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93500000022

第22章 张英家训(1)

[撰主简介]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官位虽高,但文名更大,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及《笃素堂文集》等。

读书可养身心

[原文]

圣贤领要之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之易也。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人也。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且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赏。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困顿转徙潮惠之间,苏过跣足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无嗣,陆放翁之忍饥,皆载在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一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宁,其若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古亦有之,炙手可热,转眼皆空。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一事也。记诵纂集,期以争长应世则多苦,若涉览则何至劳心疲神,但当冷眼于闲中窥破古人筋节处耳。予于白、陆诗,皆细注其年月,知彼于何年引退,其衰健之迹皆可指,斯不梦梦耳。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圣贤起主导作用的话说:“人心很容易变坏,而良好的品德却不容易培养起来。”“危”指的是追求欲望之心,好像大堤约束水,堤围崩溃是容易的事,一旦溃决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微”指的是理义伦常之心,好像帐子映灯火,又像有又像没有,灯火出现难而灯火不明显容易。人的心极端灵动,不可过分劳累,亦不可过分安逸,只有读书学习才可以保持它劳逸适中。常常见到风水先生平时用磁石养护指南针,书籍才是保养身心的最好的东西。安闲逸乐无事可做的人,整天不看书,那么他的起居出入,身体心灵没有依留安定的地方。眼睛没有安顿的时刻,一定会精神涣散、杂乱颠倒,妄想而引发不满,处于逆境感到不高兴,处于顺境也会感到不高兴。常常见到别人惊慌烦恼,觉得一举一动没有顺眼的。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不读书学习的人。古人说过,扫地焚香,就有清福。有福气的人,在享福的同时也读点书,没有福气的人,心中便产生其他的念头。这些话真是讲到了最重要之处,我对此深信赞赏不已。而且从来那些违背意愿的事,从不读书的人看来,似乎被自己一人碰到了,感到极其难堪。他不知道古人碰到的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有百倍如自己的,只是没有细心体验罢了。比如宋代苏东坡先生,死后得宋高宗赏识,文章一刊印出来,名声震惊千古后世。而他在世之时忧虑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笑毁谤,困苦艰难往复迁移于潮州、惠州之间,他的儿子苏过光着脚过河,睡在牛栏边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啊!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没有后代,宋代文学家陆游忍饥挨饿,都记载在古书里面。他们都是名流千古的人,而所经历的事情都如此不尽如人意,如果平心静气地观察他们的经历,那么人世间所碰到的违背意愿的事情就能涣然冰释。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就会只看到自己的经历很苦,而产生无穷无尽的怨恨愤懑之心,忧郁烦躁不安,为什么要弄到如此地步呢?况且富裕兴盛的事情,古人也会碰到,气盛权倾一时,转眼也都会没有了。所以读书可以增长道义之心,是保养身体首要的事情。读书时死记硬背大部头的文集,用以争长短胜负、名声利禄则是很辛苦的,如果精略涉览一遍,就不会弄到劳心疲神的境地,只当冷眼于自由自在之中看出古人文章里面重要而转折承接的地方就行了。我对于白居易、陆游的诗作,都仔细注明时间,了解他们在何时辞去官职,其衰弱健旺、得失是非的形迹都可以指出来,于是就不会昏乱不清了。

[评析]

张英在篇中指出,人生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很多,自古以来那些名传千古的人往往都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所以不要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怨天尤人,应当从读书学习中陶冶情操,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

知足者常乐

[原文]

圣贤仙佛,皆无不乐之理;彼世之终身忧戚,忽忽不乐者,决然无道气无意趣之人。孔子曰“乐在其中”,颜子不改其乐。孟子以不愧不怍为乐,《论语》开首说悦乐,《中庸》言无人而不自得,程朱教尊孔颜乐处,皆是此意。若庸人多求多欲,不循理,不安命。多求而不得皆苦,多欲而不遂则苦,不循理则行多窒碍而苦,不安命则意多怨望而苦,是跼天蹐地,行险侥幸,如衣敝絮行荆棘中,安知有康衢坦途之乐?唯圣贤仙佛无世俗数者之病,是以常全乐体。香山字乐天,予窃慕之,因号曰乐圃。圣贤仙佛之乐,予何敢望,窃欲营履道一邱一壑、仿白傅之有叟在中,白须飘然、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之乐云耳。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圣贤仙佛,都没有不快乐的道理;那些一生忧伤,精神恍惚老是不愉快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道德之气、没有意味趣旨的人。孔子说,“乐在其中”,他的弟子颜回虽然生活艰难,但不改变愉快轻松的心态。孟子以没有惭愧心情为乐,《论语》一开头就说愉快欢乐的事,《中庸》说没有一个人不自得其乐,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理学家教人遵循孔子和颜回的乐处,都是这个意思。碌碌无为的人多要求多欲望,不遵循理义,不安于命运。多要求而不能得到就会感到痛苦,多欲望而不能实现就会感到痛苦,不遵循理义那么行动时多有阻碍就会感到痛苦,不安于命运那么心中多有抱怨就会感到痛苦,于是谨慎有余而恐惧过多,碰到艰难险阻则抱着侥幸心理,像穿着露出破烂的棉絮的衣服行走在荆棘之中,哪里知道有在平坦的康庄大道行走的乐趣呢?只有圣贤仙佛,没有流俗的各种毛病,这样就能够做到常常保持一生身心愉快。唐代诗人白居易取字号为乐天,我私下仰慕他的心志,因而自己取号为乐圃。圣贤仙佛的乐趣,我怎么敢奢望?私下盘算要遵行正道退隐在野、仿照白居易待年老时在乐圃之中,花白的胡子迎风飘摇、妻子儿女来来往往,鸡犬从容自得的做法。

[评析]

张英在篇中突出强调一个人应当知足,应当安分,不要妄求多取。能够像古圣先贤那样对待生活豁然大度,就能身心处于一种快乐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常保持心态平和的意思。

作诗应以唐律为宗

[原文]

唐诗如缎如锦,质厚而体重,文丽而丝密,温醇尔雅,朝堂之所服也。宋诗如纱如葛,轻疏纤朗,便娟适体,田野之所服也。中年作诗,断当宗唐律。若老年吟咏适意,阑入于宋,势所必至。立意学宋,将来益流而不可返矣。五律断无胜于唐人者,如王孟五言两句便成一幅画。今诗作五字,其写难言之景,尽难状之情,高妙自然,起结超远,能如唐人否?苏诗五律不多见,陆诗五律太率,非其所长。参唐宋人气味,当于五律见之。

——节录自《聪明斋语》卷一

[译文]

唐代的诗好像绸缎锦绣一样,质地厚实而有分量,很有价值,纹理漂亮而丝织严密,温和文雅,大多像百官的官袍。宋代的诗好像轻细之绢,又像蔓草茎的纤维,轻便简洁而又细小明亮,轻巧秀丽恰到好处,大多像民间一般人所穿的衣服。一个人到中年时作诗,绝对应当遵循唐代律诗的风格。如果老年时吟咏诗文,深入到宋代律诗的风格中,这是必然的事情。如果打定主意专心学宋诗,那么将来就会日益发展下去而不可收拾了。五言律诗在宋代来说绝对没有胜过唐代的,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和孟浩然所写的五言诗,两句就能成一幅画。当今试作五言律诗,写出难言的景象,倾诉难以形容的感情,高深美妙很自然,没有一点做作勉强之意,起结超远胜过一般人,能够做到如唐代诗人那样吗?宋代诗人苏轼的诗作在五言律诗方面不太多见,陆游诗作中的五言律诗又过于直率,并不是他们的长处。如果要参考唐宋两代诗人的性格和志趣,就应当在五言律诗方面去观察。

[评析]

张英在篇中探索比较了唐宋两代诗作的优长劣短,明确指认唐代五言律诗最佳,原因就在它能够反映作者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这实际上体现了张英有关作诗的学术观点。

学古乐应重在于抒发思想感情

[原文]

昌黎《听颖师琴诗》有云:“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忽然势轩昂,猛士赴战场。”……欧阳公以为琵琶诗,信然。子细味琴音,如微风入深松,寒泉滴幽涧,静永古淡,其上下十三徽,出入一弦至七弦,皆有次第。大约由缓而急,由大而细,极于和平冲夷为主,安有呢呢儿女,忽变为金戈铁马之声?常建琴诗:“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沉秋阴。能令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枯桐枝,可以徽黄金。”真可谓字字入妙,得琴之三昧者。味此,则与昌黎之言迥别矣。古来士大夫学琴,类不能学多操。白香山止《秋思》一曲,范文正公止《履霜》一曲,高人抚弦动操,自有夷旷冲淡之趣,不在多也。古人制琴一曲,调适宫商,但传指法,后人强被以语言文字,失之远矣。甚至俗谱用《大学》,及《归去来辞》、《赤壁赋》,强配七弦,一字予以一音,且有以山歌小曲溷之者,其为唐突古乐甚矣,宜为雅人之所深戒也。大抵琴音以古淡为宗,非在悦耳。心境微有不清,指下便尔荆棘。清风朗月之时,心无机事,旷然天真,时鼓一曲,不躁不懒,则缓急轻重,合宜自然。正音出于腕下,清兴超于物表。放翁诗曰:“琴到无人处听工。”未深领斯妙者,自然闻古乐而欲卧,未足深论也。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所写的《听颖师琴诗》中说:“呢呢儿女话,恩怨相尔汝,忽然势轩昂,猛士赴战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认为这是琵琶诗,有一定的道理。仔细品味琴音,像微风吹入深广的松林,像寒冷的山泉滴落在幽静的山涧,安静久远而又古朴淡雅,琴弦上指示音节的上下十三个标志,出入一弦至七弦,都有先后次序,大体由缓而急,由大而细,最终以和平冲淡为主,哪有亲亲儿女情,忽然间变为气势宏大的战争之声?常建琴诗说:“在江河上调弹玉琴,一弦清一心。声音清越的七弦调弹过一遍,把秋天都变得深沉而阴凉。能够使江中的月亮呈现白色,又能够使江水看起来更深。于是才知道枯萎的梧桐树枝,可以与黄金比美。”真可以说字字入胜,获得琴弦的奥妙之情。体会这种观点,与韩愈的话迥然不同了。自古以来读书人学琴,一般都不能学多种琴曲。唐代诗人白居易只《秋思》一曲,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只《履霜》一曲,高超的人抚弦引发情感,自然有一种平安开阔而又和煦淡泊的趣味,不在于多也。古人调琴一曲,调到宫商两个音级适应之处,只传指法,后人加上语言文字,离本意就很远了。甚至民间乐谱用古代经书《大学》的内容,以及对《归去来辞》《赤壁赋》等文学名篇,强自配以七弦,一字予以一音,而且有用山歌小曲来混乱真谛的人,他们混充古乐的情况很严重,这一点应当为自命清高的人引起特别注意。一般来说琴音以古朴淡雅为主,不在于悦耳动听。弹琴的人如果心境略微有一点不清净,那么手指就会像碰到荆棘一样难以发挥作用。如果在清风朗月的时候,心无挂牵的事情,心胸宽阔性情直率,这时鼓动一曲,不躁不懒,不急不慢,那么就会做到缓急轻重,合宜自然。正确的音符出于腕下,清净的兴趣超越于事物之外。宋代诗人陆游说:“琴到无人处听功夫。”没有深刻领会这其中妙趣的人,自然一听到古乐之声就想睡觉,这就不值得同他深论了。

[评析]

张英在篇中指出,古乐之声不在于悦耳动听,而在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使琴音超然于物外,达到“于无人处听工”的境界,就必然要具有一种清净纯雅的心境。这里论述的也有关于学术的问题,是很有见地的。

少食早起是养身要法

[原文]

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行,而疾病少。吾乡吴友季善医,每赤日寒风,行长安道上不倦。人问之,曰:“予从不饱食,病安得入?”此食忌过饱之明征也。燔炙熬煎,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彼肥腻易于粘滞,积久则腹痛气寒,寒暑偶侵则疾作怪矣。放翁诗云:“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此老知摄生哉。炊饭极软熟;鸡肉之类,只淡煮;菜羹清芬鲜洁渥之,只食八分;饱后饮六安苦茗一杯,若劳顿饥饿归,先饮醇醪一二杯,以开胸胃。陶诗云,“浊醪解劬饥”,盖籍之以开胃气也。如此,焉有不益人者乎?且食忌多品,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进,自然损脾。予谓或鸡鱼凫豚之类,只一二种,饱食良为有益,此未尝闻之古昔,而以予意揣当如此。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冬夜以二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每笑人晨夜酣饮不休,谓之消夜。夫人终日劳劳,夜则宴息,是极有味,何以消遣为?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于夏尤宜。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予山居颇闲,暑月日出则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莲方敛而未开,竹含露而犹滴,可谓至快。日长漏永,不妨午睡数刻,焚香垂幕,净展桃笙,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天际真人。况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僮则垢面,婢且蓬头,庭除未扫,灶突犹寒,大非雅事。昔何文端公居京师,同年诣之,日宴未起,久之方出。客问曰:“尊夫人亦未起耶?”答曰:“然。”客曰:“日高如此,内外家长皆未起,一家奴仆,其为奸盗诈伪,何所不至耶?”公瞿然,自此至老不晏起。此太守公亲为予言者。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古人把睡觉饮食两件事,当做养护生命的重要任务。人的脏腑肠胃,经常使它宽怀舒畅而有余地,这样体内的元气得以运行,疾病就会减少。我们家乡的吴友季先生善于医道,常常在夏天和冬天,行走在长安的路上不感到疲倦。有人向他问及不怕炎热和寒冷的原因,他回答说:“我从来不吃得很饱,病毒怎么会侵入我的肌体呢?”这就是饮食切忌过饱的明证。烧烤熬煎,香甜美味和脂油较多的食物,吃起来最合口味但不宜于肠胃消化。那些肥腻的食物吃在肚子里容易粘连积滞,积存太久就会引起腹痛气寒,如果冷热偶然侵袭身体就会引发疾病。宋代诗人陆游的诗说:“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陆游是知道怎样养身的。煮饭要煮得极其软熟,鸡肉之类,只清淡煮成就行了;蔬菜和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清淡芬芳而又鲜嫩洁净,只吃八成饱就够了;吃饱后饮六安苦茶一杯,如果疲劳饥饿地回到家里,首先喝味厚的美酒一二杯,可以开胃。陶渊明诗说,“混浊的美酒可以解劳累之后的饥渴”,指的是借美酒以开胃气。这样做,哪有不对人的身体有益处呢?而且饮食还要注意不能吃多种食物,一次宴席之间,遍吃水里和陆地上生长的东西,浓味淡味都进食,自然有损于脾胃。我认为鸡鱼野鸭小猪之类,只吃其中一二样就行了,多吃点还是有好处的。当然未曾听到古人有这种法子,而是我估计应当如此。安然睡觉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古人曾经说过,“不去寻求成神仙的方法而寻求睡觉的方法”。冬天的夜里以二鼓为躺下睡觉的限度,夏天的夜晚以一更为躺下睡觉的限度。我常笑人早晚畅饮不休,称之为消夜。人们整天惆怅忧伤,晚上休息得较迟,睡下去是很有味的,怎么还谈得上去消遣呢?冬天和夏天都应当在太阳升起时起床,在夏天尤其应当这样。这时大自然清旭之气,最能爽神,丢失了这宝贵的机会是很可惜的。我在山中居住时颇感清闲,夏天太阳出来就起床,闻一闻水草清香的气味,这时莲花含苞还没有开放,竹子含着露水像要滴落,可以说这是最快乐的时光。太阳升高时间一久,不妨午睡一会儿,点燃线香放下帐子,展开桃枝竹席,睡够了起床,就会神志清醒气色爽快,无异于天边修行得道的人。况且居家最宜早起,假如太阳升高客人来到,男仆没有洗脸,女婢没有梳妆,庭院没有清扫,灶上烟窗还是冷的,这是很不体面的事。从前何文端公居住京城的时候,他的同榜同学来拜访他,太阳升得很高了他还未起床,很长时间才出来会客。客人问他:“尊夫人也没有起床吗?”他回答说:“是的。”客人又对他说:“太阳升起这么高了,你和你的夫人都没有起床,一家奴仆,那些通奸偷盗的坏事,怎么不会发生呢?”何文端公听了客人这些话感到很惊恐,从此到老不再迟起床。这是一个知府大人亲自告诉我的。

[评析]

张英在篇中首先强调,养身不在于多吃各种营养可口的食物,相反只吃其中一二样就行了,并且不要吃得过饱。进而,他提醒子弟,作为一家男女尊长,绝对不要贪睡,应当早起,为大家作出表率。这样家庭内部才会井然有序,不至懒散无生气。

“慈俭和静”四字是延年益寿之道

[原文]

昔人论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人能慈心一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于人,亦不轻发。推之戒杀生以惜物命,慎翦伐以养天和。无论冥报不爽,即胸一段吉祥恺悌之气,自然灾沴不干,而可以长龄矣。人生享福,皆有分数,惜福之人,福尝有馀。暴殄之人,易至罄竭,故老氏以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节啬之义,方有馀地。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处,可以蠲烦去忧,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大约天下事,万不得已者,不过十之一二,初见以为不可已,细算之,亦非万不可已,如此逐渐省去,但日见事之少。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今试问劳扰烦苦之人,此事亦尽可已,果属万不可已者乎?当必恍然自失矣。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真定梁公每语人,日间办理公事,每晚家居,必寻可喜笑之事;与客纵谈,掀髯大笑,以发舒一日劳顿郁结之气,此真得养生要诀。何文端公时,曾有乡人过百岁,公叩其术,答曰:“予乡村人无所知,但一生只是喜欢,从不知忧恼。”噫!此岂名利中人所能哉?《传》曰:“仁者静。”又曰:“知者动。”每见气躁之人,举动轻佻,多不得寿。古人谓砚以世计,墨以时计,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此四者,于养生之理极为切实,较之服药引导,奚啻万倍哉。若服药则物性易偏,或多燥滞。引导吐纳,则易至作辍。必以四者为根本,不可舍本而务末也。《道德经》五千言,其要旨不外于此,铭之座右,时时体察,当有裨益耳。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过去的人论一个人的长寿之道有四个方面:即慈祥、节俭、平和、清静。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慈心一物,不做一切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即使一句话有损于别人,也不会轻易发出。由此推及力戒杀生以爱惜一切人和物,谨慎讨伐以养自然之和气。不论别人死后在阴间报答有没有差失,自己胸中有一段吉祥和易之气,自然阴阳不和之气不会干犯,而可以长寿。

人生享受幸福之事,都有分数,爱惜福分的人,得到的幸福很多。而任意糟蹋福分的人,容易发展到没有一点剩余的地步,所以春秋战国时思想家老子主张以“俭”字为贵。不只是在财物用费方面应当节俭,一切事情都应当常常考虑节约的意义所在,这才会留有余地。在饮食方面节俭,就可以保养脾胃;在喜好欲望方面节俭,就可以聚集精神;在言语方面节俭,就可以养气血息是非;在结交朋友方面节俭,就可以选择好的朋友减少过错;在交际往来方面节俭,就可以养护身心防止过度劳累;在夜坐方面节俭,就可以安神舒体;在饮酒方面节俭,就可以使心纯净养成好的品性;在思虑方面节俭,就可以免除烦恼去掉纷扰。一切事情省却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益。大约天下的事,万不得已的,不过十件中有一二件,一开始以为这件事是不可以成功的,仔细推算筹划,也不是万不能去做的,这样就会逐渐省去许多烦恼,日益看到难做的事少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说:“我有一句话请你记住,人世间自取苦恼的人很多。”现在试问那些劳扰烦苦的人,这件事情是可做可不做,还是非做不可的呢?想到上述这层道理,就应明白这是自己没把握好。一个人如果常常存有一种平和愉快的心情,那么就会心气畅通而五脏安然,这就是过去的人所说的养欢喜神。真定人梁先生常常对人说,白天办理公事,每晚回家休息,必须尽可能去找些高兴的事。与客人纵情畅谈,掀起胡须开怀大笑,用来发舒一天劳顿郁结在心中的浊气,这才是真正获得了养生的要诀。何文端公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乡下人做百岁寿辰,何公向这位老人询问养生之道,老人答道:“我们乡村的人不知道什么养身法,但一生只晓得喜悦欢乐,从来不知道有烦恼。”唉,这难道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能够做得到吗?《论语》一书中说:“仁义之人没有欲望而心静。”又说:“知识之人日求进取而动。”常常见到气躁的人举动轻浮不严肃,所以大多不能高寿。古人说砚的生命用世纪来计算,墨的生命用时辰计算,笔的生命用天计算,这就是指的动静的区别。静字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身心不过于劳累,一是心境不轻易动发。凡是遇到一切劳顿忧惧喜乐悲哀的事,外表按常规对付,心中凝静不动摇,如清澈见底的深潭,如古老的水井一般纯静,那么用自己的心志指挥言行,外界的纷扰都不能发生作用而被战胜了。“慈、俭、和、静”这四个方面,对于养生的道理是很切实的,比起吃药治病何止胜过万倍。如果吃药就会出现物性容易偏失的问题,有的大多燥热滞积而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而正确引导吐纳胸中之气,就易于中止病情的发展。因此,要延年益寿就必须以这四个方面为根本,不可以抛弃这个根本而去求取其他不重要的方法。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总计五千多字,主要的内容不超出这四个方面,如果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座右铭看待,时时对照加以体察,就会有好处的。

[评析]

张英在篇中重点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问题,认为“慈、俭、和、静”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如果真正落实到了自己的言行之中,那么不仅可以有益于身心,还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把重在自我修养与善进饮食相结合的养身观,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讲求实际的辩证方法。

盛极必衰,人和事都如此

[原文]

余尝观四时之旋运,寒暑之循环,生息之相因,无非圆转。人之一身,与天时相应,大约三四十以前,是夏至前,凡事渐长;三四十以后,是夏至后,凡事渐衰,中间无一刻停留。中间盛衰关头,无一定时候,大概在三四十之间,观于须发可见。其衰缓者,其寿多;其衰急者,其寿寡。人身不能不衰,先从上而下者多寿,故古人以早脱顶为寿征。先从下而上者多不寿,故须发如故,而脚软者难治。凡人家道亦然,盛衰增减,决无中立之理。如一树之花,开到极盛,便是摇落之期,多方保护,顺其自然,犹恐其速开,况敢以火气催逼之乎……尝观草木之性,亦随天地为圆转,梅以深冬为春,桃李以春为春,榴荷以夏为春,菊桂芙蓉以秋为春。观其枝节含苞之处,浑然天地造化之理。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我曾观察春夏秋冬的往返旋转,寒冷炎热的循环反复,生长止息的相辅相成,无不体现了大自然圆转的规律。一个人的一生,与天时相适应,大约在三四十岁以前,像一年中夏天来到以前,什么事情都渐渐增长;在三四十岁以后,像一年中夏天到来之后,什么事情都渐渐衰败,中间没有一点停留而不断地变化着。这中间在兴盛衰败的关头,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大概在三四十岁这段时间里,观察胡须头发可以发现。如果衰老迟缓,那么寿命就长;如果衰老急速,那么寿命就短。一个人的身体不可能不衰老,衰老先从上身而到下身的寿命一般就长,所以古人以早脱头顶毛发为寿命长的征状。衰老先从下身而往上身的寿命一般就短,所以胡须头发依然如故,而腿脚虚软的人难以医治。大凡人们的家境兴衰也是这样。其家境兴衰增减,一定没有不偏不倚、不盛不衰的道理。如同一棵树上所开的花,开到极盛的时候,便是摇落枯竭的时候,于是人们对它加以多方面的保护,让树顺其自然生长,特别害怕它迅速开放,哪里敢提高温度催长,逼迫它迅速开花的呢……我曾经观察草木生长的习性,了解到它们也是符合自然圆转的规律的,梅树深冬开花,深冬便是它的春天;桃李春天开花,即以春为春;石榴、荷花夏天开花,夏天便是它们的春季;菊花、桂花、芙蓉花则在秋天开花,秋天便是它们的春季。观察它们的枝节含苞待放的地方,浑然与自然的创造化育之理相符合。所以说,反复观察体验天地万物也是有情感呀。

[评析]

张英在篇中以自然界万事万物为例子,阐述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盛极必衰的客观道理。一切都应当听其自然,一切私欲之心不可有,急功近利之念不可存。已经得到应该珍惜,尚未得到不必急躁强求。这里仍然讲的是修身养性的大问题。

诗文流芳千古者更可珍重

[原文]

人往往于古人片纸只字,珍如拱璧,其好之者,索价千金。观其落笔神采,洵可宝矣。然自予观之,此特一时笔墨之趣所寄耳。若古人终身精神识见,尽在其文集中,乃其呕心刿肺而出之者。如白香山、苏长公之诗数千首,陆放翁之诗八十五卷,其人自少至老,仕宦之所历,游迹之所至,悲喜之情,怫愉之色,以至容貌謦咳,饮食起居,交游酬酢,无一不寓其中,较之偶尔落笔,其可宝不且万倍哉?予怪世人于古人诗文集不知爱,而宝其片纸只字,为大惑也。余昔在龙眠,苦于无客为伴,日则步屧于空潭碧涧,长松茂竹之侧,夕则掩关读苏陆诗,以二鼓为度,烧烛焚香煮茶,延两君子于坐,与之相对,如见其容貌须眉然。诗云:“架头苏陆有遗书,特地携来共索居,日与两君同卧起,人间何容得胜渠。”良非解嘲语也。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人们往往把古人的片纸只字看作为珍贵物品,那些喜好的人去购买时,卖主要价千金之多。观察字的落笔神采,实在可以看作为珍贵物品,然而自我看来,这只是作者一时笔墨的兴趣所寄托的物品。如果古人终身精神识见,完全融合于文集之中,才算得上是作者呕心伤肺而写出来的东西。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数千首,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八十五卷,他从少到老,读书做官所经历的,足迹所到的地方,悲喜之情,不悦的神色,以至于容貌咳嗽,饮食起居,交际往来,无一不包含这里面,比起那些偶尔落笔的片纸只字,它的价值,难道不胜过万倍吗?我奇怪世上的人对于古人诗文集子不知爱惜,而去珍惜那些片纸只字,这是很不让人理解的事情。我从前在龙眠时,苦于没有客人作伴,每天白天就步行于空潭碧涧、长松茂竹的旁边,晚上就关起门阅读苏轼和陆游的诗文到二更为止,点着蜡烛、焚着线香、煮着茶叶,仿佛聘请苏、陆二人与我同坐一室,与他们相对而谈,如见到了他们的容貌表情一般。从而作诗说:“我的书架上头存有苏轼和陆游的遗书,特地请他们二人来我这里共同居住,整天与他们同睡同起,人世间怎么还能有比这个更好的所在呢?”这的确不是自我解嘲的话。

[评析]

张英在篇中提出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即对于古人一时兴作之片纸只字,不值得太看重。关键的是要珍惜那些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现实结合一体的不朽之作,特别是系统的传世诗文集。因为这些诗文集使后人读起来受益非浅,可以使人心绪安宁,使人精神振奋。这是张英对中国传统文学精华所持的基本态度。

同类推荐
  • 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

    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国内外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综述、“返朴归真”——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基础、“道性同构”——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哲学范式、“天人合一”——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终极旨归等。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大全集》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和规范版本,涉及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分类明显。为便于广大读者研读,现分为上、下卷精心编辑出版。上卷内容主要包括“《厚黑学》原典”、“李宗吾自述”、“名家谈李宗吾”、“厚黑教主传”以及“历史上的厚黑名人”等;下卷内容包括“活学活用厚黑学”和“曾国藩官场厚黑镜鉴”,重点放在“活学活用厚黑学”这一编,从为人处世、职场官场、推销经营、情场交友、人情世故、厚黑口才等诸方面,详析、评述“厚黑”原理,做到厂内容丰富全面,举例生动活泼,阐释深入浅出,故事精彩而富有哲理。
  • 尼采箴言录

    尼采箴言录

    本书分为人生·命运、宗教·信仰、平凡·伟大、哲学·哲理、道德·修养、知识·认识、读书·写作、以自信·自强以及尼采年谱等内容。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热门推荐
  • 巅峰独尊

    巅峰独尊

    新书首发,望各位书友支持,巅峰大陆上,至尊陨落,星辰变换,巅峰之境,为何停留数万年之久,面对诸多压力,穆峰强势崛起。
  • 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当孩子拿着笔开始随意涂鸦,或者把橡皮泥揉捏成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孩子就已经是艺术家了,所以美国最杰出的教育家希利尔最终选择以独特的方式给孩子们聊艺术和艺术史。这是史上最通俗易读的艺术史普及读物。希利尔先生讲述艺术的方式如此奇特和妙不可言,让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无穷的乐趣。
  • 左右手之发光时代

    左右手之发光时代

    刁蛮任性的陈玥淅在回国时偶遇活泼好动的夏寒,与接机的皮雯和杨烨似乎期待下一场浪漫的动人爱情故事,而陈玥淅的心中始终藏着那么一个阳光的陈言枫。可暗处的凌淑琴和杨珊是至交,没发现杨珊却是图有所谋。青梅竹马付洛天的等待却使陈玥淅有意无意的避开。这八个人之间一直都以兄弟的名义维持着这场友谊,口中无法说出的爱该如何破口而出?计划好的这场阴谋却逼着这八个人分散,各自天边。到底是谁?是谁破坏了这些美好的爱情?这份情书是谁用他(她)的左右手一天一天记录下来的成为历史的延续?会发光吗?
  • 霸道宠溺:总裁大人请放手

    霸道宠溺:总裁大人请放手

    “余少寅,你放开我!再碰我一下我废了你!”男人霸道地将她禁锢在怀里,“哦?那你试试,看是你先废了我,还是我先上了你!”在他人生低谷之时,父亲逼着她代替姐姐嫁给他,而当他登上巅峰之时,被姐姐取而代之,一脚踹出豪门,自生自灭。三年后,她华丽归来,没想到这个恶魔般的男人竟然纠缠不休,还对她百般宠爱,她怒从心生。“余少寅,我早不爱你了,放手!”“不爱我,那你爱谁?”男人发狠的咬住她的唇,“爱上其他男人,你想都不要想,我不许!”
  •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这本书以一种新手和支持者能够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方式,灵活地引用了影片公司主管们使用的各类“成功”片例(《特工佳丽》(Miss Congeniality)、《虎胆龙威》(Die Hnrd)、《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天兆》(Sign)等),揭开电影的神秘面纱,正面地作出解释(类型、情节、结构、市场、选演员等)。《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就像揭示好莱坞每个影片公司执行官和制片人秘密语言的指南书。一旦你学会了像带有支票本的执行官和制片人那样思考问题,你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 漫漫至尊路

    漫漫至尊路

    人界、仙界、神界,谓之三界……引气入体,锻造根基,凝结金丹,丹破成婴,再进一步,便为化神,此乃人界修炼法门之大纲……面对漫漫至尊之路,主角坚守道心,毅然说道:“至尊之路,绝非一马平川,定是艰难险阻、危机四伏之路,然,纵使其长漫漫,吾也——毅然踏上。”这是一个残酷却理想的世界,弱肉强食、实力至尊是这里的不二法则。
  • 宠婚无下限:老公爱卖萌

    宠婚无下限:老公爱卖萌

    人前她是神秘而理智的名门之后。他是家族里不受宠的私生子。他们无视所有人,走到了一起。背后他们早已暗渡陈仓,生下小奶包。
  • 都市之玄门神医

    都市之玄门神医

    玄门高手李乐,本想呆在山上修炼,平凡过一生,却继承亿万财产,卷入红尘世俗的麻烦之中。强龙不压地头蛇?来到异国他乡,就得忍气吞声,就得低调做人?不,这不是李乐的作风!猛龙过江,必翱翔于九天之上!凭借无上玄术,李乐要在异国他乡打下一片属于玄门的大大疆土!本书读者群:251629011
  • 旧春归

    旧春归

    他,是一方巨贾,是医学圣手,拜师无量山上。她,是被流放的女囚,是大吏之后,埋名朵邑乡下。命运之手将他们聚拢,又拨离。他相思入疾,她独守三年。他白衣怒马,拔剑引弓,烈烈风雪中只为护她心切;她貌若天人,落月照花,低眉颔首,只愿一世跌进他的胸怀。天下大乱,权谋的旋涡中他为美人,只得夺江山。背负罪名的官宦之女与名动天下的燕王谋士在乱世硝烟中的生死虐恋。靖难之役,关乎天下大运,更关乎兰杜毋望的人生命运。在这一场宏大的等待之中,明月先生最终御马归来,超越生死的爱情必然开出花来。
  • 企鹅恋

    企鹅恋

    一段清纯的爱,如同在我们青春中的一首歌曲,我们沉醉于其美妙的歌词中。它让我们从懵懂中逐渐成长,由一个腼腆的“孩子”变成一个开朗活泼的人。我的青春因为它而更加精彩。