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26600000003

第3章 岁时文化的四季(1)

(一)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为岁首,春是四季的开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天万物复苏,到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而没有春的蓬勃律动,也就没有秋的丰富收获,下面让我们走进春的黄金时节,来揭开岁时文化的第一页。

1.立春,万物苏醒之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作为传统节日,立春古称立春节。《礼记·月令》中说:“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可见古礼中立春的隆重,这与古人强烈的敬天保民意识有关。在这个十分重要的节日里,皇帝需要率领百官到东郊迎接春天的到来,期盼五谷丰登。

唐代皇帝还有在立春日率领群臣游园的习俗。诗人沈佺期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写有“东郊暂转迎春仗,上苑初飞行庆杯……林中觅草才生蕙,殿里争花并是梅。”可见,春日饮春酒、赏春光已成上下皆好的雅事。

还有两项有趣的立春活动,一是剪彩胜,一是吃春盘。彩胜,又名踩胜、金胜等,彩胜插于鬓发间,男女皆宜,使人增添了青春的风采。追慕青春人人皆爱,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苏颋在《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中写道:“晓入宜春苑,秾芳吐禁中。剪刀因裂素,妆粉为开红。彩异惊流雪,香饶点便风。裁成识天意,万物与花同。”宋之问也有《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将剪彩胜与剪春相提并论,玲珑有趣,妙笔天成,由此可想大诗人贺知章能写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妙句也不难理解了。

吃春盘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晋代,因用五种辛味菜配成,故又称“五辛盘”。杜甫的《立春》很有名:“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春丝。”白居易有“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乡园节岁应堪重,……何由得见洛阳春?”春日吃春盘却勾起了诗人的乡思,可谓别有滋味在心头。如今在北方,立春这一天,还流行着打“春饼”、吃“春饼”的习俗,所以立春也被称为“打春”。

古人认为立春时节一旦到来,就意味着水暖三分,阳气上浮,草木开始萌动。所谓:“春饮一杯酒,便吟春日诗。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唐·曹松)大诗人白居易也有“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的妙句,春为岁首,开门见春,人们重视立春更多是因为对春天的期盼,对生命的热爱。

2.春节,年末相聚之时。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具有广泛的共通性。古时我国的春节相当于“元日”,《礼记·月令》讲:“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古时的节日大都跟农耕有关,春节也不例外,尤其皇帝还要亲耕示范。这种春节的隆重仪礼历代不衰,唐代诗人张祜《元日仗》写道:“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虽然到了唐代皇帝不再示耕,但重视农耕的仪式仍在。后来,我们国家推行了西历,便有了“元旦”。春节也成了农历正月初一的专指。

现在把春节也称做“过年”,这也是农事活动的一个遗留。“年”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在甲骨文、金文里,“年”字都是果实丰收的样子。可见“过年”原是丰收喜庆的意思,后来就与岁并称了。

春节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今天,农耕意味已经减少,随着人们的活动由安土重迁发展到四海为家,“春节”逐渐演变成难得的团圆假日。千里万里,回家过年,于是便有了浩浩荡荡的春运风景。父母儿女一顿年夜饭,杯盘共笑语,畅饮在樽前,春节潜移默化成了现代人心中“家”和“根”

岁时文化的象征,其情感维系的意味得到了强化。而春节的含义也包括了大年三十,即“除夕”,甚至包括从腊月二十三(俗称:祭灶、小年)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的一段假日,繁忙的现代生活,春节成了人们团聚、放松的美好时光。

3.元宵,全家团圆之时。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俗称“灯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朝。据史载汉高祖刘邦驾崩,吕后篡权。而吕后亡故后,周勃等人扫除了吕后的党羽,拥刘恒(即汉文帝)为帝。因为扫除吕后党羽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来纪念这一天。在古代,夜的意思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这些传统的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元宵节也成为最丰富热闹的节日。元宵在文人笔下更是多彩多情。南北朝时的大诗人庾信有《步虚词十首》,两次写到元宵:“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唐代诗人韩偓有:“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雨中的元夜情景独特。而诗人羊士谔的“山郭通衢隘,瑶坛紫府深。灯花助春意,舞绶织欢心”,就是一派欢腾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了。

描写元宵最脍炙人口的词,要算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佳节一派风光旖旎的胜景,而且情韵流转,别有风情。元宵故事多,还记得那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是怎样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人们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

古时候,有些地方还盛行牵钩(拔河)的竞技活动。老北京有妇女“走桥”的习俗。其他诸如盘杠子、跑竹马等,元宵的活动丰富多彩,看者赏心悦目,演者强身健体。像踩高跷一直流传到今天,清代以来,高跷又分文、武两类,文跷以走唱为主,表演者扮成樵夫、村姑、和桑、媒婆、老汉、书生等角色,手执扁担、手帕、折扇等道具,边走边唱,形体动作不多;而武跷则能做倒立、劈叉、跳高桌、叠罗汉等惊险表演,直到今天高跷依然是我们元宵节民间活动的保留节目,很受人们喜爱。

4.人日,聚友共饮之时。

与当今文化风俗不同,“人日”这个节日在古代备受重视,其原因跟古时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生活有关。人日(又叫七元),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汉朝有“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汉·东方朔《占书》),故正月七日可以称之为“人日”,这有点像《圣经》里上帝制造世界的意味,人日后来居上,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主宰着世界。而古人认为人是诞生在群畜之后的,故更高贵,更值得珍惜。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正月初七晴,则预示着人丁兴旺。

古代人日时,人们会将芹菜、荠菜、菠菜、青葱、大蒜等七种菜煮成羹,吃这种七菜羹可以祛病辟邪,全家平安。孟浩然《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写道:“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戴叔伦《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有:“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韩愈《人日城南登高》有:“盘蔬冬春杂,尊酒清浊共。”可见唐朝时人们就有登高望春、吃菜羹、传金胜的习俗。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兹一望归。”高适有:“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诗人远望当归,尤见佳节思人思乡的深切情怀。剪彩胜是古人春日里的颇有兴致的活动,而人日要剪人胜,李商隐《人日即事》里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用五彩绢绸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插戴在鬓发上,并且到处张贴以表示庆贺,为家人祈福。唐高宗李治有一次在人日这天于大明宫里宴会群臣并赐彩缕人胜。李适写道:“宝帐金屏人已帖,图花学鸟胜初裁。”苏颋有:“初年竞贴宜春胜,长命先浮献寿杯。”人们庆祝人日目的是祈求长寿。现在老一辈们还流传着正月初七管小孩儿,正月十七管中年,正月二十七管老年的说法,因此正月初七家家户户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以祈求小孩子健康平安。

5.社日,祭祀社神之日。

也叫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社神,即土地神,古人在春天里祭祀以祈求丰收,希望一年顺利。

关于社日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礼记·祭法》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相传社神原名叫勾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共工脾气暴烈。和天神打仗,弄得天崩地裂。最后女娲炼了五色石来补天。勾龙见父亲共工撞塌了天,造成洪水泛滥,心里非常难过。当女娲将天补好之后,他就把九州的大裂缝填平。黄帝便由此选中了他,封他一个官叫后土,让他拿着丈量土地的绳子,专门管理四面八方的土地,也就成了人们所称的社神。而土地从古到今都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民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就要进行祭祀社神的活动,代代相沿,成为习俗。

汉代《白虎通义·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君王自立的社称“王社”,君王为百姓立的社称“大社”。王社是依据古代盖天说的理论“天圆地方”而设置的,呈方形,坛顶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铺着青、红、白、黑、黄五色泥土,象征着五方的土地。而百姓的社坛,则只用当地的土。社祭很隆重严肃,体现出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和依赖。“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杜甫《社日两篇》)如今北京仍然保存的“社稷坛”,就是明清皇帝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场所。其实,现代人们称的农村公社,也是这个社祭意思的演化。

社祭的时候一般会有精彩热闹的社戏活动,这在娱乐业、传媒业不发达的时代无疑是很大的精神享受。鲁迅先生在《社戏》里谈到这种戏剧节目:“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地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并津津乐道地写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想想在田野里在河中泊船远远看戏的感觉,真是别有一番“风致”的。其实这种社戏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社日”这天就有类似的民间表演,刘禹锡有:“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范成大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陆游有:“深林闻社鼓,落日照渔家。”《石湖诗钞》记载:“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这种社火就是民间的集会、娱乐甚至是狂欢活动。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每逢社日,人们都要在大树下临时搭起席棚,用牲口和酒来祭拜社神,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聚餐,吃不完的还要均分带回家。“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今年社日分余肉,不值陈平又不均。”“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梅尧臣的《春社》诗写得很生动细致:“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鸭;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可见社日的喜庆欢腾气氛。到了清代人们把这种社祭活动称为“祈年”,而把吃“馂余”、分肉,群饮为欢,称作“打社”“饮福”“散福”。

6.花朝,百花共生之日。

花朝亦称“百花生日”。晋代时是农历二月十五,宋以后渐改为农历二月十二。这一天,宫廷民间都要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人们还会相携外出看花游春,非常富有诗意。宋朝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记录了杭州一带花朝节的景象:“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玩赏奇花异木……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天庆观递年设老君诞会……为民祈福。”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西湖香市,始于花朝。”清代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记载:“《诚斋诗话》:‘南京亦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宣府志》:‘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在民间,花朝节还有庙会、游春、晒种祈丰等很多风俗。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不仅有花农,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花神庙,旧时吴越一带花农家都供奉花神。像苏州古时以种植业为主,尤以茉莉花最盛,人们为感谢茉莉花神,在虎丘山旁建造了一座“花神”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人们在茉莉花树上遍插红纸小旗,以抑制风雨,祈求晴朗的天气,期望丰收。旧时的花朝节,许多地方的农人还会聚集在花神庙设供,以祝神禧。有的还演戏娱神,由十二名演员扮演十二月的花神。这样的庙会活动通常很热闹,夜里还会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巡游。古时花朝,文人雅士还有邀知己赏春吟诗的习惯。孔尚任的《竹枝词》描写了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唐代花朝还要制作花糕。据传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这一天,都会命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成糕,并赏赐群臣。现在洛阳一带还有传统食品——牡丹饼,就是由花朝流传下来的。

7.上巳,祓灾祈福之日。

“上巳”这个节日乍一听来似乎有些陌生,但是提起三月三,大家都会觉得很熟悉。因为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所以叫上巳。上巳这个节日出现在周朝之前。据《风俗通》记载:“郑国之俗,三月三日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简招魂,祓出不祥。”这种三月份上旬第一个巳日在水边举行招魂禳灾的仪式一直为人们重视。汉代上巳节这天,从皇宫到民间,都会举行“祓禊”活动,比如:乘华车、洗素手、蹚春水、钓鱼、射雁、饮酒、吃素等。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就再现了汉景帝与儿女、宫人共度上巳的场景。三国时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风俗依然是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包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等项目。水边饮宴,就是“曲水流觞”。所谓“流觞”,就是“流杯”,投杯于水的上游,任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文人雅集,常于此时吟歌作赋。最著名的曲水雅宴要数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之集了,王羲之为此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辞之美,可见当日盛况。曲水宴集之风到唐代尤盛。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正是描绘的上巳节贵族妇女在曲江池游赏的情景。到了宋代,三月三作为北极佑圣真君的诞辰,各地盛行迎神赛会。《梦粱录》记载:“土庶烧香,分集殿庭。诸宫道宇,俱设醮事,上祈国泰,下保民安……迎列于道,观睹纷纷。”

同类推荐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本书是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墓俑为主,结合其他地区墓俑及文献记载,对墓俑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构思巧妙,幽默风趣。
  • 品三国中的女人

    品三国中的女人

    从历史沉淀里寻找女人,也从历史文化长流里创造女人。通过这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女人,展示社会百态和价值取向,为了与《三国演义》里的种种男人步调一致,就此将原有史书上的人物和文化人物改造了、嬗递了,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由政治人格渗合道德人格,此种打造了的三国文化女人,颇有伦理色彩,诸如诸葛亮妻相夫教子,徐庶母、姜叙母爱憎分明,曹操卞夫人的贤惠、简朴、孙权长女(大虎)的阴险、刻毒,几都为传统文化圈里妇女的多元模式。它也是三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另类。
热门推荐
  • 玄天之唤宠系统

    玄天之唤宠系统

    明明在家看着十多年连载的动漫,突然就穿到了另一块大陆...魔兽?妖兽?灵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为什么自己身下二两肉不见了,身板怎么变得这么小?系统:不好意思,出现bug了...请宿主等待修复...那好,等我成天下霸主,跪舔我大腿吧。胆小却具龙脉的劣等蛇,臭美却狂揍凤凰的小鸡,卖萌却磨着利爪的猫...妖孽的主人,奇葩的魂宠
  • 恶魔的专属:丫头你站住!

    恶魔的专属:丫头你站住!

    "仆人,给我做饭!""仆人,喂我吃饭!""仆人,记得叫我起床!""仆人……"偶买噶!不过走狗屎运来到一个贵族学校,却被天天命令!最可恨的还不是这些,为什么他泡妞还得拉她在旁边当电灯泡啊!算了,为了好好生活下去,我忍!我忍!我在忍!可是最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恶魔,等着瞧,我要和你决一死战!
  • 万域之王

    万域之王

    太古时代,有擎天巨灵,身如星辰,翱翔宙宇。有身怀异血的各族大尊,破灭虚空,再造天地,有古炼气士,远渡星河,教化众生。不知因何原因,一个时代悄然终结,万域隔绝,太古巨擎一一销声匿迹。时隔多年,少年聂天,通过一滴鲜血,重回太古。
  • 浴火凤凰,含血重生!

    浴火凤凰,含血重生!

    前世今生,死而复生,身怀血海深仇,再活一世,只为抢回原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想遇见了只为她而笑的他,倾尽所有,只为博红颜一笑......
  • 评复古记

    评复古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女神娇妻

    重生之女神娇妻

    “发现目标,女神,二十三岁,推倒她,时间一个月,成功——奖励,失败——惩罚。”重生后的沈不放得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系统,于是他只能对一个个女神展开推倒计划。冷艳御姐、俏皮萝莉、清纯护士、性感总裁……。“发现目标,**,五十六岁……。”“啊,这也推!”“对不起,系统出错……。”“卧槽。”
  • 争霸联盟

    争霸联盟

    德玛若克争天下,兵归将死十年仇;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峡谷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 物联网大亨

    物联网大亨

    小明下了班,掏出手机,在同事羡慕的眼光中点开一个“突突”软件。同事一:小明真是大方,用昆仑手机!同事二:什么是昆仑手机?比苹果还牛逼?众同事:你滚开,我们不认识你!小明从所在第三十层办公室下到大厦一楼,走到门口,一个满脸笑容的中年男子上前:“您好!我是突突专车司机,很高兴为您服务!”小明回到小区,拿出手机又点了几下,上楼打开门后,一股凉气扑来,客厅吊灯闪闪发光。小明往沙发上一坐,掏出手机又点了几下,超薄极致大尺寸的4k电视播放起最新的好莱坞大片。“鸿蒙,给我杯冻可乐。”“收到,主人。”机器人鸿蒙对冰箱输入指令,不到三十秒,冻可乐就送到小明手上。物联网创造的生活真是好!
  • 不灭帝途

    不灭帝途

    再倾城的容颜,终有迟暮之时,再辉煌的国度,终有结束的一天当金戈铁马之声渐行远去,当紫云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当家族的荣耀不复存在。那么,这一切,就由我来延续。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妖孽的资质,但,我愿以一颗赤子之心,铸强者之路。虽尸山血海,我心如故。
  • 楚王天下

    楚王天下

    这是一个来源于历史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我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