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引曾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其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为界,与太平洋相连。其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南缘向南极洲敞开。北部为陆地封闭。在它下面有一些属海和海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是通往亚洲的大门;红海和波斯湾是插入中东的小道;阿曼湾把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锁住;亚丁湾是红河的咽喉;19世纪至20世纪人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把红海和地中海连接起来,开辟了印度洋和大西洋间的最短航线;而作为天然通道的马六甲海峡,又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中东和远东的海运捷径。从以上印度洋所展示的地理环境,使我们了解到,它是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从而,决定了印度洋成了世界大洋中最早的海运中心。
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对这个人类最早海运中心的印度洋并不陌生。世人皆知15世纪上半叶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在印度洋上留下的千古绝唱。殊不知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古代中国人就参与了印度洋的活动,对印度洋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地加深与扩大。本文仅就15世纪以前的情况作一扼要追述,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有关印度洋航线的记述,二是对印度洋的实地见闻,三是在印度洋的活动。
一、有关印度洋航线的记述
翻开历朝历代官修史书中的《地理志》和《外国传》,不乏有关印度洋通航的记载。其中当以1世纪中下叶完成的《汉书·地理志》,1060(北宋嘉祜五年)年成书的《新唐书·地理志》,以及1345(元至正五年)年成书的《宋史·外国传》中的注辇国(今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一带)使臣来华的水上行程,阐述详尽。这些是15世纪以前,汉文史书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通印度洋航线的记述。
《汉书·地理志》有关记述:
自曰南(今越南中部,其辖境约当平治天省及广南——岘港省的沿海一带)障塞、徐闻(今广东省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今地一说为印尼苏门答腊,一说为马六甲东南附近新加坡地峡,一说为湄公河三角洲某城市);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的勃生、勃固至萨尔温江下游一带);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地有说在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下游地区,也有说在秦国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西南部一带,濒孟加拉湾)。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东海岸马德拉斯附近的康契普腊姆),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泛指今马来半岛西南岸的皮散岛);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条汉代的远洋航线展示出了从徐闻、合浦出发,抵达黄支国的全过程,而且还交代了从黄支国之南的已程不国返航的行程。然而,对这条航线所经过国的今地,虽有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的考证,有的还没有定于一。其主要分歧在都元国的定位上,故而使得这条航线的走向有几种说法,所绘出的“汉代远洋交通图”均不尽相同,有以章巽的“都元国苏门答腊说图”,以孙光圻的“都元国新加坡地峡说图”,以姚楠等的“湄公河三角洲某城市说图”。凡此,有待进一步认证。学人们尽管在航线的走向上有不同见解,但有以下共识:一是这条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路之一。二是这是一条沿岸渐近的印度洋远洋航路。三是这条航线与西方的大秦航线在印度半岛接轨。所谓大秦航线,就是居住在埃及亚历山大的西方航海者、希腊船长希帕勒斯约在公元47年,从埃及红河沿岸起航,出曼德海峡,横越阿拉伯河,到达印度半岛西海岸。如此,汉代远洋航线与西方的远洋航线共同建立起一个以印度半岛为中心的海上大动脉。可知,中国人远在公元前2世纪开拓的印度洋远洋航线,在世界航海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一页。
《新唐书·地理志》中所记述的“广州通海夷道”,即当时中国通向印度洋的航线。如下:
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至九龙西北部一带),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今海南岛东北之七州列岛。)又南二日至象石(今海南岛东南岩之独珠山)。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今越南东岸的占婆岛),山在环王国(今越南中南部,或即占城)东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今越南归仁以南的燕子岬)。又一日行,至门毒国(今越南归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国(今越南衙庄)。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即宾童龙,今越南潘朗)。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今昆仑岛)。又五日行至海峡(今马六甲海峡),蕃人谓之“质”(马来语海峡之意),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今马来半岛南端),南岸则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南部)。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硖,三日至葛葛僧祗国(今马六甲海岸南部伯劳韦群岛),在佛逝西北隅之别岛,国人多钞暴,乘舶者畏惮之。其北岸则个罗国(今马来半岛西岸之吉打一带)。个罗西则哥谷罗国(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附近)。又从葛葛僧祗四五日行,至胜邓洲(今苏门答腊岛东北海中)。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海中之岛)。又六日行,至婆国的伽蓝洲(今斯里兰卡东南面,或指尼科巴群岛)。又北四日行,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国(今南印度)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经没来国(今印度西南马拉巴海岸之奎隆,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经十余小国,至婆罗门(指印度)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国(今印度西北部之布罗奇。又十日行,经天竺西境小国五,至提?国(今印度河口以西,巴基斯坦卡拉奇以东)),其国有弥兰太河(阿拉伯人对印度河的称呼),一日新头河(指印度河),自北渤昆国(今克什米尔西北部)来,西流至提?国北,入于海(指阿拉伯海)。又自提?国西二十日行,经小国二十余,至提罗卢和国(今波斯湾头之阿把丹一带),一日罗和异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乌剌国(今伊拉克南部巴士拉),乃大食国(阿拉伯地区的泛称)之弗利剌河(今幼发拉底河),南入于海。小舟溯流,二日至末罗国(今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的西南祖贝尔村),大食重镇也。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即哈里发,意为“首领”)所部缚达城(今巴格达)。
自婆罗门南境,从没来国至乌剌国,皆缘海东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国,其西最南谓之三兰国(约在今桑给巴尔海峡附近)。自三兰国正北二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设国(今南也门之席赫哈)。又十日行,经小国六七,至萨伊瞿和竭国(今阿曼哈德角),当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经小国六七,至没巽国(今阿曼苏哈尔一带)。又西北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拔离謌磨难国(今波斯湾巴林岛麦纳麦)。又一日行,至乌剌国,与东岸路合。
从上面的记述中不难看出当时航线的具体行程。从中国广州出发,经南海、印度半岛西海岸、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南岸,到非洲东海岸。使我们了解到,唐代的航海者已大显身手在广大的北印度洋上。他们已经跨越暹罗湾和孟加拉湾口,不过仍然属于沿岸航行,但已经实现了洲际航行了。这条航线把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的东部贯穿在一起,其航线之长,航区之广和港口之多,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显赫一时的。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航海者已驾驭了印度洋。
有宋一代记述的印度洋航线,莫过于《宋史·外国传》上的“注辇国使臣娑里三文来华”的水上行程如下:
自昔未尝朝贡。大中祥符八年九月,其国主罗茶罗乍遣进奉使侍郎娑里三文、副使蒲恕、判官翁勿、防援官亚勒加等奉表来贡。三文离本国,舟行七十七昼夜,历那勿丹山(今印度东南的纳加帕塔姆),娑里西兰山(在今印度科罗曼德尔沿岸。西兰山即今斯里兰卡。当时斯里兰卡屡被琐里人侵略,故合称之为娑里西兰山),至占宾国(今地在斯里兰卡至缅甸的航道间。又行六十一昼夜,历伊麻罗里山(今地在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口,或缅甸西南端的讷格雷斯角略北)至古罗国(今地有两说,一说在缅甸的勃固至仰光一带,另一说为马来半岛北部克拉地峡一带)。国有古罗山,因名焉。又行七十一昼夜,历加八山(今马来半岛西岸外,马来西亚巴生港外的巴生岛,或凌加卫岛。还有认为指印度尼科巴群岛)、占不牢山(今地一说在马来半岛西岸一带,一说为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沿岸)、舟宝龙山(今地为新加坡海峡沿岸,也有认为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至占卑一带)。又行十八昼夜,度蛮山水口(指马六甲海峡,或新加坡南面的林加群岛一带),历天竺山(指马来半岛东岸外的奥尔岛,也有指越南南面海山昆仑岛),至宾头狼山(一般认为指越南东南部,藩朗南面的巴达兰角,即卡纳角),望东西王母冢(指越南东南岸外的昆仑岛,传说西王母居昆仑山),距舟所将百里。又行二十昼夜,度羊山(今越南中部归仁港外东南面,一般认为指瓜岛,九星山(海南岛东面的七洲列岛)至广州之琵琶洲。离本国几千一百五十日至广州焉。
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交通史料,表明了11世纪印度洋通南海到达中国的具体航向。它由印度半岛取经斯里兰卡,横渡孟加拉湾的直捷航线。有关这条航线,罗香林先生已了详细的考证,这里不赘。在此,还应提到桂林通判周去非于1178年(淳熙五年)成书的《岭外代答》和福建市舶提举赵汝适于1225(宝庆元年)年成书的《诸蕃志》)。在这两书中又提供出中国通印度洋大体有五条航线:一是从广州或泉州通三佛齐国的航线。二是从广州或泉州通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航线。三是从广州或泉州经蓝里(今印尼苏门答腊岛班达亚奇一带)通故临(今印度西岸奎隆),还可延至大食(今阿拉伯国家之统称)。四是再从蓝里,经60天航线,到达麻拨国(今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卡马尔湾头)的航线。五是从蓝里向东非航线。《岭外代答》和《诸蕃志》两书均记叙在西南河海上有昆仑层期国(今东非沿岸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而《诸蕃志》中又提到弼琶罗国(今索马里北岸的柏培拉),中理国(今索马里东北角沿岸一带)、层拔国(今桑给巴尔一带)。对这些地区的描绘,不仅是自然风貌,还有社会情况,如昆仑层期海岛上的“野人”被转卖为奴等。凡此,皆据宋代商船远航东非见闻所录。当代学人孙光圻认为宋船驶向东非航路大体有三:一是从蓝里出发,先到麻离拔(今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一带),再越过亚丁湾。二是从蓝里先?抵故临,后再直航东非沿岸。三是从蓝里经马尔代夫群岛,直驶东非海岸。综述以上,这是一条从广州或泉州,经蓝里至东非沿岸的航线。
宋代的印度洋航线可以归纳为:一是三佛齐国、闍婆国是中国通印度洋的交通枢纽。二是故临国是中国通西亚非洲的中转站。三是从蓝里至麻离拔和车非的航线,说明10世纪的中国人已从东南亚直航西亚和非洲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开拓,横渡印度洋航线的开辟,不仅反映中国造船工艺的高超,也说明中国的航海者掌握印度洋水文、气象的熟练程度。
二、对印度洋的实地见闻
上面介绍的印度洋航线,当是千百万航海者的实践结晶。古代,又有那些中国人亲历了“怒涛如山,危险至极”的印度洋呢?并将他们的目睹耳闻用文字巩固下来。根据史料,他们不外是使臣僧侣和民间航海家。这里,只能将那些青史留名者集中叙述,以下逐一交代。
公元245-251年(赤岛八年至太元二年),三国吴时,中朗将康泰和朱应受孙权派遣,对扶南(今柬埔寨,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泰国东南部一带)进行回访。他们经过了当时南海的百十个国家,大体包括了今天的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一些地区。归来将其见闻写成《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两书。可惜原书已佚。今天只能从《水经庄》和《北堂书钞》等类书中见其片断。这虽是断简残篇,但对研究三世纪时南海及印度洋的有关情况,其价值是无比的。请参看香港海外交通史学会编辑出版的《外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