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极或南极,人们想到的首先是极光、冰、企鹅、寒冷等词汇,但事实上绝不是仅此而已。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迷恋着两极,迷恋着两极地区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象。没有人烟,没有鲜花,没有绿草;在漫长的极夜里甚至没有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这儿只有酷寒的气候,有远比台风还强劲的下降风暴,有被下降风暴卷起百丈高的雪柱冰花……是什么使科学家们迷恋这块极地?是什么使科学家们心甘情愿为它献出宝贵的青春?你又对南北极了解多少呢?
大家好,我是山姆教授。在这本书里,我想跟你们分享的是关于探险家们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从事探险的人,他们或为了科考、或为了挑战自我、探测新事物、寻找财富等目的,深入危险或不为人知的地方进行探索。他们可能是冒险家,也可能是旅行家、职业航海家、飞行员或企业家等等。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到那些地方去干嘛?这么危险,没事闲的吧!
其实不是。探险家们去的,多是人们很少涉足的地方,有的甚至被誉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到这样的地方去探险,除了身体、毅力外,还需要科学的计划,而这些都是人类不断发展、进取所需要的。
那山姆教授要问,你知道现在最让探险家们兴奋的地方是哪吗?没错,南极洲。
假设我们从地球上各个不同的地方,沿着直线向正南方前进,最后总会在一点相遇。这一点,就是南极点。
南极点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
在南极点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向——东、西、南,完全失去了意义。这里只有一个方向——北方。站在南极点上的人们,不管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总是朝向北方。
TU6-1南极点仅仅是一个点。我们平时说的南极,却是一大片地方。打开南半球的地图,你可以看到在南纬66°34′附近的地方,用虚线画着一个大圆圈,这就是南极圈。南极圈以南的这大片区域就是南极洲。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繁茂的树木和青青的小草,没有村庄,没有道路,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终年不停的风暴和极度的严寒,几乎不允许任何生物在这里定居。在很少数没有冰雪的山谷里,偶尔可以找到一星半点的紧贴在岩石上面的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步履蹒跚的企鹅、蠢笨的海豹以及一些海鸟是这里仅有的土著“居民”。
英国的斯科特到达南极极点的时候,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天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地方啊!”
“可怕你还到哪里去?”其实,这就是探险家的“范儿”,一边抱怨,一边又乐此不疲。你要知道,南极可不是一个小点,而是一块块巨大的冰块组成的大陆,抬眼望去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气温经常要降到零下50℃以下,是世界上最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在这里,没有特殊的装备和住房的话,人类根本不能生存。这的确够刺激。
春天,来到这里是那些捕捉海豹和鲸的船只,是一年中最早来到这里的“客人”。经过紧张的夏季捕捞活动,到了秋季,就要赶紧扬帆北去。他们知道,在南极附近,冬季一到,海面上就会拥挤着厚厚的浮冰,弄得不好,连人带船都要被冻在海里。更使他们恐惧的是漫长的极夜。在这漆黑的极夜里,究竟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谁也没有体验过。很难想象,在完全没有阳光的世界里,人们该怎样生活。
但是,世界上也有大胆的人。1899年,一位挪威人博尔赫格列文克第一次率领九个同伴,准备尝试一下在南极度过长夜漫漫的冬季的滋味。当时,他们乘坐一艘帆船,在罗斯海西侧登陆,在荒凉的海滩上建起了简易的木棚。暗淡的烛光第一次照亮了南极大陆的漫漫极夜。
可喜可贺的是,他们竟然出人意料地顺利。这些人在南极大陆上逗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除了一位动物学家不幸去世以外,其余的人都还活的好好的。在过冬期间,他们一直坚持着气象、地磁等方面的观测,对南极极夜酷寒、多风的天气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为人们了解南极的冬夜提供了第一批科学资料。然而,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这次活动的本身。它向人们宣布,南极的冬夜并不太可怕。不久以后,一些热衷于南极探险的人们就蜂拥而至了。
在我们国家,已经组织了二十几次科学考察。现在过冬的条件,比起过去的情况也好得多了。很多国家都有科学站,宽敞的房屋具有很强的抗风、保暖能力。充足的电力供应驱散了极夜的黑暗,使各项观测实验工作可以照常进行。
灯光在这里起到太阳的作用。开关一开,灯光骤亮,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当一天的工作结束以后,也是靠灯光的消失告诉人们:休息的时间到了。
如果你感觉太冷的话,还可以用太阳灯照射身体,弥补了长期不见太阳的不足。
但从南极回来的人还是抱怨,这里的生活是十分艰苦、十分乏味的。整天要躲在屋子里,基本上不能到外面活动。一切和外界的海上和空中来往全部中断。只有无线电波才能够透过黑暗的夜空,跟外地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
但是,这挡不住人们的好奇和探险家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