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1000000013

第13章 神秘的“U1”(3)

当然,作为一个大国情报机构的首脑,波尔克并不是一味迎合英国。1917年英、美两国都希望联手压制共产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势头,同时招募了一些特工人员潜伏到俄国,用英国外交大臣恩里克·德鲁蒙德的话说就是“把俄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告诉美国公民”。而波尔克选择的潜伏人员却是个“反英”的英国人,这让推荐人及他的好朋友怀特曼大跌眼镜。

波尔克选择的潜伏间谍是英国的一个小说家,他的名字是萨默塞特·莫姆,英国特工在调查报告中十分幽默地表示莫姆报效美国的原因“可能因为莫姆先生对自己的同性恋嫌疑深表不满而又找不到上诉渠道”。但美国人认为,莫姆为自己效力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钱。

怀特曼先生向波尔克推荐莫姆其实只是自己的推脱之举,他断定波尔克会因为莫姆的“性取向”问题而断然拒绝其为美国效力,这样美国人就找不出什么像样的人选,英国就有机会在对俄情报工作上占得先机。没想到波尔克不仅欣然接受了莫姆,对他提出的5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也点头应允,这让自诩摸透美国人的英国情报部门第一次感到自己被人揪住了鼻子。

英国的文学批评家罗伯特·考尔德给英国情报部门打气说:“莫姆这个投身战场的一介书生注定要失败,很显然,一名出色的作家成为高级的间谍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莫姆很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美国人选择自己是明智的。和波尔克走得很近的怀特曼很快就反馈说,莫姆在俄国不仅完成了宣传和搜集情报的任务,还完成了一系列英国特工想都不敢想的任务。

英国人眼里的“酒色之徒”莫姆深入俄国后,成功地把哥萨克人、波兰人和捷克人集合在了一起。而他们发起的军事行动就是迫使俄国军队作出军事调整,从而保护了岌岌可危的俄国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政府。

莫姆所做的工作还远不止此,当西方世界为俄国的共产主义崛起忧心忡忡时,莫姆的工作还一度有效遏止了共产主义阵线的东扩。对美国而言,这的确是非常珍贵的“胜利”。美国政界有人甚至说,莫姆除了没有完成终结俄国革命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外,其他都可以说是功绩彪炳。

不但怀特曼猜不透是什么原因促使波尔克选择了莫姆,就连美国人都想不到秘密情报工作在莫姆手里会展示如此神奇的效果。因此他们开始相信,自己在情报工作至少是间谍选择上的能力并不比英国人差。滑稽的是,这样的结论却是通过亲英的波尔克得出来的。

即便连英国情报部门也无法否认,莫姆的优异表现使中东欧地区成了“美国间谍的领地”。而在莫姆之后,稍有头脑的间谍都会选择在“U1”的支持下展开工作,即使英国的传统“线人”,也不会再全盘接受英国情报部门的领导了。

英国人不无沮丧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情报系统被自己带进来的美国牛仔打了个稀烂。他们虽然仍显示出克制和容忍的态度,但支撑这种态度的已不是自信与矜持,而是对自己未来深深的忧虑甚至绝望。

4.“U1”谢幕

1921年2月,威尔逊总统在自己卸任前三周批准了国务卿兰辛的辞呈,这位“U1”的主要缔造者终于黯然离开了美国的政治舞台。

威尔逊、兰辛、波尔克是促成“U1”横空出世的“三剑客”,大众虽然对“U1”了解得不多,但对三人的亲密关系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兰辛辞职在美国政界和民众中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很多人认为,即使双方有矛盾,也完全可以在正常结束各自任期后再行解决。三周并不是一段漫长的时间,总统先生又何必如此激进地用这样的方式宣布友情的破裂呢?当媒体问及兰辛辞职的原因时,他说自己对总统秘密操作“巴黎和约”这种违背自己“公开外交”信念的行为无法接受,因此选择了离开。

威尔逊总统在自己任期届满时的确耍了些“两面派”手段。一战结束后,针对着名的“萨拉热窝谋杀案”,他公开指责“密谋”是战争爆发的罪魁祸首,继而在巴黎和会期间大力推崇所谓的“透明外交”;但随后的会议上,他不仅暗中串联英、法呼风唤雨,还动用秘密情报部门阻止和会的内容流传到美国本土。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位总统真的和美国的传统“骗子”非常神似。问题是兰辛本人一向是认可秘密情报工作的,否则他也不会把波尔克召到自己麾下。秘密工作要做的就是保密,有时是需要借助这种“两面派”手段来实现的。兰辛这样老练的政治家总不会真的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所谓的“透明外交”吧?当然他的确是辞职了,但要维护自己的“职业信念”他完全可以在自己职业生涯之初就毅然脱离那种丑恶的政治模式,为什么要等到今天呢?

作为副国务卿,波尔克没有就此过多表态,但在兰辛辞职后,他也并没有打电话邀请兰辛共进晚餐。看来他非常在意兰辛在1919年说的“底气不足的信心和密谋使人们丧失了对情报机构的信任”这句话。或许从那时开始,他就认为兰辛已经不准备和自己站在一起了,因此他对兰辛辞职这件事反应相当冷淡。

波尔克是忠于自己的事业的,尽管威尔逊总统的有些做法确实值得商榷。对这个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总统的态度上,他还是选择了坚决支持。尽管总统还有三个月就要卸任,他仍然兢兢业业地为完善情报系统努力工作,而不是对媒体“大放厥词”。

不过波尔克最终还是成为美国秘密情报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在内部出现裂痕后,他苦心经营的“U1”对外部的攻击显得毫无招架之力。随着兰辛的辞职,对“隐秘工作”的指责在政府内部可谓铺天盖地。尤其随着总统任期结束越来越近,在“孤立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回到“纯真年代”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来就以低调行事见长的“U1”面对指责真是百口莫辩——尽管它确实为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但它根本无法拿出像样的“实例”来证明这些工作是重要而且富有成效的。

波尔克很快就意识到,辞职是体面退出政治舞台的最佳选择。这时他很可能理解了兰辛的行为,那不是背叛而是替“U1”保留一丝尊严。的确,他的时代结束了,不管他本人愿不愿意承认,“U1”在1920年已经成了“陈腐”的代名词。他的改革不外是继续强化其在情报资源上的集权,但事实上随着复印技术和拍摄技术的更新,激增的情报量根本就不是一个集权部门所能处理完的。他越是强调集权,情报工作就越是混乱,任凭他手下有多少“常青藤”毕业生,都无法解决这个致命的问题,除非是对现有机构进行彻底的改造。

波尔克的积极行动似乎证明他本人确实有改造“U1”的意愿,但他此时已得不到国务卿乃至总统的支持了。尽管对美国情报机构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试图帮他一把,但怀特曼特意在评论威尔逊为参加巴黎和会于1917年组建的“顾问团”的作用时强调“威尔逊对巴尔干半岛形势、波兰的艰苦斗争及亚得里亚海等问题的深入了解常使巴黎的同事们目瞪口呆,尽管威尔逊的理论在欧洲现实主义者眼里不过是离奇的纸上谈兵,但后者至少折服于他掌握情况的精准程度”。毫无疑问,英国人想说的是,威尔逊政府拥有一个高效的情报机器——这个情报机器的操纵者自然就是波尔克——这样一台有效率的机器不应该是新一届政府裁撤的对象。

但新国务卿弗兰克·克罗格不冷不热地回击说,“U1”不过是美国秘密情报工作的一个部门,尽管它可以称得上是“关键部件”,但永远只是情报工作的一个部分。波尔克终于知道是自己说再见的时候了,因为国务卿不仅是对英国人说了这样的话,而且已开始散布自己对情报工作的看法,某些见地自然会传到他的耳朵里。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真应该给兰辛打个电话,只是不知道那个老朋友会不会和他在高尔夫球场“一笑泯恩仇”。1927年6月,克罗格指示:“由政府部门成立的‘U1’就此解散,之前所有送往该政府部门的信函现在应直接呈报给‘U’(副国务卿)。”随后,他就把机构重组的细节指派给“‘U1’前成员”亚历山大·柯克。

柯克给联邦调查局的埃德加·胡佛、战略情报局的赫伯恩以及军事情报局的斯坦利·福特分别寄去了三封内容一样的信件,解释了新的安排及原因,此后所有的秘密情报都将直接呈报给克罗格而不必经过“U1”。而负责就情报作出相关部署的工作则交给了新任的副国务卿约瑟夫·格鲁,“常青藤时代”就此结束。

格鲁并不适合情报工作,他似乎更热衷于社会交际。从他接管情报机构的第一天起,关于他的话题就几乎没有断过。尤其是他在外交领域大量任用“私人”的事实被一名纪实作家公开后,克罗格为了平息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的怒火,不得不把他任命为驻土耳其大使,从而一脚把他踢到了伊斯坦布尔。

即便如此克罗格也没有重新让“常青藤”出身的人员接管情报工作的意思,“U1”不再是“有效机制”的信念始终主导着他对情报机构的改革,柯克就曾说:“这一重大变革旨在让国务院那些对主题性事务感兴趣的官员迅速得到从前无法获得的某些情报。”由此可以看出,克罗格对情报机构的改革集中在破除“情报集权”方面,秘密情报工作由此向“民主”方向靠拢。

克罗格的思想一直影响着美国国务院,这导致此后几届政府都不愿意恢复情报机构的集权形象。1940年,助理国务卿阿道夫·伯利和胡佛及军事情报界领导人共同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的主旨是:为适应新国际危机的需要,把国内外的间谍工作一体化。伯利后来说:“我们协调得非常愉快,尽管我不明白国务院跟这个会有什么关系。”可见,此时秘密情报工作在美国政府内部已经呈现一种开放状态,并不像“U1”时代那样,情报工作总是深深隐藏在幕后,至于这样好处在哪里,应该说直到20世纪40年代依然没有定论。

不管当年的弗兰克·波尔克如何风光地走进白宫,也不管他离去的背影是如何恋恋不舍,“U1”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且它永远不会东山再起。尽管其后成立的战略情报局乃至中央情报局都有些许它的影子,但它短暂的辉煌注定只是波尔克本人的一曲挽歌。美国情报史还在继续延续,“U1”能够留在上面的信息恐怕只有傲慢跋扈、不思进取,至于它行动的弊端和失败的公共关系,对其后秘密情报界更激烈也更复杂的斗争来说,是不是要吸取教训实在显得无足轻重。

【附录】硕果仅存的“黑屋”——MI8

“U1”被撤销后,唯一存下来的遗产只有雅德利的“黑屋”,即密码工作部门——军情八处(MI8)。该机构的重点是注意苏联和日本的动向,截获两国的密码信来为美国服务。

其最终的成就是1921年华盛顿会议前,成功截获日本想要和美国、英国等海军战列舰比为10∶10∶7的情报,提前防止日本在太平洋占据优势地位。在其存在的10年间,其共截获了45000份来自于苏联、英国、法国和日本的秘密信函。

但因为其截获的信函也涉及到了美国很多人的秘密,胡佛总统时期还是停止了其业务。其共存在10年(1919年10月1日-1929年10月31日)。

同类推荐
  • 走向善治:中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创新

    走向善治:中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创新

    国际舆论将中国视作正在崛起的大国,浙江省则是这个蓬勃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先行省份。本书的研究以该省为主要模本,正是基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政府改革在全国所处的领先地位,因为先行探索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当然,聚焦浙江并非局限于浙江,本书的着眼点在于探讨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模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 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

    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

    本书以周恩来在1967年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危机中的应对、苦楚及其心路历程,全方位地展现“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周恩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党、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不朽贡献,揭示出周恩来这位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本书主要分为九章,以社会和谐构建为目标,对社会和谐的基本理念、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管理职能进行理论研究,对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并设计出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为依据,对实践中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运行状况进行考察分析。
  • 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的,1993年正式运作,其前身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为避免混淆,本书中出现“欧共体”之处特指1993年欧盟成立之前,出现“欧盟”之处则表示1993年欧盟成立以后的名称。
热门推荐
  • 光明战机

    光明战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永远不存在绝对,我们的科学真理,也包含在其中。——这是二十二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邱忠宝说的。
  • 记忆比黄花瘦

    记忆比黄花瘦

    描写大学校园爱情
  • 穿越之极品水灵仙

    穿越之极品水灵仙

    一个现代警花从来没想过穿越修仙这种事,但谁知一次意外巧遇居然鬼使神差的穿越到了古代。这也就罢了,最可笑的是,一来就要被逼嫁人。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吧,又碰上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子。这老头死缠烂打硬要收她为徒,她是走也不是,逃也不是,最后给活生生的坑到了昆仑山学仙。不过,学仙是那么容易的吗?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奇葩事件,真是让她哭笑不得。。。。。。
  • 武道之争

    武道之争

    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万族林立,群雄逐鹿。少年失去记忆,要踏遍武道世界,找回那段遗忘的记忆,从此开始闯荡武道世界的传奇人生。
  • The Fugitive

    The Fugitiv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东煌记

    东煌记

    三年前,他盖压五域,更是获得小东皇之称!奈何,为了救妻女,神图自废,带着女儿黯然离开武途之战!三年后,女儿被带走,秉承着女儿的心愿,他强者回归!三年前我盖压五域,三年后,我依旧让你们望而却步……
  • 心中的奥斯卡

    心中的奥斯卡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中所想,夜间所梦,将至一一写下。人生不过百载,你所看重的,珍惜的又是什么呢?
  • 错开的丁香

    错开的丁香

    我叫镜澄,这是我唯一的以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所写的文字,我不知道其他人对我是如何认知的,但至少我个人觉得我是一个十分矛盾、纠结甚至懦弱的人,或者是性格使然,亦或者是环境时局的原因,我走上了一条,众人所认为的不归路……
  • 链魂记

    链魂记

    不知道怎么说
  • 夫婿尤双

    夫婿尤双

    他以为她不过是京都城内一无赖她不过是受了母君的庇护却不想正是大殿之上他的一句恕难从命生生折了她对他的心回首间她与他传言落满京他方惊醒他才是那个本该与她一生缱绻之人原来十多年她隐了自己的光芒只为陪伴他可惜他蓦然回首她心似乎已然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