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99500000012

第12章 鄱阳湖文化(2)

孔子曰:“吾欲与汝平却天下,汝意下如何?”小儿答:“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湖,或有王侯,或有奴婢,平却高山,鸟兽无倚,填却江湖,鱼鳖无归,除却王侯,民多是非,绝却奴婢,君子使谁?天下荡荡,岂可平乎?”

孔子曰:“汝知天下,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雄无雌?何雌无雄?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不足?何为有余?何城无市?何人无字?”

小儿答:“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人无字。”

孔子问曰:“汝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终始,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何为父?何为母?何为夫?何为妇?风从何来?雨从何至?云从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去几千万里?”小儿答曰:“九九还归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是阴阳之终始。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雨从郊市,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万万余里。东西南北,皆有寄目。”孔子问曰:“汝言父母是亲,夫妇是亲?”小儿答曰:“父母是亲,夫妇不亲。”孔子曰:“夫妇生则同食,死则同穴,何得不亲?”小儿答曰:“人生无妇,如车无轮。无轮再造,必得其新。贤家之女,必配贵夫。十间之室,须得栋梁。三窗六牖,不如一户之光;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父母这思奚可失也。”孔子叹曰:“贤哉,贤哉。”

小儿问孔子曰:“适来问橐,橐一一答之。橐今欲求教夫子一言,明以诲橐,幸请勿弃。”孔子曰:“请言之。”小儿曰:“鹅鸭何以能浮?鸿雁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青?”孔子答曰:“鹅鸭能浮,皆因足方;鸿雁能鸣,皆因颈长;松柏冬青,皆因心坚。”小儿答曰:“不然,鱼鳖能浮,岂皆足方?蛤蟆能鸣,皆因颈长?绿竹冬青,岂因心坚?”孔子无言。小儿又问曰:“天上星星有几颗?”孔子答:“适来问地,何必谈天?”小儿曰:“地下碌碌有几屋?”孔子曰:“且论眼前之事。何必谈天说地。”小儿曰:“若论眼前之事,眉毛有几根?”孔子笑儿不答,顾谓众弟子曰:“天生万物,唯人最灵,概论人者可分八等:上四等圣、贤、才、智;下四等知、识、愚、顽。后生可畏,焉能求者之不如今也。”又叹曰:“休欺少年聪明子,广有英才智过人,谈论世间无限事,分明古圣现其身。”于是登车而去。所以孔子鄱湖游学传教只到豫章而返。

二、道教文化

(一)道教在鄱阳湖地区的产生

道教的神仙体系十分庞杂,既包含有人们杜撰出来的“天神”,也有来自民间传说中的“神仙”,还包括将道教历史人物经过神化加工而得的“仙人”,从大休上说,可将道教的神仙系统分为三清四御,天神地仙,民俗神灵及琼台女仙这四类。中国道教的发民阶段和鄱阳湖区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从东汉、东晋到唐朝,属早期道教净明派的产生、成型与发展时期。这时期的道教,以外在的神仙界为最高理想,诸如外丹烧炼、斋蘸符箓以及各种方术,多半与神灵的存在有关。晚期的道教从宋金开始延续到明清。其神仙色彩大为淡化,心性色彩颇为突出,而占主要地位的内丹修炼,也与心性密切相关。

古代彭蠡水边(即海昏、蒲塘场、左蠡、浔阳一带),今天的鄱阳湖永修、德安、都昌、九江一带,道教的产生、成型整体相同,只是时间先后有些差距。彭蠡边的道教从三国时期“神烈真人”吴猛开始。

吴猛(255年至351年),曰吴舍人,字世云,有道术。祖籍濮阳,迁入豫章建宁,三国时在东吴任西安令(即现今的武宁、修水、海昏、蒲塘场、左蠡等地为辖区),任职时年方16岁,少年出仕。吴猛从小文武兼修,神力过人。从幼年开始他信奉道教,并专心侍道。他在西安任职期间,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吴猛在东吴是最后一任西安令。吴国灭亡后,他云游名山大川,遍寻道德高深者为师,从三清山、三百山、龙虎山、武当山、矶山、庐山、苏山、旧山等地方云游。

吴猛是个孝子,夏天不远游,夏天豫章家乡蚊子多,起初他用扇子替母亲打蚊子,还是驱之不尽。只有想个最好的办法,每至夏夜,将室内蚊子用扇子驱赶,再将门户关闭,然后便用道术将屋内未尽蚊子全吸引到自己身体上,使老母无蚊子叮咬之苦。母亲每次看到儿子被蚊虫叮咬的伤痕,甚为爱怜。久而久之,邻人互相传颂,此后吴猛孝道之名和道术之灵逐渐远传千里。

西晋灭亡后,东晋王朝建立,当时朝政混乱,权臣迭出,仕途充满风险,同时也产生机遇。以孝道兼神术闻名的吴猛,当时尚在中年,常有报国之心。次年海昏上僚(即今德安)发现一条大蛇,危害生灵还经常拦断道路吞吸行人,当地百姓闻蛇色变,人心惶惶。官民无法捕捉,只有逃离远方。吴猛闻知此事,便带领弟子前往除蛇害。巨蟒见吴猛便逃入洞穴,隐藏不出,吴猛就用神术敕豫章社公追蛇,蛇被逼出洞穴,头高数丈与吴猛斗法,吴猛沿背而上,用利剑插入巨蟒七寸,众弟子齐上将其斫杀之。吴猛说:“此蛇是蜀精,祸害一方百姓。”

吴猛用神术诛杀海昏蛇精,被当时坐镇豫章的“汉安侯”王敦得知,便要重用吴猛,于是将他招到幕下,在东晋仕官,封为散骑常侍。

吴猛在王敦驾下任散骑常侍期间,忠于职守,极力为汉安侯分担政务,经常陪同王敦去周边县城游访,体察民情。一日至豫章县(今南昌县)东乡吕里山中,当地百姓告知曰山中有石笥,历代无人能开,王敦好奇,便与吴猛同往。石笥的石牒上多有古字,地方仕人及弟子无人识得,吴猛亦不言。弟子数十人合力举盖,盖重如山,纹丝不动,吴猛运力借助神术将石笥提起,面不改色,王敦及众弟子大骇。

在道教理论中,修炼法术的道士可以使各方神灵。《全唐文》卷814有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左慈呼召于神兵,鞭苔群盗。许逊指挥于力士,剪荡狂妖。所以阴骘兆人,弥伦万里。”许逊与吴猛为一派道士,所以吴猛同样可“指挥力士”打开石笥。这个古代石笥上记载古文,估计与当朝政治有关,王敦在旁赞叹不已。

吴猛用道法神术,斩蛇除害,力举石笥,远近闻名,加上他待母之孝道更是受世人尊崇,因此每天登门求道拜师者不下千人,影响太大,汉安侯王敦感到是一种威胁,想方设法除掉吴猛。吴猛得知王敦心疑,不怀好意,即同道友许逊借助道术走了。《十二真君传》说“吴猛、许逊弟子太多不宜久留豫章,恐生祸乱,怕受连累”。因此,要除掉二人。

吴猛同许逊结伴同行,云游到彭蠡泽边,许逊在大矶山隐居修道。吴猛在游历庐山途中遇苏耽,二道友同至左蠡(今都昌县左里镇境内)旧山广福庵建立道场,广收弟子。后因苏耽去苏山另开道场。离开旧山,惟有吴猛留在旧山广福庵继续广招弟子,大开丹炉,并上山采药炼丹为民治病,并拓置道教场所,搭草棚晾晒草药,建药房放置加工成药,开丹炉、炼丹制丸。在理论方面他搜集整理道教经典,建立和完善道教斋蘸仪式,一时间,道教之兴,遍及江南。

吴猛在旧山40余年,成为东晋早期一代道教宗师,其弟子数千。他们以道教文化传人,以道教之精神服人。吴猛与鄱阳湖有缘,在左蠡旧山广福庵得道成仙,道号“古颜仙”,在旧山96岁仙逝。弟子为了纪念他,在当地为他树碑立传。宋政和二年徽宗封吴猛为“神烈真人”。《神仙传》与千宝的《搜神记》有详细记载。元朝郭居正将吴猛列入“二十四孝”。《中华大统谱》《吴氏世谱》中列吴猛为天下吴姓十二宗之一的“祯”字派始祖。吴猛的后裔分8批进入都昌定居、寻根问祖,后又分迁至浔阳、鄱阳各地繁衍生息至今。

(二)道教的深入

南朝时期是一个儒家、玄学、佛家、道教互相明争暗斗的时代,都希望自己的宗教学派能赢得统治者的尊崇。儒家的正统地位、玄风的弥漫盛行,佛家的如日中天,使道家一时处于困难而尴尬的境地,改造则兴,不改造则亡。道教发源于民间下层,均为五斗米而折腰,它没有很好的官方基础,也没有文化理论支撑,在与其他宗教学派比较中,明显处于下风。北朝道士寇谦,南朝天师道也顺天应时,开始了改造。变革、改造的重任便落到了庐山道士陆修静身上。

陆修静是一个虔诚、坚定的道士。他于东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出生在浙江吴兴一个望族家庭,是东吴丞相陆凯的后人。他天生异相,目有重瞳,掌有篆字,背有斗文,隐喻他是出身于道教,中兴道学文化的人。他少时喜欢研读经典文籍,穷究天象经纬,有很高的文化功底;青年时期,弃官从道,抛妻弃子,走上漫漫求道之路。

陆修静与李白一样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踏遍大江之南,登临云梦山、衡山、安徽潜山、广东罗浮山、四川巫山、峨眉山等名山圣水。这些名山都是道教兴盛的地方。他拜访了很多道教高人,吸取了丰富的道教文化,为他后来改造天师道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陆修静擅医懂药,他以卖药治病的方式宣传道教,效果明显,在当时名声很大。元嘉末年(约453年),他在建康传教,宋文帝闻讯,命左仆射徐湛廷请入宫中讲道,有意挽留宫中。他志不在此,百般推辞,继续云游,传经布道,扩大道教影响。他对自己通过销药传道的成功经验,牢记于心,所以,他在庐山简寂观隐居修道时,挖掘了洗药池,制作了捣药臼,继续体验传道的回味。陆修静是一个有心计、有知识、有智慧、有理想的人,他觉得游学了这么多年,见多识广,结交了权贵和社会不同阶层的多方人物,重要的是积累了道学知识,应该是歇脚静心从事系统的道教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了。

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陆修静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庐山南麓金鸡峰下。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幽静离建康较近,水陆交通方便,随时可以了解朝廷信息和彭蠡湖周边宗教动态。庐山佛教名声很大,容易引起朝廷和民间的关注,特别是孝武帝刘骏曾做过江州刺史,对彭蠡庐山有割舍不断的情怀。再说,庐山地理环境清幽,山水清秀,是一个适合研习道教文化,修身养性炼丹的好地方。还有一层原因:当时庐山已成为中国南方佛教中心和译经基地,如果能在庐山争取一席之地,与佛教分庭抗礼,自然会在这场较量中抢得生机,赢得声誉。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和决定,虽是铤而走险,也可为险中求胜。

天师道与佛教在理论上存在差距,从传播和扩张的理论基础上不难看出。陆修静看准时机,从薄弱环节入手,开始道教理论经籍的整理与宣传。陆修静在庐山简寂观住了7年。这是他入道以来待的时间最长、取得丰硕理论成果、中兴道教声誉起步的地方。他清心寡欲,一心潜修道家经典,研究道学文化。“遗文余记,盈藤委,摘玄家之奥妙,畅秘诀之幽玄”,获得渊博的道学,写下了大量的道家理论文章,为整理经籍、创立仪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明帝在泰始三年(467年)虔诚修书,并派江州刺史王景宗上门敦请,在建康为他购置了一座很有气派的道观——崇虚馆。该馆是宋明帝腾出的斋舍改建的,离皇宫不远,明帝可方便问道。为道士专门修建宫观还未见先例。

功夫不负有心人,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对早期道教教义和科仪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三张”指“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儿子张衡、孙子张鲁,“二葛”则是道教金丹创始人葛玄及侄孙葛洪。陆修静将“五斗米道”和“金丹派”融合一起,制订了“九等斋十二法”的斋蘸体系,进一步完善斋戒仪范。他先后撰写了道书30余种,仅道教仪范就达100余卷,对斋法要义和施行斋法的具体仪式作了详细的述说,道教仪规,斋蘸仪式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为后世沿为定制。

宋太始七年(471年),明帝身感不适,龙体欠安,陆修静亲自率道士建三元露斋,立坛,黄泥涂额,拔发系栏,反手自缚,口中衔碧,覆卧于地,两脚叉开三尺,叩头忏谢。一次斋事要做36天,非常艰苦,没有执著的信念和顽强毅力是不能完成的。从中获得心怡情悦,去惑除疑。在陆修静看来,斋蘸是道教修炼必不可缺的重要功课,是立法之根本,寻真之门户。

陆修静广泛搜罗道教经籍,终于在太始七年(471年)完成了《三洞经书目录》。道家经书、药方、符图等总共1228卷,其中1090卷已盛行于世,138卷犹在天宫。三洞经书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三部各以《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为中心,形成了完备的道教体系,并将三洞真经分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等12类,并为《道藏》的编纂效仿。“宋简寂先生陆修静分三洞之源,立四辅之目,述科定制,渐见端绪。”

陆修静用毕生精神、顽强毅力,最终完成了改造天师道的任务。自此,南天师道大行其道,纵横江南彭蠡,为王者尊奉,“道教之兴,于斯为盛”。陆修静更是名满天下,“道冠中都,化流东国”,确定了道教一代宗师的地位,道教开始走上士族化道路,成为以奉持三洞经典科戒为特征的官方认可的新道教。诸多道教奉他为祖师之一。

为了巩固和发展道教成果,陆修静在庐山的7年里,一直致力于道教场所拓建,他是一个审美情趣和道教情怀很高的人。他的居所处在庐山金鸡山峰下,四面环山,侧临两瀑,前瞻彭蠡,江水如带,背负匡庐,青山绿水,在这个风景绝佳、山水幽静的地方,构建了一座构筑精巧、结构严整、规模宏大的江南名馆——太虚馆。新道教的建立非陆修静一人之功,协助和发扬光大新道教的得力助手还有他的弟子孙游岳、李果之以及再传弟子陶弘景,他们在道教经典的整理、教义的发展、斋仪的完善及道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也是很有贡献的。

陶弘景家族是个奉道世家,最终完成了改造旧天师道,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历史。“上清派”是道教的主要派别,名声大,影响深远,陶弘景却被道教尊为“山中宰相”。

陆修静苦心经营的庐山太虚馆,吸引众多道家弟子慕名而来,不仅使道馆制度的兴起,而且馆中还建有一座最大的道教经库——道藏阁。

太虚馆是江南名馆,道藏阁是馆中标志性建筑,为当朝统治者重视,宋孝帝和宋明帝应陆修静之请,先后颁赐了道家经书、药方、符图1200卷,以龙箧储之,相当贵重精美。道藏阁使天下道书集于一阁,成为最大最完备的道教经库。由于陆修静理论功底深厚,丰富的道教学识传播甚广、中兴道教如鱼得水、大受欢迎。他刚到建康,宋明帝便在华林园延贤馆召见,躬身问道,陆修静的“标阐玄门,敷释流统”,细致入微,清晰明了,令明帝豁然开朗,心悦诚服。宋文帝母亲王太后放下母后架子,执门徒之礼求道。他讲经说法,不分昼夜,孜孜诱劝,无倦于时的忘我境界,使道法洞门大开,道学义旨流传,道教影响达到空前高潮。《灵宝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陆修静整理,编撰了《灵宝经》目一书,并制订了传授的仪轨规范,对《灵宝经》进行了具体阐发和教授施行。该经中大量吸引了劝善度人、轮回业报的佛教思想,来充实道教理论之不足,使朝野普通民众更容易接受和信服。

同类推荐
  • 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俞源古村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俞源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俞源古村落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古韵氛围必将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独具魅力的新市场。本书从神奇的太极星象村入手挖掘其古村落特有的魅力。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 重庆往事

    重庆往事

    重庆,是一处很特别的地方。重庆城,是一座极其特别的城市。重庆人,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群体。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深入重庆历史与现实的角角落落;以个性感悟又略带伤感的记忆,捕捉重庆那些美丽且具价值的人文画面;以现代时尚的旅游视角,描绘勾勒出重庆一幅幅立体多面的绚丽图景。
  •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是一部关于甘肃历史文化特色及其发展的专题性研究论著。《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共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又针对不同的特色及方向,对所研究的文化资源进行了重点的介绍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该历史文化资源对甘肃近现代文化的影响,
  •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本书从人文、经商、生活、理财、处世等方面解读上海人的生活处世哲学。
热门推荐
  • 明白为谁工作

    明白为谁工作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它当作学习和个人成长的一部分,将每一件任务都作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行业,搞清楚“你为谁工作?”这个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恶魔王子VS傲娇太妹

    恶魔王子VS傲娇太妹

    在这里,灵零学院,聚集着学生有平民,有贵族。她,一个傲娇太妹主宰这个学院。在他初次来到这个学院时,让她大大的出糗。“气死我了!你等着瞧吧!”
  • 儒魔至圣

    儒魔至圣

    道有万千,我取两道,儒道控欲,魔道随欲,一念之间,花开花落。何为正,何又为邪?青涩少年,自万千大山中走出,沧桑世事,乱动红尘,逆苍天,斩轮回,只为在漂泊的天地间,搏一条属于自己的大道!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本书通过对现实中困扰青少年成长的具体事实的深度分析,结合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生动而具体地向您展现青少年“青春的敌人”之成因、发展、预防和应对方法。
  • 神迹:倾世

    神迹:倾世

    诸神之战,血色染天。命运之主,最强王者,翻手覆云,谁可为敌?北辰浅:在这个世界,我,就是王道!
  • 锦衣卫大大帮帮忙

    锦衣卫大大帮帮忙

    霸气侧漏的锦衣卫副千户大大为了升千户踏上了搜查破案的道路,皇帝还是很有人性的,给了她一个不靠谱但是头脑超好的帮手和随时出兵的机会。大大全程靠自己的脑力和与别人不一样的逻辑思维破掉重重案件。在伪娘花魁、失忆少女、暴力美学、友谊小船以及一系列破事的阻挠下,副千户大大能否和身边身份不详姓名不详的小公举一起勇往直前登上人生顶峰迎娶……娶就算啦……反正就是升上千户嘞?看完你就知道啦!一起和副千户大大浪吧~
  • 卢修斯

    卢修斯

    有人曾经问我:“你为什么愿意忍受上千年的孤独?”“为了回去找她。”我说道。`“那你会死吗?”“会的,很久以后,或者很久之前。”
  • 幽冥化魔

    幽冥化魔

    凡人九变,仙六道。圣者之境,入永恒。一名小小的门派弟子,天资不足,命途多舛。锻肉身,练法术。一朝看破虚妄,化身成魔。上斩苍穹,下镇九幽。无惧诸天神佛,横扫八荒六合!我为魔,我命由我不由天!天道阻我,我就踏碎天道,执掌苍生!
  • Boss绝宠小娇妻

    Boss绝宠小娇妻

    她嫁他,为的是报复他多年前的负心!他娶她,为的是弥补多年前的亏欠!一段冒名顶替的婚姻!成就了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一段姻缘。新婚之夜,她笑得百媚众生,口中念念不忘的却是其他的男人。他欺身霸上,人畜无害的笑印在那张邪魅的脸上,显得格外迷人,“女人,即使没有爱,这辈子你也只能是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