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8700000031

第31章 自我修炼(1)

在来自别的国家的观察者看来,一种文化中的自我修炼似乎无关紧要。那些修炼的方法在他们看来是最清楚不过的了,问题是为什么要弄得那么麻烦?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吊在钩子上,或者专注于丹田,或者决不花钱?为什么要关注这样的苦行,而对一些外人看来真正重要的、需要修炼的冲动,却根本不加控制?如果观察者从一个没有自我修炼的技术性方法的国度,来到一个非常依赖于这些方法的民族中间,那他极有可能对自我修炼产生误解。

在美国,自我修炼的技术性传统方法相对而言还没有发展起来。美国人认为,一个人,在其个人生活中,如果已经预计某个目标自己是有可能达到的,若有必要,那么他就会进行自我修炼,以达成这个既定的目标。他是否能成功,取决于他的心志或他的良知,或者维伯伦所谓的“工作本能”。他可能会接受一种严格的训练体系,目的是为了加入某个足球队;或者,他放弃所有娱乐,目的是为了把自己训练成音乐家,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他可能会出于良知而避开邪恶和轻率。但是,在美国,自我修炼是一种技术训练,不是可以学习的算术一样的事情,在特殊情况下,它完全没有用场。这样的技术如果真的在美国出现,那肯定是欧洲的某些教派领袖或印度教高僧教的,后者教的是创立于印度的教义。沉思和祈祷是宗教的自我修炼,由基督教的圣特蕾莎或圣约翰教授实践,但即使是这样的自我修炼,也几乎不曾在美国幸存。

然而,日本人认为,参加中学考试的少年或进行剑术比赛的男子或过惯贵族生活的人,都需要自我修炼,这与考试时所需要学习的特殊技能没有任何关系。无论他考试时答得多么完满,无论他在出剑时多么专业,无论他多么注意繁文缛节,他都需要把书本、剑和公众形象扔到一边,去进行某种特殊的修炼。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信从深奥的修炼,但是,哪怕是对那些不信从的人来说,自我修炼的措辞和实践也在生活中拥有公认的地位。各个阶层的日本人都以一整套概念来判断他们自己和别人,那套概念依赖于某个观念,那是关于泛化的技术上的自控和自治的观念。

日本人关于自我修炼的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能培养能力,另一类所培养的不仅是能力。这能力之外的东西我愿意称之为“圆熟”。这两类在日本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的是要在人的心里达成某种异样的效果,形成某种基本原理,并通过不同的标志加以识别。我们已经描述过了第一类,即自我修炼能力的许多事例。在和平演习中,士兵们要活动60个小时,但睡觉的时间只有10分钟,而军官居然说“他们知道如何睡觉,需要训练的是如何保持清醒”;无论如何,对我们来说,这似乎是极端的要求,其目的只是培养一种行为能力。他说的是日本的心理机制的一条被公认的原则,即意志应该超越身体,因为身体几乎能接受无穷无尽的训练。一个人忽视健康规律,就要付出代价,但身体本身没有这样的规律可言。日本关于“人之情感”的整套理论都依赖于这种认识。当它与人生真正的要事有关的时候,无论健康多么重要,无论那些不相关的事情是经过了怎样的培养,身体的需要都应该完全放在第二位。自我修炼无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一个人都应该表现出“日本精神”。

然而,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日本人的立场,是对日本人的观念的粗暴解释。因为,在美国人的日常说法中,“无论什么样的自我修炼的代价”跟“无论什么样的自我牺牲的代价”意思几乎是一样的,也常常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个人挫折的代价”。美国人的修炼理论——这种修炼无论是外力强加的,还是向内投射为检点自我的良知——是这样的,从孩提时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过修炼而被社会化,它或者是自主接受的,或者是权威强加的。它是一种折磨。个人为自己的愿望被褫夺而感到不满。他不得不作出牺牲,内心里不可避免地会激起反抗情绪。这不仅是许多美国职业心理学家的看法,而且是由父母在家里带大的每一代孩子的哲学,因此,在我们自己的社会里,心理学家的分析包含着大量的真理。到了一定的时间,孩子就“得”上床睡觉,他从父母的态度中了解到睡觉是一种“折磨”。在数不胜数的家庭里,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大闹一番,以表示不满。作为一个已经受过训练的美国孩子,他把睡觉当成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因此他会做出以卵击石似的反抗。他母亲还规定,他“得”吃某些东西,那可能是燕麦粥、菠菜、面包或橙汁,但是美国孩子会对他“不得不”吃的食物表示抗议。他总结出,对他“有益”的食物都是不好吃的。这种美国惯例在日本是闻所未闻的,但也存在于某些西方国家如希腊。在美国,长大成人,意味着从食物折磨中解放出来。成年人可以吃好吃的东西,而不是对他有益的东西。

然而,跟西方人一整套关于自我牺牲的概念相比,这些关于睡觉和食物的观念是微不足道的。西方的标准信条是:父母要为孩子作出巨大牺牲,妻子要为丈夫牺牲她们自己的事业,丈夫为了养家糊口要牺牲自由。在有些社会中,男人和女人不承认自我牺牲的必要性,这在美国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但的确有这样的社会,那儿的人们说,父母自然认为孩子是高兴的,女人们喜欢婚姻生活胜过其他生活方式,养家糊口的男人是在从事他自己钟爱的工作,如打猎或园艺。为什么说那是自我牺牲?当社会强调这些解释,而且允许人们按照这些解释生活,自我牺牲的观念就几乎不会有人承认。

在美国,一个人为他人所做的所有这些事都是自我牺牲,但在其他文化中,被认为是相互之间的交换,要么是往后会有回报的投资,要么是对他人以前给予自己好处的回报。在那样的国家中,甚至父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对待的,在儿子少小时候父亲为他所做的一切,在父亲老了的时候甚至去世之后,儿子要进行报答。所有事务关系都是民间契约,往往要保证对等,正如一般契约所约定的,一方要履行保护义务,另一方要履行服务义务。如果这对利益双方都有好处,那么任何一方都不会认为他要履行的义务是一种“牺牲”。

在日本,为他人服务背后的制裁手段当然是相互的,在责任的种类上如此,在责任的等级交换上也是如此。因此,日本人关于自我牺牲的道德立场跟美国迥然不同,他们总是一条条地反对基督教传教士们宣讲的关于牺牲的教义。他们辩解说,好人不应该想到他为别人做事是在折磨自己。“我们之所以做你们称之为‘自我牺牲’的事情”,一个日本人跟我说,“是因为我们愿意给予,或者说是因为给予是好事。我们不会为自己感到难过。不管我们为了别人要放弃多少利益,我们都不会那样认为。这种给予会在精神上提升我们,或者我们应该为此而得到‘回报’。”像日本人那样把人生组织在这样细致的相互义务的周围,自然会发现这些义务与自我牺牲无关。他们把自己推向履行极端义务的界限,但是,相互关系上的传统制裁手段阻止他们去感受自怨自艾、自以为是;而在更强调个人和竞争的国家里,那种感受是很容易出现的。

因此,为了理解日本人在自我修炼方面的日常行为,美国人必须对自己的“自我修炼”观念进行一次某种意义上的外科手术,必须割掉“自我牺牲”和“折磨”的增生物,这种东西已经丛生在我们的文化概念的周围。在日本,一个人要想把自己修炼成一名优秀的选手,他在进行修炼时,要像打桥牌一样,不能想到这是一种牺牲。这种训练当然很严格,但这是事物的本质所固有的。幼儿固然幸福,但没有“品尝人生”的能力。只有通过思想训练(或自我修炼),人才能获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尝到人生的滋味”。这个短语往往被翻译成“只有这样,才能享受人生”。自我修炼“能锻炼丹田(控制部位)”,从而扩大人生的范畴。

日本的“有能力的”自我修炼就包含这一基本原理,它能提高人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在刚刚训练时,他会感到不耐烦,但是,他们说,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过去,因为最终他会要么喜欢上这种修炼,要么干脆放弃。学徒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行当,男孩要学柔道,小媳妇要适应婆婆的要求。在修炼的前几个阶段,一般人会不习惯新的要求,因此可能会希望摆脱这种“修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们的父亲会开导他们说,“你想要什么?要想品尝人生,你必须做些修炼。如果你放弃,一点都不修炼,那么结果肯定是,你将来不会幸福。假如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可不愿意保护你让你免受舆论的攻击。”“修养”是他们用得非常频繁的一个词,意思是磨掉“身上的锈”。它能让人变成一把明晃晃的利刃,那当然是人所巴不得的。

日本人很强调自我修炼如何给人自己带来好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极端行为不是真正严重的折磨,这样的折磨不会导致侵犯冲动,但他们的道德体系往往要求他们做出极端举动。在游戏和比赛中,美国人能理解这种区别。桥牌冠军不会抱怨自我牺牲,为了学得更好,他需要做出自我牺牲;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选手,他得投入很多时间,但他不会说那是“折磨”。然而,医生们说,在有些情况下,当一个人为了高额赌注或冠军而进行比赛时,需要万分集中精力,这与胃溃疡和身体过度紧张等问题不无关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人身上。不过,他们在相互关系上有制裁手段,而且他们相信自我修炼对修炼者自己是有好处的,这使他们觉得很多事情是很容易做的,而在美国人看来那些事可能是做不到的。跟美国人相比,他们更多关注他们有能力做的事,而且不允许自己有更多的辩解。他们不会经常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归咎于替罪羊,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美国人所谓的“平均幸福”,而沉溺于自怨自艾。他们受过训练,所以他们比美国人更加关注“身上的锈”。

在“有能力的自我修炼”之外、之上,还有“圆通”水准的自我修炼。关于后一种类,日本人有过一些著述,但西方读者不太能理解这一类的修炼技巧。有些西方学者也专门论述过这个话题,但他们往往抱着比较轻视的态度。有时,他们称之为“怪癖”。有一位法国学者说,这些技巧全都是“对常识的否认”;“禅宗”是所有讲究修炼的门派中最大的一派,但他竟然说,那是“一连串严肃的废话”。然而,这些技巧所要达成的目的不是不可参透的,这整个话题能使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了解到日本人的心理机制。

关于“圆通”在自我修炼中所达到的心理状态,日本人有许多说法。这些说法有的用于演员,有的用于宗教信徒,有的用于剑术家,有的用于公共演说家,有的用于画家,还有的用于茶道师。它们的含义一般都一样,我只用一个词“无我”,它用于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禅宗”。关于这种“圆通”状态的描写指的是这样的一些体验,即无论在世俗生活中还是在宗教生活中,人的意志和行为之间,“没有任何间隙,甚至一根头发那样的间隙都没有”。犹如电流直接从正极流到负极。在没有达到圆通状态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似乎存在着一道不导电的屏障。他们称之为“观我”“妨我”;通过一些特殊的修炼,高手能驱除它,每当此时,他根本意识不到“是我在这么做”。电流自由流动,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一点通”的状态。行为人的行为完全是他心里所描画的行为图式的翻版。

大多数普通的日本人都在追寻这种“圆通”状态。查尔斯·艾略特爵士是英国的佛学权威,说到过一个女生,曾经向在东京的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提出申请,说希望成为一个基督徒。当被问及她想这么做的原因时,她回答说,她最大的愿望是乘飞机上天。当她被要求解释飞机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时,她回答说,曾经有人告诉她,在她乘飞机上天之前,她必须有一种非常镇静的、调节得很好的心态,只有通过宗教修炼,才能获取这种心态。她认为,在所有宗教中,基督教可能是最好的,所以她来向传教士求教。

日本人不仅把基督教和飞机联系起来,还把修炼“一种非常镇静的、调节得很好的心态”和学校考试、演讲以及政治生涯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为“一点通”境界所做的技术训练在几乎任何事情上都有益,这是没有问题的。

许多文明都发展出了这类修炼技巧,但是,日本人的目的和方法具有非常鲜明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特色。这尤其有意思,因为许多技巧起源于印度,那就是在印度众所周知的瑜伽。日本的自我催眠、集中精力、五官控制等方面的技巧至今仍然显示出与印度修炼方法的亲缘关系。他们同样强调“空心”“静体”,同一个短语重复念诵一万遍,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选定的象征物上。甚至印度人用的术语也仍然被日本人所认可。然而,除了这些“裸露在外的骨头之外”,日本版的佛教与印度版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瑜伽派在印度是一个极端崇奉禁欲苦行的教派,是摆脱轮回的一种方法。除了“涅槃”,没有任何别的解脱法,解脱之路上的障碍就是人的欲望。通过忍饥挨饿、领受侮辱和自讨苦吃,人能消除自身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状态,还能获得灵性,臻于神人合一的境界。瑜伽是一种与肉体世界断绝关系的方法,也是一种逃避虚妄而单调的人生的方法,还是一种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越是极端的苦行,越能使人尽快到达目标。

这种哲学在日本是异端。尽管日本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但在日本人的佛教信仰中,从未曾有过轮回和涅槃的观念,某些佛教徒接受这些信条,但那是他们自己个人的事,因为这些信条从未曾影响民间和大众的思维。按照轮回观念,杀死一只动物或虫子,就会杀死一颗转世的人的灵魂,但是,在日本,人们不会因此而放生。在他们的葬礼和庆生仪式上,看不到任何轮回观念。转世不是日本思想的一种范式,涅槃观念也不是,它不仅对普通大众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僧侣们自己也修改它,使它不存在了。僧侣学者宣称,顿悟之人已经处于涅槃状态,涅槃就在此时此地,在一棵松树或一只野鸟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涅槃”。日本人对死后世界的幻象一直没有兴趣。他们的神话讲的是神,但不是死后的生命。他们甚至放弃了佛教中关于死后各种不同因果报应的观念。任何人,包括最微贱的农民,死后都能成佛。他们把自家祠堂里的灵位径直称为“佛”。没有任何别的佛教国家的人们会这么说。一个民族居然如此大胆地称呼死去的普通人,可想而知,他们是不会描绘任何像达到涅槃这样困难的目标的。一个人通过任何途径都可以成佛,也就不需要通过一辈子禁欲,来达到这一绝对静止的目标了。

同类推荐
  •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神话由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神话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本书选取了中国最著名,最为重要的神话呈现给读者。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 古代兵勇

    古代兵勇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军事史话:古代兵勇》为丛书之一,介绍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中国古代军事史话:古代兵勇》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治学严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治学严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倾世凤歌:魔妃太难追

    倾世凤歌:魔妃太难追

    一手金针,她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暗夜杀手,却惨遭组织追杀,中毒身亡;一双异瞳,她是天墨国千府的嫡小姐,却是个丑颜废物,人人皆可唾。一朝穿越,当她成为她,一切都将不同!无法修炼,姨娘欺压,庶女挑衅,渣男嫌弃,遭人殴打?很好,她会把他们揍得亲妈都不认识!他是天墨国心狠手辣的六皇子,人称鬼王,容貌无双,冷酷无情,却唯独为一人奉上温情:“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试问这样的他让她怎能不爱?
  • 代尔古丽

    代尔古丽

    多年以后,老代想不到自己还有一个女儿,水灵灵地站在自己目前。他不相信,那年的一夜情会使他名声扫地。在金城他竟然成了“名人”,给纪委出了个难题的“坏人”。他不得不面对人性的考量,不得不面对家人的责骂和同事的讥讽,他的领导的惋惜,他的眼看要善始善终的退休计划就要“泡汤',他甚至想到了许多死法,但是他都没有选择,他觉得自己给自己造的孽,必须要自己亲自去还。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个中缘由,让我们慢慢细说。
  • 苏家坳纪事

    苏家坳纪事

    《苏家坳纪事》是一部充满了乡土味道的短篇小说集。作者以自己的故乡酉阳苏家坳为背景,将故乡的亲戚朋友的故事以散文娓娓道来,笔下的他们的生活平淡朴实,甚至生命卑微,历经苦难。虽然他们生在深山,但他们的命运也与国家紧密联系,折射出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和变化。
  • 我叫御轻尘

    我叫御轻尘

    我叫御轻尘,男十九岁,是个赏金猎人,我穿越了。
  • 半个情人

    半个情人

    林浩说:“当我看到她穿着我陪她一起买的衣服和别人坐在咖啡馆里幽会时,我的心碎了……”林浩说:“离心最近的,不是心跳,而是想你!”
  • 妃休不可,腹黑太子妃

    妃休不可,腹黑太子妃

    简介【剧情版】唐浅浅,Z国最懒惰的天才少女,莫名其妙的成了万千穿越大军当中的一员,还嫁给了神马无良太子摇身变成了倒霉太子妃。所以,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唐浅浅就无所不用其极的惦着一件事,那就是一纸休书。各种诬陷陷害,各种下毒流言,各种绿帽子……阴谋,阳谋。唐浅浅以为只有自己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可为什么,那休书不止拿不到,反而越来越远?唐浅浅终于发飙了。一把揪住男人的衣领,“南耀羽,你到底要怎样才能给我休书?”男人笑的魅惑倾城,“给朕再生个孩子,先!”“尼玛做梦!”***************【一句话】不就是一纸休书?看谁比谁更腹黑!***************关于加更,努力保证每日六千字,累计红包3000,鲜花60,钻石6,各自加更。不过,要在过年之后。欠亲们的我会一一补上。群么么推荐朋友的文,《妃卿莫属,王爷太腹黑》http://novel.hongxiu.com/a/787600/
  • 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通过对心身健康平衡与否的理解,引导青年朋友正确认识自我健康的要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重要人格特点的把握,告诉青年朋友个人心理活动与文化传承的家庭亲情、社会宗法以及人际信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青年心理分析》的核心在于提出并论证新的个性五要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创的心理咨询诊断方法,经过多年咨询实践比对和检验,证明其简明、实用。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 中国之阳

    中国之阳

    静不下心的球迷看不懂这部书,关于中国足球的思考。23名球员,谁会成为FIFA殿堂级巨星?炒作的国家定然不能是足球强国。静下心谋路的中国球迷可有?谁能明白书名意义是。浮夸悲痛的国度。唯有阳光。可带来。希望。(要看爽文,请绕道)
  • 演绎综合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演绎综合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婚姻三次方

    婚姻三次方

    叙述女主人公坎坷的三次婚姻及心路历程,折射社会现实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