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2100000006

第6章 艺术百科全书——闲情偶寄

明万历年间的1611年农历八月初七这一天,浙江兰溪夏李村药材商人李如松的家里,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男孩来到了人世。

婴儿清亮的啼哭声,使李家的人们想起他们的本家、诗仙李白的故事,他们祈盼这个婴儿是李太白转世,希望担负起光大李家门楣的使命,于是给他取名为仙侣,字谪凡,号天徒。

在李仙侣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李如松,便把家迁往江苏如皋居住。

李仙侣从小就聪明好学,对“四书五经”中的很多名句过目不忘。他五六岁时,便能赋诗作文。少年的李仙侣就立志做大事,他时常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要刻苦读书。

为了让儿子能静心攻读,光宗耀祖,李仙侣的母亲也学孟母三迁教子,把李渔安置到李堡镇上的老鹳楼里,让李仙侣专心读书。

正当李仙侣在书山学海中奋读攻研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全家人顿时陷入了生活困境。

父亲的去世,更坚定了李仙侣考取功名的决心。崇祯年间的1635年,李仙侣去金华参加了童子试,一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

首战告捷,使李仙侣尝到了读书成名的甜头,他信心更足,读书也更加刻苦。1639年,29岁的李仙侣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但万万没有料到,他竟名落孙山。

科举考试失败的沉重打击,使李仙侣心中非常难过郁闷,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快,还常常以晚唐才高落魄的刘蕡自比。

1642年,李仙侣在明王朝举行的最后一次乡试中,再次到杭州应试。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他不得不中途而返。此时,李仙侣求取功名的理想顿时化成了泡影,他心灰意冷,惆怅不已。

这年的清明节,李仙侣在祭扫父母的墓时,百感交集,内心愧疚,感叹自己不能光耀门庭,辜负了父母的厚望。当时,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

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在清顺治年间的1646年8月,清军攻占了金华,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仙侣只得归隐故乡。后来,李仙侣把自己的名改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

李渔称自己为“识字农”,在伊山头父母墓边,新建了一座草堂,构筑了自己的乐园“伊山别业”,也就是伊园,又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伊园主人。

伊园经过李渔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他在园里构筑有廊、轩、桥、亭等诸景,他还自夸说伊园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这时的李渔想要学唐代诗人王维,在伊园隐居终生。

在村里,李渔还非常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他在村口的大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在亭上题了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李渔还倡议村里修水利,积极兴建了石坪坝等4处堰坝,挖了6里沟渠,使易旱的黄土丘陵地带形成“自流灌溉”,改善了农田水利,让村民真正受益。

在清顺治年间,李渔深受村民敬重,被推为家族的宗祠总理。这一年,李渔为兴修水利介入了一场诉讼。这场诉讼使李渔心力交瘁,于是,他便萌发了离开家乡到杭州发展自己事业的念头。作出这个计划后,李渔便卖掉自己悉心营造的伊园,举家迁往杭州,去寻找新的创业之路。

李渔一家来到美丽如画的杭州后,虽然人生地不熟,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李渔没有气馁,他知道这么大的杭州城,一定有他的谋生之路。他开始寻找谋生机会,他走遍了杭州城的大街小巷,所有的戏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

李渔在不断接触、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中,他发现,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李渔发现冯梦龙、凌濛初的小说“三言”和“二拍”很畅销,因为他自己正好擅长写小说,于是,他便产生了以写小说为生的想法。这样既可以解决一家人的生计,还可以使自己在杭州城立住脚跟。于是,李渔毅然选择了一条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下贱行业的“卖文字”的道路,开始了他以“卖赋糊口”的专业作家创作生涯。

接下来,李渔以勤奋的创作能力,在数年之间,就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6部传奇,以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李渔作品,故事新鲜,情节奇特,布局巧妙,语言生动。他的小说重在劝善惩恶,同情下层人物,以歌颂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为主题,具有反封建进步意义。

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虽然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看不起,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广大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他的作品一问世,便被抢购一空。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更是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抢手货。当时,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甚至还被翻译传到日本及欧洲国家。

与此同时,李渔发现,明代剧作家的剧本,大多不适合舞台表演。发现这些剧本的缺点后,李渔在戏剧创作上,便更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更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实践。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坛上一举成名。

从1651年至1668年,李渔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他还把《风筝误》等10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李渔的《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

因此,这本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被人们抢购一空,并被当时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第一”。

1662年,李渔告别了风景如画的西子湖,来到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

李渔在这里购买了一个小院子,并把这个院子取名为芥子园,意思是“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小小的园庭经过李渔的精心设计,竟也别有情趣,园中有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等景,并都题有楹联。其中,书屋的对联是:“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月榭的对联是:“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

在金陵芥子园内,李渔与他的文友、戏友经常一起观剧切磋技艺。与他交往的人中,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遍及17个省,200多个州县,成为当时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

众多的朋友,使李渔能自由往来于朝野文人之间,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文学素材。

李渔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在金陵期间,他一方面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交结官吏友人,以取得他们的馈赠和资助,另一方面,他每到一地,都要游览山水胜地。

李渔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他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还说:“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

李渔对戏曲情有独钟,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创办自己的戏剧班,能亲自教习和导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

在康熙年间的1666年,机会来了。这一年,56岁的李渔应朋友之邀,从北京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在游历的路上,他先后在临汾、兰州得到了颇具艺术天赋的两位独具艺韵的唱戏演员乔姬和王姬。乔、王二位主角演员的到来,再加上其他一些原有的配角演员,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班就组建起来了。

由于有了乔、王二位演员出色的表演,以及李渔这样的好编剧、好导演,他的李氏家班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国家。

在当时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李渔携带着家班不辞辛劳,远途跋涉,四出游历,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李渔每到一处,都以戏会友,很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

在长期的漫游中,中华大地的奇山秀水到处都留下了李渔的足迹。李渔对大自然也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李渔对各地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调查,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各方面艺术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创作素材。

这些素材经过李渔精细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后,创作出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作品既有写实的、抒情的,也有联想的、议论的,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深受世人的称诵。

李渔还把从游历四方获得的素材移植到小说、戏曲创作和造园艺术中去,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金陵芥子园和苏州百花巷的李渔寓所,也成为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1671年端午节前后,李渔两次带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记》等剧,并与著名戏剧家尤侗、著名诗人余怀等一同观演,共同切磋。那时,经常是夜间上演,曲未终而东方已白,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李渔的家班作为李渔自己的实验剧团,使他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实践活动中如鱼得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李渔的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生手段之一,而且在普及戏曲文化,推动昆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就在李渔家班声誉鹊起、蜚声海内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1672年,年方19岁的李渔家班台柱乔姬,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祸不单行,第二年,李渔家班的另一台柱,也是正19岁的王姬,又因病去世。这对李渔的戏曲事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李渔的家班从此一蹶不振,逐渐瓦解。

在李渔60岁时,他决定开始系统地总结自己一生生活的所闻所见所得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写成文字,形成理论。

1671年,李渔写成了《笠翁秘书第一种》,这本书也叫《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寄》。

《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他把《闲情偶寄》的内容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有234个小题。在书中,李渔谈论了戏剧的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还有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内容相当丰富。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主要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在《演习部》主要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在《声容部》中的《习技》则详细叙述如何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这些内容都和戏剧有关。

《闲情偶寄》的后6部包括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在这几部里,李渔全景式地谈论了清初我国人民的世俗风情,包括日常生活娱乐和养生之道,以及当时的人们如何美化生活等内容。

李渔对这6部的写法,和一般生活知识读物不同,他在行文中往往结合抒情和说理。李渔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李渔还希望通过对草木虫鱼、修身养性知识的论述,以及广泛的引证和婉转的比喻,来帮助社会规正风俗,或警惕人心。

其中的“饮馔”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李渔的饮食观与饮食美学思想。李渔对饮食养生之道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闲情偶寄》卷五《饮馔部》的《蔬菜第一》中分别有笋、蕈、莼、菜、瓜等14篇。在《菜》这一篇中,李渔一开头就写道:

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之事缺焉不讲,予甚惑之。

对于一些菜蔬的食用方法,李渔也讲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精彩。他说:

瓜茄瓠芋诸物,菜之结而为实者也……贫家购此同于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酱醋而不宜于盐;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并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菜中之通。

这段文字便是一则膳食小品,清新优美,趣味盎然。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李渔还分别介绍了肌肤、眉眼、首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

李渔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也很有研究,诸如房舍的向背、高下,界墙及窗栏的制作、形制、取景等都有生动详细的介绍。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李渔还教给人们祛病养生之法:

病未至而防之,病将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

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是生活艺术的大全、休闲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因此,《闲情偶寄》在我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李渔还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分别对戏曲的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言、音乐、服装,都一一作了论述。这几部分是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它是我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是我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导演学。因此,李渔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也有评论家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从亭台楼阁、池沼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从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到穷人与富人的颐养之方,等等,无不涉猎,表现了他广泛的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

因此,李渔的《闲情偶寄》对后人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同类推荐
  • 老家故事

    老家故事

    本书是刘黎丽的散文集,包括:我为什么要写刘庄、满子大叔的罗曼史、孤儿小本的情债、梅姨与三个男人、能人老才、阿花的爱情、女贼癸嫂......
  •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一九一三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便从自己的孟加拉文诗歌中挑选出他最喜欢最得意的诗篇,经过再体验和再创作,译成洗净铅华的,清新、自然、隽永的散文诗,陆续结集奉献给全世界的读者:《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等。本书从这些诗集中精选了最脍炙人口的篇目,是泰戈尔抒情诗的集粹。
  • 感悟童年:忘不了的108件小事

    感悟童年:忘不了的108件小事

    只要拥有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品格,无论生活中有多少艰难险阻,人生之路都会信步无阻。
  • 放飞心灵的风筝

    放飞心灵的风筝

    土地,蓝天白云覆盖的土地,我们身躯亲近的土地,在平常情况下,有谁会更多地关注呢?即使关注又有谁会倾其全心呢?一般的人~大概很少有。
  • 你不必完美

    你不必完美

    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怎样的一生才不后悔?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在心底叩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既要了解社会,更需认识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标准答案永远只存于自己心中。涉江而过,芙蓉千朵。生命厚重漫长,却又似浮光掠影。在缤纷迷离的光影交错中,你望见自己的倒影了吗?打开《新语文课外读本:你不必完美》,看看那些名家们是如何看待时间与生命、思索自我与人生吧。
热门推荐
  • 倾城容颜为君陨

    倾城容颜为君陨

    一张化验单,一场葬礼,是他们爱情的终点。一场穿越,回到千年前再续前缘,能否如意?妾为君生君何去?君待妾归续情缘!(新人新作求支持)
  • 光黯之心

    光黯之心

    天高地远,谁与我振翅飞翔情重姜肱,谁共我促膝长谈纵使无言对面难相识纵使天荒地变心已折既如此,山河与我何干倾我光之力,黯之灵,寂灭虚空,永世相忘。
  • 生死城记事

    生死城记事

    传闻中的宝藏披着红色斗篷的亡灵各怀鬼胎的七个人从未享受过片刻宁静的生死城迎来了一场又一场杀戮我在这里等你你敢来么?
  • 神话系统

    神话系统

    穿越了,重生了,可直到十三岁,觉醒了系统,才知道,这个世界,妖鬼横行,神魔隐现,气运之道,贯穿其中。想要求道得长生,你们不收我,那又何妨,总有一天,我将站在你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俯视你们!
  • 商道——屠夫手段,菩萨心肠

    商道——屠夫手段,菩萨心肠

    一个懵懂的穷小子,为了追求爱的人,进城打拼,经过一次一次的心灵洗礼,修炼成自己的商道,从身无分文空调安装工到身价数亿的大富豪。
  • 黄金主教练

    黄金主教练

    “你好科比,是谁让你成为历史铁王”科比说道:“是张凯。”“你好,詹姆斯,是谁让你整天永远不会抽筋呢。”詹姆斯色眯眯地看向记者:“当然是张凯了。”“你好,张凯,你是如何降服这两位巨星的。”张凯考虑下,“恩......,这就是我的职业生涯。”
  • 重生之我带空间来种田

    重生之我带空间来种田

    渣男渣女害的她家破人亡,重活一世,我让我们家活的精彩,可是兵哥哥你救了我,我也还了人情,为什么还要老缠着我?“小萦儿,你看光了我的身体就要对我负责。”“顾司爵你给我滚!!”
  • 雪球专刊第026期:揭秘“非赚不可”

    雪球专刊第026期:揭秘“非赚不可”

    首先什么是雪球?我恐怕也没有答案。但我知道雪球是一个用互联网产品和技术服务于投资者需求的公司。在有雪球之前,投资这个事情已经存在,互联网这个事情也已经存在。那么互联网满足了投资者的什么需求呢?
  • 穿越之丶逆天妖孽掌天下

    穿越之丶逆天妖孽掌天下

    学生杀手,在一次意外当中死去,当她醒来时发现……发现什么了?请看
  •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讲述了初起于留日学生爱国风潮,最终消逝在日军侵华炮火中的中国公学近30年的校史。中国公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的私立大学之一,由爱国留学生发起、依靠民间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所存在时间不到30年的学校,先后有一大批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外人士与它有密切联系,他们或执教于此(胡适、罗隆基、沈从文……);或求学于此(胡适、冯友兰、张兆和、吴晗、罗尔纲……);或讲学演说于此(梁启超、于右任、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