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1700000008

第8章 看透生死忧身后

俭葬昭陵谥“文德”

长孙皇后不仅是一位非常贤德的女人,还是一位非常通达、极富智慧的女人。她懂得自然和天命,对于生命并不贪婪和强求,这说起来似乎容易,但是人皆有贪生恶死的本能,能做到长孙皇后这般的人,怕是寥寥无几。

长孙皇后气疾日重,久治不愈,以致卧床不起。在医药上费尽了心思,可皇后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太子李承乾沉不住气了,一天他对皇后说:“母后,医药用了这么多也不见病情稍转。不如让儿臣奏明父皇,请求父皇大赦天下,多度人入佛入道,来为母亲祈福。”

这种度人皈依佛教和道教,以此来获得神灵的保佑,使病人痊愈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有很多皇族都曾经做过,并不是什么离谱的事情。但是长孙皇后不同意,她忍着病痛,缓缓说道:“生和死,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说做善事就会有福,可是我向来也不做恶事。大赦天下是国家的大事,赦令不可轻下。况且这是皇上平素所不为之事,怎么能为了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大法呢!千万不要去向你的父皇请示!”

长孙皇后的话,于情于理,都让太子无言以对。世间能有几人可以在临终之时问心无愧地说:“我向来也不为恶。”可是太子眼见慈母病重日甚一日,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难过。于是私下里把自己的想法和长孙皇后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对长孙皇后愈加的敬重,也希望能为长孙皇后留住一点机会,于是他又把此事奏报给了唐太宗。

唐太宗和大臣们听后莫不感动,大臣们一致请求太宗大赦天下以修福祛灾。可是长孙皇后知道这件事情后,坚决反对,对来探望的太宗说:“大赦天下与劝人入佛入道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会让别人认为皇上为了我什么规矩都可以破坏,这有损皇上的盛名,也不利于以后国事的实施。如果皇上真要这么做的话,我还不如尽快死去为好!”唐太宗不愿失去这位生死与共的贤妻,可是他也十分尊重妻子的意见,最后没有那样做。

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长孙皇后的身体每况愈下。长孙皇后自知时日不多,但她还有很多事情放心不下,那些直言进谏的大臣还需要她的保护,她的孩子们还需要照顾,她的族人还要居安思危,她没能陪自己最爱的丈夫共同走到生命的尽头。

于是,趁着有一天精神还好,她派人把太宗请到自己的床边,向唐太宗嘱咐道:“房玄龄侍奉陛下最久,办事向来小心谨慎,能以国家为重。陛下的大小奇谋秘计他都参与过,却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泄露,实在是忠心耿耿的良臣。像这样劳苦功高的人,陛下应该重用才是,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亏待他。”

太宗默默地点了点头。妻子在弥留之际,首先想起的不是亲人孩子,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一个因为犯了小错,被太宗罢官归家的肱骨良臣。此种情怀,怎能不让太宗感动。

随后,皇后喘息一阵又慢慢说道:“妾身家的宗族,因为我嫁给了皇上而富贵起来,他们能做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劳和德行,现在却处于高位,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请皇上为了长孙家长远考虑,切勿让他们担当重职要务,就让他们以外戚的身份拿俸行事就好。这就是对他们的恩惠了。”

接着皇后又说道:“至于我自己,活着无益于人,死了就更不能让人受连累。千万不要大修陵墓,只须因山而葬,不起坟,不用厚重棺椁,以木器陶器陪葬即可,再举行简单的葬礼就好。万不可铺张浪费。薄葬送终,就是陛下没有忘了我。”

太宗握着长孙皇后苍白的手,含泪点头。

长孙皇后见太宗答应了,脸上微露满意的笑容,然后继续说道:“希望陛下能够一直亲君子,远小人,广纳忠言。重用魏征、房玄龄那样的忠臣,清除那些谄媚奸佞之徒。尽量少发徭役,不要轻易动兵。我知道陛下是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可是我不能继续陪您走下去了,我只愿大唐在陛下的治理下能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国泰民安,我死也就瞑目了。不要让孩子来看我了,他们来了徒增悲痛,也无补于事。”太宗听完这些话,忍不住泪流满面,痛哭失声。紧紧地握着长孙皇后的手,答应了她的请求。贞观十年(636年)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病逝于立政殿,享年36岁。五个月后,唐太宗将深爱的妻子下葬于昭陵,谥“文德皇后”。从此可谓史上最贤明的皇帝、皇后阴阳两隔。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当年卦中短短八个字,包含了重大的责任。长孙皇后需要怎样的睿智、情操和奉献精神,才能将这八个字谱写得尽善尽美。然而长孙皇后用自己短短的三十六年人生,近乎完美地为这八个字做了诠释。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太宗遵其遗愿,把赋闲在家的房玄龄召回朝堂,仍复其宰相之职。朝廷上下知道事情原委的人无不赞扬长孙皇后的美德。随后,唐太宗又依照长孙皇后遗言,从俭修建了依山而建的昭陵。同年十一月,长孙皇后葬于昭陵,太宗李世民亲自刻石撰文,其文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太宗的主要意思是说,以后建陵“务以俭约”,不“劳费天下”,还要求“百世子孙奉以为法”。正是长孙皇后的崇德尚俭之举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太宗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贞观十一年(637年),也就是长孙皇后去世一年之后,太宗下“薄葬诏”,希望破除在丧葬之事上的老传统。太宗皇帝认为:人们普遍相信厚葬才是奉终,高坟才是行孝,所以将寿衣棺椁雕刻得十分华丽,运灵柩的车子和殉葬物品都镶金嵌玉。这直接导致了富裕人家超越法度而竞相铺张浪费,贫穷人家为了厚葬,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这既不利于生者,也无益于死者,理当惩处革除。于是他下诏曰:“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从前太宗要厚葬高祖,可是如今他却向全天下下薄葬诏,当然是与长孙皇后的影响分不开的。而长孙皇后是将厚葬同无道之世联系在一起来看待的,完全可以说是放在政治的高度上加以认识的。这以后,薄葬观念渐渐被人们所接受。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死后,太宗命以朝臣一品官员的礼仪葬之,但魏征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如果用一品之仪下葬,根本不符合魏公的愿望。”所以裴氏对皇帝所赐之物,悉辞不受,以布车载着魏征的灵柩简朴地安葬了这位一代名臣。

相伴多年既是良妻又是益友的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心中十分悲伤,常常独自登上高楼无限深情地遥望长孙皇后的墓地昭陵,寄托自己的哀思。太宗经常因为过度思念长孙皇后而悲恸大哭,边哭边说:“不是我不知道天命难为不可改变,就算怎样的悲伤也无补于事,可每当我退朝回宫再也听不见皇后温文如水的话语和及时的劝谏,我就会分外伤心。我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妻子啊,我还失去了一个能辅佐我的良臣益友啊!我怎能忘怀于她!”贞观二十三(649年),53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逝,终与长孙皇后合葬于昭陵。

而对于唐朝的大臣们来说,长孙皇后的过早离世,意味着一位政治象征的消失。多年来,朝堂的大臣已经习惯了长孙皇后的关怀,他们知道太宗从谏如流的背后,是因为有一位能积极开导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从细节里表现出来的大气,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重要原因。

《全唐诗》中有两首悼念长孙皇后的诗,分别是李百药和朱子奢所做,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对这位皇后的思念,诗文如下:

文德皇后挽歌

(唐)李百药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文德皇后挽歌

(唐)朱子奢

神京背紫陌,缟驷结行辀。

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

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

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龙游。

同类推荐
  •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本书综合大量曾国藩遗留的著述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及实践经历,以及他同他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政治观点、治军方略、学问之道、文学创作、教育思想、外交思想等诸多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曾国藩其人,探讨分析了他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在最后附录了130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研究评述,力图让世人对曾国藩有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与客观的评价。
  •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本书为“大唐才子系列”中的一本,评述了实现李白豪放洒脱却又坎坷悲情的一生,书中结合他的诗作,为读者展现了少年意气风发,追求梦想,游历名山大川,广结好友,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狂放不羁,官场失利,报国无门,客死他乡的过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当代人的感慨和反思,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强的通俗读物。
  • 谭东之歌

    谭东之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谭东不愧是这样的好同志,好战友。我为之精神感染的同时,也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弘扬谭东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谭东虽然走了,但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曲《谭东之歌》,满怀着诗人的一片赤诚,携带着时代的主旋律,讴歌我们的英雄。谭东不仅是我们公安系统政治工作培养和树立的重大“典型”人物,更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 混搭

    混搭

    20世纪90年代初,李静还是个普通的专科毕业生。而戴军则是个初中就逃出校园的社会小青年,做过民工,当过驯兽师,后来在深圳夜总会做夜场歌手。就是这样两个混社会混得跌跌撞撞的年轻人,因为对梦想着迷般的坚持,一步一步向未来、向彼此靠近。李静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进入央视又离开央视,成为中国首批电视制片人,并一手缔造了《超级访问》。戴军也因为这个节目和李静站在了一起。他们不是夫妻,却在12年的时光里培养了比夫妻更深的默契。他们相得益彰地混搭在一起,成为彼此最真实的励志书。
  • 旧闻新知张爱玲

    旧闻新知张爱玲

    本书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整理,有文章80多篇,涉及张爱玲的爱好、趣味、性格等方方面面。这些文章大多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赏鉴、批评和研究,而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进行议论,展现出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本书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总结。本书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张爱玲的年谱编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还显简略。
热门推荐
  •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你是一个理财高手吗? 你有做生意的潜质吗? 你是否能合理支配薪水?你的理财盲点在哪里? 你的赚钱能力有多强? 你是否适合做投资? 是什么决定你的生活水平?经济学一直被称为“沉闷的科学”,因为经济学家经常带来坏消息。他们会指出一个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的项目,很可能结局并不那么美妙…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以经济学教材为底本,整合经济学各分支理论常识,一本书能让读者通读整个经济学。同时用简洁易懂的文字阐释经济学常识精髓,再给这些理论配以精彩绝妙的故事加以解说,让象牙塔里的镇塔之宝跟读者做亲密接触。
  • 大神好腹黑

    大神好腹黑

    “我帮你做了那么久的工作,我都没有工资。”“那你想要工资?”“当然。”“工资是我发的,对不对?”“是啊。”“所以,你要工资,不就是要我吗?”某女已经落入了大灰狼的口中。。。。。。。。。。。
  • 从男逍遥游

    从男逍遥游

    大梁朝中,有一政令,名为从男。从男者,身具男子身份,实为女子。是以,从男的人,社会地位上都有点尴尬,近似于男不男,女不女。江瑾言从男之始,大家都认为她就是个女的,于是无视之;江瑾言从男几年后,大家都忘了她是个女的,于是巴结着送男宠;江瑾言从男再过了几年后,大家又记起了她是个女的,于是想抱得美人归;喂,没人记得她的表字是逍遥了吗?逍遥者,不为世俗所累也。姐姐怎么可能跟你们这些人一般见识!简言之,这就是一个……合法的,女扮男装的,穿越女的,别样人生……
  • 永夜将至

    永夜将至

    自身如同被丝线桎梏的木偶,但是向往自由的心情不会改变。点起火把,以音和光的速度突破界限,在这已然崩坏的世界,只有我可以守护,并且挥出反击的长剑。“永夜将至。光明,笑话而已。”
  • 青春我们这样走过

    青春我们这样走过

    “妈妈,你不要走,你是不是不要冰冰了”王若冰哭喊着,“冰冰啊,不要哭了,妈妈没有不要冰冰啊,妈妈很爱很爱冰冰的”冰冰妈妈安慰着冰冰,冰冰:“那妈妈不要走了好不好,冰冰想要妈妈永远陪着冰冰”“冰冰啊,不要闹了,奶奶带你去买零食好不好啊”冰冰的奶奶拉住冰冰说着,“我不要,你放开我,我要找我的妈妈”冰冰依然很倔强,“我~冰冰啊,妈妈对不起你,冰冰你要记住妈妈非常的爱你”
  • 灿白:破晓

    灿白:破晓

    朴灿烈,边伯贤。他们是这个尘世中的欢愉者,也是尘埃中最为卑微的角色。他们卑躬屈膝,他们角逐相对,他们相爱相杀……但都以爱为名,不逢时。“此生慢慢,遇见你,何其幸运。”
  • 最美的初雪

    最美的初雪

    离家出走一年,她重返回来,这一次她不会退缩,因为她有朋友们,还有他……
  • A Dog's Tale

    A Dog's Ta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才养成记

    天才养成记

    啊,你要跟着我,你有什么本事让你能跟着我啊,小肉球。啊嘞,你是神兽,你长得这么丑,竟然是个神兽,逆天啊。喂,妖孽,你好像喜欢上你了。娘亲,小白掉到坑里上不来了。。。
  • 大唐阴妃传

    大唐阴妃传

    大唐,一个传奇的时代,它将中国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大唐的第二位君主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天可汗”。李家与阴家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却因为一个阴丽颖而改变。她是江南大学历史系大二的学生,在昭陵参观却穿越到了唐朝,目睹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恩怨,她与李建成错误的相识,却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她想阻止玄武门之变,可是历史的车轮却无法改变它的方向,自己也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李世民的阴妃。穿越千年,情何以堪?这本书根据《资治通鉴》中的史料编写,写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品读生动的历史,认识一段不一样的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