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驻甘肃记者站 李阳山
地震一发生,甘肃省电力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雷达就组织安排灾区采访工作,买光立、叶友岳两位年过半百的老记者主动请缨,5月13日一早就随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奔赴一线。在抗震救灾期间,甘肃省电力公司共派出十余名记者深入救灾抢险一线采访。
5月12日地震发生以后,甘肃省电力公司立即组织抢修力量赶赴灾区。现场组织陇南电力抢修的甘肃省电力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有1000多名供电抢修人员昼夜奋战在陇南地震灾区,13日开始,甘肃公司正组织力量努力打通一条碧口水电厂到文县的电力通道,尽快恢复灾区主网供电。
我在赶往成县的路上不时看到电力抢修车、医疗救助车、物资供应车向灾区集结。一名叫李妮的陇南师专2006级学生告诉记者,她家在陇南市武都区,因为通信中断,到当日下午6点还没有和家里联系上,学校已停课了。当晚,我们旁听了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组织召开的抗震救灾协调会,会议在成县招待所一间简陋的会议室召开。会刚开始,与会人员就又经受了一次余震。
5月14日下午1点,我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赶往文县。
途经汉王镇大岸庙时,前行的路被山体滑坡阻挡,近10立方米土掩埋了路面,几十辆车行驶受阻。交通抢修机械正全力清障。
炎热的中午,堵在这尘土飞扬的路上,倒是碰上了进入灾区以来少有的闲暇。我们和司机抓紧时间吃中饭——两包方便面。
1个小时过去了,一边闷在车里“桑拿”,一边用手机写稿子。在酷热中等了很久,路终于通了。
路上大约每隔1000多米就会路过一处塌方,每隔八九千米就会途经一处大面积塌方。
行路难。从武都到临江一路塌方不断,在安化镇米仓山,土石如流沙般地缓缓下泻,有的在慢慢吞噬着公路。塌下来的有土山,也有石山,绝大部分阻断道路的土石已被挖掘机推在路边。在刚刚发生塌方的路段,抢修人员正顶着烈日工作,通行的车辆土里来土里去,卷起漫天的尘埃。
14日下午4点多,我们历经艰辛,翻过了传说有99道弯的高楼山,抵达文县110千伏变电站。一个好消息正等待着我们:陇南市唯一没有恢复供电的文县,已经于下午3点41分用上了从碧口水电厂送来的电,县城实现通电。
通电的确不易。陇南电视台的记者李新民告诉我,他们台有位女同事的丈夫在武都县电力局工作,据说电力局局长赵炳忠已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带领员工抢修线路和设备。武都区12日下午2点30分因地震停电,13日凌晨4点就恢复了供电。
因路况太差,我们没能赶到碧口镇。晚8点,我们住进了汉坪嘴水电站大坝下的宿舍楼。
太困了。似乎没完没了的余震也无心关注了。
19日11点50分,我正在35千伏尚德变电站用手机写报道。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曹志安风尘仆仆地从武都区灾区赶来指导抢险工作。下午2点28分前,他又在塌方不断的公路上行车百余里,深入受损严重的220千伏早阳变电站察看灾情,慰问一线员工。
下午,3分钟的鸣笛声划破了幽蓝的天空,全体电网抢修人员面朝贴有悼念标语的墙壁,手端安全帽低头默哀。那一刻,时间应该是停止的,空气变得那么沉重。
余震不断。18日凌晨1点多,躺在床上刚睡着就被摇醒。
与以往余震不同,醒来后房间一直在摇,我赶忙披上被子跑到卫生间。
晃动停下以后,汉坪嘴水电站宿舍楼下已站了很多人。下楼后,看到同行叶友岳已在楼下。有人只穿了一件裤衩,有人还是赤脚跑下了楼。第二天得知这次6级余震震中位于四川江油。
19日下午2点多,我们快到早阳变电站时,又发生了一次5级以上余震。震中位于四川青川,早阳变与青川就隔一座山。
碧口供电分公司的办公楼在5月12日的地震中纵向裂开一道约20厘米的口子。办公室主任邱建军指着院子说:“当时地面裂开一尺多宽的长缝,地下水喷出一米多高。喷了一阵子,缝隙又合上了。”
采访的日子天天经过鬼门关。14日从文县县城赶往碧口镇的路上,眼见着数辆汽车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毁。此后几天,我们天天穿行在这条路上。余震时时有,落石天天有。陇南的山路紧贴崖壁,如刀锋似利刃的巨石悬在车顶,有的裂缝已很明显。砸落在公路上的巨石最大的一块长七八米,宽四米,最厚处约三米。所幸我们的司机个个机智过人。
每当在乘车返回住处的时候,我都坐在开路车里用手机写稿,颠簸不断,手机难以握稳。我想起几天以来奋战在抢修一线的1300名电网员工,翻山越岭,立杆架线,穿行在天天塌方的“生死路”上。目前,甘肃主网已恢复运行,陇南电网35千伏以上线路已通电。再有两天,灾区可基本恢复供电。
往返的路上,时常闪现一簇簇红艳艳的、陇南特有的夹竹桃花,迎着阳光,绽放在残垣断壁外,像是在微笑——为了坚强的灾区人民和坚强的电网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