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47100000031

第31章 走进新生活(7)

廖明权,客家人,他这个姓属于赣南四大姓之一。也许是人口繁衍过度的原因,不知从哪一辈起,廖家的祖先就搬到了这高山之上的石寮河边。廖明权居住的村落叫张坑村老屋村小组,离横江镇有好几十华里的路程,那里远离市井尘嚣,也远离现代文明。镇扶贫办主任清楚地记得,在移民搬迁的宣传动员阶段,他和村委会主任沿着一条崎岖的羊肠小路,走了整整2个小时,才在密林掩映的地方,看见几间有些倾斜的陈年老屋。村主任指着那几间破旧的房子说:“那就是廖明权的家!”

这个家的景象在乡镇已经看不见了,一般农村也难得一见。家里没有一样电器,几样称得上是家具的物件,东倒西歪地摆在那里,床上是露着棉絮的旧被子,衣服没有箱子盛,就用箩筐装着。已经发黑的桌面上,一盏油灯孤寂地站立着,在昏暗的屋内尤如一枝残荷。

“不好意思,领导,这里还没通电。屋里黑,要不要点灯?”

廖明权有些局促不安,也有些歉疚:来贵客了,自己家却找不到一样足以待客的东西。好在两位干部并不介意,他们和他聊起了天,向他介绍山民搬迁下山的政策,廖明权乍听之下有些不相信,眼睛亮了亮又黯淡下去,说道:“真有这样的政策?”语气里满是怀疑。镇扶贫办主任苦口婆心地宣传了一通,廖明权听着听着兴奋起来:“我廖明权早就盼着能搬到山下去住,可惜一直没有这个机会。你们说的要是真的,我现在就报名!”

廖明权之所以这么爽快,是因为一来长年住在山上穷怕了,也苦怕了,二来他曾经外出打过工,受过外界的熏陶,脑瓜子挺能转的。他常这样对自己说:“人在哪里,命就在哪里。我不怕到了外面混不到饭吃。”这次他又把话再说了一遍,两个干部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马上从另一角度理解他的话,那就是“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后来的事实证明,廖明权说的不是妄语,他下山不几年,就成为移民当中著名的致富能手,他自己说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但干部们说,其实关键还在于他的勤奋和好学。

廖明权的新家安在琴江镇赖廊门移民点,那里离集市很近,而且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得很到位,除了水稻之外,各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较快,白莲和烟草种植、生猪饲养等等造就了一批种养专业户。为了让新来的移民能够尽快掌握实用致富技术,乡里举办了多起技术培训班。廖明权曾在山上养过猪,权衡之后,他报名参加了生猪饲养班。

几天的专家讲解,让廖明权眼界大开。他终于对生猪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知道养猪这个行当原是有大学问的。要成为养猪专业户,不能仅仅每天喂点潲水就行,还要认真学习和钻研,得掌握技术才行。而专家们对生猪市场的分析则吊起了他的胃口:是啊,中国90%是汉族人,汉族人绝大多数以猪肉为主要肉食,仅石城本县每年的生猪需求量就不在少数,关键的是一直呈上升趋势,农村的猪肉销售量更是直线上升。要是掌握了生猪养殖技术,不愁没有销路,更不愁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培训班结束后,廖明权回到家中,拿起课堂上老师发的讲义仔细研读,心中有了一本经济账。他和妻子商量,不管成不成,先试试再说。于是买回来了十几头小猪进行“试养”。那段时间廖明权和妻子忙里忙外地对付小猪,就像对付儿子一样。有时小猪不吃食,他们俩也茶饭不思,小猪吃得多,他俩也吃得欢,夏天天热,他俩总是给小猪洗好澡后才抽空拾掇自已。就这么辛勤饲养了几个月,小猪平安长大,出栏后每头净挣300多元,这让他们有了旗开得胜的感觉。

技术过了关,他们计划乘胜拓展战果,正式办一家养猪场,可是,手头没有多少钱,资金缺口很大。廖明权想到了乡里给他们的承诺,即对于移民搬迁,政府会给予必要的信贷扶持。他怀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一张贷款申请给县扶贫办,扶贫办很快给他出具了证明。凭着这纸证明,他果真在县银行贷到了5万元现金。他用这笔钱一次买回了100多头小猪,还在猪舍里安装了电灯,装上了自来水。猪舍条件好了,猪们的生活改善了,长膘的速度超出了他的预期。由于以前经常养猪,廖明权积累了不少经验,他的猪很少生病,偶尔有恙了,他自已也能当半个兽医,给猪打针吃药什么的全不成问题。有了他的“保健”,这批猪顺利出栏。卖出猪后,他进行成本核算,每头猪净挣400—500元,他用5万元贷款买来的猪实现盈利达到2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他以为自己算错了,又让老婆帮着算了遍,结果证明数字是对的。他和老婆大眼瞪小眼地看着,看着看着,眼里就有了泪花:这么说,自家真的发财了?这一下,债还了,钱有了,生活好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廖明权成为移民当中的一位典型、一个缩影。

花门垴与坪垴嵊人的好福气

宁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与此同时,宁都还是江西的产粮大县,有“赣南粮仓”的美誉。奇怪的是,宁都县同时又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县数万贫困人口,散居于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

说是散居,一点也不夸张。就以前面提到过的东韶乡芒东坑村委会花门垴村小组来说,这个小组偏居大山的一隅,只有4户人家,10口人。这样的村民小组,在山下的村庄闻所未闻,可山上偏偏就存在。10口人当中,常年在家的7人年纪都在60岁以上。

让花门堖的几户人家没有想到的是,2004年,县、乡干部跋涉好几十里山路,专门上山给他们传递县委县政府关于移民搬迁的决定,他们听了,心里很感动,可是又有些怀疑。他们觉得这样的好事怎么可能出现?因为他们即便搬出去,也是于社会无所贡献的人了,这个年纪即便城里人,也是退休拿劳保,光吃不做了。难道说政府不嫌钱多,要花在他们这些山野老人身上吗?好吧,政府既然这么说,我们当然答应,可是答应归答应,也不要寄太多的希望。我们就在这里等,等到哪一天,等不下去了,反正是一死,我们早都做好心理准备了,几个老人各自把坟地都看好了,孩子们回不回来由他们,反正我们自己是没什么牵挂了……

老人们怀着一种这样的心态静静地听着县、乡干部的动员,沧桑的脸上浮出几丝恬淡、从容的微笑。这笑容让县、乡干部心里犯怵,不知他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干部们说得累了,也就没心思再去猜测他们笑容背后的真实意图,而是掏出了白花花的合同。干部们让老人们先签下一个合同,合同上说,安置点的新居由政府统一修建,经费各家自筹一部分,主要部分由乡财政和县财政承担,自筹部分的款项可以贷款,贷款和贷款担保由乡里帮助办理……

这样的合同,谁会不签?签吧签吧,会写字的,用上了年纪的手抖抖索索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不会写字的则在合同上画个圈圈,再盖上手印。等干部们走后,他们私下议论:这不会是逗我们玩儿吧?

没有想到,仅仅半年之后,干部们再次上山,这次上山,他们带来的信息只有两个字:“搬家!”

老人们好像不明白,搬家?往哪儿搬?要搬多远?哦,上次说过的,可是这些老人哪里记得住!

真的搬家了。老人们收拾收拾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带下山的),干部们帮忙挑着,一路辛苦,走到漳灌村。漳灌村前,一条新修的公路平平坦坦,说是通往乡里的。那儿停着几辆车,说是乡里开来,专门给花门垴群众搬家的。

几十公里路,汽车开起来比农用车和摩托车快多了,好像还没转过神来,汽车就开到了圩上。

在一幢90多平米的二层半混砖楼房前,乡干部跟邓孝保说:“老人家,这是你的新家。”

邓孝保眼睛挣得那么大,简直不敢相信:这才说多久啊,要我们搬迁,没想到房子就建起来了,还建得这么好,这不是做梦吧?

花门垴几户人家是全县最远最穷的居民点,他们因祸得福,成了宁都县扶贫移民工程中第一批整体搬迁出山的村民。

搬下山之后的邓孝保,有一种越活越年轻的感觉。外出打工的子女每年都回来看他,他们的打工收入一年近3万元,他有空帮贩卖山货的老板制作干笋,可以挣点钱;山下农田的收成比山上好,这样一年种粮收入折算有2000多元。算起来,全家一年总收入不低于4万元呢。他家里贷款建房的钱,两年就全部还清了。

有同样边远山区的村民在县里的组织下来到邓孝保他们的安置点来参观,邓孝保总是对人家说:“搬下来好,搬下来好,山上住久了,搬到山下住,既热闹又新鲜,而且很容易习惯的。你们看我,这么大年纪了,下山几个月我就不想再回山上了。这儿洗菜有自来水,点灯只要按一下开关,烧火用液化气,跟山上的日子比,这简直是享福嘛。老年享福,这都是托政策的福啊,呵呵呵……”

老人爽朗的笑声惊飞了门前觅食的一群麻雀,他红润的脸色、硬朗的身姿让他看上去至少年轻了10岁!

仍然是东韶乡,一位叫黎绵芳的农民,与花门垴的邓孝保老人有着近似的搬迁经历。

黎绵芳的原居地是陂头村塘朗村民小组居民点。这个居民点距村小组4华里,到村委会6华里,离圩镇23华里,居民点上只住着黎家3兄弟。

坪垴嵊,光看这几个字,就知道它与花门垴一样,是一般乡村极少使用的地名,只有偏远的深山,还保留着这种生僻的名称。

这地方野猪太多了,多到根本没办法对付,黎绵芳种的几块田,一到稻谷成熟季节,全被野猪捷足先登啃得光光的,根本没有一点收成。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黎绵芳只能到4华里之外的塘朗去租人家的田种。租田种,除了交的租子外,剩下的勉强够自己吃,问题是坪垴嵊没办法碾米,要碾米还得到塘朗去,他只好与住在塘朗的亲戚打商量,将自己每年打下的稻谷寄存在亲戚家,自己家要吃多少米,便到塘朗先碾好,然后再挑回坪垴嵊的家中。他家的孩子读书也是这样,从小就寄住在亲戚家,大一点了则住校。孩子那么小,黎绵芳担心的首先还不是他的学习,而是孩子的生活和安全。

2004年,黎绵芳所在的坪垴嵊与花门垴一样,被列为宁都第一批深山区移民搬迁点,黎家三兄弟整体从山里搬迁出来。在琳池圩的幸福西路与东琳大道交叉的十字街口上,黎绵芳通过借贷方式,投资17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半的楼房。楼房建好之后,为了还贷,他将第三层以6万元价格出售,第二层自己居住,第一层开辟成店面,专售建材,他这个山里老表俨然当起了建材店的老板。

山里出来的人,特点是老实本分,他做生意不贪心,讲诚信,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很快赢得不少顾客,在东韶乡塑造了良好的口碑。建材店一年的纯收入有5——6万元,所以他的债务很快还清,而随着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他的一层店面价格已经涨到了50万元,比建房时三层半楼房的总投资高出了几倍!别人都说,想不到黎绵芳这个山里人,做生意还真有点本事,头脑精啊!可黎绵芳却后悔自己眼光浅了。他说:“早知道圩上房价这么涨,我当时就应该咬着牙背债,不该把第三层楼急着卖掉的。”

尽管经常懊悔自己当初的目光短浅,但黎绵芳心底还是非常庆幸的,他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好光景、好机会。就在他搬下山经营建材店的这几年,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很快,城镇建新房、装修的人不少,他的建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虽说没有因此成为大富翁,但他的腰包也着实比以前鼓胀了不少。他的两个孩子上高中,读大学花了不少钱,放在以往,他就是砸锅卖钱也供不起,可眼下他没借一分钱,轻轻松松地供子女上完学。儿女参加工作后,他语重心长地说:“要不是这样的机会,你们即便学习成绩再好,我也供养不起呀。”

脐橙红满葫芦垇

葫芦垇,是兴国县兴江乡的一个移民点,这个移民点有5户移民,分别迁自塘背、大岭两个山区村。迁下来仅几年功夫,移民们从思想观念到生产方式到生活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是外地人去葫芦垇,见到那里的景象,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这里居住的农民仅仅几年之前还处于与外界隔离的封闭状态,是江西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

红色苏区时期,兴国在支援红军、发展生产、做群众工作等方方面面,创造了毛泽东所称赞的“第一等工作”,在21世纪的移民扶贫事业中,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同样出色,他们创造的工作典范,让人羡慕不已,也让他们自己陶醉不已。

本节的标题取自兴国县扶贫和移民办一位叫周红升的工作人员所写的文章,文章内容描写的正是葫芦垇。这篇文章笔调生动,意趣盎然,记录着他对于葫芦垇移民的深厚感情,也记录了移民们的生动生活状态。我想,也不必另费笔墨,就把周红升的文章转录于此,兴国县新世纪创造的“第一等工作”即可展现读者面前:

蓝天白云,冬阳高照。小车从兴江圩出发,向杉村的东面驶去,不到10分钟,车子驶离水泥路,转向上山的公路,大约行驶3公里,在山坡上的一幢新房面前停下来,乡扶贫移民办主任章金平告诉我们这就是从塘背、大岭村搬迁到这里的移民扶贫安置地,叫葫芦垇。下车一看,只见四面山头全是绿油油的脐橙树,有的山头还未收摘,那些个大红皮成熟了的脐橙像是大海之中的红玛瑙,挂满了一座又一座绿色山坡。脐橙树上,脐橙的芳香随着阳光的沐浴,清风的流动,飘散在山岭天地间。绿的山、红的果、甜的香,让每个初来乍到的人神清气爽,终身难忘。

50多岁的邱世福红光满面,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他新屋宽敞明亮的厅堂里,只见沙发、电视、音响等家俱一应俱全,住进了舒适房、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他说,与搬迁前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变化太大了。

邱世福原是塘背村塘背组人,离兴江圩20多华里,住在山旮旯里,不通路,不通电,不通信息,孩子读小学,要走5到6里山路,极为不便。2004年他和温雄洲、温科星一起搬迁到这葫芦垇上。

兴江乡党委、政府为使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决定将乡政府已经撩壕整地的千亩脐橙基地以每亩2.3元的山价承包给他们,乡政府未收分文,签订了承包30年的合同。邱世福说,30年只出了69元每亩的山价钱给山主,而乡政府清山、平整撩壕所开支的钱一分未收,是真正的关心移民,让我们致富。

同类推荐
  • 胡适散文

    胡适散文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 没有爱到不了的地方

    没有爱到不了的地方

    本书为“生命感悟丛书”之一,本丛书的几位作者均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教师,都在多家媒体开有专栏,并有散文被选作全国高考和部分省市中考作文或现代 文阅读材料。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让我们心手相连,筑起一道真爱长城,终有一天,天使的笑声,会扶五彩云霞里,声声传出。
  • 劳者自歌:丰子恺散文

    劳者自歌:丰子恺散文

    《名家散文典藏·劳者自歌:丰子恺散文》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丰子恺的经典散文,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散文文笔手法细腻、结构顺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散文中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本散文集典型而精致、可读性强、细细品味、其乐无穷,作品风格雍容恬静,亲切率真,幽默风趣,构思精巧,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 苏轼集

    苏轼集

    本书共选录苏诗一百一十一首,词五十首,文三十篇。所选作品依据底本,诗文以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和《苏轼文集》为主,词以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诗、词、文三部分,每篇均注明苏轼创作时间、时任职务及所在地。
  •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老师的倾情创作,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解另一个世界的真实生活,包括《原谅我红尘颠倒》、《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向右》、《多数人死于贪婪》、《慕容雪村随笔集》、《中国,少了一味药》六册书。
热门推荐
  • 魔道生莲

    魔道生莲

    魔,道,生莲,青莲花开,纷纷世间。我于混沌中走来,在善恶中绽放
  • 鸿蒙之端

    鸿蒙之端

    天地无情,神佛无义,人魔无法,崩坏的秩序,阴谋者的操纵,流落的孩童,谁又能在这暗潮汹涌的六界中活下来,谁又能让万物归于平静,谁又能立于鸿蒙之端笑看苍穹。
  • EXO流连忘返许你安然

    EXO流连忘返许你安然

    “当初她素面朝天脾气内敛,你说她幼稚天真不够妖艳,后来她烟酒夜店泛滥轻蔑你叹气说想回到从前,你厌恶她经历甚少不够成熟,后来她流尽了眼泪变得冰冷狠毒,你说她矫情任性争强好胜,后来她学会以烟酒代愁独自逞能,她为你变了之后,你依旧花心不改,她为你变了之后,你身边姑娘还遍布人海,她曾独自委屈为你深夜哭红了双眼,你视而不见就继续浪荡,她恨自己没有长出你爱的模样,后来她整夜买醉不睡,你潇潇洒洒说她活该受罪,后来她向海深处走头也不回,她对着海风说她不会再爱谁,直到那年冬天你们相遇,她摇晃着酒瓶没有说话,你胆怯的说你从未爱过她。”
  • 荏苒青春有谁伴

    荏苒青春有谁伴

    在那个单纯轻松,可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听风随意泡妞的年华里,是否有我们一生难以忘却的回忆
  • 无限之恶魔故事

    无限之恶魔故事

    若是恶魔郑吒没有经历黑暗若是恶魔队重新改革来自盒子外的詹明,又该如何在恶魔队生存,是要变得和恶魔们一样吗?(新人新书,更新不定时)
  • 三千尘嚣

    三千尘嚣

    三千袖手无尘嚣,青山之下望云雕。四海过客如絮落,为我逍遥看今朝。吾名萧尘,尘欲满仓……
  • 你是我的千夜星

    你是我的千夜星

    误打误撞的慕容雪在前一天还被称为智商还不如单细胞的叛逆小魔女,忽然转身为学院的智慧女神。与性格不同的美男并肩作战……不过那个冷冰冰的美少男尹希澈好难搞……
  • 女范编

    女范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修真强少在异界

    修真强少在异界

    一代修真强少叶宇轩再一次神器出世的争夺中无意间神器苍天冲云剑,自动认了宇轩为主引发了空间流动,宇轩被吸了进去醒来后发现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发现神器还在但是脑子里多了一部异界的逆天功法在异界宇轩的一切实力都被封印了但是他从单休一体可以修所有的功法越阶杀人神兽为宠傲世异界跟着宇轩在异界傲世天下!!!!
  • 经咫

    经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