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人民广播电台 魏柏树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波及平凉,全市除8人死亡,61人重伤外,有1033人无家可归;损毁房屋61718间、损毁水塔108座,直接经济损失26380.15万元。
山河易位,苍生泣血;季节变色,草木同悲。“5·12”成为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
“第一时间”迅速反应,是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千方百计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我手拄着的书案突然有些摇摆,一时头晕目眩。“快,地震了!”大家喊着跑下楼去。震中在哪里?几级?我想,得尽快了解震情,可手机打不通。作为电台,必须抢“第一时间”。地还在晃动,我们便在院子里分工,5分钟后,我们的记者已分赴市地震局、市政府应急办和平凉街头采访。晚6点,一条《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我市震感强烈》的口播新闻传遍全市。30分钟后,《四川汶川地震波及平凉,全市人员伤亡近十人》的报道又迅速传至千家万户。
正是这两条广播新闻,使许许多多普通百姓了解到一场巨大灾难的降临。
随后,我们抽调5名记者,兵分三路到受灾严重的崆峒、崇信、灵台等县区抗震一线作现场采访,另调3名记者紧盯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其他记者四处收集信息。很快又有《爱心传递在平凉》、《抗震一线党旗红》、《来自平凉地震灾区的故事》、《为大家“放哨”的人》、《工人老大哥情洒灾区》、《泾河岸边暖流涌》等几篇报道连续播发。特别是看到平凉市为灾区捐款最早的几个人,一位是残疾青年张德武,一位是崆峒镇农民张存娃,还有一位是靠捡破烂为生的雷乾坤老人。他们虽贫穷却不缺少爱心。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积蓄,他们的行动唤醒了更多人的良知。他们在大灾大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大爱、大义令人感动。还有尽职尽责抢救伤员的平凉市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带病奔赴崆峒区大寨乡赵塬村参加抗震救灾的崆峒区人武部部长王志敏,远赴陇南灾区的平凉供电公司抗震救灾抢险队和我市医疗救援队、活跃在我市抗震救灾一线的一支支党员突击队,他们奋不顾身、忘我工作、情系灾区的可贵精神,使我深受鼓舞;平凉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和献血的故事,更让人感到人间涌动着无限的真情与温暖。每当编审这些稿件的时候,我常禁不住流下眼泪。我告诉自己,要以最快、最准确和完美的文字呈献给广大听众,让各界人们都来关注灾区、关注灾情。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平凉人民广播电台做到了多个第一:
电台成为市内第一时间发布地震消息的媒体,时间是5月12日下午6点;第一个在市内媒体中采访报道地震灾情的媒体,时间是5月12日下午6点30分;第一个在直播间让四川籍老乡发出募捐救灾款物倡议的媒体,时间是5月13日上午;第一个赶到全市地震重灾区大寨乡进行采访的媒体,时间是5月13日中午;第一个邀请地震专家讲解有关地震科普知识的媒体,时间是5月18上午;第一个对全市“爱的力量·抗震救灾文艺晚会”进行现场直播的媒体,时间是5月28日晚。由于我们积极主动,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扩大报道容量,展现媒体公信
为了在党和政府与灾区群众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在未接到上级通知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与抗震救灾形势不协调的节目,暂停了所有娱乐性、情感类节目,加大了抗震救灾工作宣传报道容量。所有《整点新闻》全天滚动播出有关抗震救灾的最新动态消息,以及防震抗震常识和专家提示等。《平凉新闻》、《888早知道》延长播出时间60分钟左右,先后开设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救灾一线子弟兵》、《抗震救灾英雄谱》、《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等栏目,直播节目《我们在一起》延长到40分钟至60分钟,使抗震救灾新闻增加到10档,每天播出新闻条数达到300多条,播出量超过6小时,另外将社教节目《爱我平凉》调整为《抗震救灾,我们万众一心》专题节目;服务类节目《信息快递》调整为《抗震救灾资讯服务节目》。每天的节目播出时间比平时延长了两个小时。
首先是来自一线的最新报道,由主持人与一线记者联动,主要汇集一线记者即时发来的抢救被困人员、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灾区群众生活以及灾区水、电、路、通讯和学校抢修等最新报道。二是后方记者与灾区党委政府联动,反映当地受灾情况以及开展抗震自救的情况。三是记者与部队及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及时报道奔赴灾区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以及组织物资支援灾区的最新动态;四是与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市工商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联动,着力反映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支援灾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通过多点连线,多方联动,由“直播”到“跟踪”,决策者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尊重,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充了新闻的信息量,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展现了媒体的公信力与责任感。
客观准确报道,让真实“跑”在谣言之前
地震发生后,各种谣言纷至沓来,民心不稳。一些群众求助于小道消息。于是,我们利用广播适时地配发评论,号召广大听众在这非常时期要自觉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不听信谣言,更不传播谣言。为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我们记者深入街道社区、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进行采访,反映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岗位、奉献爱心、多作贡献,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把社会各界的注意力引导到做好本职工作上来,引导到支援抗震救灾上来。同时,为了消除人们对地震的疑虑和恐慌心理,从5月18日至20日,我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安排:一方面在新闻节目中不时播出特别提示,对社会上的一些谣传进行科学分析,揭穿谣传的欺骗性,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另一方面在“本土专家讲坛”节目中邀请全省地震专家万存续先生讲解有关地震的科普知识,让听众了解地震发生的科学规律,对谣言和不实之词及时澄清,有针对性地给予驳斥,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5月20日晚,看到在广场、路边乃至市委、市政府门前搭建的各式帐篷在一夜之间消失,人们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们备感欣慰。
与此同时,我们每天播发灾区物资短缺情况,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援;每天预告灾区天气变化及公路交通情况,滚动播出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的捐款热线、账号及救灾款物发放监督电话,呼吁社会各界为抗震救灾奉献爱心,并对救灾款物的使用发放进行监督。
地震发生后最初的8天里,全台共播出抗震救灾方面的新闻稿件76篇(条),其中消息54篇(条),专稿22篇(条);播发省、市党委、政府有关方面的公告、通告、指令等12条;开办“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栏目,播出稿件21篇(条);共派出记者13人(次),先后深入崆峒、崇信、灵台、静宁、庄浪等县(区),采写稿件16篇(条);向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报送稿件16篇(条),播出11篇(条),其中现场口头报道6条。
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无论深度、广度和力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也将广播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我们精心策划每一个节目,每一组报道;精心安排每一个选题、每一条线索;精心修改、审定每一篇稿件。有时几乎24个小时连轴转,疲惫之极时只能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小憩片刻,但听着广播,听着一声声的慰问,温暖着别人,也温暖着自己。
这次抗震救灾中,一幕幕感人的英雄剧,一曲曲用生命谱写的赞歌,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也无时无刻不令我们感动。
灾难,留给人难忘的记忆;难忘的记忆,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
感动常在,奋斗不息。我将永远铭记:总有一种责任让我们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