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驻陇南记者站 白杨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当这个令大半个中国为之颤抖的时刻过后,我和其他新闻工作者奔波于地震灾区,目睹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受痛失家园的无助,触摸残垣断壁间的伤痕,品味人性坚强的本质,感悟大灾大爱的温暖。
如果说,地震是一种难以抗拒的灾难,那人们已经学会了灾难面前如何坚强;如果说,地震是一种过程,那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将是我生命历程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灾民营”里受伤的母亲
经过一整天的长途奔波,汽车终于在晚上7点40分到达武都。
因为地震发生,所有救援物资还未到达,只要有一块空闲地带,老百姓都用塑料布和彩条布搭建起了简易帐篷。在武都区新建的长江大道两侧,挤满了避难的人群。昔日铺设漂亮的人行便道,此刻成了灾民们栖身的床。马路边上停靠的大大小小的车辆,里面也躺满了人。这已是灾民营里最豪华的居所!
一些小孩和老人已经睡去,更多的人则坐在仅有的空间里发呆。除了木讷和无助,找不到任何形容他们面部表情的词语。
一位来自瑶寨乡的灾民一只手被绷带紧缠着,一只手里怀抱着几个月大、且已熟睡的婴儿。提起地震当日的情景,她怎么也走不出当时的惊悸,以至于怀抱孩子的手,一直在瑟瑟颤抖。
她说,她的胳膊就是为了保护孩子被砸断的。她还说,如果地震再次来袭,她还会用她的身躯甚至生命来保护孩子……
哭泣的村庄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
要不是“5·12”大地震将康县平洛镇贯沟村夷为平地,我恐怕一生都没有机会到那里去。
贯沟村坐落在江武公路右侧的半山腰,一条仅能放下车轮的乡村公路蜿蜒而上,一面是陡峭的山坡,一面如刀削绝壁,汽车在如此的夹缝间颠簸,车内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远远的,阵阵哭声凄楚而又酸涩,这也是地震发生后,我们这些新闻记者随处都能听到的最熟悉的声音。
走进贯沟村,眼前的惨景让人几近惊呆。偌大一片村庄全部倾倒,偶见一处尚未坍塌的房屋,也已是顶翻壁仰,摇摇欲坠。
村边的一块打麦场上,孤零零的搭着几顶帐篷。几位村民在石块堆积的灶台上烧水,其他村民席地而坐。老人在哭,孩子在哭,男男女女都在哭,就连我们几位采访的记者也都在哭。
村长告诉我们,地震发生当日,贯沟村几十户人家连个喝水的杯子也没拿出来,所有生活用品全被埋在废墟底下。就眼下村民们烧水的几口铁锅,还是乡政府连夜送上山来的。
不该逝去的生命
和贯沟村一样,宋家坝村也倚山而建,沿江武路流淌的小河,将它们分隔在对岸的山坡。相比之下,宋家坝村坐落的位置较为平缓,村里还有零星盖起的二层楼房。
这里的民房一样被震得七倒八歪,几乎所有砖混楼房,有的墙面被震倒,有的裂开了拳头大的缝隙。
我们怀着悲凄的心情刚刚走出村庄,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再次将我们引了回来。
原来,村口一位老奶奶在自家房屋废墟下挖捡平日用来装酱油的坛罐,被二次倒塌的墙壁压在下面,七八位村民费尽周折才将老人挖出,尽管老奶奶满身是土,头部受伤鲜血直流,但终究化险为夷。
然而遗憾的是几日之后,当我打电话询问老人的情况,得到的消息却是,老人已在我们采访次日离开人世……生命有时坚强的让人难以置信,有时,又脆弱的不堪一击。
废墟校园里的园丁
要不是亲自走进豆坪,恐怕谁都不敢相信豆坪村的灾情会是那么惨烈。
全村169户人家,95%的房屋被夷为平地,豆坪小学的48间校舍无一幸免。校园的围墙全部倒塌,只有一座木制门框临风而立,在废墟中间,显得尤为悲壮。还未完全倾倒的几根立柱,吃力的强撑着垮塌的屋顶,透过残垣断壁,清晰可见课桌上被瓦砾掩埋的书包。
在一片完全塌陷的废墟上,几位老师正在掀开瓦砾,将压在下面的课本一本一本捡出来,抖落尘土,然后将其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
该校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当时在危急中,老师们把小学生全部疏散到操场上,学生课本和所有教学设备全都压在废墟底下。于是,他们只能先将学生的课本拣出来,一旦学校复课,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
朴实的举动,却让人看到了每位老师金子般的心!
风雨中的爱心同期声
灾区的天气也是喜怒无常,刚才还是艳阳高照,顷刻间又下起了倾盆大雨。村民们搭建的简易帐篷被掀翻,雨水眨眼间湿透了被褥。
我正在豆坪村仅有的7顶帐篷里采访,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我接通电话,原来是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电话,电话中主持人说,他们正在兰州东方红广场全民赈灾义演现场,要我将所处位置的受灾情况现场连线。
我手持电话冲出帐篷,全然没有感觉雷鸣电闪和风雨交集,将豆坪村的受灾情况和灾民的生活现状作了翔实的报道。
当晚,由兰州雁滩佳新小区208户居民自发捐助的8万多元救灾物资连夜启程,次日上午安全运抵豆坪村。一位居民代表说,这些物资是他们仅用一下午时间在小区募捐的,小区居民都很踊跃,几乎所有捐助的东西都是居民新买的。本来打算次日运往灾区,可当他们在广播中听到灾民的生活状况,临时决定自己驾车,连夜启程。
后来记者才知道,佳新小区几位运送救灾物资的居民代表,临行前当着所有送行居民的面,都签下了“如遇不测,后果自负”的生死诺言……
超越情感的护士
记不清她叫什么名字了,只记得和她见面是在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搭建在马路上的临时病房里。
她是该院骨伤科的一名护士,女儿在四川绵阳上学,父母恰好就居住在文县。地震发生以后,成批的骨伤病人涌入医院。
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他们满脑子就是处理一个接一个的病人,有时在手术台上几十个小时下不来。直到所有骨伤病人处理完毕,她们已经是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
见到她的时候,她清秀的脸庞上满是疲惫。她说,丈夫是位公务员,整天忙着救灾,女儿电话打不通,父母至今联系不上,她也不知道这几天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和记者谈话期间,她一直泪流满面。她说,连续几天不停的工作虽然很累,但忙碌也可以淡化心中的痛苦。
身为一个护士,大灾面前救死扶伤的是她的义务,也是她的责任;作为一个女儿和母亲,她的确亏欠亲人太多太多。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以至于太多和她类似的人们,和她一样交织在情感与责任的网中找不到头绪。
大爱无限军民情
大概是由于自己曾经也是绿色方阵中的一员,当我住进红军师救灾指挥部营地帐篷里的时候,心里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激动。
帐篷里的温度很高,一钻进去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正在加温的蒸笼,讨厌的蚊子爬满帐篷的每个角落。
分管宣传的干事向我讲述几天来红军师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感人事迹。
——在武都区一救灾村庄,战士们正在抢救掩埋在危房中的财物和粮食,余震频频侵袭,瓦砾不断掉落,残垣断壁随时都在倒塌。当一位战士正欲冲入房子抢夺最后一袋粮食时,女主人扑过来抱住这位战士的腿,泪流满面地央求他,粮食她不要了,战士的生命比粮食要重要。
——为了缓解交通不便、地方灾民口粮短缺之困,连日来,部队将面粉运至山下,再由战士扛到山顶村庄。平日村民空身上山要走一个半小时,可战士扛上一袋面粉50分钟不到就可送到灾民家里。
……
晚饭时间,我们和战士们一起来到食堂。馒头盆里盛装的馒头变质发黄。宣传干事笑了笑,歉意地说,凑合着吃吧!部队的面粉全部给了灾民,新面粉明天才能运到。
那一夜,躺在绿色的军用帐篷里,我感到亲切!
那一夜,我翻来覆去,却始终没有睡意!
这是一次无法抗拒的灾难,回想那被地震摧毁的家园,回想那被废墟埋压的生命,回想那一幕幕悲壮的场景,回想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翻飞的泪花是心灵无声的语言,是心底流出的哀思,也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曲催人奋进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