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你是多能的。那样许多事情就成为可能了。
——鲍里索夫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所普通的学校调研,一位老师问:“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学生?”
“当然可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
被点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飞奔回家。“爸爸,妈妈,好消息,心理学家说我是神童啊!”母亲听完孩子的话后,欣喜若狂。怎么看孩子怎么顺眼,仿佛儿子一下子变成了天才。
从此,这些孩子受到了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家长的夸奖。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回到了“行”的世界,一个个飞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访问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回答:“好极了!”接着她请教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你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你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
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老师露出一脸惊讶的表情。
这个小故事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信任、期望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人们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行”。
国外的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从人的潜力角度看,普通人是否等于正常人?”在许多人看来,普通人是天经地义的正常人,这难道还会有错吗?
可专家研究的结果否定了这一说法。他们认为普通人并非正常人,而所谓超常的人才是正常人。因为普通人的才能被压抑了,没有开发出来,而所谓超常的人只不过是得到了正常的发展。也就是说,不是温室里的庄稼超常,而是盐碱地里的庄稼没有良好的环境。在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肥沃土壤中,才能长出挺拔的大树。
“你能行!”父母要对孩子如此说。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哪怕他做得一塌糊涂,也要让他大胆地做。孩子有时会有许多想法,但他们真正去做的却很少很少。孩子可能不知道怎么做,可能有畏难情绪,也可能懒于去动手,这时父母要积极地鼓励他们。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从孩子的生活、学习、做事等多方面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责任心。自立而又有责任心之后,他会较容易产生自信心。
让孩子自己去走路!这样,孩子在摸爬滚打之后,会走得更自信、更有力。
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有时是无知者无畏,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出现差错时,可能会迷茫、困惑,失去信心和勇气。因为孩子年龄小,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要差一些,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弱。他们容易具备勇气,又容易失去勇气,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
孩子出错或失败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错。父母耐心、认真地去分析,会有利于孩子总结教训、改掉错误。父母有时也可以分析自己的失误,让孩子明白生活、学习中出现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出了差错之后,再认真去改,往往会获得成功。
父母要用宽容的心、热情的态度鼓励孩子,告诉他“行”,使孩子拥有信心,使他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