中国建立后,专业剧团上演剧目近100个,有30个剧目在省地演出中获奖。其主要剧目有:《云南寻夫》、《打安徽》、《拷打梁氏》、《赶子牧羊》、《舂碓》、《假报喜》、《讨学钱》、《贤女劝夫》、《湘子服药》、《乌英晒鞋》、《寡妇上坟》、《双还帐》、《莲花吐艳》、《四亩大丘》、《水牛》、《月明心亮》、《渡口把关》、《响姑》、《炸龙头》、《绿林哨兵》、《谷城会》、《盗草》、《雕龙宝扇》、《两家亲》、《破瓢记》等。1991—1995年,境内花鼓戏剧团以农村巡回演出为主,共演出大型神话、传统古装、现代花鼓戏26个。其中:1991年创作演出大型花鼓戏《野坳谷》参加全省新剧目调演,获演出、导演、演员、灯光、舞美、伴唱等6项大奖;1994年移植排演花鼓戏《死去活来》参加省新剧目会演,获演出、演员、作曲等大奖;1995年移植排演大型花鼓戏《黄荆树》参加全区第四届潇湘艺术节专业剧团会演,获演出、导演、作曲、舞美、演员等9项奖。剧团自编花鼓戏剧目18个,主要有《野坳谷》、《算命记》、《打狼》、《打铜锣新传》、《猫鼠谈》、《两个父亲》、《石头记》、《古屋春梦》等。

5.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湖南地方小戏剧种。 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益阳、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阳、五峰、鹤峰等地。

据记载,清代道光初年,常德花鼓戏已有了上演夜戏的戏班。1983年春,从常德石门县唐代建筑夹山寺戏残碑中,发现了关于清代中叶常德花鼓戏活动的可靠记载。常德、桃源、汉寿一带俗称为“灯戏”和“喀喀戏”,津市、澧县、临澧一带叫“花鼓戏”,石门、慈利、大庸叫“杨花柳”、“柳子戏”或“下河戏”。20世纪50年代初,演出该剧种的一些专业剧团曾一度命名为“楚剧团”,不久,复称“花鼓戏剧团”。该剧种也正式定名为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的演出历史较长。早在清嘉庆年间, 常德府各地新春灯节时,便已有了“采茶灯曲”的演唱活动。最初演出的多为以小丑、小旦为主角的“二小戏”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戏”剧目。如石门的《瞧相》、桃源的《捡菌子》、常德的《圆脚盆》等保持了载歌载舞的地方花鼓风格,简单的剧情中,常夹演“盘花”、“采茶”、“望乡”等灯杂曲。石门、汉寿等地多伴随舞狮班子和玩龙班子;桃源、澧县又常在还傩愿中演出,故称愿戏。

常德花鼓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演出剧目。据不完全统计,传统剧目大约有120余个,其中条纲戏和连台本戏约50个,大本戏35个,其余为中、小型剧目。新中国成立之后,常德花鼓戏移植和改编创作了大量的演出剧目。仅常德县花鼓戏剧团一家,从1952年至1986年,共移植演出了各种古装戏54个,现代戏31个; 创作改编了现代戏和古装戏15个,有些剧目,如《嘻队长》、《尤二姐之死》等,在省内、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常德花鼓戏的表演,生活气息特别浓郁。一些剧目在表演程式上注重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模拟,形成了朴实细腻的风格,如《唐二试妻》中的小旦纺纱的九个程序,《南庆犁田》中小丑赶牛下田的表演,《蓝桥会》中旦角汲水等动作,极为细腻、真实。常德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正宫调,具有表现力强、音调淳朴、结构简单、口语化、易学易记等艺术特色。它在演唱上的最大特点是,除丑角外,每句句尾均用假嗓翻高八度,在音程、音域、音色上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常德花鼓戏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批专业剧团相继成立,培养常德花鼓戏艺术家的各类培训也不断举行。在日常演出和各种会演、调演中,一批优秀的剧目脱颖而出。各地农村的民间职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呈现了繁荣的兴盛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德花鼓戏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尤二姐之死》、《黄金塔》等剧的录音,《嘻队长》进京演出,获得好评。政府主管部门还专门组织了常德花鼓戏教学、录相演出,对该剧种的艺术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推动了常德花鼓戏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6.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或“花鼓戏”。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20世纪50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现在的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

邵阳花鼓戏以花灯戏为基础吸收了师道戏、赛神扎故事和地方传统歌舞之精华,后来吸收了祁剧的某些舞台艺术形式,表演艺术丰富精彩,尤其小旦、小丑和小生的表演艺术更具特色。邵阳旧称宝庆,是个文化渊源深厚的地方,民间文化发达,歌舞兴盛。邵阳花鼓戏便是在当地民间歌舞“打对子”、“车马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打对子”即“对子花鼓”,由小丑和小旦演出。小旦舞花扇,小丑走矮步,载歌载舞。“车马灯”,即一旦坐车,一丑推车,一丑骑马,同台载歌载舞。其“车”、“马”均用竹、绸扎制而成,系在演员身上。“打对子”和“车马灯”均以锣鼓打节奏,胡琴、唢呐伴奏。早期邵阳花鼓戏的“二小戏”、“三小戏”与之十分相似。现在的邵阳花鼓戏中仍有《打对子》一剧,与旧时的民间歌舞十分相似。

邵阳花鼓戏,湖南民间小戏剧种,旧称“花鼓”或“花鼓戏”。以祁剧宝和派戏白与邵阳方言相结合为其舞台语言。该剧种发祥于旧邵阳县境,最迟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流行于今邵阳市及周边地区。

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是邵阳花鼓戏现存的唯一代表性专业剧团,创建于1950年。为了让邵阳花鼓戏后继有人,邵阳市花鼓戏剧团与邵阳市艺术学校联合创办了一个花鼓戏班。

剧团领导为了留住人才不懈努力,老艺术家们也在为剧团的发展尽心尽力。唐伟红是邵阳市花鼓戏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她自幼学习邵阳花鼓戏,13岁就进了剧团,六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使她对花鼓戏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如今,年过花甲的唐伟红主动挑起了为花鼓戏班的学生讲课的担子。她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剧团培养几个学生,我搞了几十年戏剧工作,如今老了,但仍然想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点余热。”

1956年和1958年,老艺人王佑生先后在北京怀仁堂和武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打鸟》,并得到戏剧大师梅兰芳、田汉、周信芳、欧阳予倩的赞赏。

从风格上来看,邵阳花鼓戏可以分为东、南、西三种风格流派。东路源于“车马灯”,以川调、锣鼓牌子为主要音乐材料,艺人都是男角,多为巫师出身,一边行巫,一边唱戏。南路源于“对子花鼓”,音乐以走场牌子、小调为主,艺人女性比较多,常与踩软索的杂技艺人合班演出,或者身兼两种技艺,白天踩软索,夜晚唱花鼓。西路与南路同源,音乐上主要是小调,艺人也多是巫师出身,边行巫,边唱戏,男角为主,间有女旦。西路和南路合流得比较早,所以风格上差异比较大的只是东路和南路。

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多,据1979年统计,邵阳花鼓戏有传统剧目230多个。代表剧目有《打戏子》、《摸泥鳅》、《送表妹》、《兄劝妹》、《洪基逼退》、《娘送女》、《打鸟》、《下南京》、《桃源洞》等。其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总计有曲牌560多首。其中属于走场牌子系统的有40多个,属川调系统的有76个,属各类数板系统的有60个,小调系统的有50多个,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二小戏”、“三小戏”和多角色戏三种。“二小戏”主要的剧目有《打对子》、《摸泥鳅》,“三小戏”代表剧目有《兄劝妹》、《送表妹》,多角色剧目则有《洪基逼退》、《卖花记》等。从风格流派来看,南路戏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娘送女》、《打鸟》、《下南京》等为其代表剧目;东路则多演多角色剧目,并长于表现神道故事,《桃源洞》、《雷打皮冬瓜》等为其代表剧目。

邵阳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具有生活气息浓郁、歌舞性强的特点。唱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的戏,更是载歌载舞。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都是表现农村生活题材,以“三小”戏为主,因此,其最有特点的表演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小生三个行当之中。有的表演程式则是从农村的劳动生活里直接吸收和提炼出来的,如打铁、推磨犁田、踏碓、摘棉花、摸泥鳅等,生活气息浓郁,喜剧色彩突出,载歌载舞,颇具特色。旦角的手巾技法丰富多彩,小生的扇子技法也很有特色。

早期的邵阳花鼓戏,多为“社火”性演出,逢节庆和游傩、庆娘娘之类的宗教活动的乡间盛会,即临时邀集,在禾场、草坪演出,都是些业余班社。清咸丰年间,出现了半职业性及职业的班社,成员多为手工业者、农民、巫师等。他们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有的则是边行巫边唱戏,演出也多在县郊及乡镇。有些职业班社,则终年奔波,行程远涉贵、黔、赣、鄂、滇、蜀境内部分城乡,人称“江湖班”。

7.宁乡花鼓戏

宁乡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许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这五路花鼓戏因都以宁乡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所以通称为宁乡花鼓戏。

清光绪年间,“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二面,对立而舞,各尽其态”。“灯戏”指花灯、地花鼓一类的歌舞演唱形式。宁乡花鼓戏就是在这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劳动山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其后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渐具有戏剧性质,为草台班演出阶段;后来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它的产生和形成都在民间,而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先由宫廷、上层社会提倡然后再传到民间,因此极具群众性。解放前,宁乡花鼓戏被统治者视为淫戏,严令禁演。 1909年宁乡城曾贴有禁演花鼓戏的“四言训示”:“省垣首善,敦俗为先,淫戏卖武,谕禁久宣。”艺人常被提锣毁箱或抓去坐牢游乡。尽管如此,花鼓戏不但屡禁不绝,反而愈禁愈炽。正如《醴陵县志》所载:“采茶一名花鼓,政府以其导淫,悬为历禁,然农村往往于新春偷演,禁不能绝。”人们瞒过官府耳目,于夜深人静之时,深山野岭之处,铺四只扮桶,搭几块门板,以晒垫盖顶,缚草为台,尽情唱演,尽情观赏,所以演花鼓戏的班子曾一度被称为“草台班”。民国后禁令松弛,1920年有“义和班”进入宁乡正式演出。1930—1940年又有“得胜班”演出,维持时间最长。

宁乡花鼓戏的演唱,最初是一旦一丑的“两个”戏(小旦、小丑,或称对子戏),后发展为“三小”,并以此为主要特点。它的各路流派:浏阳路以“采茶调”为代表,多演《雪梅教子》、《孟姜女》等正剧;宁乡路因出入城乡,因而不得不致力于声腔音乐的创新,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并发展了弦乐伴奏。各路花鼓戏经过近百年来的艺术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较完整的宁乡花鼓戏体系。

(二)湖北花鼓戏

同类推荐
  • 成语故事·第三辑

    成语故事·第三辑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它是历史的积淀。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在让人们了解历史的同时,又获得了现实的收益。
  •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谜语文化:自然谜、植物谜、动物谜、常用物谜、工矿交通谜、军事武器谜、商业贸易谜、海外港台谜、文化体育谜、书报刊谜、字谜、词语谜、歇后语谜等。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石嘴山之最

    石嘴山之最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本书是《美丽石嘴山丛书》之一,是众多史志学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价值的文献。
  • 世俗的法规

    世俗的法规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甘肃各地民间的各种禁忌风俗,包括漫话禁忌、身体禁忌、生产禁忌、生活禁忌、婚丧禁忌、语言禁忌、礼俗禁忌、自然禁忌、动植物禁忌、鬼魂禁忌十章内容。
热门推荐
  • 寂寞刚好半分熟

    寂寞刚好半分熟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在某一天,你忽然发现自己的世界原来很小,很小,小到只有自己的存在。从小就在蜜糖垒砌的城堡中长大的女生宁萌寞在经历了一次别样的私奔经历后,一群陌生的人忽然闯入了她的世界,打破了她一直以来平静的生活。心爱的人放弃,信任的人的背叛,心疼的人的指责,愧疚的人的告白……所有的一切都让她猝不及防,所有人都在诉说着自己的苦楚与孤单。而她,不明白。到底,谁是寂寞的那个人?
  • 冰山公主求爱记

    冰山公主求爱记

    冰封的心能否再开启?圣音的5位王子能否得到公主的爱?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彼岸微凉

    彼岸微凉

    偶尔的一次任性,铸就了无法弥补的错误,是冷酷无情的放下一切,还是坚持本心放纵年华,这个叛逆的时代,你会如何抉择......
  • 天下无双:王妃别跑

    天下无双:王妃别跑

    她穿越到了一个架空的时代。因一双紫色的瞳,满头的银发被他人当做异类,任人欺辱却毫无反抗力。当她成为她,又将掀起怎样的狂风暴雨……她是王他亦是王,强强联手,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不一样的色彩……(此文宠文,男主的原则就是:宠老婆,老婆说是对的就是对的)
  • 恶魔殿下的迷糊甜心

    恶魔殿下的迷糊甜心

    平凡的她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麻雀变凤凰。从父母双亡的孤儿瞬间就变成了商界帝王张家的独苗千金。在她还没来得及消化的时候,一个婚约劈头而来,未婚夫竟然是个恶魔。这就算了,为了让他两培养感情,竟然让他女扮男装进入男校,还与所谓的未婚夫一间寝室。一进入男校她才发现,这简直就是女人的天堂。各种各样的美男简直就应接不暇,就在她无限花痴的时候,某恶魔突然出现。“女人,请搞清楚谁才是你的男人,再敢乱看小心我挖了你的眼。”某女表示好怕怕啊,未婚夫简直就是恶魔。【1V1】甜宠文,萌白甜宠,霸道强势。
  • 闲中今古录摘抄

    闲中今古录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慎言

    慎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闪婚之下个路口见

    闪婚之下个路口见

    初夏,身世清白,为人清白,档案基本上只有她从小到大上学的资料干净的让人以为这是一份可以被修改过的档案,可当封轩荼看着初夏的时候心里就不由的去相信,她就是这个干净,干净的让他忍不住想去保护。
  • 朝向他的荆棘血路

    朝向他的荆棘血路

    他从她出生起,便成了他的信仰,她的心思人人皆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他对她有了改观,但这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