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3700000039

第39章 明代汉族风俗文化(2)

明中叶后,以市民阶层为主体,以越礼逾制、趋新慕异为特征的这种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的变化,包含着人们正当消费的合理要求,对明代前期停滞、凝固的社会风气的冲击和丰富人们的生活、活跃人们的思想,均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趋新慕异之风也助长了人们的物质享受欲和财富占有欲,如不加以正确的疏导和限制,势必加剧封建统治者的腐化和社会弊病的滋长,导致社会政治的腐败,并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消耗和浪费,阻滞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明后期封建统治者腐朽无能,纪纲败坏,致使社会风尚的消极因素恶性发展,整个社会“金钱愈神,则贪夫愈昌;贪夫愈昌,则民生愈蹙;民生愈蹙,则天心必变”,明代社会风俗逐渐由中叶的“趋新慕异”而滑向末期的“浮靡奢侈”,最后随着整个社会“天崩地坼”而出现“别开生面”的新局面。

3.晚明的“浮靡奢侈”

自隆庆初年至崇祯末年(1567~1644)为明代汉族风俗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南方沿海地区为中心,以城镇新兴市民阶层为主导,在汉族社会的日常生活,人生礼仪及岁时节日等风俗文化领域中形成竞奇斗异、浮靡奢侈的社会风气,使之呈现出“天崩地坼、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在明代后期,明初僵滞死板的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汉族社会风俗,“万历以后迄至天崇,民贫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1]。因此,引起了士大夫们的慨叹:“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2]

在晚明汉族社会风俗的演变中,“导奢导淫”[3],扮演先导人物的是缙绅士大夫。这些城市居民中的特权阶层住必绣户雕栋、花石园林;宴饮一席之间,水陆珍馐数十品;服饰一掷千金,视若寻常;日用甚至不惜以金银作溺器。流风所及,一般市民莫不以奢为荣,“以俭为鄙”[4]。

在万历以前,官戴忠靖冠,士服方巾,犹为朴谨。迨到万历前期,“殊形诡制,日异月新”。士所服之冠巾,在晚明其款式已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几十种,甚至有用马尾织成巾的,十分丰富。妇女的服饰更是绚丽多彩:“首饰之大小高低,衣袜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纂之工,无不易变。”[5]布袍,本为明代庶人之常服,万历以后,被“鄙为寒酸”[6],即使“家无担石之储”者,也“耻穿”之[7]。即使自认为“最贫、最尚朴俭”的儒生,也在“习俗移入”的冲击下,“强服色衣”[8],卷入“靡然向奢”的大潮。

消费生活的高度发展,造成城市风俗的大改观。当时的苏州,号称“奢靡为天下最”[9];而杭州则被民谣称为“花簇簇”[10]。即使像浙江桐乡的青镇这样一个小镇,也为奢靡之风之浸染,“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贫人负担之徒自不必言,妻多好饰,夜必饮酒”[11]。南方如此,北方也不例外。山西太原,居民“靡然向奢”[12];山东滕县,“其人竞相尚以靡侈”[13];江苏扬州,“俗尚侈糜”[14];山西大同,“虽涉边缴,商旅辐辏,以浮靡相炫耀”[15]。与城市高消费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娱乐业相继发展起来。如在苏州,“山水园亭多于他郡,游具则载酒嘉肴,画航箫鼓”[16];在南京,“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栋,绮窗丝幛,十里珠帘……薄幕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在都市中,秦楼烟花也颇为繁盛,谢肇淛《五杂俎》云:“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

在这样的情况下,晚明社会礼拜金钱之风愈演愈烈。婚姻大事自古被奉为“人道之始”,最重视“门楣求其称,婿妇唯其贤”[17]。但晚明时,已“良贱不及计,配偶不及择”,“女家许聘,辄索财礼”,惟以“富贵相高”[18]。封建伦常秩序最重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在晚明时的江南,竟有儿孙掘祖坟、焚祖尸,“鬻其地,利其藏中之物”,而“吴中之人”对此竟“不以为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19]。整个社会在金钱的驱动下,“薄者厚,亲者疏,原来只是敬青蚨”[20]。就这样,利欲的冰水使温情脉脉的伦理关系受到侵蚀。伦理道德本是封建统治阶级赖以统治的精神支柱,如今遭到这样的破坏,可见封建制度之衰败,已到了何等的地步!明代封建统治的“天崩地坼”已为时不远了。明代汉族风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将随崇祯皇帝的吊死煤山,而走向它的终端。

三、明代汉族风俗文化的主要特点

1.违制

明朝社会封建集权制度极端发展,礼制形态较往时周密、严峻,社会风俗讲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21]。官民士庶,从生到死,衣食住行、燕赏玩乐,一举一动皆受身份品级之限定,不敢轻易僭越。明朝开国之初,就“定礼制以辨贵贱、明等威”[22],颁布种种律令,规定“服舍之制”,并约之严刑酷法,并在《明律》中专设“服舍违式”条,规定:凡越级僭用服饰、车舆、房舍、器用者,庶民笞五十,官员杖一百[23]。受此约束,明初社会生活风俗大体循礼、俭约、拘禁。冠服方面,“士女服饰皆有定制……人遵画一之法”[24];“士大夫家居多素练衣、缁布冠”[25];“庶民不御绮觳之服”[26]。冠服如此,饮食、房舍、器用、车舆等,无一例外。

但是,这种恪守礼制、单调呆板的生活程式,总是因为社会经济之发展,而被逐渐打破。明中叶后,社会风俗已不甘受礼制之约束,新富起来的工商阶层凭借金钱恣意享受:住必绣户雕栋,衣必锦罗缎绒,宴必水陆珍馐,行必花舟彩舆。至于器用,则不惜以金银作溺器;每遇出游,则“妖童执丝簧,少妇控弓弩,服饰诡丽,照耀数里”[27]。一时之间,“尽改旧意”[28]。迨至明代后期,社会风俗的违礼逾制现象更为严重。“豪门贵室,导奢导淫”[29];“卑贱”的教坊司乐工,衣绘禽鸟,穿戴“与朝臣无异”[30];普通匠头之居所,“壮丽敞豁,侔于勋戚”[31];从不许乘舆之优伶、家奴,也敢公然乘坐八拍大轿。南都南京,“服舍违式,宴无节,白屋之家,侈僭无忌”[32]。向被尊为人君象征的龙纹,嘉靖末年已成吴地百姓之常服纹饰[33]。明初规定,在京文官三品以上准许乘轿,其余各级官吏不许违制乘轿。北京、南京及在外文武官员,奉特旨及文武例应乘轿者,只能乘坐四人扛抬大轿,不能随便增加轿夫。但万历以后,车舆违制已形成社会风气。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曰:“万历以后,四品皆乘围轿,其下则两人小舆。”至明末,即使倡优、家奴,也公然乘八人青幔肩舆,导以伞盖,招摇过市。原本为显官所专的轿舆已走向民间,成为庶民之常用交通工具。怪不得有人叹曰,“至优伶之贱,竟有乘轩赴演者”,真是“僭滥之极”!违礼逾制成了明代社会风俗的一大特征。

2.重商

我国社会向来重本轻末,且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但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逐渐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需求增长,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社会风俗渐趋“崇末轻本”,各地民众纷纷改农从商,弃农习技。苏州,“人生十七八即挟资出商,楚卫齐鲁靡远不到,有数年不归”[34];“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江阴“多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记”[35]。山西,“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人贸易一途”;平阴其民“每挟赀走四方,所至多流寓其间,虽山陬海涯皆有邑人”[36]。陕西富平,“地沃丰收,又兼木棉布丝之利,人十九商贾,故富室独多”[37]。浙江宁绍,“竞贾贩锥刀之利,大半食于利”[38]。安徽徽州,“俗多行贾……辐辏四方之美好,以为奇快,歙为甚”[39];“小民多执技艺,或贩卖就食他郡者常十九”[40]。即使僻远山区如贵州威清卫,也是“务本逐末者相半”[41]。正如万历《歙志·货殖》所曰:“传云: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而今则一切反是。”

离土的农民,往往流入城市,以技艺谋生,如瓷业发达的江西景德镇,“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百人”[42];丝织业中心苏州,“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有数千人”[43]。人口的大量涌入,刺激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书肆、靴铺、旧衣店、古董行等比比皆是;行贩、货郎、市婆络绎于大街小巷,灯市、庙市、香市等市的交易空前繁荣。同时,又促进了服务业的兴起,社会分工越分越细,都城出现了水工、棚匠、厨工等“十作”、“三十六行”,南方苏州有了供人洗澡的“香水行”,杭州则开设了许多家茶馆,北方开封还有专为丧仪服务的冥衣铺,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且行有行规,店有店矩,使得明代的商业风俗空前的丰富。此外,还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明初“以农为本,重本轻末”的社会俗尚,已逐渐为“农商皆本”所取代;社会上拜金之风愈演愈烈,以致人人“喜厚利而薄名高”。自古被奉为“人道之始”的婚姻大事,向来重视“门楣求其称,婿妇唯其贤”[44],但晚明时,已“良贱不及计,配偶不及择”,“女家许聘,辄索财礼”,惟以“富贵相高”[45]。已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整个社会在金钱的驱动下,“薄者厚,亲者疏,原来只是敬青蚨”[46]。

3.奢侈

明代风俗的奢侈性特点,同样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服饰方面,明代中叶以后“富家子弟以服饰为炫耀,逮舆隶亦穿绸缎,侈糜甚矣”[47]!服装用料追求时尚,变化多端,“初尚宋锦,后尚唐锦、汉锦、晋锦”,转眼又“视汉唐诸锦皆称厌物矣”,而尚“用千钟粟倭锦、芙蓉锦”[48]。妇女发髻,“隆庆初年皆尚扁圆……自后翻出尖顶髻、鹅胆心髻,渐见长圆”,时而又“梳头如男人直罗,不用分发鬓髻,髻皆后垂,又名堕马髻”,真是日新月异。奢侈、时髦成了人们的服饰追求,江浙小康之家“非大红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里衣不华”;江西赣州,“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被花绣、蹑履,黄装银顶”;都城北京,“妇人尚炫服之饰……遇有吉席,乘轿,衣大红蟒衣”。明末士人服装,有阳明衣、十八学士衣、二十四节气衣等多种款式,皆色彩艳丽,竞新斗奇,“贫者必用绸绢色衣”,“且从典肆中寻旧缎旧服翻改新制”;“稍富则绒衣巾盖”。充分体现出崇尚奢侈的社会心态。

在饮食风俗方面,官贵富户们更是竞相斗侈,讲究丰奢、排场,“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49]。据陈继儒《万宝全书》所记,嘉靖时富裕之家一年宴饮名目,有薄酌、萌酌、樽酌、杯酌、小酌、草酌、粗觞、杯茗、菲酌、豆觞等,新年又有春酌、春酒,一年四季,送往迎来,宴饮不断[50]。即使是隶卒御夫,也“夜则归市淆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恣意享乐。

据明代的各地方志记载,这种奢侈的食风,几乎刮遍了大江南北。如江苏兴化,“近乖侈糜,杯盘罗列,堆积满案”;河北正定,“奢靡渐名,富家善宴会,贫者亦踵相效”;山东博平,“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江苏松江,“水陆奇珍百余品,而细果如松、杏、莲子、瓜仁之属,装缀若鱼鳞,高一尺有奇……动费百金”;江苏苏州,士夫请客,“肴品计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山东郓城,“饮食器用及婚丧游宴,尽改旧意。贫者也槌牛击鲜,合飨群祀,与富者斗豪华,至倒囊不计焉”。

食风的奢侈又刺激了酒楼的繁荣,各种不同等级的酒楼林立于南北城镇,如明时的南都南京,着名的大酒楼就有16家,号“十六楼”。酒楼内有除美酒佳肴外,还有女妓歌舞伴唱。即使以清雅为旨的茶楼,也流行起“美人伴茶”。

至于富户达官的住宅,在院落的布局、设计、构筑及装饰等方面,越礼逾制,追求宽敞豪华。富裕之家,“重堂窈寝、回廊层台,园亭池馆,金翠碧相”。江南湖州,“拥资则富屋宅”;苏州,“富民之室也缀兽头”;松江,“士宦富民,竞为兴作,朱门华屋,峻宇雕墙”;江阴,“富者之居,僭侔公堂”。民间居室已突破礼制的束缚,而体现出鲜明的商业时代特色。达官贵人和富商大贾,在起居生活习俗方面,则日益追求舒适、豪华奢侈,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日常器用则“自奉奢豪无度”,不惜以金银作溺器。流风所及,庶民之家也莫不以奢侈为荣,江南地区,“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山东郓城,肯隶之徒,“日用服食,拟于市宦”,汉族各地城镇莫不如此。

4.趋新

明代社会由于商业的发展,商人阶层崛起。商人为追求最大的商业利益,总是敢于开拓,不断创新,永无休止。这种精神影响到社会生活,就势必使明代社会风俗带有趋新的特点。在手工业生产领域,江南地区原有的家庭自给自足的“女织”习俗,到明代中叶以后已进入“市的交易”,而演化成“里媪晨抱纱人市,易木棉而归,明旦复抱纱以出”的商业性纺织[51]。在家家“以织作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52],“城乡皆事棉织,布被天下”的吴地,集聚了大量的丝织作坊和机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全新经营模式的出现,又催化出“取分金”、“换代”、“齐行”等新的生产习俗。在农业生产领域,牛车、风车等新的排灌机具的出现,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和烟草、花生等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番薯扦插、苎麻分根和甘蔗侧芽繁殖等新式育苗方法的发明和使用等,无一不体现出明代风俗的趋新特点,从而使得明代的农业生产风俗比之前代有长足的发展。

而在日常生活领域,这种趋新性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服饰习俗的追求时尚,其实就是一种审美趣味和消费需求的趋新。也正是由于这种趋新,才使明代社会风俗有了违礼、重商和奢侈等诸多特点,而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时代风采。

四、明代汉族风俗文化的基本构架(上)

1.工商皆本的生产风俗

明代农业,已有精耕细作之俗,江南“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53]。耕地大都借助畜力。畜力穷者,则“两人以杠悬耜,项背相望而其土”。役畜南方多牛,北方则为驴、马。

粮食作物基本是南稻北麦,棉花、麻、蔗、豆,以及药材等经济作物也有大量的种植。此外,在明代中后期,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我国,丰富了汉族社会的种植品种。

南方稻区,有稻麦连作、稻菽套作和粮棉套种、粮菜间作、粮桑间作等习俗。双季稻连作制普遍流行,实行一岁二熟。明代后期,随着棉、麻等经济作物的推广,棉麦轮作、棉稻轮作、棉豆间作、桑豆间作、棉麦套作、粮桑间作、粮豆间作和粮菜间种等技术也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习俗[54];同时还讲究“良田种粮,杂地种杂”。此时农作,已重视病虫害的防治,有冬天铲草根、添新土以杀灭越冬幼虫及虫卵,用药物、棉籽油等拌种以避免虫蚀,将石灰、桐油撒布叶上杀虫等习俗。

明代农事耕作,重视二十四节气,人们通过节候、气象、雨雪、霜期、地温、湿度等各种生态、物象的变化来掌握农时,指导生产,如当时江南有“二十四节气谣”等流传,并形成了一套较有规律的农事生产习俗。对此,《沈氏农书》有详尽的记载,如:“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下”之类。另有占候之俗,根据物候之变卜水旱灾祥。如万历《慈利县志》有“雨打上元灯,早禾一束稿”,“立夏不下,高田莫耙”等占候谚语记载。

同类推荐
  •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文学篇、戏曲篇、书法篇、绘画篇、音乐舞蹈篇、陶瓷篇、建筑篇、民间工艺篇。
  • 汉民族发展史

    汉民族发展史

    本书以研究汉民族发展源流为对象,对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特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审视,综合了几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材料翔实,并有不少创见,填补了民族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可供学者、大学生和关心改革与民族前途的读者研究、参考。
  •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
  • 灯谜入门必读

    灯谜入门必读

    本书主要讲解怎样猜谜制谜、如何欣赏灯谜、怎样组织灯谜活动等灯谜的基本知识。并提供趣味灯谜作品,以供读者试猜或选作灯谜活动的题目。全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是灯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是设谜解谜的好帮手。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本书精选的18本国学经典是教育专家和国学研究者的双重推荐之作,它们在国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们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书目。
热门推荐
  • 御天妖帝

    御天妖帝

    以实力为尊的无尽大陆,弱肉强食,杀伐果断,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够践踏万物苍穹,睥睨众生。一个平凡小子重生成妖偶得《极皇经》踏上漫漫漫漫长生之道,以卑微之资开始崛起一手遮天开启逆天强者雄起之路……修神功,夺造化、败天骄、斩仙帝、灭佛陀、霸天庭、诛神皇、战帝尊,战意直冲九霄撕破苍穹霸绝寰宇,横扫八荒,统御万界,镇压诸天,唯我独尊,打造不败传奇以诸天强者鲜血铺就道路,以万界群雄尸骸铸造阶梯,由最卑微开始,一步步登临那至尊巅峰成为令所有人都畏惧臣服无上御天妖帝统御诸天万界!霸道人生,无可匹敌!!!
  • 太上灵宝五符序

    太上灵宝五符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六十种曲赠书记

    六十种曲赠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老君说上七灭罪集福妙经

    太上老君说上七灭罪集福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鲁班秘籍

    鲁班秘籍

    湖南西部地区的雪峰山脉是一个深山密布,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地域。现代社会文明的轰击,几乎未曾使隐藏在雪峰山中原有的古老文化造成致命的杀伤。二十一世纪初页,土生土长熟知湘西的老人已随时间的流逝,一个个老逝了。古老的湘西文化,随着老人们的过世变得更加诡秘。隐藏在雪峰山深山深处的古老木制建筑,也跟随年青一代涌入城市,渐渐地被埋进荒芜的深山老林之中。人们的忘却,也使雪峰山中那些木质结构成为了鲁班记忆的最后见证者。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证治心传

    证治心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龙八部之青莲

    天龙八部之青莲

    一个大学生,为救一个女孩被车撞死,老天让他意外穿越到了他一生所向往的世界,金庸笔下的天龙世界,且看他如何在这个世界立足....
  • 若有所思话德国

    若有所思话德国

    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情和挚爱,展示了作者与家乡同心、与祖国同行的赤诚之心和高度自觉,且全书不乏情真意切、构思精巧、文笔流畅、文风洒脱幽默的好文章。固此,我以为本书值得一读,因为作者的思考极有可能就是读者的思考,抑或能为读者的思考提供参考,确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作品。
  • 末世之永夜降临

    末世之永夜降临

    末世陡然来袭,丧尸,怪物层出不穷,人类迎来了永夜。且看怪异杀手如何在末日求生,吹响人类反击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