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36000000006

第6章 稼轩文存(3)

逆亮之南寇也,海道舟楫,则平江之匠实为之;淮南惟秋之防,而盛夏入寇,则无锡之士实惎之;克敌弓弩,虏兵所不支,今已为之;殿司之兵,比他卒为骄,今已知之。此数者岂小事哉。如闻皆其北归之人,叛军之长,教之使然。且归正军民,或激于忠义,或迫于虐政,故相扳来归,其心诚有所慕也,前此陛下尝许以不遣矣。自去年以来,虏人间以文牒请索,朝廷亦时有曲从,其间有知诗书识义分者,如解元振辈,上章请留,陛下既已旌赏之矣。若俗所谓泗州王等辈,既行之后,得之道路,皆言阴通伪地,教其亲戚诉诸虏庭,移牒来请,此必其心有所不乐于朝廷者。若此曹虽阘无能,累千百数,举发以归之,固不足恤。然人之度量相越,智愚不同,或其中亦有所谓杰然自异者。患生所忽,渐不可长。臣愿陛下广含弘之量,开言事之路,许之陈说利害,官其可采,以收拾江南之士;明诏有司,时散俸廪,以优恤归明归正之人。外而敕州县吏,使之蠲除科敛,平亭狱讼,以纾其逃死蓄愤、无所伸诉之心。其归正军民,或有再索而犹言愿行者,此必阴通伪地,情不可测,朝廷既无负于此辈,而犹反复若是,陛下赫然诛其一二,亦可以绝其奸望。不然,则纵之而不加制,玩之而不加恤,恐他日万一有如先朝张源、吴昊之西奔,近日施宜生之北走,或能驯致边陲意外之扰,不可不加意焉。

臣闻之:鲁公甫文伯死,有妇人自杀于房者二人,其母闻之不哭,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而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自杀,是必于其长者薄,于其妇人厚。”议者曰:“从母之言,则是为贤母,从妻之言,则不免为妒妻。”今臣之论归正归明军民,诚恐不悦臣之说者,以臣为妒妻也。惟陛下深察之。

久任第九

臣闻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人诚能也,任之不专则不可以有成。故孟子曰:“五谷,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何则?事有操纵自我,而谋之已审,则一举而可以遂成;事有服叛在人,而谋之虽审,亦必持久而后可就,盖自古夷狄为中国患,被皆有争胜之心,圣人方调兵以正天诛,任宰相以责成功,非如政刑礼乐,发之自己,收之亦自己之易也。朝而用兵,夕而遂胜,公卿大夫交口归之,曰:“此宰相之贤也。”明日而临敌,后日而闻不利,则群起而媒孽之,曰:“宰相不足与折冲也。”乍贤乍佞,其说不一,于是人君亦不能自信,欲求之立事难矣哉。

臣读史,尝窃深嘉越勾践、汉高祖之能任人,而种、蠡、良、平之能处事:骤而胜,遽而败,皆不足以动其心,而信之专,期之成,皆如其所料也。观夫会稽之栖,五年而吴伐齐,虚可乘也,种、蠡如不闻;又四年,吴伐齐,虚可乘也,种、蠡反发兵助之;又二年,吴伐齐不胜,而种、蠡始袭破之。可以取之,种、蠡不取;又九年而始一举灭之。盖历二十又三年,而勾践未尝以为迟而夺其权。丰沛之兴,秦二年汉败于薛;汉元年高帝厄于鸿门;又二年衄于彭城;又三年困于荥阳;又五年不利于夏南。良、平何尝一日不从之计议,然未免于龃龉者,盖历五年而始蹶项立刘,高帝亦未尝以为疏而夺其权。诚以一胜一败,兵家常势。惩败狃胜,非策之上。故古人之君,其信任大臣也,不间于谗说;其图回大功也,不恤于小节;所以能责难能不可为之事于能为必可成之人,而收其效也。

虏人为朝廷患,如病疽焉,病根不去,终不可以为身安。然其决之也,必加炷刃,则痛亟而无后悔;而其销之也,止于傅饵,则痛迟而终为大患。病而用医,不一其言,至炷刃方施傅饵移之,傅饵未几而炷刃夺之;病不已而乃咎医,吁,亦自惑也。

且御戎有二道,惟和与战。和固非长策,然太上皇帝用秦桧一十九年而无异论者,太上皇帝信之之笃而秦桧守之之坚也。今日之事,以和为可以安,而臣不敢必其盟之可保;以战为不可讲,而臣亦不敢必其兵之可休。惟陛下推至诚,疏谗慝,以天下之事尽付之宰相,使得优游无疑以悉力于图回,则可和与战之机宰相其任之矣。

唐人视相府如传舍,其所成者果何事?淮、蔡之功,裴度用而李师道遣刺客以缓师,高霞寓败而钱徽萧俯以为言,宪宗信之深,任之笃;令狐楚之罢为中书舍人,李逢吉之出为节度,皆以沮谋而见疏。故君以断,臣以忠,而能成中兴之功。

而顷者张浚虽未有大捷,亦未至大败,符离一挫,召还揆路,遂以罪去,恐非越勾践、汉高帝、唐宪宗所以任宰相之道。非特此也,内而户部出纳之源,外而泉曹总司之计,与夫边郡守臣、屯戍守将,皆非朝夕可以责其成功者。

臣愿陛下要成功于宰相,而使宰相责成功于计臣、守将,俾其各得专于职治,而以禄秩旌其劳绩,不必轻移遽迁,则人无苟且之心,乐于奋激以自见其才。一纲既举,众目自张,天下之事犹有不办者,臣不敢信其然也。

详战第十

臣闻鸱枭不鸣,要非祥禽;豺狼不噬,要非仁兽。此虏人虽未动而臣固将以论战。何则?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然后两国可恃以定盟,而生灵可恃以弭兵。今彼尝有诈我之情,而我亦有虞彼之备,一诈一虞,谓天下不至于战者,惑也。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而微臣之所以敢妄论也。

详战之说奈何?详其所战之地也。兵法有九地,皆因地而为之势。不详其地,不知其势者,谓之“浪战”。故地有险易,有轻重,先其易者,险有所不攻;破其重者,轻有所不取。今日中原之地,其形易,其势重者果安在哉?曰:山东是也。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此定势,非臆说也。古人谓用兵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臣窃笑之。夫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固也;若击其首则死矣,尾虽应其庸有济乎?方今山东者,虏人之首,而京、洛、关、陕,则其身其尾也。由泰山而北,不千二百里而至燕,燕者,虏人之巢穴也。自河失故道,河朔无浊流之阻,所谓千二百里者,从枕席上过师也。山东之民,劲勇而喜乱,虏人有事,常先穷山东之民;天下有变,而山东亦常首天下之祸。至其所谓备边之兵,较之他处,山东号为简略。且其地于燕为近,而其民素喜乱,彼方穷其民,简其备,岂真识天下之势也哉。今夫二人相搏,痛其心则手足无强力;两阵相持,噪其营则士卒无斗心。故臣以谓:使兵出沭阳(海州属县),⑨则山东指日可下;山东已下,则河朔必望风而震;河朔已震,则燕山者,臣将使之塞南门而守。请试言其说:

虏人列屯置戍,自淮阳以西,至于陇(海州,防御去处,故此不论)⑩,杂女真、渤海、契丹之兵,不满十万。关中、洛阳、京师三处,彼以为形势最重之地,防之为甚深,备之为甚密,可因其为重,大为之名以信之:扬兵于川蜀,则曰:“关、陇、秦、汉故都,百二之险,吾不可以不争。”扬兵于襄阳,则曰:“洛阳,吾祖宗陵寝之旧,废祀久矣,吾不可以不取。”扬兵于淮西,则曰:“京师,吾宗庙社稷基本于此,吾不可以不复。”多为旌旗金鼓之形,阳为志在必取之势。已震关中,又骇洛阳;又骇洛阳,又声京师。彼见吾形,忌吾势,必以十万之兵而聚三地,而沿边郡县亦必皆守而后可。是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如此,则燕山之卫兵,山东之户民(山东女真屯田者不满三万,此兵不俱可用),中原之签军,精甲锐兵必举以至,吾乃以形耸之,使不得遽去,以势留之,使不得遂休,则山东之地固虚邑也。山东虽虚,窃计青、密、沂、海之兵,犹有数千,我以沿海战舰,驰突于登、莱、沂、密、淄、潍之境,彼数千兵者,尽分于屯守矣。山东诚虚,盗贼必起,吾诱群盗之兵,使之溃裂四出;而陛下徐择一骁将,以兵五万,步骑相半,鼓行而前,不三日而至兖、郓之郊,臣不知山东诸郡将谁为王师敌哉。山东已定,则休士秣马,号召忠义,教以战守,然后传檄河朔诸郡,徐以兵蹑其后,此乃韩信所以破赵而举燕也。天下之人,知王师恢复之意坚,虏人破灭之形著,则契丹诸国,如窝斡、鹧巴之事,必有相轧而起者。此臣所以使燕山塞南门而守也。彼虏人三路备边之兵,将北归以自卫耶?吾已制其归路,彼又虞淮西、襄阳、川蜀之兵,未可释而去也。抑为战与守耶?腹心已溃,人自解体,吾又将突出其背而夹击之。当此之时,陛下筑城而降其兵亦可,驱而之北,反用其锋亦可,纵之使归、不虞而后击之亦可。臣知天下不足定也。

然海道与三路之兵,将不必皆勇,士不必皆锐。盖臣将以海道三路之兵为正,而以山东为奇,奇者以强,正者以弱,弱者牵制之师,而强者必取之兵也。古之用兵者,唐太宗其知此矣,尝曰:“吾观行阵形势,每战必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遇我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然此特太宗用之于一阵间耳。臣以为天下之势,避实击虚,不过如是。苟日不然,必将驱坚悉锐,由三路以进,寸攘尺取,为恢复之谋,则吾兵为虏弱久矣。骤而用之,未尝不败,近日符离之战是也。假设陛下一举而取京、洛,再举而复关、陕,彼将南绝大河,下燕、蓟之甲,东逾泗水,漕山东之粟,陛下之将帅,谁与守此?曩者三京之役是也。借能守之,则河北犹未病,河北未病,则雌雄犹未决也。以是策之,陛下其知之矣。

昔韩信请于高祖,愿以三万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而西会于荥阳。耿弇言于光武,欲先定渔阳,取涿郡,还收富平,而东下齐。皆越人之都而谋人之国,二子不以为难能,而高祖、光武不以为可疑,卒藉之以取天下者,见之明而策之熟也。由今观之,使高祖、光武不信其言,则二子未免为狂,何者?落落而难合也。如臣之论,焉知不有谓臣为狂者乎。虽然,臣又有一说焉,为陛下终言之。

臣前所谓兵出山东,则山东之民必叛虏以为我应,是不战而可定也。议者必曰:“辛巳之岁,山东之变已大矣,然终无一人为朝廷守尺寸土以基中兴者何也?”臣之说曰:“北方郡县,可使为兵者皆锄犁之民,可使以用此兵而成事者,非军府之黥卒,则县邑之弓兵也。”何则?锄犁之民,寡谋而易聚,惧败而轻敌,使之坚战而持久则败矣。若夫黥卒之与弓兵,彼皆居行伍,走官府,皆知指呼号令之不可犯,而为之长者更战守,其部曲亦稔熟于赏罚进退之权。建炎之初,如孔彦舟、李成辈,杀长吏,驱良民,胶固而不散者,皆此辈也。然辛巳之岁,何以不变?曰:“东北之俗,尚气而耻下人。当是时,耿京、王友直辈奋臂陇亩,已先之而起,彼不肯俯首听命以为农夫下,故宁婴城而守,以须王师而自为功也。臣尝揣量此曹,间有豪杰可与立事者,然虏人薄之而不以战,自非土木之兴筑、官吏之呵卫、皆不复用;彼其思一旦之变,以逞夫平昔悒怏勇悍之气,抑甚于锄犁之民,然而计深虑远,非见王师则未肯轻发。陛下诚以兵入其境,彼将开门迎降惟恐后耳。得民而可以使之将,得城而可以使之守,非于此焉择之,未见其可也。故臣于详战之末而备论之。

校勘记

①《历代名臣奏议》于《美芹十论》上原有“宋孝宗时建康府通判辛弃疾进”十三字,今删去,并据辛启泰编《稼轩集抄存》于题下补入“乾道乙酉进”五字。

②为《历代名臣奏议》原无“为”字,兹据唐顺之《右编》及辛启泰辑《稼轩集抄存》补。

③万幸万幸《历代名臣奏议》原作“幸万幸万”,兹据《右编》及《稼轩集抄存》改正。

④战《历代名臣奏议》原作“敌”,兹据《右编》及《稼轩集抄存》改正。

⑤休息《历代名臣奏议》原作“休戚”,兹据《稼轩集抄存》改正。

⑥为《历代名臣奏议》原脱“为”字,兹据《右编》及《稼轩集抄存》补。

⑦临敌《历代名臣奏议》原脱“临敌”二字,据《稼轩集抄存》补。

⑧遇《历代名臣奏议》误作“过”,今据《稼轩集抄存》改。

⑨海州属县《历代名臣奏议》原无此四字,兹据《稼轩集抄存》补。

⑩海州防御……不论《历代名臣奏议》原无此十字,兹据《稼轩集抄存》补。

括号中的注语,《历代名臣奏议》原缺,兹据《稼轩集抄存》补入。

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

(辑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六御边门)

臣窃惟自中兴以来,驻跸临安,阻江为险。然江之为险,须藉两淮。自古南北分离之际,盖未有无淮而能保江者。然则两淮形势,在今日岂不重哉。臣仰惟陛下垂意边防,规恢远略,沉几先物,虑无遗策。然臣偶有管见,虑之甚熟,诚恐有补万一,惟陛下宽听。

盖两淮绵地千里,势如张弓。若虏骑南来,东趋扬、楚,西走和、庐,苟吾兵无以断隔其中,则彼东西往来,其路径直,如走弦上,荡然无虑。若吾兵断隔其中,则彼淮东之兵不能救淮西,而淮西之兵亦不能应淮东,设使势穷力蹙之际,复由淮北而来,则走弓之背,其路迂远;悬隔千里,势不相及,入吾重地,兵分为二,其败可立而待。古之为兵者,谓其势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然后其兵立于不败之地。今以两淮地形言之,则淮东为首,而淮西为尾,淮之中则其身也,断其身则首尾不能救,明矣。

三国之时,吴人以瓦梁堰为身,筑垒而守之,而魏终不能胜吴者,吴保其身,而魏徒能击淮西之地也。五代之时,南唐虑周师之来,盖尝求吴人故迹而守之,功未成而周兵至,然犹遣皇甫晖、姚凤以精兵十五万扼定远县,负清流关而守,世宗亦以艺祖皇帝神武之兵当之。虏骑之来也,常先以精骑由濠梁破滁州,然后淮东之兵方敢入寇;其去也,唯滁之兵为最后。由此观之,自古及今,南兵之守淮、北兵之攻淮,未尝不先以精兵断其中也,况今虏人之势,一犯吾境,其所以忌我者非战也,忌吾有兵以出其后耳。一出其后,则淮北之民必乱,而淮北之城亦可乘间而取,如向之海、泗、唐、邓是也。

今陛下城楚城扬于东,城庐城和于西,金汤屹然,所以为守者具矣。然臣以谓,两淮之中,犹未有积甲储粟,形格势禁,可以截然分断虏人首尾之处。以臣愚见:当取淮之地而三分之,建为三大镇,择沈鸷有谋、文武兼具之人,假以岁月,宽其绳墨以守之,而居中者得节制东西二镇。缓急之际,虏攻淮东,中镇救之,而西镇出兵淮北,临陈、蔡以挠之;虏攻淮西,中镇救之,而东镇出兵淮北,临海、泗以挠之;虏攻中镇,则建康悉兵以救之,而东西镇俱出兵淮北以挠之;东西镇俱受兵,则彼兵分力寡,中镇悉兵淮北,临宿、毫以挠之。此苏秦教六国之所以为守,而秦人闻之所以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也。比之纷纷纭纭,自战其地者利害不侔矣。

如臣言可采,乞下两府大臣并知兵将帅,详议建立三镇去,措置施行。

议练民兵守淮疏①

(辑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六御边门)

同类推荐
  • 家书·名人·美文

    家书·名人·美文

    《家书·名人·美文》包括陶渊明家书、鲍照家书、骆宾王家书、李白家书、元稹家书、范伸淹家书、欧阳修家书、王安石家书、黄庭坚家书、文天祥家书、彭端淑家书等。讲述了名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家庭故事。
  • 柳宗元文集3

    柳宗元文集3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吸纳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中的篇目,共精选柳宗元文学性较强的诗文110馀篇,按照题材和体裁分类,诗分为感怀抒愤、山水纪行、酬答赠别、咏物怀古、思乡怀归及其他内容六个部类,文则选取骚文小赋、寓言小品、论说杂文、人物传记、题序哀祭、山水游记、与答书信七个部类,每类大致以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予以注评。
  • 张力剧作选

    张力剧作选

    本书收集了作者在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音乐评论和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评价的文章34篇,具体内容包括:“民间锣鼓乐释文”、“重庆音乐创作现状初探”、“游艺民俗”等。
  • 走向“经典”之路:《古诗十九首》阐释史研究

    走向“经典”之路:《古诗十九首》阐释史研究

    本书将《古诗十九首》放置于其所属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所构建的诗歌经典谱系中进行动态考察,重点与历代《古诗十九首》阐释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古诗十九首》作为经学的诗歌经典与文学的诗歌经典的价值进行研究。
  • 世界上最优美的励志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励志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励志美文》由鸿儒文轩主编,本书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作品形成了独有的魅力,激发出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世界上最优美的励志美文》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归类排列,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启迪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热门推荐
  • 超级邪魔系统

    超级邪魔系统

    王者归来,纵横都市!
  • 末世争雄

    末世争雄

    当末世毫无征兆的突然降临,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人间炼狱!重生末世,如何争雄。
  • 谜之时空:我们的相遇

    谜之时空:我们的相遇

    她隐瞒着多重身份入学,本想平平静静的一直到毕业,不聊才一开学就‘结识’了一些厉害人物,是有利还是有害呢,可能都有吧。
  • 邪医蛮女:驯蛇为夫

    邪医蛮女:驯蛇为夫

    师父让我去挖坟,我却挖出一条大蛇!转眼成了嫡福晋,夫君却根本不是人!不过还好,知道真相后的我,发现这大蛇夫君还不错。腹黑霸道妖娆温顺还能容忍我的胡闹,最重要的是还可以……
  • 我的名字叫小刀

    我的名字叫小刀

    这是一本作者自身的幻想,因为是第一次写书,可能写的不好!请各位读者别怪罪!拜托了!
  • 医品庶女:我的鬼帝夫君

    医品庶女:我的鬼帝夫君

    大祁王朝,巫术盛行。她被卜卦预言身染阴气,灾星转世,命绝十六,成为了沈府的禁忌。本该是地位尊贵的丞相之女,却被亲弟辱骂是灾星,被嫡姐暗恨是祸患。祖母去世,她被押去火烧当童女。亲弟入狱,她被嫡姐鞭笞又活埋。受尽万般屈辱,终不再隐忍,不再藏拙,改造渣弟,报复嫡姐,扭转命运。他是阴间鬼帝,手握生死簿,掌管轮回镜,今生本欲断情绝念,还她前世债,却未料到他们今生又是一段孽缘……
  • 爱在图书馆

    爱在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习的地方?NO,NO,NO,不全对,因为那里也有着丝丝爱情在萌芽~~跟我一起去感受这不可思议的感觉吧。
  • 仁安异闻录

    仁安异闻录

    某小镇的一起奇怪的命案引出的一段奇特的冒险。
  • 从责任走向优秀

    从责任走向优秀

    本书对“责任”这个概念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了“责任的价值”、“责任的行动”和“责任的经营”。
  • 九天龙吟诀

    九天龙吟诀

    一天龙怒吼,二天沧海笑;若欲苍穹笑,九天龙吟诀;九天之上,傲视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