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这句话我憋了很久,已经忍不住,这句话是:我希望你们能用多一点的时间陪我!不要让我这么孤独。”这是广州市东山区一位小学生在调查问卷上给父母写下的一句话。一些家长对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亲情的疏忽。
在对292名3~6年级小学生的调查中,当问道“你最希望能更多地陪你”时,有86%的孩子最希望父亲或母亲能多点时间陪伴他们。调查显示,24.8%的孩子日日相伴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保姆。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工人、个体户和下岗者。在被问及“家里你最喜欢谁”时,选择爸爸的只占24.1%,选择妈妈的占58.7%。13.6%的孩子最喜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3.5%的孩子最喜欢的人是保姆,而不是爸爸等正式家庭成员。
学生小林,父母做个体生意,从没有时间理她,好像把她交给保姆就完成任务似的。殊不知天长日久,她的情感也随之托付给了保姆,她说家里对她最好的是保姆,她最喜欢的人也是保姆。她甚至不敢奢望父母会陪她,只希望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多点时间陪她就满足了。但她幼小的心灵好生疑惑:“爸妈,是否真的那么忙?”
忙或许是一个最好的借口,但小龙的父母却很难用“忙”来理解。他父母都是工人,他们除了少有的几次接送以外,将他的一切都“上缴”给爷爷奶奶了。在孩子那小小的感情世界里,爷爷奶奶远比父母重要。这位孩子说,“我很希望爸妈能少打麻将,戒掉赌博,多抽些时间陪我复习、玩,关心一下我的内心感受。”
教育没有秘诀,如果说有秘诀,那就是一个字:“爱”;教育也没有捷径,如果说有捷径,这条捷径就是爱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被错误地“定位”:
有的孩子被当成是父母的“下级”,因此他们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让好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无论是冷漠还是溺爱,都会对他们贻害终身。
有的孩子被父母当作“商业伙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刺激来展开,这回你考了高分,我奖你一元钱,下回没有考好,就打屁股,这种唯成功论往往导致孩子们的智力畸形发展,使他们的品格无法与智力同步成长发育。
有的孩子是父母的“储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给未来“种”福利,父母常常告诫子女,“我们待你这么好,将来你怎么报答?”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楣,否则就白养了。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易甚至是不平等对待的财产型教育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而有些孩子则沦为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这样的孩子是最悲惨的,他们往往身心备受摧残以至于无法成为正常的人。此外,在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的由于难以获得全部的父母之爱而情感人格残缺,导致自卑、自闭,心灵无法健康成长。
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有心灵上的爱抚,他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相对于物质的满足,孩子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他们缺乏的是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的是来自父母心灵深处安宁的熨帖和精神上的支持。只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能发现他们的这种饥渴,在面对孩子们的情感饥渴时不会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