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是当今世界衡量一国整体发展水平和所拥有的实力的综合性指标,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是世界许多国家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世界排名顺序中的位次大大提升。国家的强盛反映在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方面,就是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水平有很大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奔向更加美好的21世纪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强烈的渴望。
综合国力又叫国力、实力等等,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和其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底有多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综合国力的研究。和平与实力是不可分的。不运用国家实力,任何外交政策目标—无论是战略、地缘、政治或有些人权的问题都无法实现。
一、综合国力的要素与测算
综合国力究竟“综合”哪些要素,又是如何综合测算的呢?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见解。二战后,美国官方曾明确地把综合国力归结为政治、军事、经济、心理四大要素。法国历史学家雷蒙·阿隆把国力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第一,某一政治单位所占据的空间;第二,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第三,集体行动能力,涉及军备组织、社会结构和质量等等。8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国力由三个基本侧面构成:一是国际贡献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力量、科技力量、财政力量、对外活动协议、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二是生存能力(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实力、防卫力量、国民意识、结盟和友好关系);三是强制能力(军事力量、战略物资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力量)。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综合国力进行了潜心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综合国力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由生存力、发展力、协同力几方面有机组合而成,是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可以概括为七大方面,即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资源力、政治力、文教力和外交力。其中前四方面可概括为硬(物质)国力,后三者可概括为软(精神)国力。每一个方面又包括许多具体的指标,如经济力包括总量指标、人均指标、生活水平、比重指标;科技力包括科技队伍、科技投资、科技水平、科技贡献力等等。有的具体指标还包括一个子系统,如总量指标应该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商业总额、通信交通运输等。
总之,尽管世界上在国力研究上还没有定论,但它确实促使人们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国力的构成,认识到综合国力是国家战略的基础,国防战略的基础,也是分析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基础。综合国力的生成和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要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众多要素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关联性和动态性。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国力中起先导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经济力量,政治、军事和外交能力起保障作用,国家领导的协调统一能力则处在核心的地位。
世界各国对综合国力要素的认识不同,对综合国力的测算也办法不一。西方学者试图把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化为一些数量指标,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示,一个最著名的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恩的国力方程式:国力=(总体积+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日本测算国力则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先把“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强制能力”3个侧面指标化,再按调查评分统计,最后取平均值为国力值。原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富克斯的计算公式为:国力指数二1/2(钢指数+能源指数)。
我国综合国力研究专家黄硕风经过潜心研究和探索,建立了称为“综合国力动态方程”的一组描述国力的微分方程:综合国力=生存力、发展力、协同力的函数=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文教力、国防力、政治力、外交力等的函数。这是主方程,整个方程由主方程和30多个子方程组成,根据不同时期的测算,就可以看到综合国力的动态性变化和发展。目前我国比较同意这种测算方法,认为这一方程可以比较客观地描述和反映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实际情况。
二、中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不同的方式测算出来的中国综合国力和在世界上的排序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上升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我国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进行测算的结果,1949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主要国家排序中,居第十三位;60年代初上升到第十位,60年代之后的一段时间有所下降。80年代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发展迅速,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排序上升到第八位。目前居世界第五位。如果将澳门、台湾计算在内,我国的综合国力还将有大的提高。
除了对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各国中的对比以及总量上进行分析以外,我们下面对中国20年来综合国力的情况进行结构分析,以求更好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的综合国力。
1.资源力
资源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综合国力的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从自然资源上看,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136种。其中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铁、铝、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还有许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铀、锡、钼、钨、钛、锑、汞、铅、锌、金、银、硫、磷、稀土以及石墨、萤石、菱镁、铜、锰、硼、滑石、高岭土等等。水资源储量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森林面积从1970年的10930万公顷增长为1990年的12646万公顷,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99305千公顷增加到1995年的94971千公顷。
人力资源方面,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1996年经济活动人口约占68%,居世界前列。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的预期寿命从1970年的58岁延长到1996年的男70.8岁,女73.04岁。劳动者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在校生人数普通高等学校从1980年的114.4万人增加到1995年的290.6万人,同期中等学校从5677.8万人增加到6191.5万人,小学生人数从14627万人减少到13195万人。
2.经济力
经济力在综合实力构成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代表其综合国力的主要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短短几十年缩短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一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差距,进入世界前十名的行列。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1978~1996年为9.9%,其中1991~1995年平均增长12%,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提高到1996年的68594亿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67560亿元,年均增长9.8%,国民财政收入同期从1132.3亿元增加为7408亿元,工业总产值从4237亿元增加到9959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397亿元增加到23429亿元,能源生产总量从62770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31557万吨标准煤,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2899亿美元。一些主要的工农业产品发展速度迅猛,其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甚至首位。
总之,中国经济力发展势头良好,总量可观,结构也比较合理,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定会把中国推向一个经济强国的地位。
3.科技力
当今和未来世界,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是决定综合国力盛衰的主要因素。目前,美、俄、德、日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突出优势,成为这些国家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科研工作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
比如,在数学、理论物理、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领域已居于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已形成一支素质高、攻关能力强的科技人员队伍。1992年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约232.4万人。
1995年,全年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833亿元。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1995年全国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1万项;获国家奖励的成果79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3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07项。更新了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关键仪器设备;新建成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业性试验基地和4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组织完成了278项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消化吸收、工业性试验项目,以及300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工作的鉴定、验收和交付使用。
4.文教力
教育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文化水平还很落后,但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文教事业发展速度很快。从教师队伍看,从1980年到1995年,专任教师数普通高等学校从24.7万人增加到40.1万人,中等学校从317.1万人增加到388.3万人,小学从549.9万人增加到566.4万人。学生中,中国培养出了许多学科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从1980年到1995年图书出版从年45.9亿册增加到63.2亿册,杂志从11.2亿册增加到23.4亿册,报纸从140.4亿份增加到178.9亿份,故事影片产量从82部增加到146部。
学龄儿童人学率1996年达到98.8%。成人教育取得可喜发展,希望工程成效显著。
在卫生事业方面,全国有50%的县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995年分别达到78.7%和84.4%。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军事力
军事力是保证经济力、科技力的提高,保卫国家整体利益的基本手段。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作保证,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安全稳定地进行经济建设。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发展国防科技,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针,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中国裁军后保持300万人,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中国根据国际战略方针和经济实力条件,军费支出维持在低水平上,1995年军费开支630.97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57733亿元的1.09%。在常规武器上,中国有一定实力,1990年中国武器出口额为20亿美元,在价值上接近英、法。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核国家之一,但在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中国属于进行核试验最少的国家。
6.外交力
外交力是一个国家在对外活动以及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国际影响力,是直接影响国家利益的重要因素。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的经济繁荣。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主张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和经济往来的国家越来越多。1970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56个,1971年中国的“乒乓外交”旋风之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急增,1980年增至124个,1989年9月发展到137个,1995年发展到159个。在广交朋友、多做工作的情况下,逐步改善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了同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a:“硬”弹性指数,表示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β:“软”弹性指数,表示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处于战争、动乱或和平安定状态)。
最后,从政治力上看,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目的、内外方针政策、政策素质、领导决策管理能力、国民凝聚力、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国家行使这些制度方针、政策的支配力等。随着新中国的不断成长和内部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治力也不断增强。
总之,中国的综合国力20年来有了全方位的提高,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有些方面强一些,有些方面则稍弱,看出各方面国力在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中的位次。
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总体分析
从综合国力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国力是一国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整体和总和,某几种分力的变化可以影响合力,但又不足以显著地改观国力,所以,综合国力增强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底子薄,人口多,量级差,要赶上资本主义发展百年的一些发达国家,远非一日之功。但是,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的以下特点:
1.中国和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的差距明显缩小
单单从位次上看,20年的时间中国综合国力向前移动幅度并不大,但是中国综合国力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综合国力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根据我国综合国力课题组运算的数据,中国综合国力占17国总和的比重1970年为5.07%,1990年提高到5.53%。
同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前苏联等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差距悬殊,仅达到美国、前苏联国力的一半(1990年为美国的47%、前苏联的55%),但距离确实在逐步缩短,1970年中国仅为两国的37%和45%,20年间平均每两年缩短一个百分点。中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除和加拿大差得较多(1990年为加拿大的68%)以外,1970年综合国力分别是日、德、法、澳、英、意的78%、72%、76%、71%、77%和96%,1990年分别是其综合国力的75%、78%、80%、84%、88%和90%,增强的速度要略快于德、法、英、澳和加拿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综合国力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在加大之中。除韩国的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外,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印尼、埃及和中国的差距都在逐步拉大。从1970年到1990年,以上六国综合国力占中国的比重分别从79%到74%、从67%到63%、从66%到62%、从63%到58%、从54%到51%和从57%到47%。
2.我国综合国力结构长短分明
在我国综合国力诸要素的发展中,我国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资源总量丰富,与俄、美相接近,强于世界其他国家,这是支持我国综合国力强盛和世界位次靠前的强大基础;二是军事实力雄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抗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三是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在较短时期内跻身于经济大国的行列,现实形势和未来发展势头良好,是保证国力强盛的物质基础。此外,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位次迅速前移,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繁荣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综合国力中,制约因素也十分突出,一是人均各项指标较低,与总量指标不相称;二是科技能力相对落后,成为制约资源、军事、经济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三是文教和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低下,甚至不如一些中强国家,与国力的位次极不相称。
总之,就中国的综合国力而言,无论是长短强弱,都有明显进展,但各方面也都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今后应该努力以科技为先导,加快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国民凝聚力;发展军事技术,提高国防能力。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努力把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