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75700000212

第212章 乐律

乐钟

“原文”

古乐钟皆扁,如盒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为扁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

“译文”

古代的乐钟都是扁形的,象两片合在一起的瓦。大凡钟圆声音就长,钟扁声音就短。声音短节奏就分明,声音长余音也就长,在乐曲节拍急促的地方,余音相互干扰,不成音律。后代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全部做成扁钟,快速敲击就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声音的高低清浊再也分辨不出来了。

琴瑟应声

“原文”

琴瑟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即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

“译文”

琴瑟的弦都能产生互相应和的声音:官弦和少官应和,商弦和少商应和,其余都隔着四根弦互相应和。现在的乐曲中应用应声,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律运用。要想了解一根弦的应弦,先把每根弦的声音定准,然后剪纸人放这根弦上,当弹到它的应弦时,纸人就会跳起,弹别的弦纸人就不动。如果琴弦的音高都相同,即使在别的琴上弹奏,这张琴上的应弦也会震动,这就叫正声。

徐衍奏独弦琴

“原文”

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

“译文”

熙宁年间,宫中举行宴会,教坊的乐工徐衍弹奏稽琴,刚开始进酒一根弦就断了。徐衍不再换琴,只用一根弦奏完了乐曲。从此开始形成“一弦稽琴格”。

补笔谈卷二

象数

潮汐

“原文”

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译文”

卢肇论述海潮,认为海潮是因为太阳出没而激发引起的,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如果是因为太阳出没所引起的,那么海潮每天发生的时间就应当有规律,怎么能来潮有早有晚呢?我常常观察海潮涨落的规律,每当月亮正好运行到子、午的位置时,就有海潮发生,按这一规律来观察海潮从没有差误。(这是在海边上观察获得的海潮发生的时间。若离海远,就应当根据地理位置增加时刻。)当月亮正好到午位时发生的叫潮,那么正好到子位时发生的就叫汐;正好到子位时发生的叫潮,那么正好到午位时发生的就叫汐。

十二气历

“原文”

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自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如岁差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盈亏谓之一月。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名实相乘,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喝舍之用磹楔也。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这政。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则朔在气前者是也。徒谓之乙岁之春,而实甲岁之冬也;时尚谓之冬也,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徒谓之甲岁之冬,乃实乙岁之春也。是空名之正、二、三、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而又生闰月之赘疣,此殆古人未之思也。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凌夺。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唯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岁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如此历日,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天补缀之劳?予先验天百刻有馀、有不足,人已疑其说。又谓十二次斗建当随岁差迁徙,人愈骇之。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

“译文”

经书上谈历法的,只有《尧典》说到“用闰月来确定四季成为一年”。配置闰月的方法,从尧哪个时候就开始有了,太古以前的时代,就不知道是怎样的了。配置闰月的方法,是以前的圣王所遗留下来的,所以不应该妄加议论。然而事情必定有古人没有想到而要待后入去完成的,例如岁差之类,近代才发现的,这当然就无所谓古今的问题了。凡太阳出没一次叫做一天,月亮盈亏一次叫做一月。用日月记述年岁,虽然是固定的名称,然而月亮走二十九天多一点,又会和太阳相会;一年之内相会十二天,还剩余些日子。累积三十二个月,多出一次相会就多出一个月来,节气和朔望渐渐隔远,中气不在本月,名称和实际不一致了,加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的产生是不得已的,好比盖房子要加些木、石楔子。从此节气和朔望相互矛盾,岁和年错乱,四季失去固定的月份,历算数字繁杂琐碎。凡是积三个月为一个季,四个季为一年,寒暑消长和万物生灭变化的节律,都反映于节气。只记载月亮的盈亏,与一年中的农作物没有联系。现在专门用朔来定十二个月,反而不能很好地用节气反映本月的农事活动。按照月份已经是春天了,但实际上仍是萧条的冬季,这就是月份走在节气的前面了,名义上说是今年的春天,实际上却还是去年的冬天;按照月份已经是冬天了,但实际上已到万物生长的时节,这就是月份落到节气的后面了,名义上是今年的冬天,实际上已是来年的春天了。这样,挂着一、二月份的空名而实际上已经是三、四月份,反而掩盖了万物生长消亡的实际情况,而且还增加了闰月这个累赘,这些恐怕是古人没有考虑到的吧。现在的办法,最好是把十二气作为一年,而不用根据月亮盈亏所定的十二个月。直接把立春的那天作为春季第一个月第一天,惊蛰作为春季第二个月的第一天,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每年的日数都很齐整,永远没有多余的天数需要增加闰月了。这十二个月总是交替地一大一小,即使有两个小月相邻,一年也不过一次。这样一来,四季的节气总是准确的,历法上的季节与实际从事的活动就不会相互矛盾了。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行,也根据这种历法计算,不必改变原来的方法。只是月亮的盈亏,虽然有些事是与它相关的,例如海、胎育之类,但与一年的寒暑节气变化无关,在历书中注明就好了。现在以元佑年为例子,一月当是小月,初一是壬寅,初三是望,十九是朔;二月是大月,初一是壬申,初三是望,十八是朔。象这样的历法,岂不是简单整齐,既符合天体的运行法则,又没有用闰月来弥补的麻烦。我从前考察天象,发现一天有时比一百刻多,有时比一百刻少,已经有人怀疑这种说法了。我又曾说,十二次的划分和构建应该随岁差而改变,人们更加惊骇。现在我又提出这样一种历法,当然更会遭到责怪、怨恨、攻击和谩骂。然而将来总有一天会有人采用我这种历法的。

官政

不使一物失所

“原文”

有一朝士,与王沂公有旧,欲得齐州。沂公曰:“齐州已差人。”乃与庐州。不就,曰:“齐州地望卑于庐州,但于私便尔耳。相公不使一物失所,改易前命,当亦不难。”公正色曰:“不使一物失所,唯是均平。若夺一与一,此一物不失所,则彼一物必失所。”其人惭沮而退。

“译文”

有一个朝官,从前与沂国公王曾有交谊,想得到齐州的官职。王曾说:“齐州已经差遣了人。”于是派他往庐州,拒不赴任,说:“齐州地势名望都比庐州低,只是对于我私人便利罢了。相公不使任何一人使用不当,更改前时的任命,应该是不困难的。”王曾神色严肃地说:“不使一人任用不当,惟有平均。如果夺走一人的任命而交与另一人,这一个人不失所了,另一人就必然失所。”这人惭愧沮丧地退了出去。

为官有远虑

“原文”

孙伯纯史馆知海州日,发运司议置洛要、板浦、惠泽三盐场,孙以为非便。发运使亲行郡,决欲为之。孙抗论排沮甚坚。百姓遮孙,自言置盐场为便。孙晓之曰:“汝愚民,不知远计。官买盐虽有近利,官盐患在不售,不患盐不足。盐多而不售,遗患在三十年后。”至孙罢郡,卒置三场。近岁连、海间,刑狱、盗贼、差徭比旧浸繁,多缘三盐场所置积盐如山,运卖不行,亏失欠负,动辄破人产业,民始患之。朝廷调发军器,有弩椿箭干之类,海州素无此物,民甚苦之,请以鳔胶充折。孙谓之曰:“弩椿箭干,共知非海州所产,盖一时所须耳。若以土产物代之,恐汝岁被科无已时也。”其远虑多类此。

“译文”

史馆孙伯纯任海州知州的时候,发运司决议设置洛要、板浦、惠泽三处盐场,孙伯纯认为不便利,发运使亲自到郡,决意要做,孙伯纯反对,力排众议态度十分坚决。百姓挡住孙伯纯诉说办盐场的便利,孙伯纯晓之以理说:“你们这些愚民不懂长远的计谋,官买盐虽有眼前利益,官盐怕的是卖不出去,不怕盐不足。盐多而卖不出去,会在三十年后留下祸患。”到孙伯纯罢去州郡职位,海州终于还是设置了三个盐场。近年在连州、海州的刑狱、盗贼、徭役,比往年增多,就因为三个盐场所置的盐堆积如山,运卖不行,亏欠很多,动不动就使人破产,老百姓才把它看成祸患。朝廷调发军器,有弩桩箭干等等,海州向来就没有这些东西,百姓很为此而苦恼,请求用鳔胶代替。孙伯纯说:“弩桩箭干,大家都知道不是海州所产,不过是一时的需要罢了。如果用土产品去替代,恐怕你们每年被判定上交鳔胶就没有穷尽了。”孙伯纯的考虑问题之远多类似于此。

权智

延州军校

“原文”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郎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当敢肆妄言,万一畜不验,须伏法。”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译文”

宝元元年,党项军队围攻延安七天,多次面临被攻破的危险。侍郎范雍担任延安主帅,面色忧虑。有一位老军校出来,自称道:“我是当地人,遭到敌人围城多次,情形有和今天非常相似的。胡人不擅长进攻,终不能攻下城池。今天的事绝对没有危险,我可以担保。如有意外,我甘愿被斩首。”范雍赞赏他的话激励了人心,也因此而略为心安。事情平息后,这位军校大受奖赏提拔,说要论善于知晓军事预料敌情的人,首推他。有人对他说:“你居然敢随意乱说,万一不应验,要被伏法斩首。”军校笑着说:“你没有想过这件事啊。如果城真的被攻陷,哪儿有工夫杀我呢!姑且用这些话安定人心而已。”

韩信善用兵

“原文”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乃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已,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汉五年,楚汉决胜于垓下,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在其后;绛侯、柴武在高帝后。信先合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信复乘之,大败楚师。此亦拔赵策也。信时威震天下,籍所惮者,独信耳。信以三十万人不利而却,真却也;然后不疑。故信与二将得以乘其隙,此“建成堕马”势也。信兵虽却,而二将维其左右,高帝军其后,绛侯、柴武又在其后,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用破赵之迹,则歼矣。此皆信之奇策。观古人者,当求其意,不徒视其迹。班固为《汉书》,乃削此一事。盖固不察所以得籍者,正在此一战耳。从古言韩信善用兵,书中不见信所以善者。予以谓信说高帝,还用三秦,据天下根本,见其断;虏魏豹,斩龙且,见其智;拔赵、破楚,见其应变;西向师亡虏,见其有大志。此其过人者,惜乎《汉书》脱略,漫见于此。

“译文”

韩信袭击赵人,先让万人背水布阵,于是竖起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假装失败,丢弃旗鼓,退到水上,军队背水修筑阵地,又是危险的路,又是丢弃旗鼓逃跑,这必定是败势。而韩信运用这个战法,是因为陈余是老将,不用必败之势激他,不能达到目的。韩信知道自己才华超过陈余,才敢用这一办法。假使陈余比韩信略微狡猾一点,韩信怎能不败?这就是所谓“知彼知己,量敌为计”。后来的人不估量敌势,沿袭韩信的战略,必败无疑。汉五年,楚、汉在垓下决胜负,韩信率三十万大军面对敌人,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在他后面,绛侯、柴武在高帝后。韩信头一次交战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马,楚兵不利,韩信又借机进攻,大败楚军。这也是攻陷赵国的策略。韩信当时威震天下,项籍所怕的人只有韩信。韩信以三十万大军战不利而后退,是真后退,然后不疑,所以韩信与孔将军、费将军得以利用对方的空子,这就是“建成堕马”势。韩信兵虽然后退,但孔将军、费将军的军队环绕在他的左右,高帝军在他后面,绛侯、柴武又在高帝后面,不同于背水之危,这就是防备项籍的方法。用破赵的办法,就歼灭了。这都是韩信的奇策。考察古人,应当了解他的本意不只是看表面行为。班固写《汉书》,删去了这件事,大概没有发觉取胜项籍的原因正在这一战。从古讲韩信善用兵,但书中没有见到韩信善用兵的情况。我以为韩信说高帝,还用三秦,据此作为天下根本,可以看出其果断;俘虏魏豹,杀龙且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拔赵破楚,可以看出他的善于应变;往西面向军队放走俘虏,可以看出他的大志。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司惜《汉书》漏见了,从这里随便地可以看出来。

一举而三役济

“原文”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译文”

祥符年间,皇宫里失火。当时晋国公丁谓主管修复宫廷,苦干取土太远,丁谓就让人挖掘街道取土。不几天,大街都成了大沟,于是把汴河的堤挖开使水流入沟中,使各地来的竹木排筏以及用船运来的各种材料,都经过沟中运到宫门里。工程完毕后,再把废弃无用的瓦块、石头、泥土填到沟中,使它恢复为街道。这个办法使取土、运料、回填废土三件事同时完成,共计节省费用上亿万。

凿澳修船

“原文”

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出澳中水,船乃行于空中。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译文”

国朝初年,两渐进献一条龙船,长二十多丈,上面修建了宫室楼阁,设置了御榻,以备皇上出游巡幸。由于年岁久远,船的腹部朽坏了,想要修理,但是在水中无法施工。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想出一个办法,在金明池的北边挖掘一个大澳,可以容纳龙船,在澳的底部安置木柱,把大木架在木柱上当作粱。于是决金明池水使流入澳中,将龙船牵引到横梁上,随即车干澳中的水,龙船便架在空中了。修补完毕,再引水使龙船浮起来,撤走粱柱。用大屋覆盖在大澳上,就成了藏船的屋子,从此再也没有暴露在外面的忧虑了。

艺文

墨迹摹本

“原文”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及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译文”

李世衡学士,喜欢藏书。有一幅晋代人的书法真迹,在他的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石办事曾经从李君那里借去,私下临摹了一本,献与文彦博把它作为真迹。一天,文彦博会客,拿出字画给客人看,而李绪也在座,一见这幅书法,惊讶地问:“这一幅书法是我家的东西,怎么忽然到了这里?”急忙令人回去取,验对之后,才知道文彦博所收藏的是临摹本。李绪才知是被石君传出来的,便把详细情况告诉文彦博。客人都勉强地说文彦博所收藏的是真迹,却认为李绪所收藏的是临摹本。李绪于是感叹说:“他人多势众,我孤身一人,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说,今天才体会到自己地位低微。”

书法之道

“原文”

世上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语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嫱,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然手须是手,足须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虽形气不同,掠须是掠,磔须是磔,千变万化,此不可移也。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纵其精神筋骨犹西施、毛嫱,而手足乖戾,终不为完人。杨朱、墨翟,贤辩过人,而卒不入圣域。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人,过此一路,乃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

“译文”

世上论书法的人,大多认为书法不必有法度,各自成一家。这些话只是说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譬如西施、毛嫱,容貌虽然不相同,但都是美人;然而她们的手必须是手,脚必须是脚,这些是不能更改的。写字也是这样,虽然形体气质不同,擞必须是撇,捺必须是捺,千变万化,这些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擞不成擞,捺不成捺,纵然它们的精神筋骨如同西施、毛嫱,但手足不正常,终究不是完人。杨朱、墨翟的智慧贤能超过常人,但始终没有进入圣人的行列。完全得到老师的方法,法度齐备,仍然是“奴书”,但必须从这里入手,过了这一阶段,才能进入高超的境界,没有痕迹可以窥测,然后可以出神入化。

补笔谈卷三

杂志

守令图

“原文”

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图成,得方隅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

“译文”

地理一类的书里,古人有《飞鸟图》,不知道是何人所作。所谓“飞鸟”,是说以前的地图虽然有到四边的里教,但都是沿着道路用步测量的,道路有曲有直,没有定规,画成图以后。图上标示的里数与实际测得的距离就不可能相符合。所以要按图另外计量四边的直线距离,这就像空中鸟飞一样直接到达,再没有山川曲折引起的误差了。我曾经绘制了《守令图》,以二寸折算一百里为比率,又设立了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种方法,来求取“鸟飞”的里数。图绘成后,求得四方远近的实际里数,才可运用这一方法。将地图的四至、八到分为二十四至,用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和乾坤艮巽四卦来命名。即使在后世图虽然亡佚了,只要得到我这本书,按二十四至来分布州县,立刻就可成图,没有丝毫误差。

中和之变

“原文”

士人李,忘其名,嘉祐中为舒州观察支使,能为水丹。时王荆公为通判,问其法,云:“以清水人土鼎中,其下以火然之,少日则水渐凝结如金玉,精莹骇目。”问其方,则曰:“不用一切,但调节水火之力。毫发不均,即复化去。此坎、离之粹也。”曰“日月各有进退节度。”予不得其详。推此可以求养生治病之理。如仲春之月,划木奋发,鸟兽孳乳,此定气所化也。今人于春、秋分夜半时,汲井水满大瓮中,封闭七日,发视则有水花生于瓮面,如轻冰,可采以为药;非二分时,则无。此中和之在物者。以春、秋分时吐翕咽津,存想腹胃,则有丹砂自腹中下,璀然耀日,术家以为丹药。此中和之在人者。凡变化之物,皆由此道,理穷玄化,天人无异,人自不思耳。深达此理,则养生治疾,可通神矣。

“译文”

有一位姓李的士人,忘记了他的名字,嘉祐年闻任舒州观察支使,能够炼制水丹。当时王安石任舒州通判,询问他制作方法,他说:“把清水注入土鼎中,下边燃火熬炼,不几天水就渐渐凝结,像黄金玉块,精莹透明,耀人眼目。”询问他方法,就说:“不须用什么东西,只要调节水温火力。稍有一丝一毫不均匀,就会重新化去。这是坎卦、离卦的精粹。”说是“太阳月亮各有进退的节序法度”,我不了解他的详情。由此可以推求养生治病的妙理。比如春季的第二个月,草木萌芽生长。鸟兽繁殖,这是由既定的节气所化育。现在的人在春分、秋分半夜时分,打来井水灌满大缸中,封闭七天,打开来看,就有水花结在水缸面上,好像是一层轻薄的冰,可以采来作药。不是春分秋分时刻,就不会生成这种冰。这是中和之气在物中变化的情况。在春分秋分时,人吐纳气息,吞咽唾沫,想像腹胃中有物生成,就有丹砂从腹中排出,阳光照耀色彩璀灿,方家用它制作丹药。这是中和之气在人体的变化。大凡变化的物品,都经由这一种方式,这种变化极尽神秘的妙理,上天与人都没有区别,只是人自己不加思量而已。能够深刻理解这一道理,那就可以养生治病,通达神灵了。

药议

莽草

“原文”

世人用莽草,种类最多,有叶大如手掌者,有细叶者,有叶光厚坚脆可拉者,有柔软而薄者,有蔓生者,多是谬误。按《本草》:“若石南,而叶稀,无花实。”今考木若石南,信然;叶稀、无花实,亦误也。今莽草,蜀道、襄、汉、浙、江湖间山中有,枝叶稠密,团栾可爱,叶光厚而香烈;花红色,大小如杏花,六出,反卷向上,中心有新红蕊,倒垂下,满树垂动摇摇然,极可玩。襄、汉间渔人竞采以捣饭饴鱼,皆翻上,乃捞取之。南人谓之石挂。白乐天有《庐山桂》诗,其序曰:“庐山多桂树。”又曰:“手攀青桂树。”盖此木也。唐人谓之红桂,以其花红故也。李德裕《诗序》曰:“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独秀伊川,移植郊园,众芳色沮。乃是蜀道莽草,徒得佳名耳。”卫公此说亦甚明。自古用此一类,仍毒鱼有验。《本草·木部》所收,不如何缘谓之草,独此未喻。

“译文”

人们用的莽草,种类最多,有叶片像手掌大的,有细叶的,有叶子光亮厚实可以拉长的,有又软又薄的,有蔓生的,这都是错误的说法。根据《本草》记载:“样子像石南,而叶子稀疏,不开花不结果实。”今天考证莽草的茎干如同石南,确实如此;说它叶稀不开花不结果就错了。现在的莽草,在蜀道、襄、汉、淅一带的江湖之间和山中都有,枝叶稠密,圆滚滚的很可爱,叶片光洁厚实而香气浓郁,开红色的花,大小如杏花,六个花瓣,反卷向上,中间有鲜红色的花心,倒垂着,满树垂动摇晃的样子,很可玩赏。襄,汉一带的渔人,都竞相采来捣碎拌饭喂鱼,鱼吃了都浮上水面,就捞出来。南方人称它为石桂。自居易有《庐山桂》诗,诗的序中说:“庐山多桂树。”又说:“手攀青桂枝。”大概就是莽草。唐人称它为红桂,因为它的花多是红色的缘故。李德裕《诗序》说:“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在伊川它是唯一秀美的,移植到城郊园林中,所有的花草都为之黯,然失色。红桂树就是蜀道的莽草,这里只不过把莽草换上了一个好的名称而已。”李德裕这一说法也很明确。自古以来。用莽草毒鱼还是有效的。《本草》把它收在木部,不知为什么叫作“草”,惟独这点弄不明白。

流水和止水

“原文”

孙思邈《千金方》人参汤,言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人多疑流水、止水无异。予尝见丞相荆公喜放生,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莫不洋然;唯鰌、鳝入江中辄死。乃知鰌、鳝但可居止水,则流水与止水果不同,不可不知。又鲫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而味美;生止水中,则背鳞黑而味恶,此亦一验。《诗》所谓“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盖流水之鱼,品流自异。

“译文”

孙思邈著的《千金方》上说,人参汤必须用流水煮,用止水煮就没有效验。人们大多认为流水止水没有差异。我曾见丞相王安石喜欢放生,每天到市场上买来活鱼,把它们放回江中,没有一条不是活泼地游走的,只有泥鳅和鳝鱼入江中就死了。由此可知泥鳅和鳝鱼只能生活在止水之中。那么流水和止水果然不同,不可不知道。又如鲫鱼生在流水中,背部鱼鳞就白而且味道很美;生在止水中,背部的鱼鳞就黑而且味道很差,这也是一个证明。《诗经》中所说的:“难道吃鱼,必定要吃黄河中的鲂鱼?”这大概是因为流水中的鱼,品味自然不同。

同类推荐
  • 大山水

    大山水

    《大山水》是作者在该领域数年闭关之后的爆发之作,为《大地三部曲》之一,它是作者在这一创作领域中从文体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全书点数了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雄山峻脉与四围堪称地球上最壮观最神奇的复杂水系的生生关系,尤其着墨于山与水、水与人的关系;呈现了神山圣水流变对人文积变的绝对影响,最终收笔于日复恶化的水环境的忧思。
  • 快乐老家

    快乐老家

    这本书充满了快乐自信坚强热情,在探寻世界与人生真相的一系列故事中,让人反思当下的价值体系和思索生活的真正意义。
  •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

    《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收集了作者自2002年至2006年之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2篇、散文、随笔57篇,文论、对话49篇,共40余万字,由于作者近几年未出版图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出版本书是为了给关心他、研究他的读者与机构一个交代。
  • 2009年中国故事精选

    2009年中国故事精选

    本书精选集结2009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故事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故事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故事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它们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热门推荐
  • 仙剑奇缘之红颜劫

    仙剑奇缘之红颜劫

    初见时,他一身泥泞,却掩盖不了他那双散发璀璨光芒的眼睛。再见时,他们身份却是他们变得敌对,哪怕她救了他,他却依然不愿看她一眼“人魔殊途,你我终会变成敌人。”为了他,她甘愿被废,只望能陪伴在他身旁,而等待她的却是羞辱与他的漠视。等到最后,她的族人、亲人、孩子,都被他一手葬送。她恨,东洛,来自魔界妖女的报复,你准备好接受了吗?
  • 一半是人一半是鬼

    一半是人一半是鬼

    他死了吗?别急,哥可能能救他,别忘了我的身份
  • 邪魅女帝霸道王爷

    邪魅女帝霸道王爷

    身为魔族女帝,本应凶残,嗜杀成性。可她却与魔为敌,拯救苍生。笑,苍天不公。看,苍生唾弃。她依旧我行我宿,为救天下元神俱灭。你我都随为魔,为何不拜在本尊门下。我随为魔,去不与魔共舞,我随为魔,却不滥杀无辜。大婚当日,惨遭毒手。为救天下,灰飞烟灭。他,为了救她。耗尽修为,只为帮她重塑魂魄,再度轮回。重生现代,有疼爱自己的家人。却因祖母去世,悲痛欲绝。唤醒体内的力量,触犯天规,试图逆天改命。遇菩萨指点,重反异世。解救苍生,开始一段虐心之恋!
  • 狩猎苍天

    狩猎苍天

    那一天,无穷无尽的魔怪占领了世界。那一天,人类只能在死亡与绝望中挣扎。那一天,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毁灭中奋力新生。千年以后,当屈辱成为了记忆,当自由成为了传说,当生活只剩下冰与火。希望,痛苦,绝望,崩溃,希望……人生不过如此。这是一个小人物成长的故事,这里没有魔法,斗气,武技,这里只有满山遍野的魔怪,以及狩猎魔怪的猎人。这里比拼的,是世界最强天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拉普拉塔战歌

    拉普拉塔战歌

    张小明只是一个最平凡的草根青年,直到有一天他意外遇到徐进,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剧变。数年之前销声匿迹的拉普拉塔平原巡游者佣兵团,将要由此重振声威。血与火的英雄战歌将再度回响在安第斯山脉莽莽群山的深处。从加勒比海到亚马孙丛林,从帕拉加斯群岛到拉普拉塔平原,巡游者们将要再度纵横在浩渺无垠的南太平洋,再一次将雄伟壮丽的安第斯山踏在脚下。
  • 知音

    知音

    洪水之中被救起的少年施海清,在醒来之后却发现自己记不起任何之前的事情,他有很多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的脑海之中始终回荡着一首曲子,他的脸被人整过容,他的身上装着一本从来没有见过的书——是曲谱却又不是曲谱!
  • 雪雨凌

    雪雨凌

    一段年少懵懂的爱情,在许多误会与矛盾后分别,当他们都已懂得了如何去爱,又将如何挽回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
  • 极品侯爷

    极品侯爷

    故人只道月冰寒,柔光犀照难成圆。晚风小径忧无路,色如霜降照人还。他如月色,冷冽冰残,却守望一片平安……陆羽,名自茶圣。茶圣的陆羽以茶惊世人,他这个陆羽,以谋动天地。当鸟儿伫立在枝头亲吻嫩芽上晶莹的露水,人们知道那是春天来了。当世人蜷缩在被窝抹去眼角边不敢滑落的泪珠,人们知道那是陆羽来了。世界如平静的海,他曾是独立在上面轻盈的荡起波澜、卷起风暴的魔鬼。直到死亡,也许上天要让他祸害一个新世界。他总说,世界如残棋,一子救活需千万子堆积,前仆后继。再活一次,他是更希望平静的活?还是要为了那巅峰努力。他也在犹豫,却忍不住去碰触那些静静躺在那里的棋……
  • 纳比斯崛起

    纳比斯崛起

    但凡帝国的诞生都会涌现出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而同理论也适合于斯蒂亚,作为大陆史上第二个横跨东西大陆的超大帝国,其创始人理应被歌颂千万年。英雄的成长史一般都是曲折、令人不可思议的,而作为缔造奇迹的他,显然印证了这番理论,甚至更甚于此,所以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就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