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49400000039

第39章 人民生活消费的新水平

人民消费品的消费是和社会生产紧密相连的,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以最后完成其为现实的产品;还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推动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消费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生产决定了消费。所以,人民消费的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取决于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同时又受到人口、价格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中国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落后,加上计划经济体制及当时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积累和消费比例安排不当,积累率过高,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不快。那时的消费模式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消费水平增长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显示出不稳定性,经历了较快增长一水平下降一恢复发展一缓慢增长的波动;二是城镇居民供给、半供给制消费色彩浓厚;三是农村居民低水平的自给型、半自给型消费方式;四是消费结构的粗放性、单一雷同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生活水平提高的国内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20年时间,是中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最快、消费结构变化最大的时期,正是由于这种提高和变化,中国居民家庭进入了由温饱水平向小康水平的过渡。这种变化,从最根本上来说,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取决于经济总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88.1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58260.5亿元,年平均增长9.9%;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70000多亿元,经济增长率居世界首位。工业、农业、第三产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237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91893.8亿元,平均增长14.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397亿元发展到1995年的20340.9亿元,年平均增长6.5%。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产量从1980年的32056万吨提高到1996年的50454万吨;油料从1978年的521.80万吨增长到1995年的1613.2万吨;肉类从1978年的856.30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5260.1万吨;我国的钢产量由1980年的3712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10124万吨,发电量从1980年的3006亿千瓦小时,增加到1996年的10813亿千瓦小时,1997年中国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前五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消费政策得到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始注重处理社会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从其发展的结果来看,都起着促进扩大再生产和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作用。但是,前者反映的是全体劳动者长远的利益,后者则反映劳动者目前的利益。在国民收入为一个既定量的条件下,如果用于积累的过多,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必定会影响其积极性,我们在过去已有这方面的教训。可是,消费基金过多,也会影响劳动者将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居民消费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借鉴当代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对消费政策作了适当的调整。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消费水平确立为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最根本的目的;把消费增长速度要低于生产增长速度、不得超越现实生产的可能性,作为对消费总量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则。适当提高了消费的比例,使消费水平逐年稳步提高,防止出现大起大落。鼓励一部分工人和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拉开不同层次、不同地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又不能使差距过大,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由于我国消费政策的调整,尤其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来源多元化,为扩大消费创造了前提条件。

2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和职工工资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并没有超过经济增长的水平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也低于社会生产率的增长。但工资以外的收入则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水平,收入来源呈多渠道、多样化特征。随着职工就业渠道的拓宽,职工从事第二职业等其他劳动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1993年职工工资外收入达1580亿元,比1985年的250亿元增长5.2倍,年均增长25.9%,比同期工资总额平均增长17.2%高出8.7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年平均增长12.55%,大大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1%的水平。此外,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迅猛。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推行和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增加,城镇居民的金融活动日趋活跃,投资意识不断增强。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股票、债券以及储蓄等所得的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69元,比1990年增长了3.4倍,随着近年来银行利率的下调,居民的投资意识进一步加强。

在我国农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经济改革,打破了僵化的旧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发展,在农村的产业结构中,农业的比重下降,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的比重提高;在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五业中农作物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的比重上升;在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的比重提高,粮食作物的比重下降。

随着乡镇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迅速发展态势,农村工业化和劳动力转化成就巨大,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明显增加。收入的渠道也由传统的自给自足为主,向多样化发展。在整个80年代,由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引起的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保持在第一产业。1985年,这部分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3.5%,1990年上升到74.5%。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从第二产业得到的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例由1985年的7.4%上升到1990年的10.3%,1994年进一步上升为17.3%,第三产业的收入也达到12.6%。从总体上看,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8.8%上升到1994年的36.1%。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这样,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满足了居民需求的多样性。

(3)商品市场体系迅速发展和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类市场发展迅速,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在市场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商品市场的发展已逐步完善。商品流通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入,已基本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消费品市场体系,使消费品的流通高效、畅通和有序。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内通货膨胀得以控制。清除假冒伪劣商品力度加大,不管是“中国质量万里行”还是“百城万店无假货”行动,都使中国消费者的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目前,我国市场繁荣,贸易活跃,居民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为居民消费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消费品工业的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花色品种日趋丰富,市场供应充足,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商业网点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已建立各类有形商品市场10万多个,其中,各类批发市场4400个,各类交易市场1万个,城乡集贸市场8万个。全国已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000多个,全国商业网点1500万个。交易形式已发展到现货、期货、批发、零售、连锁等多种形式。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已由改革开改前的8%上升到改革开放以来的14.5%,其中1993年比上一年增长26.1%;社会消费品销售增长更为迅速,1993年与1978年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16.3%,大大快于前26年平均递增6.3%的速度。

(4)人口、劳动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我国的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等都有利于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建设、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把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提出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0年来大见成效。据统计,我国人口总量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分别为98705万人、105851万人、114333万人和121121万人。1995年全国共出生206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5%。与1994年相比,1995年全国少出生人口47万人,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58个千分点;少增加人口6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0.66个千分点。“八五”计划期间,全国增加人口6788万人,比原计划少增加1579万人,增长5.94%;年平均增长率为11.60‰,比计划降低2.63个千分点;与“七五”计划期间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了3.9个千分点。

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然带来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到1995年,劳动合同制度已基本建立,同时劳动监察制度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已开始试点,《劳动法》于1995年开始实施,从而使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995年底全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职工人数达9155.2万人,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5%。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分别制定发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为380元/月,最低的为120元/月。针对部分困难企业难以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问题,多数地方在发布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作出了特殊规定。

随着经济体制特别是企业改革的逐步加深,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向国家指导下的市场就业转变,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扶持和社会提供帮助服务,鼓励和推动劳动者依靠自己努力实现就业。在落实这一方针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拓宽了就业渠道,扩大了就业。我国的从业人员数从1980年的42361方人增加到1996年的68850万人,城镇失业率从1978年的5.3%下降到1990年的2.5%和1996年的3.0%。目前,企业改革和机构改革,增大了就业压力,下岗人员增加,1995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20万人,比1994年增加了43.6万人。为减少失业,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40万长期失业职工和企业富余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社会保险、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法,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也开始试点。同时,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还推行了“温饱工程”和扶贫开发,明确了扶贫攻坚的重点乡村,加大了扶贫力度。扶贫物资、资金和技术向重点乡村倾斜。据统计,1995年中央投入的财政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专项贷款总额达到100亿元左右。此外还增拨了两亿元的义务教育专款,用于实施“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对口扶贫工作,社会扶贫的热情越来越高。

二、人民生活消费的新水平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全面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受经济体制改革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加上国际消费结构与消费倾向的诱导作用,这20年也是中国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1)中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水平是从量的方面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消费品供应量迅速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78年的1264.9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24774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增长迅速。12亿人口大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1978年全国居民总消费1759.1亿元,1995年达到2783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97年达到51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97年的2000多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1996年的2677元,1979~1995年平均增长7.4%;城乡居民年底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人均210.6元提高到1996年的38521亿元,1979~1995年平均增长33.8%。卫生和社会保障条件改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2)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优化。

如果说消费水平是从数量上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话,消费结构则反映了居民消费质量档次的情况。8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可通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全年主要消费支出结构”表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主要消费支出结构”表显示出来。

根据城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主要消费支出结构、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和实物消费状况可以发现如下变化:

第一,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在城镇和农村有所不同。在城镇居民中,食品消费数量趋于稳定,而档次提高。1982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8.65%,1983年为59.2%,1984年下降至57.96%,1985年为52.25%,在1986~1990年间一度上升,1990年为54.24%,之后稳定下降,1992年为52.93%,1993年为50.13%,1994年为49.89%。在农村,恩格尔系数在80年代前期明显下降,但1985~1994年基本上没有变化。1978年为67.71%,1980年降至61.77%,1985年降至57.78%,以后一直稳定在58%左右。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由主副食并重向副食为主转变。1980年主食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3%,副食为27.1%,主副食之比为1.4:1,1985 ~1990年逐步接近1:1.之后,副食支出比例超过主食,而且副食比重越来越大。副食中,食油、猪牛羊肉、家禽、蛋类、鱼虾、烟酒的消费量增加很快。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判断和中国城乡居民家庭食物消费变化状况分析,在8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消费水平已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消费水平已接近小康。农村居民在1990年前后开始由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转化。当然,在恩格尔系数问题上,我们还要考虑到中国居民消费中的各种福利、补贴,以及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与国外各国的收入相比,中国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偏高。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比重升降幅度较小。从城市居民看,1981年衣着消费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是14.79%,为67.56元。1994年比重为13.99%,399元。从实物形态看,尼龙、化纤等比重下降,真丝、纯棉、毛料等高档布料消费量大增,而且人均消费量从8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布匹消费绝对减少,服装消费明显增加,说明衣着消费成衣化特征明显。这一变化符合消费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来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这些基本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退居次要地位。

第三,耐用消费品迅猛增长。改革开放20年,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增加迅速。在城市,部分耐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等已经进入饱和期。据统计,仅1985~1994年,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拥有的彩色电视机增长了4倍,冰箱增长8.44倍,照相机增加了2.5倍,收录机增加了2倍,组合家具增加了8.76倍。缝纫机、黑白电视机数量则明显减少。另外,许多新的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迅速进入居民家庭,如录放机、摩托车、组合音箱、中高档乐器、淋浴热水器、抽油烟机、空调器、吸尘器等等。耐用消费品尤其是家用电器在城市普及速度之快大大超出预料。90年代,人们已把消费目标定在了小汽车和房子上。

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低于城市,但增加的速度也很快。从1978年到1994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自行车由30.73辆增至136.5辆,增加了3.44倍,缝纫机由19.8架增至62.75架,增加了2.17倍;手表由27.42只增至174.26只,增加了5.35倍。其他新型家用电器自80年代中期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后也呈迅速增加的趋势,其增长速度还超过了城市。1985~1994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增加了15.9倍,电冰箱增加了65.7倍,洗衣机增加了7.05倍,黑白电视机增加了4.65倍,收录机增加了5.02倍。这说明,农村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增长速度却很快。

第四,住房支出消费的比重上升。与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相伴随的是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福利分房的比重降低,货币分房已是大势所趋,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城市居民住房支出的比重。1980年,住房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4.3%,1985年上升到5.6%,1994年已达到6.8%,1997年大大提高,至1998年底,将彻底停止福利分房。在农村,居民在实现了温饱以后开始重视居住条件和质量。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消费支出为11.9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3%,到1994年,上述两个指标分别变为142.34元和14%。1978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8.1平方米,1994年增至20.22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房屋由1985年的人均7.47平方米增至11.5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由0.31平方米增至2.67平方米。1985年新建住房8.3%是钢筋混凝土结构,1994年则增加到33%。所以农村居民居住面积增加,质量提高,更新加快,居住消费的支出比重也相应提高,占消费支出比重升至仅次食品消费支出而居第二位,从1978年至1994年在16年间增加了16.82倍。

第五,交通通讯支出增长。由于交通、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居民外出和通过各种媒介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多,交通通讯费用增加。1980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信的支出为1.4%,1994年是4.7%,近几年长势迅猛。但在农村这一支出增长迟缓,比重有所下降,说明在农村,交通通讯落后仍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起着抑制作用。

第六,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有所增加。人们在吃饱穿暖以后开始注重精神消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注重教育,尽管从总体上说跟不上人们收入的增加,但数量在提高,活动领域也在拓宽。城市每百人每天拥有报纸份数由1978年的3.66份增加到1996年的4.04份,每人每年拥有图书、杂志由1978年的4.74册增加到1995年的7.78册;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95.50%提高到1996年的98.8%,每万人口有大学生数由1978年的8.90个增加到1996年的24.7个。此外,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加也较快,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由1978年的19.28张增加到1996年的23.40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78年的10.73人增加到1995年的15.90人。

综上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2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2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城乡居民各项消费都由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将会有更大改善,结构会更大优化。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中国目前估计还有8000万左右贫困人口没实现温饱,其中约7000万左右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乡距离拉大,消费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费领域存在一些问题等等。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同类推荐
  • 货币政策研究

    货币政策研究

    开放经济意味着一国资源能够借给其他国家使用。如果一国能从外部借到资源,这个国家的支出就可高于其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在随后的某个时间,这个国家需要偿还先前从其他国家所借的资源,导致其偿还时的支出低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生产能力。资源跨期跨境的使用和配置涉及利率、汇率、贸易条件等相对价格,与各国金融机构、货币当局、政府、住户部门、企业部门和国外部门的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密切相关。本书考察利率、汇率、贸易条件等相对价格以及货币供应、信贷等数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规律,将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 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本书选举了以温商、晋商、徽商、京商、鲁商、沪商、川商、闽商,粤商、台商为代表的10人商帮,从不同的经商角度,阐述了这些传奇人物的经商之道。
  • 地产大博弈

    地产大博弈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难定……在内忧外患的双重重担之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辐射到各个角落,从资本市场到实体经济,无不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潮起起落落。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调整自然也在所难免。
  • 决胜数字时代(麦肯锡季刊)

    决胜数字时代(麦肯锡季刊)

    麦肯锡调研揭示了高管对创新的远大抱负与他们的执行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组织结构和流程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随着全球化打破了曾经阻止公司实现全部潜力的地域界限和市场障碍,公司的创新能力——借助公司员工、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各方的创新增值思维——成为名至实归的时尚话题。
  • 汽车保险的创新和发展

    汽车保险的创新和发展

    全书共三篇14章,包括第一篇汽车保险基本理论与实务:第1章汽车保险的发展及现状、第2章汽车保险概述、第3章汽车保险费率、第4章承保、第5章汽车理赔实务,第二篇我国汽车保险市场实证研究:第6章我国车险经营状况、第7章车险费率市场化的反思与评估、第8章当前我国汽车保险消费问题研究、第9章我国汽车保险费率厘定因素和免赔额分析、第10章目前我国车辆保险产品比较研究、第11章车贷险的风险控制与发展问题思考、第12章我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问题研究、第13章车险产品与经营创新、第14章我国汽车保险实践中的纠纷和法律争议分析,第三篇机动车辆保险典型案例评析(60个案例)。
热门推荐
  • 征服总裁女友

    征服总裁女友

    小司机成子非一不小心睡了首富的女人,被女人强行认做表弟,带进了首富家的公司,卷入了总裁争夺之中,却没想到他才是真正的总裁接班人------。
  • 网游之征战天狱

    网游之征战天狱

    一个失忆少年,如何恢复记忆、报仇,揭开身世之谜,重返大家族,除掉邪恶势力,成为网游之王的故事。
  • 韩娱之风行

    韩娱之风行

    一个曾经对于舞台无比渴望的人,一条和曾经的梦想路途不一样,却又一样的路。在ost出道,在综艺和抒情歌曲中成功。《家族诞生》,《我们结婚了》,《RunningMan》……《强心脏》,《无限挑战》,《青春不败》……?主综艺,有合理明确综艺定位。会尽量避免抄袭耳熟能详的歌曲。单女主,暂定皇冠。(或者函数?)一个关于韩娱的故事。承诺避开俗套的剧情,逃离不合理的套路。
  • 灵瞳

    灵瞳

    他生于云凌城的书香门第之家但天生带着一双血眼妖瞳因此遭其家族排斥并视为妖孽然而天不负他在他七岁的时候那双血瞳发生了异变从此这双血瞳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他踏上了走向巅峰的道路……
  • 心战:迷闺

    心战:迷闺

    说起慕倾也是个迷茫的人,从一个大学生穿越成了前世的自己——镇上的普通人家的女儿。亲人与权势自由之间,她却选择了权势与自由,离开了亲人毅然决定加入宗派修炼,却为此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堂姐公然侮辱她是个没有天赋的废柴,但她怎能因此放弃。慢慢仙途,一人惆怅,只有好友相伴,从此发誓誓要让天下侧目,一展风华。但又终能如何?亲人与权势之间,她终究选择了权势前途,离开了亲人。她不后悔,因为这是她自己选的路,她没有后悔的权利。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好好走下去。本文主角慕倾傲娇毒舌不肯吃亏,呆萌聪明人人爱!人见人爱,花见花晕。﹝慕仙除外﹞
  • 暖冬晚冰柠

    暖冬晚冰柠

    暖暖的冬日,盛夏的天。如果说冰柠是夜曦的一种幸福,那么在暖冬那迟来的冰柠,也是一场迟来的幸福。常常和她说,喜欢有很多次,而爱只有一次。我喜欢你,我喜欢得难免会伤到你。我爱你,我要保护你,一直一直守护着你。“笨蛋,我一直喜欢着你呀!”家族叛变,众叛亲离。慕容家唯一幸存的的大小姐慕容夜曦。为了调查母亲车祸的真相,夜曦佯装失忆,等待她的是什么样的结局呢?潜入另一个家族,找回失去的真相。你知道吗?当我在冥冥之中遇到你,注定是要守护你一辈子的人!当生命如樱草花一般凋谢,迟来的幸福,如暖冬的一杯迟来的冰柠,被幸福蒸融了......
  • 爱别离,Ibelieve

    爱别离,Ibelieve

    你真的忘得掉十七岁时喜欢上的那个女孩吗?你是否还记得为了她,那么骄傲的你做过的傻事么?我想用这本小说,从男生的角度去诉说出那些苦涩青春里最单纯美好的回忆。秦声——如果有一天你终将离开,那么我希望你记得曾在青春时光里有个那么爱你的我。张丽琴——或许,我们之间最好的结果就是我结婚了,新郎不是你。简明溪——你的心是我够不到的远方,请原谅我只能眺望。陈雨蝶——多年之后,我的眼里却依旧只能容得下你这一粒沙。成长最残酷的,就是你渐渐变成了最初所讨厌的模样。一路走走停停,有人离开有人久伴,谢谢你还在那里。这里面有我的青春,也可能……会有你的故事。
  • 调笑洪荒

    调笑洪荒

    很多人不知道人死后会怎样,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会灵魂穿越到洪荒!-------------------------------------------------混沌世界,刚刚穿越,我以为友谊就是一切;洪荒世界,我以为爱情如雪;走过封神和西游,……
  • 鬼夫夜临门:娘子,起来嗨

    鬼夫夜临门:娘子,起来嗨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顾桑榆最有志气的理想就是讲讲医学,剖剖尸体。然而,一次观摩开棺后……她每天都和千年骷髅谈恋爱怎么破?谁又来把这半夜扰民的人民公仆给拖走?!“夜闯民宅,你想干嘛?!”顾桑榆捏住被子一脸警惕。男人掩唇一笑,“娘子,为夫来和你嘿咻。”顾桑榆一个巴掌拍过去,胡说,她家骷髅君才没有那么帅!!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